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派别、组织与堂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6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派别、组织与堂会
分类号: B97
页数: 3
页码: 1323-13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基督教派别、组织与堂会的历史发展情况。
关键词: 基督教 派别 组织 堂会

内容

近代闽南的基督教有三大派别:美国归正教公会、英国伧敦公会和英国长老公会。晋江的基督教属英国长老公会。清咸丰六年(1856),长老公会牧师由厦门到安海布道。然后,以安海为基地,一路向晋江各村镇扩展;一路向泉州城、官桥等地扩展。待设堂会之后,再由这些堂会派人传到邻近的村镇。
  民国时期,晋江县有15个堂会,堂会下设支会,是最基层的组织,晋江县有16个支会。
  民国25年(1936),安海基督教会分支出一个组织,称基督徒聚会处。“聚会处”与中华基督教会的差异乃礼仪上之区别和教会组织之不同,如“聚会处”为新教徒举行“浸礼”;不设牧师制度,没有长老和执事。教会由负责兄弟管理。晋江的“聚会处”,主要有安海、青阳、石狮。1950年以后,陈埭、永宁、东石、灵水又新设立“聚会处”。1984年,晋江“聚会处”派出代表参加县基督教第一届代表会议,被选为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县基督教协会的委员或常委。
  此外,晋江县还有另一个基督教派别,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该教派系基督教新教之别派,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美国,主张以星期六为安息日(是指星期五下午太阳下山到星期六下午太阳下山),故名。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长泰人郭子颖传入晋江城内,先后在花巷、通政巷设会所。民国19年,在承天巷建教堂和小学1座,今教堂仍存,但教徒不多。该教派原在全国有总会,福建省有闽北、闽南区会。1958年,基督教各派联合后,取消总会、区会,加入基督教三自爱国革新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该教派设有牧师、传道、长老、执事等神职人员。教徒每周六在各自家中“守安息日”聚会;每季度集中教堂参加“守圣餐”;每年春节集中举行“感恩”聚会。
  民国16年,召开中华基督教代表大会,成立中华基督教协进会全国总会,晋江县金井教堂牧师许声炎当选为副会长。晋江县的基督教会,80年代重新建立的基层组织机构有的叫堂管会,有的则设立长执会,但堂管会属过渡性的机构。如磁灶、陈埭、衙口、祥芝4个堂设长执会。长执会长老管理偏重于教务,而执事则管理日常事务。堂管会下设教务、财务及堂务3个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教会内部情况的变化,原来堂、支会的关系也逐步消失。
  设立堂会的必要条件是:教徒人数在25人以上;经济上能够独立;有2名长老,4名执事;有经济能力聘请牧师;有自建的礼拜堂。晋江县主要堂会分述如下:
  安海堂会光绪六年(1880),由英国传教士建立。光绪8年,聘华人陈甘泉为牧师,是为晋江第一个华人牧师。安海堂会共设立金井、门斗、东滨(后移石井)、东石、狮头、内坑、灵水,朴里等8个支会(或堂会)。
  泉州堂会光绪二年,从安海堂会分立出泉州堂会。后又分立泉南、泉西、聚宝3个堂会。
  祥芝堂会光绪十七年,联合永宁、石狮成立祥芝堂会。光绪二十八年,永宁、石狮分立自成堂会。祥芝堂会下辖蚶江、锦尚2个支会。
  金井堂会光绪二十一年成立。石菌、狮头两个支会划归金并堂会。光绪三十四年,开办深沪东安匡闺女校。民国3年,设玉湖学校。民国22年,在西塔创办平民学校。金井堂会成立后,发展了东安、钱江(后移衙口)、玉湖、科任、钱仓、伍堡、英林等支会。
  永宁堂会和石狮堂会光绪二十八年,永宁和石狮联合,自立永石堂会。民国6年,永宁、石狮各自成立堂会。民国21年,祥芝堂会合并于永宁堂会,成立永祥堂会。祥芝、永宁、石狮3堂会合设、分设的支会有蚶江、锦尚、西岑、新街、塘市、龟湖6个支会。
  五陵堂会经泉州区会批准,于民国28年成立堂会。
  青阳堂会、陈埭堂会和前店堂会民国3年,青阳堂会成立。同年,陈埭、前店亦成立堂会。
  衙口堂会民国29年前后,从金井堂会分立出衙口堂会,并创办幼儿园。
  钱仓堂会清光绪二十八年,设钱仓支会。民国24年,自立堂会。次年,成立英墩支会。
  磁灶堂会民国36年成立堂会。1956年,神学院毕业的陈志新为首任牧师。
  晋江县基督教堂及教徒人数。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