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婚丧喜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8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婚丧喜庆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9
页码:
1337-1345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县婚丧喜庆风俗习惯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风俗
婚丧喜庆
内容
第一节 婚嫁
晋江男女婚嫁习俗历来颇为繁琐。
议婚,俗称说媒。即由媒人或亲友牵线,介绍嫁娶双方情况,经双方父母同意(后期有的家长还征求婚嫁本人意见),初步确定缔亲意向。
送庚帖,俗称“提生月”。双方缔亲意向既定,即由媒人或介绍人把用天干地支书写女方生辰年月的纸帖(又称“八字”)送至男家,压置于厅堂神龛香炉底下,3天以后,若男家平安无事,碗碟无损,合乎俗称的“三日圆”,再通过明查暗访女方家教品德,认可后,即把男方庚帖交中介者回送女家,女方又重复男方做法。在这期问若有一方没有“三日圆”,势必退还庚帖,取消议亲。
相亲。男女双方认可后,即由男方的姑母婶姆辈,择日径至女家相亲,以细察女方容貌仪表等。嗣后,往往还需到道观寺庙抽签问卜而后决定。
订盟。或称订亲、订聘,俗称“压订”、“戴戒指”等。仪式因人而异,繁简不一。一般男方送以戒指,订仪(红包)、喜糖等礼物,女方则以各式糕饼果糖及鲜芋、生姜、手巾扇等吉祥物回礼。仪式中,由男方直系女眷或姑母亲自将戒指戴于女方无名指上,婚事即告订笃。
纳彩,也称送彩礼。男家择日具柬,备办手镯、彩仪、喜包、坛酒、糖果、鲜花等彩礼去为女方“戴鑧”(戴手镯)。有的地方订盟、纳彩两者结合,一并进行。在彩礼中,除手镯外,女家尤其注重喜包、鲜花数量。因新娘出嫁时,受女方馈赠花、包的亲朋邻里,均要给新娘添妆“送路”贺喜。历来男女双方议定花包数量时,常出现讨价还价,犹如交易。
送花。婚期来临,男家还需具婚书礼帖兼有彩花、礼饼、绸缎等礼品送至女家。俗称“送花”。
此外,订婚后,女方还需向男方请求男家诸亲鞋样尺码,以提前制备各种新鞋,随嫁妆送给夫家诸亲,作为见面礼物。俗称“请鞋样”。清末,民间婚嫁纳彩、送花等礼仪渐渐趋向在“轿前盘日”,用花叠盘形式一并举行。“轿前盘”有七日盘、五日盘、三日盘和隔日盘之分。分法以办盘日子与结婚日子提前的天数计算。花叠盘包括:大盘小盘(或称头盘二盘),以及一大串用竹篮装叠的花包、花生糖、果品、全猪、鲜(熟)花、面线等礼担。故有“盘担”之俗称。其中大盘小盘系有丰盛佳肴、礼品、礼物(其中含聘金、六礼)。晋江历来聘金数额甚巨。聘金,女方一般“完璧送还”。所谓“六礼”,俗称“衫带”,为男方送给女方的喜帖礼、择日礼、被帐礼、花粉礼、收盘礼、嫁衣礼等。“六礼”女方历来皆收。“轿前盘”的送盘与收盘,旧俗也极其复杂繁琐。
