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6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传播
分类号: B97
页数: 2
页码: 1322-13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基督教的传播历史发展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基督教 传播

内容

元代基督教传入晋江,与天主教并称“也里可温”。晋江发现有纪年的最早的基督教碑,有元大德十年(1306)《管领泉州路也里可温掌教宫兼住持兴明寺吴安哆呢思碑》和皇庆二年(1313)帖迷答扫马等基督教徒撰立的“管领江南诸路明教、秦教等”的《西雷蒙主教墓碑》(碑文中有两行文字是用叙利亚字母拼写的突厥语)。晋江元代基督教,绝大多数属于聂思脱里教派(景教),少数属于圣方济各会派(天主教)。景教是随元军从中亚、内蒙等地东进南下的。大德二年,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阔里吉思(乔治)为基督教徒,当时晋江城郭为省府所在地。元代,晋江基督教很盛行,但亦随元朝的灭亡而式微。
  近代基督教的传入晋江,是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不平等条约而进入的。
  安海咸丰六年(1856),厦门英国长老公会牧师杜嘉德乘福音船到安海传教,租赁咸德境黄姓房子作讲堂,遭到群众的抵制。同治二年(1863),清政府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周道尹出示保护,在安海建立传教基地,随即向泉州城内、南安发展。
  祥芝同治四年,由祥芝教徒传入,安海堂会派郑爽等租民房为讲堂。光绪六年(1880),在前山建礼拜堂。
  泉州同治二年,杜嘉德等到泉州布道。次年,又到泉布道,遭到群众投石打击。同治五年,租得开元寺口旧馆驿店屋为讲堂,后又租得南街头新花山为教堂,遭到绅士、群众的抵制。在清政府驻泉州的福建陆路提督罗大春、泉州知府沈荣桂支持下建堂。光绪十四年,建南门聚宝街讲堂。光绪二十一年,建西街礼拜堂。
  永宁、深沪光绪四年,厦门教会长老许天锡到永宁开设医馆并布道。光绪十年,安海堂会牧师陈甘泉在北门街水关砌顶租得店屋为讲堂。光绪九年,安海堂会派周颜水等到深沪,租得阜后店屋为讲堂。光绪三十年,在狮头建教堂。
  石狮光绪十五年,英国长老公会派吕古虔到石狮布道,租得大舍街北畔店屋为讲堂。民国元年(1912),在尤厝尾山(今新华路)建小教堂,民国25年,扩建成今礼拜堂。
  陈埭光绪二十一年前后,泉南堂会派人到陈埭布道。光绪二十六年,在四境下郊巷设立讲堂。民国14年,建立可容150人的教堂。1987年重新扩建为会堂。
  五陵英国传教士罗励仁倡议在此创宣道所。民国3年,泉南、安海、官桥等堂会在五陵合建礼拜堂。“文化大革命”中毁坏,1981年重建为会堂。
  青阳吕古虔于光绪十五年赴石狮途经青阳布道。光绪二十八年,杜宗漠医生边行医边布道。民国7年,在东岩口建教堂。
  磁灶光绪三十四年,杨约西牧师在深坑后林设立讲堂,并派人到磁灶布道。民国8年,设立讲堂于大井沟。民国25年,建礼拜堂。
  民国24年,金井教会邀请著名奋兴布道家宋尚节布道奋兴,晋江基督教会进入全盛。民国25年,石狮扩建礼拜堂后,教徒倍增;青阳支会建成可容300人的礼拜堂;锦尚支会也建成礼拜堂及3间平屋;衙口堂会的布道会,听众数百人;磁灶、陈埭堂会组织布道队,除到邻近乡村布道外,还到晋北游行布道。民国28年,金井创办圣经学院。民国36年,祥芝堂会的前山礼拜堂落成,聚会人数发展至百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教会走上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道路。1950年,参加“三自革新”签名的教徒有3500人。11月成立县“三自革新”筹委会,领导各基层教会开展一系列的爱国运动。如召开控诉美帝国主义罪行大会,为抗美援朝捐款,青年信徒参军参干,举办扫盲夜校等。
  据县“三自革新”筹委会登记簿记载,1956年,全县有堂所15个,即前店、磁灶、五陵、陈埭、青阳、安海、金村、石狮、祥芝、衙口、永宁、东石、狮峰、金井、金径;支会16个,即锦凤、河市、白羊、新生、法石、普照、内坑、英墩、塘市、玉埔、蚶江、锦尚、伍堡、英林、东〓、新街;聚会处6个,即新尾、青阳、安海、石狮、祥芝、永宁。
  解放初期,各堂、支会除开展一系列爱国活动外,教务活动正常开展,有主日崇拜、团契活动、祷告聚会。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被占用,教会活动停止。从1973年开始,各地相继出现三五人的家庭聚会,并不断发展。家庭聚会多半为信徒及部分原教牧人员主持。1981年,福建省委批准首批开放安海、金井、石狮、青阳、磁灶、衙口6个教堂。1983年,晋江地委又批准开放五陵、陈埭、祥芝、蚶江、深沪、永宁6个教堂。1985年,晋江地区行政公署再批准开放钱仓、英墩、英林、潘径、东石、罗山、厝上7个堂所。教会房产收回后,有的破旧不堪,信徒捐款献工,翻修重建。“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再重建的礼拜堂有普照、五陵。收回后因破旧拆掉重建的有陈埭、厝上、蚶江、钱仓、磁灶、青阳、安海、英墩等礼拜堂。
  1984年10月,召开晋江县基督教第一届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晋江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晋江县基督教协会。1987年,召开县第二次基督教代表会,会议提出“教会事工的重点,由落实宗教政策转到办好教会上来”。
  1980年恢复聚会以来,县“爱国会”协助政府收回各地教会财产。教堂开放之后,先后培训一批教会义工和13位专职年轻传道。恢复聚会的教会,成立堂务管理委员会,由信徒组成,负责管理教会堂务、财务、教务工作。具备教堂、教职人员、管理机构这三个条件的地方,相继举行隆重的复堂典礼。各堂工作逐步走上正轨,除主日崇拜外,恢复祷告会、主日儿童活动室、查经室、青年团契会、堂委例会等聚会,恢复圣餐、洗礼等教会圣礼。
  县两会正式成立后,为开放的教堂圣工提供报务。培养在职教牧人员及堂委,推荐传道,按立牧师,组织青年工作,举办青年夏令会,制定县教会工作管理条例,指导各堂选举。成立长执会。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