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章 其他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7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其他宗教
分类号:
B98
页数:
2
页码:
1330-1331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县其他宗教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宗教
发展
内容
第一节 摩尼教
唐以后,摩尼教称“明教”、“明尊教”。
摩尼教传入晋江。“会昌中汰僧,明教在汰中,有呼禄法师者,来入福唐,受侣三山,游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明何乔远《闽书·方城》)。元皇庆二年(1313),朝廷曾派教务大总管西雷蒙“管领江南诸路明教、秦教等”(见《泉州宗教石刻》)。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晋江灵水华表山建立明教寺祀摩尼光佛。《闽书》云:“草庵,元时物也,祀摩尼佛。”乾隆《晋江县志》:“草庵,元时建,祀摩尼佛。”庵中有依山岩凿刻的摩尼光佛坐像。据至元五年(1339)碑记载,“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立寺,喜舍本师圣像”。原庵前山岩上,有明正统十年(1445)镌刻的摩尼教教义,“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但毁于“文化大革命”。草庵为中国现存的唯一摩尼教(明教)遗址。近年,庵前的佛教龙泉寺重建后,改为大华岩寺。晋江摩尼教被当地百姓奉为佛教。
第二节 印度教
印度教的前身为婆罗门教。印度教于元朝传入泉州,建有1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印度教寺,寺毁于元末。
从现存石刻中,可以窥见印度教丰富瑰丽的宗教内容。有明末移砌于开元寺大殿前拜庭须弥座的74方相间以狮或人面狮身石雕,雕工精细;有开元寺百柱殿后两根16角形石柱,雕着印度教神话故事,同样的造型也有两根在天妃宫寝殿;县后街白耇庙焚帛炉上,嵌着两方湿婆神话浮雕,其一刻母牛亲乳“林加”(男性生殖器)作憩护之状,另一方刻一象用鼻子向林加献一朵莲花;有在番佛寺遗址附近出土的龛状石刻,龛中各刻1尊湿婆坐在莲花尊座上,其一左边竖立一塔状林加,挺然立在磨盘(女性生殖器)上。此外有用蛇作图案的祭坛石,半鸟半兽门楣石,半人半兽柱础石,哥林多式柱头石等等,以及其他建筑构件如门框石、壁龛石、雀替、石栏板等,全部都是辉绿岩石精雕。由于寺已毁没,故石刻流散于泉州城内外各地。
第三节 日本教
日本教是原由中国传去的佛教。清朝光绪年间由日本传到厦门,光绪二十三年(1897)从厦门派教士水谷魁耀到晋江县城传教,故称为日本教。
原先在日本流行的佛教宗派有成实、法相、华严、律宗、俱舍、真言六宗派。德川时代(1603—1867),佛教成为日本的国教,真言宗最为盛行,所建的寺院通称本愿寺。本愿寺又有真宗、大谷两派,大谷称“西教”,真宗称“东教”。通常合称为真宗大谷教。传到晋江的教派属东教,教堂称为大日本真宗大谷派本愿寺布教所。
水谷魁耀在县城泉州南教场头(今讲武巷南端)租一所民房作为教堂,开始传教活动。日本教的教义与佛教基本相同,供奉的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与民间的宗教信仰相近,因而容易被群众所接受。教徒可以娶妻,不必茹素。不久信徒增加,原聚会所容纳不下,就转到大寺后租一庄姓大厝为教堂,后又购何姓大厝改建为教堂的大厅,称“观音厅”。大厅可容纳三四百人聚会,正中塑释迦牟尼立像。依本地习俗,规定每月初一、十五、廿八日为聚会礼拜日。礼拜时由教士烧香上供,然后率众诵经礼佛,诵经只敲钟而不设木鱼。诵经后再由教士讲经说法。
教士中有田中善立者,精通汉文,善于交际。除广收信徒外,并效法基督教所为,在寺旁立一所彰化学堂(1904),并附设医疗所于教堂内,从中吸收教徒。学堂堂长由田中善立兼任,日人教师有小岛由道和小村启吉,汉文教员有清秀才吴国恒等。医疗所有日人医师内山喜市夫妇;贫苦病人就医,一概免费。
田中善立与晋江县城的士绅及府、县官吏都有过交往。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观音佛诞,官绅毕至,教徒咸集,对官绅则设筵招待,教徒则念经供斋,且有演戏、奏乐等活动。民国初年,日本教堂最后一任传教士大内正雄死于晋江,此后就没有再派日本教士。教堂由当地信徒勉强维持,且日趋衰落。
民国4年(1915)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日爱国运动。日本教堂及彰化学堂由地方绅士收回,改为西隅学校校舍。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