结婚当天早上,新郎、新娘均要请福寿俱全的长者用木梳在头上梳三下。俗称“上头”,也称男冠女笄。新娘拜公上轿,要挥泪哭别,然后“封轿门”。由新娘的年轻侄辈挑灯引路,至村路口,新娘要从轿内丢出手巾、纸扇让女方亲属捡回。送嫁妈陪同,一路吹打到男家。花轿一至,送嫁妈抢先进门,边念“四句”,边撒“铅钱”(“铅”的方言与“缘”谐音寓意有缘,新娘入门后会受全家人疼爱),同时通知公婆、亲人和有“冲”者回避,然后新郎出迎“踢轿门”,再由新郎的年轻弟侄辈“请出轿”,新郎的嫂辈牵新娘跨过烘炉火入大门。沿道送嫁妈将篾笠米筛遮盖于新娘头上入洞房,挑乌巾、共吃红圆。当天,新郎亲朋邻里要送贺礼,男家则大宴宾客。新郎新娘要逐席敬酒,俗称吃“娶某桌”或“新人酒”。宴席上要尊新郎舅父坐大位(首席)。晚宴毕,新娘要到厅堂与翁姑及丈夫的亲属“相见”、“请茶”,被请茶者要以首饰、钱钞“压盅”答谢。嗣后即转入“吵新娘”(即闹洞房)。在新婚七天内的晚上可连续闹洞房,有“七日内不分大小”之俗。结婚隔天早上,新娘要到祖厝厅“启公”以及“启井”、“下厨房”、“扛水”等。新婚隔日(或三日、或五日、七日),新娘首次回娘家,称“头倒客”。女方即设晚筵宴请新女婿。请女婿席,礼仪甚多,宾主坐位和斟酒均严格有序,鸡、鳗两菜上席,女婿应即离席,故民间有“见鸡飞,见鳗趖”之说。青阳一带尤其忌上“乌贼”,否则即会触发事端。此外,新婚后还另有诸如换花、送灯、探房、送夏等习俗。
民国初期及以前,晋江男婚女嫁,一般由父母包办,各地基本沿用旧的礼俗。30年代,始有知识界倡导移风易俗,社会上“文明结婚”日渐流行。男女双方或经亲友撮合,或自由恋爱。志同道合者,一般只需赠物为据,照像留念,或于报端刊登订婚或结婚启事,夫妻关系便得到社会承认。这时期,城镇集体举行婚礼颇为时尚,影响所及,乡村陈旧婚俗的繁文缛节也逐渐简化。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婚姻自主,尤其是《婚姻法》颁布以后,实行自由婚姻,一夫一妻制度。除时有出现招嫁(即合伙婚)、二婚亲(男续弦、女再嫁),嫂叔婚(寡嫂与夫弟撮合)等旧俗外,诸如指腹为婚、童婚、童养媳、纳婢、纳妾、冲喜、嫁木主、嫁公鸡、女婢陪嫁等等封建包办买卖婚姻之劣俗,已基本消除。50年代,社会上自由婚姻,移风易俗,婚事新办十分盛行。用结婚证、合婚像、分喜糖、举行集体婚礼、开茶会等形式,取代了旧婚礼中的婚书礼帖,大盘担、大嫁妆,及其极为复杂的婚嫁习俗。民间一些守旧的婚嫁,也始有明显变革。如从说媒至订聘等一整套繁琐礼俗,改革为男女介绍认识,进而互相了解,同意后即合照订婚像,戴戒指,送“衫带”(彩礼),分喜糖。盘担改包礼金由女方代办。嫁妆普遍以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等三大件为最高档。坐花轿改以自行车、三轮车代替。多兄弟结婚,唯序大(即兄长)者办筵,其他从简。简化或废除了诸多旧的礼俗,并打破历史上同姓不结婚、同村少联婚等旧的传统观念。80年代以来,晋江侨乡一带富裕家庭婚嫁,讲排场的遗风又有回潮,“重聘礼、大嫁妆”,聘金彩礼动辄以万元计;嫁妆包括彩色电视机、摩托车、电冰箱、音响和类目繁多的家用电器,更有甚者,有汽车、银行支票、套房等。城乡民间婚礼竞相铺张,波及渐广,普通家庭难以承受。民心普遍拥护政府婚事简办之倡导,移风易俗的文明婚礼仍深受社会欢迎。
第二节 生育
晋江一带,自古以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浓厚。民国以前,科学不普及,不讲卫生。用土法接生,婴儿死亡率甚高,故生育带有很多落后愚昧的,甚至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地方习俗。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科学昌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普及,一部分陈规陋习已渐消除。但一些地方习俗仍根深蒂固,沿袭深广。
