第一节 婚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8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婚嫁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3
页码: 1337-13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婚嫁习俗的历史发展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风俗 婚嫁

内容

晋江男女婚嫁习俗历来颇为繁琐。
  议婚,俗称说媒。即由媒人或亲友牵线,介绍嫁娶双方情况,经双方父母同意(后期有的家长还征求婚嫁本人意见),初步确定缔亲意向。
  送庚帖,俗称“提生月”。双方缔亲意向既定,即由媒人或介绍人把用天干地支书写女方生辰年月的纸帖(又称“八字”)送至男家,压置于厅堂神龛香炉底下,3天以后,若男家平安无事,碗碟无损,合乎俗称的“三日圆”,再通过明查暗访女方家教品德,认可后,即把男方庚帖交中介者回送女家,女方又重复男方做法。在这期问若有一方没有“三日圆”,势必退还庚帖,取消议亲。
  相亲。男女双方认可后,即由男方的姑母婶姆辈,择日径至女家相亲,以细察女方容貌仪表等。嗣后,往往还需到道观寺庙抽签问卜而后决定。
  订盟。或称订亲、订聘,俗称“压订”、“戴戒指”等。仪式因人而异,繁简不一。一般男方送以戒指,订仪(红包)、喜糖等礼物,女方则以各式糕饼果糖及鲜芋、生姜、手巾扇等吉祥物回礼。仪式中,由男方直系女眷或姑母亲自将戒指戴于女方无名指上,婚事即告订笃。
  纳彩,也称送彩礼。男家择日具柬,备办手镯、彩仪、喜包、坛酒、糖果、鲜花等彩礼去为女方“戴鑧”(戴手镯)。有的地方订盟、纳彩两者结合,一并进行。在彩礼中,除手镯外,女家尤其注重喜包、鲜花数量。因新娘出嫁时,受女方馈赠花、包的亲朋邻里,均要给新娘添妆“送路”贺喜。历来男女双方议定花包数量时,常出现讨价还价,犹如交易。
  送花。婚期来临,男家还需具婚书礼帖兼有彩花、礼饼、绸缎等礼品送至女家。俗称“送花”。
  此外,订婚后,女方还需向男方请求男家诸亲鞋样尺码,以提前制备各种新鞋,随嫁妆送给夫家诸亲,作为见面礼物。俗称“请鞋样”。清末,民间婚嫁纳彩、送花等礼仪渐渐趋向在“轿前盘日”,用花叠盘形式一并举行。“轿前盘”有七日盘、五日盘、三日盘和隔日盘之分。分法以办盘日子与结婚日子提前的天数计算。花叠盘包括:大盘小盘(或称头盘二盘),以及一大串用竹篮装叠的花包、花生糖、果品、全猪、鲜(熟)花、面线等礼担。故有“盘担”之俗称。其中大盘小盘系有丰盛佳肴、礼品、礼物(其中含聘金、六礼)。晋江历来聘金数额甚巨。聘金,女方一般“完璧送还”。所谓“六礼”,俗称“衫带”,为男方送给女方的喜帖礼、择日礼、被帐礼、花粉礼、收盘礼、嫁衣礼等。“六礼”女方历来皆收。“轿前盘”的送盘与收盘,旧俗也极其复杂繁琐。
  结婚当天早上,新郎、新娘均要请福寿俱全的长者用木梳在头上梳三下。俗称“上头”,也称男冠女笄。新娘拜公上轿,要挥泪哭别,然后“封轿门”。由新娘的年轻侄辈挑灯引路,至村路口,新娘要从轿内丢出手巾、纸扇让女方亲属捡回。送嫁妈陪同,一路吹打到男家。花轿一至,送嫁妈抢先进门,边念“四句”,边撒“铅钱”(“铅”的方言与“缘”谐音寓意有缘,新娘入门后会受全家人疼爱),同时通知公婆、亲人和有“冲”者回避,然后新郎出迎“踢轿门”,再由新郎的年轻弟侄辈“请出轿”,新郎的嫂辈牵新娘跨过烘炉火入大门。沿道送嫁妈将篾笠米筛遮盖于新娘头上入洞房,挑乌巾、共吃红圆。当天,新郎亲朋邻里要送贺礼,男家则大宴宾客。新郎新娘要逐席敬酒,俗称吃“娶某桌”或“新人酒”。宴席上要尊新郎舅父坐大位(首席)。晚宴毕,新娘要到厅堂与翁姑及丈夫的亲属“相见”、“请茶”,被请茶者要以首饰、钱钞“压盅”答谢。嗣后即转入“吵新娘”(即闹洞房)。在新婚七天内的晚上可连续闹洞房,有“七日内不分大小”之俗。结婚隔天早上,新娘要到祖厝厅“启公”以及“启井”、“下厨房”、“扛水”等。新婚隔日(或三日、或五日、七日),新娘首次回娘家,称“头倒客”。女方即设晚筵宴请新女婿。请女婿席,礼仪甚多,宾主坐位和斟酒均严格有序,鸡、鳗两菜上席,女婿应即离席,故民间有“见鸡飞,见鳗趖”之说。青阳一带尤其忌上“乌贼”,否则即会触发事端。此外,新婚后还另有诸如换花、送灯、探房、送夏等习俗。
  民国初期及以前,晋江男婚女嫁,一般由父母包办,各地基本沿用旧的礼俗。30年代,始有知识界倡导移风易俗,社会上“文明结婚”日渐流行。男女双方或经亲友撮合,或自由恋爱。志同道合者,一般只需赠物为据,照像留念,或于报端刊登订婚或结婚启事,夫妻关系便得到社会承认。这时期,城镇集体举行婚礼颇为时尚,影响所及,乡村陈旧婚俗的繁文缛节也逐渐简化。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婚姻自主,尤其是《婚姻法》颁布以后,实行自由婚姻,一夫一妻制度。除时有出现招嫁(即合伙婚)、二婚亲(男续弦、女再嫁),嫂叔婚(寡嫂与夫弟撮合)等旧俗外,诸如指腹为婚、童婚、童养媳、纳婢、纳妾、冲喜、嫁木主、嫁公鸡、女婢陪嫁等等封建包办买卖婚姻之劣俗,已基本消除。50年代,社会上自由婚姻,移风易俗,婚事新办十分盛行。用结婚证、合婚像、分喜糖、举行集体婚礼、开茶会等形式,取代了旧婚礼中的婚书礼帖,大盘担、大嫁妆,及其极为复杂的婚嫁习俗。民间一些守旧的婚嫁,也始有明显变革。如从说媒至订聘等一整套繁琐礼俗,改革为男女介绍认识,进而互相了解,同意后即合照订婚像,戴戒指,送“衫带”(彩礼),分喜糖。盘担改包礼金由女方代办。嫁妆普遍以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等三大件为最高档。坐花轿改以自行车、三轮车代替。多兄弟结婚,唯序大(即兄长)者办筵,其他从简。简化或废除了诸多旧的礼俗,并打破历史上同姓不结婚、同村少联婚等旧的传统观念。80年代以来,晋江侨乡一带富裕家庭婚嫁,讲排场的遗风又有回潮,“重聘礼、大嫁妆”,聘金彩礼动辄以万元计;嫁妆包括彩色电视机、摩托车、电冰箱、音响和类目繁多的家用电器,更有甚者,有汽车、银行支票、套房等。城乡民间婚礼竞相铺张,波及渐广,普通家庭难以承受。民心普遍拥护政府婚事简办之倡导,移风易俗的文明婚礼仍深受社会欢迎。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