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基督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6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基督教
分类号: B97
页数: 6
页码: 1322-1327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县基督教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宗教 基督教

内容

第一节 传播
  元代基督教传入晋江,与天主教并称“也里可温”。晋江发现有纪年的最早的基督教碑,有元大德十年(1306)《管领泉州路也里可温掌教宫兼住持兴明寺吴安哆呢思碑》和皇庆二年(1313)帖迷答扫马等基督教徒撰立的“管领江南诸路明教、秦教等”的《西雷蒙主教墓碑》(碑文中有两行文字是用叙利亚字母拼写的突厥语)。晋江元代基督教,绝大多数属于聂思脱里教派(景教),少数属于圣方济各会派(天主教)。景教是随元军从中亚、内蒙等地东进南下的。大德二年,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阔里吉思(乔治)为基督教徒,当时晋江城郭为省府所在地。元代,晋江基督教很盛行,但亦随元朝的灭亡而式微。
  近代基督教的传入晋江,是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不平等条约而进入的。
  安海咸丰六年(1856),厦门英国长老公会牧师杜嘉德乘福音船到安海传教,租赁咸德境黄姓房子作讲堂,遭到群众的抵制。同治二年(1863),清政府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周道尹出示保护,在安海建立传教基地,随即向泉州城内、南安发展。
  祥芝同治四年,由祥芝教徒传入,安海堂会派郑爽等租民房为讲堂。光绪六年(1880),在前山建礼拜堂。
  泉州同治二年,杜嘉德等到泉州布道。次年,又到泉布道,遭到群众投石打击。同治五年,租得开元寺口旧馆驿店屋为讲堂,后又租得南街头新花山为教堂,遭到绅士、群众的抵制。在清政府驻泉州的福建陆路提督罗大春、泉州知府沈荣桂支持下建堂。光绪十四年,建南门聚宝街讲堂。光绪二十一年,建西街礼拜堂。
  永宁、深沪光绪四年,厦门教会长老许天锡到永宁开设医馆并布道。光绪十年,安海堂会牧师陈甘泉在北门街水关砌顶租得店屋为讲堂。光绪九年,安海堂会派周颜水等到深沪,租得阜后店屋为讲堂。光绪三十年,在狮头建教堂。
  石狮光绪十五年,英国长老公会派吕古虔到石狮布道,租得大舍街北畔店屋为讲堂。民国元年(1912),在尤厝尾山(今新华路)建小教堂,民国25年,扩建成今礼拜堂。
  陈埭光绪二十一年前后,泉南堂会派人到陈埭布道。光绪二十六年,在四境下郊巷设立讲堂。民国14年,建立可容150人的教堂。1987年重新扩建为会堂。
  五陵英国传教士罗励仁倡议在此创宣道所。民国3年,泉南、安海、官桥等堂会在五陵合建礼拜堂。“文化大革命”中毁坏,1981年重建为会堂。
  青阳吕古虔于光绪十五年赴石狮途经青阳布道。光绪二十八年,杜宗漠医生边行医边布道。民国7年,在东岩口建教堂。
  磁灶光绪三十四年,杨约西牧师在深坑后林设立讲堂,并派人到磁灶布道。民国8年,设立讲堂于大井沟。民国25年,建礼拜堂。
  民国24年,金井教会邀请著名奋兴布道家宋尚节布道奋兴,晋江基督教会进入全盛。民国25年,石狮扩建礼拜堂后,教徒倍增;青阳支会建成可容300人的礼拜堂;锦尚支会也建成礼拜堂及3间平屋;衙口堂会的布道会,听众数百人;磁灶、陈埭堂会组织布道队,除到邻近乡村布道外,还到晋北游行布道。民国28年,金井创办圣经学院。民国36年,祥芝堂会的前山礼拜堂落成,聚会人数发展至百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教会走上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道路。1950年,参加“三自革新”签名的教徒有3500人。11月成立县“三自革新”筹委会,领导各基层教会开展一系列的爱国运动。如召开控诉美帝国主义罪行大会,为抗美援朝捐款,青年信徒参军参干,举办扫盲夜校等。
  据县“三自革新”筹委会登记簿记载,1956年,全县有堂所15个,即前店、磁灶、五陵、陈埭、青阳、安海、金村、石狮、祥芝、衙口、永宁、东石、狮峰、金井、金径;支会16个,即锦凤、河市、白羊、新生、法石、普照、内坑、英墩、塘市、玉埔、蚶江、锦尚、伍堡、英林、东〓、新街;聚会处6个,即新尾、青阳、安海、石狮、祥芝、永宁。