孕妇临产前,娘家通常要送鸡蛋、线面、鸡等物品到男家,俗叫“催生”,以资孕妇营养保健,也藉以通知男家要做好生育前后的准备。婴儿出生,初喂哺以甘草黄连汤以至珍珠粉,后喂以母乳。产妇坐月要吃姜果(系用糯米粉、生姜末、酒粬发酵制成)、麻油、线面、煎蛋、爆鸡等热性补物。青阳一带,有7日内不吃干饭之习俗,以防干硬食物“损胃”,也防水份缺,乳水少。娘家一般还要为产妇送烹饪已就的瘦肉、面筋、鲜鱼等优质佐餐菜肴。
“重男轻女”历来甚为突出,生男时燃放鞭炮热烈庆贺,有向娘家“报生”的民间习惯。娘家亲戚则要贺送以鸡、蛋、线面等礼品。生女时,亲友一般仅送鸡蛋,不送线面。因线面系用面团手制拉长而成,有连续不断生女之讳。随着传统观念改变,男女平等,生女放鞭炮的、送线面也已有出现。
产妇房间,俗称“月内房”。外人一般都不能进入,否则可能触“霉头”。进“月内房”的人,一个月内不得触摸供品,敬奉神佛。坐月子的产妇及婴儿宜静养生息,坐月的产妇要经常躺卧,忌动七情六欲,忌走出房门,忌吹冷风、浸冷水等等。
婴儿出生后,志庆日子很多。为酬谢共同庇佑婴儿平安诸神明,婴儿出生第三日、第七日、第十四日,均有连续反复地供敬“床母”(眠床之女神)、七娘妈、檐口妈、夫人妈等迷信习俗。尤其在第十四天,产妇娘家要送来幼婴衣服、鸡、酒等。夫家则要备办大宗的姜麻油香饭或“糖豆”回礼,以资馈赠内外两家亲朋邻里,以示幼婴哺育顺利,安然无恙。弥月也称“满月”,夫家要以“满月圆”送亲友。“满月圆”米粿,俗称“猪母奶”,其状有如奶头,上面点个红,象征母乳饱满,婴儿健康。四周月,俗称“四月日”,产妇娘家又要备送鸡蛋、线面和幼婴衣裳、帽、袜。一般不送鞋,因有未周岁穿鞋以后走路易跌之俗忌。周岁,俗称“度〓”,要特别印制龟状糯米粿或面粉粿,俗称“度〓龟”或“四脚龟”馈送亲友。龟者善爬,象征婴儿很快能开步走路;龟者长寿,也象征婴儿健康长寿。度〓时,娘家礼品甚为丰厚,其中以缀绣个“卍”(古意为“吉祥海云相”,武则天长寿二年〔693〕规定卍读作“万”)字的“度〓裘”和虎耳帽、虎仔鞋等为特色,寓有避邪、吉庆、长寿之意。孩子周岁时,民间常有“爬龟”仪俗。所谓“爬龟”,即在大厅上置有算盘、秤、书、笔、剪刀、尺以及四脚龟等物,让孩子在爬行中任意选择,以占卜孩子长大后是工、是贾、是学。度晬之日,亲友祝贺,设筵酬神,宴请宾客,甚为普遍。沿袭民国以前富裕人家举办“请夫人”、谢天、内外鼓(即内有道士做敬、外有演戏酬神),肆意铺张者,已不多见。弥月、四月日、度〓,幼婴要理发,理发师常以熟红鸡、鸭蛋搓幼婴头脸,口念吉利四句。之后,还并有分送邻居乡亲“剃头蛋”的习俗。两周岁,俗称“头生日”,也有吉庆之俗。至16岁生日或“七夕”,更为隆重,各亲友送礼比度〓更丰,凡布匹衣服鞋帽等等,量多而质优。较富裕的外祖家,还常以黄金首饰、自行车、手表,甚至彩电、摩托车之类为礼品。庆贺之日,民间常用竹篾、五色纸糊制“七娘妈亭”并备供品向七巧娘或夫人妈“洗契”。此外,设筵演戏,酬敬天地等封建迷信仪俗,也时常出现。当日大宴宾客,铺张浪费甚为普遍。
第三节 寿庆
寿庆,俗称“做生日”,人逢周岁,16岁、弱冠(20岁)、寿诞(五秩以上)均作庆祝。平常生日,当天早上,一般煮线面鸡蛋烧香敬“灶君”,全家吃“生日面”。由于男尊女卑传统观念影响,结婚而尚未当婆婆的妇女,一般不做生日。
晋江一带,做生日设宴酬神请客者,民间俗称“做大生日”,是为长辈祝寿的一种喜庆活动。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医学落后,卫生保健甚差,平均寿命不高,所以,年满五十者就称为长寿,年至七十为“古稀”。因而五十岁开始做“大生日”,庆贺长寿者,甚为盛行。
一般“大生日”是做“九”不做“十”,也就是四十九做五十,五十九做六十,六十九做七十等,择“九”做“十”,寓意吉兆,因“九”与“久”谐音,有“长寿”、“长久”之意。庆贺日期则依据具体出生月、日而定,一般取农历。
做大生日时,全家老少聚集一堂,外出亲人提前回家,出嫁的女儿、孙女均应偕夫婿及其子女,并携带猪脚、寿面、寿蛋、烛炮等礼品亲临祝寿。德高望重的长辈做大生日,除本家亲眷外,一般亲戚朋友和邻居也来贺寿。贺礼有烛、炮,贺词、诗、对联、寿幛、寿轴等等。但忌送钟,以避“送终”之嫌。
富豪及仕宦缙绅做“大生日”,排场和仪式十分讲究。正厅中间摆设香案,案头高点大红龙烛,厅中悬挂寿星图或寿屏寿幛,两边贴“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寿联。横批则有“寿星高照”、“福寿双全”等佳句。寿星正坐高堂,夫妻白首齐眉者则同坐,以受儿孙辈拜寿。祝寿者,有时还吟诵祝寿诗词等。
祝寿礼毕,一般家庭即请亲友吃鸡蛋线面,但多数设酒宴请客。寿庆期间,旧俗富裕人家有请“嘉礼”(提线木偶)或戏班前来唱戏贺寿,热闹非凡。
祝寿礼事完毕,要向四邻馈送寿包寿面。也要让已婚女儿、孙女等至亲带回寿包寿面以分送邻里,俗称“压筐”,说是“内外欢喜”。
由于物质生活、卫生保健日益提高,晋江人平均年龄普遍增高,所以民间做“大生日”移于六十岁或七十岁做者,已逐渐形成习惯。80年代,一些殷富之家,时尚藉高级酒楼、宾馆、餐厅宴请宾客。举行祝寿仪式,寿庆挂彩灯、置花篮,高朋满座,鼓乐鞭炮齐鸣,甚为隆重豪华。送礼规格也随之提高,送钟已不属禁忌之列。年轻人(包括一些儿童)平时“做生日”,仿外国吃生日蛋糕,唱生日歌,开生日舞会,馈赠生日礼品,也日渐时尚。
第四节 建宅
建宅,民间俗称“起大厝”,也称“建业”。晋江侨乡一带,早就有句:“建业,‘业’字当头”的俗语流传。“业”的方言词义,有凡事多磨,艰难之意。历史上民间兴建住宅陈规仪俗十分繁琐。
一、择址合利
建宅之始,先请山家选择地址者相当普遍。事后,再由山家“牵庚”(即罗盘定向),确定住宅的建筑坐向、方位。民宅坐向忌朝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一般采用兼字,如东北方向即以“艮坤丑未”等为宜。乡村建宅普遍依山势龙脉。逆山势走向的,俗称“钳龙”,为“风水”所不取。所以,晋江村落住宅普遍有朝向基本统一之特点。
宅址与坐向一俟确定,又需经山家算合“年利”,方可动土。所谓年利,系以干支的“三合”、“三会”推算,如为“申子辰”或“巳午未”均示为“冲”,也就是宅址与当年年庚干支不合,方言俗称“无利”,就不得破土动工。
二、动土兴工
破土之时,民间习惯于正厅址处立一“福德正神”木牌,俗称“土地公”。破土前需酬敬一番,再用铁锥(忌以锄头)自东向西沿宅址四周挖一遍,称“动土”。动土后,土木即可兴工。但每逢农历初二、十六,均得奉敬土地公,直至宅建落成,“谢土”焚烧神牌,于正厅案上正式供奉土地公神位为止。动工伊始,一般先在厅正中置一磉石,为全屋建筑测量轴线与水准的依据。整座建筑规制与格局,通常统一于一根标画尺寸的“高尺”。“宫式大厝”各开间的长、宽、高规格均要严格符合“天父地母”寸白俗套。迷信“东龙西虎、重东轻西”吉利布局的宅式建筑相当普遍。施工中,凡下砛、置门、上梁、封归、合脊、放涵时,通常要选择吉日良辰,俗称“看日”。是日都带有一些迷信仪俗,如门底埋“五谷”,门柱顶压红布,中梁系“八卦”等。民间建宅,忌工匠暗中“做扣”(系指不利于房主的一种巫术),所以对各类工匠皆以礼厚待,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以及上梁等节日,都要设宴款待。故社会上有句“初二、十六,泥刀斧凿,封归合脊,师傅肚必(裂)”的方言顺口溜。
三、落成乔迁
新居落成,乔迁旧俗也颇具特色。一般乔迁均选择在吉日凌晨。新居主人长房大孙首当提红枣灯,其余则携带“脊驼梁”(床梁),摇篮轿车,鸡母鸡仔以及钱、水、米等,沿途燃放鞭炮入宅,以象征生息繁衍,人财两旺之吉意。乔迁之日,新朋邻里均贺送以烛、炮、红灯、镜、喜幛,甚至电视机、电冰箱、沙发椅等。而新居主人当日普遍敬备筵席,举行较大的谢天、谢土、酬谢夫人、土地等神祗的综合迷信仪式。演戏酬神者也时有出现。俗谓“一敬神、二敬人”。大摆宴席,送礼请客,庆贺活动,甚为热闹。
新中国成立以后,建宅的陈规旧俗,随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已逐步简化或革除。但封建迷信的陈规陋习痕迹,仍斑驳可见。
第五节 丧葬
自唐以隆,晋江历为泉郡首邑,名宦迭出,士绅甚众,丧葬诸事习用官仪,影响深广。因而丧礼隆重,葬仪繁琐的仪俗逐渐形成。除基督教徒保留祈祷仪式以及十三四世纪少数回族用伊斯兰教葬礼外,大都沿用“丧葬悉遵古礼、祀先至诚;忌节及岁时伏腊,备物致祭、必洁必丰”的旧俗。
晋江俗规凡50岁或做“公辈”病危临终者均要抬置厅堂,男左女右,卧于4块床板简易搭成的床铺上,称为“寿终正寝”,俗称“上厅边”。死者将断气时,亲眷要边哭边为其更上“寿衣”。俗称“换张老衣裳”,寿衣服饰仿清服,内外7层。如断气后才更衣著,俗有“死者得不到”之嫌。死者辞世后,当即用其被单复盖躯体与面部,并在尸体上置一面铜镜,预防家猫跨越。嗣后治丧开始,主要仪俗与程序如下:
守灵丧家大门上要挂上一块白布,死者亲眷要披麻带孝,跪坐在铺前稻草中哭哀,俗称“温狗朝(厩)”。随后,亲眷在死者铺头点燃一根白烛或一盏油灯,并置放一瓦片粘泥土(由孝男从池旁埂边挖来的)和蛋线面一碗。碗中插有竹筷一双,瓦片泥堆上插炷香,为死者“辞生”。此时,外人有忌见烛光或灯光之俗,俗称“见刺”。在此期间,孝眷要以钱两文,投入井中或溪中“乞水”,有的地方还有“乞火灰”习俗。孝眷要为死者梳洗整容,并不断续香,焚烧冥纸,藉此为死者入黄泉作“买路”钱。
治丧之始,死者五服内亲眷即各依服制,穿上丧服。成服后,要向各地亲戚报丧,俗称“报死”,被报亲戚,需给来者一杯清水或汤茶漱口,以添“彩气”。当天或翌日,一般还有“迎寿”仪俗。所谓“迎寿”,是指棺木一路吹吹打打抬至,孝眷跪地迎接。棺木俗称“寿板”,漆朱绘彩,华丽堂皇。时辰到,尸体由忤作抬移入棺,俗称入殓。入殓时,若是女者一般都必须有娘家的亲人在场。生肖与死者相克者,要回避,以免患“冲”煞。入殓尸体,覆盖以水被、面布并填塞“寿内”诸物后,封棺钉盖。殓毕,孝男孝女需将死者生前所用旧席褥草、杯盆器皿等一切日常用品,送至郊外或村外焚烧,俗称“送草”,或叫“送脚尾”。送草路上啼呼恸哭,加上送终鼓钹声声,气氛甚为悲切!如果死者在晚餐后至午夜前断气,俗称“三餐都吃光”,民间还有“乞饭”习俗。民间守灵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有乡亲邻里作伴守灵“坐冥”。披麻带孝者不得随便出入他人住宅。守灵结束,道士常以桃枝清水蘸洒厅屋,以驱凶避邪。
出殡出殡俗称“出葬”。出葬之前,死者家属的亲戚至友、宗亲邻里要送赙仪(金银礼)。出殡时,棺夫把灵柩移至宅外,俗称“转柩”,后“绞棺”上罩。此时,孝眷披麻带孝跪地哭挽,道士“开光”作祭,送殡亲戚至友对棺行礼,丧家设礼生陪拜,礼毕,孝眷免冠谢拜,开路鼓吹响起,送殡仪式开始。送葬仪仗常以一人沿途“压金银”(将冥镪压于路旁桥头)者带路。前面有出殡仪式前导牌、横彩、铭旌灵幡、白红大灯、开路鼓吹等。其中主亭、丝竹管弦、挽轴、乡音民乐兼间鱼贯,最后是道士、灵柩。灵柩抬夫一般有8至16人不等。灵柩棺尾系结执绋,由孝眷边走边拉,俗称“拔麻尾”,有象征挽留死者之状。送葬队伍徐徐行进,哀乐阵阵,锣鼓喧天,哭声凄切,气氛肃穆。
灵柩抵达墓地,祀后土,祭棺头,点木主等礼仪完毕,棺木落圹,孝眷衣裙要各兜泥土一把,边哭边绕墓圹,慢慢撒入,俗称“帕土”。封盖墓穴时,孝男取墓土一块放于魂轿木主之座上,送葬队伍则取另道“归虞”,俗称“返主”。返主中,孝眷反拉魂轿执绋,把死者亡魂引入祖厅宗祠。归虞毕,丧家请送殡者就席用餐,民俗有吃个“彩气”的说法。送殡者当晚不能留宿,回去时不能辞别。丧葬如在农历七月举行,则不得抬魂“返主”,以避引鬼入宅之嫌,引魂返主诸事一般要待到农历八月才可进行。此后,相继举行一些诸如牵〓、做功德、化纸送库钱库银等仪俗。
奠仪葬礼告完,在祖厝或宗祠里往往要糊龛(冥屋)奠祭死者之灵,5天或7天内,孝眷每日均要清晨奠以汤、茶水,点心果合等供品,俗称“捧茶”;午、昏奠以饭菜,俗称“捧饭”。捧饭之奠,逐日按一定数量添加盘餐菜色。捧茶捧饭时,妻媳妇辈均要呼叫死者进餐用茶用饭,所以有“叫茶”、“叫饭”之称。时至第5天或第7天,孝眷要以咸煎、米粽答谢送赙仪的亲戚至友、宗亲邻里,俗称答金银礼。此后,奠祭复在十四日、四十九日、百日、周年(即小祥,俗称“对年”)、两周年(即大祥,俗称“三年”或“三载”)及至死者诞辰,以及清明、中元、冬至等岁时节日,直至“三年”除服,出嫁女儿辈“脱麻尾”,带回“烘炉枣灯衣食”,以示化凶转吉为止。
此外,晋江丧葬旧俗还有几个颇具地方特色的习俗如:
解愿唯恐死者亡魂未眠,思念人间,由孝眷请道士唱道情,“抛锣钹”,做道法,以规劝亡魂“驾鹤西归”的仪式,俗称“解愿”。解愿仪式诙谐,生动风趣,热热闹闹,与肃穆的丧仪迥然不同,发人节哀,围观者往往甚多。
墓筑墓址择地,迷信“风水”堪舆。墓圹一般为砖石砌体,有单、双、多圹之分。墓牌镌刻死者郡望姓氏,其字数严格按“兴旺衰微”取舍。殷富者以糖水三合土或花岗石筑砌成龟状大墓,一般平民则砌三合土长墓为常见。封建社会的达官显贵的古墓构筑堂皇,周围多数立有翁仲、武士、畜兽等石雕、望柱。一般殷富士绅的大墓均有铺设墓桌墓埕,墓脚墓手之类。各种墓茔左侧均立有“后土”牌位。
拾骸俗称“拾骨”,多在清明节前后进行。或择吉日吉时挖茔取骨,于有雨伞遮盖的草席上,拟人摆为骷髅,朱笔逐检无遗,缠以丝棉,依序装入陶制“皇金”(形似腰鼓,口宽底窄,径一尺,高二尺)密盖。再由孝男背至新穴埋葬。背走时,沿途有不得回头之禁忌。葬毕,通俗带回“烘炉枣灯衣食”。
骸棺目的是为先后亡故的夫妻合葬一圹,因民间有皇金与棺木金木相克之说,不能合葬,故把先前亡者骨骸按人形状拾入小棺木,俗称“骸棺”。
晋江长期沿用土葬旧俗。其迷信与铺张之风,为各地所罕见,所以历史上有流传“生要在苏杭二州,死要葬在晋江泉州”的方言俗谚。新中国成立至70年代期间,社会时尚“破旧立新”,旧的丧葬仪俗随之弃繁从简。一系列诸如设灵堂,写讣告,开追悼会,发唁电,献花圈,带乌纱、白花,挂遗像的创新与改革,逐步取代了陈规陋俗。特别是人死实行火葬,也开始为社会所接受,并且日渐推广。其中尤以青阳的高霞村丧事坚持推行火葬最为突出。70年代以后,一些地方的丧礼陈规始又回潮,大讲排场,铺张浪费,竞相出现。出殡队伍由摩托车开路,有舞龙弄狮,轻音铜乐,乡音小调,马队妆阁,高跷彩球等,如同踩街。有的还不惜巨资,大做功德,墓筑造亭建厝,因而丧事简办的社会呼声甚高。
附:回民、基督教徒丧葬礼俗
一、回民
回民命终,移遗体于厅堂中三块床板之上,头北脚南面朝西,或枕东脚西头稍填高正面朝西。朝西表示归向麦加圣地。厅中点安息香。死者生前所穿衣服全部脱去,盖上白布,然后请有德望的人为他净身穿上特制的白布葬服,移入“搭卜”(尸匣),举行葬礼。回礼一般是晨亡午葬,夜死晨埋,最长不超过3日。回民称死曰“归真”,意谓归于真主,故不哀哭。厅堂上保持安静,亲友惟微声诵“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出殡前,死者子孙后裔,举家齐集同往拜请阿訇主持丧礼。阿訇为死者祈祷。然后将搭卜抬到厅堂口,阿訇诵经,再次为死者祈祷,乞求真主饶恕亡人,解脱亡人一切罪愆。
出殡时,不用鼓乐,不作任何排场。送殡者随在搭卜后面静静而行,妇女送距丧家百步即可返回,男的则送至坟山。埋葬不用棺木,用白布把遗体移入墓圹,脸部显露朝西。圹用石板或砖块砌成。圹底及遗体上都撒下相当数量的檀香末等香料,然后盖上石板7块,用纸塞缝,涂上灰土。葬毕,家人跪于墓前,静听阿訇诵《古兰经》句,为死者祈祷。然后绕墓一周,取墓土少许置于香炉,炉中燃安息香,由孝男捧香炉前行,家属及送殡者随后,结队返回。
返回后,丧家送殡者吃“油香”(油炸面食),喝甜茶,谓之彩气。
墓盖一般用白石雕成长方形弥座式的石墓;清代以后,多有以灰代石的。
如果请不到阿訇,丧葬时只须捧出《古兰经》就可以成礼,形式更加简单。
晋江陈埭为回民聚居地,过去都按此仪式进行,现在也在改革。
二、基督教徒
基督教徒临终,常有牧师或传道师及会友环集病人左右,微声吟诗祈祷,劝慰病人坚定信心,安然接受神召返回天家。
大殓及出殡、安葬时,也均有牧师或传道师或教会长老主礼。吟诗祈祷外,主要是选读有关信徒蒙召回天家的经文,慰勉丧家节哀,坚定信心。如选读新的经文:“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翰福音》十一章25节)等。
丧葬礼节比较庄重,没有木主、祭奠等事项。丧服或白或黑不限,但一般只用一色,极少两色杂用。送殡会友则臂缠黑纱或胸佩黑章(黑纱黑章由教会购置备用)。
出殡时以鸣钲前导,其次是出殡仪式牌,上书“某某教会信徒某某出殡仪式”,接下是铭旌、花圈、挽轴、乐队等。乐队多用西乐,有的教会特定哀悼乐章。最后是灵柩、丧家、主礼牧师及亲友、会友。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