  解放初期,各堂、支会除开展一系列爱国活动外,教务活动正常开展,有主日崇拜、团契活动、祷告聚会。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被占用,教会活动停止。从1973年开始,各地相继出现三五人的家庭聚会,并不断发展。家庭聚会多半为信徒及部分原教牧人员主持。1981年,福建省委批准首批开放安海、金井、石狮、青阳、磁灶、衙口6个教堂。1983年,晋江地委又批准开放五陵、陈埭、祥芝、蚶江、深沪、永宁6个教堂。1985年,晋江地区行政公署再批准开放钱仓、英墩、英林、潘径、东石、罗山、厝上7个堂所。教会房产收回后,有的破旧不堪,信徒捐款献工,翻修重建。“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再重建的礼拜堂有普照、五陵。收回后因破旧拆掉重建的有陈埭、厝上、蚶江、钱仓、磁灶、青阳、安海、英墩等礼拜堂。
  1984年10月,召开晋江县基督教第一届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晋江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晋江县基督教协会。1987年,召开县第二次基督教代表会,会议提出“教会事工的重点,由落实宗教政策转到办好教会上来”。
  1980年恢复聚会以来,县“爱国会”协助政府收回各地教会财产。教堂开放之后,先后培训一批教会义工和13位专职年轻传道。恢复聚会的教会,成立堂务管理委员会,由信徒组成,负责管理教会堂务、财务、教务工作。具备教堂、教职人员、管理机构这三个条件的地方,相继举行隆重的复堂典礼。各堂工作逐步走上正轨,除主日崇拜外,恢复祷告会、主日儿童活动室、查经室、青年团契会、堂委例会等聚会,恢复圣餐、洗礼等教会圣礼。
  县两会正式成立后,为开放的教堂圣工提供报务。培养在职教牧人员及堂委,推荐传道,按立牧师,组织青年工作,举办青年夏令会,制定县教会工作管理条例,指导各堂选举。成立长执会。
  第二节 派别、组织与堂会
  近代闽南的基督教有三大派别:美国归正教公会、英国伧敦公会和英国长老公会。晋江的基督教属英国长老公会。清咸丰六年(1856),长老公会牧师由厦门到安海布道。然后,以安海为基地,一路向晋江各村镇扩展;一路向泉州城、官桥等地扩展。待设堂会之后,再由这些堂会派人传到邻近的村镇。
  民国时期,晋江县有15个堂会,堂会下设支会,是最基层的组织,晋江县有16个支会。
  民国25年(1936),安海基督教会分支出一个组织,称基督徒聚会处。“聚会处”与中华基督教会的差异乃礼仪上之区别和教会组织之不同,如“聚会处”为新教徒举行“浸礼”;不设牧师制度,没有长老和执事。教会由负责兄弟管理。晋江的“聚会处”,主要有安海、青阳、石狮。1950年以后,陈埭、永宁、东石、灵水又新设立“聚会处”。1984年,晋江“聚会处”派出代表参加县基督教第一届代表会议,被选为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县基督教协会的委员或常委。
  此外,晋江县还有另一个基督教派别,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该教派系基督教新教之别派,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美国,主张以星期六为安息日(是指星期五下午太阳下山到星期六下午太阳下山),故名。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长泰人郭子颖传入晋江城内,先后在花巷、通政巷设会所。民国19年,在承天巷建教堂和小学1座,今教堂仍存,但教徒不多。该教派原在全国有总会,福建省有闽北、闽南区会。1958年,基督教各派联合后,取消总会、区会,加入基督教三自爱国革新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该教派设有牧师、传道、长老、执事等神职人员。教徒每周六在各自家中“守安息日”聚会;每季度集中教堂参加“守圣餐”;每年春节集中举行“感恩”聚会。
  民国16年,召开中华基督教代表大会,成立中华基督教协进会全国总会,晋江县金井教堂牧师许声炎当选为副会长。晋江县的基督教会,80年代重新建立的基层组织机构有的叫堂管会,有的则设立长执会,但堂管会属过渡性的机构。如磁灶、陈埭、衙口、祥芝4个堂设长执会。长执会长老管理偏重于教务,而执事则管理日常事务。堂管会下设教务、财务及堂务3个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教会内部情况的变化,原来堂、支会的关系也逐步消失。
  设立堂会的必要条件是:教徒人数在25人以上;经济上能够独立;有2名长老,4名执事;有经济能力聘请牧师;有自建的礼拜堂。晋江县主要堂会分述如下:
  安海堂会光绪六年(1880),由英国传教士建立。光绪8年,聘华人陈甘泉为牧师,是为晋江第一个华人牧师。安海堂会共设立金井、门斗、东滨(后移石井)、东石、狮头、内坑、灵水,朴里等8个支会(或堂会)。
  泉州堂会光绪二年,从安海堂会分立出泉州堂会。后又分立泉南、泉西、聚宝3个堂会。
  祥芝堂会光绪十七年,联合永宁、石狮成立祥芝堂会。光绪二十八年,永宁、石狮分立自成堂会。祥芝堂会下辖蚶江、锦尚2个支会。
  金井堂会光绪二十一年成立。石菌、狮头两个支会划归金并堂会。光绪三十四年,开办深沪东安匡闺女校。民国3年,设玉湖学校。民国22年,在西塔创办平民学校。金井堂会成立后,发展了东安、钱江(后移衙口)、玉湖、科任、钱仓、伍堡、英林等支会。
  永宁堂会和石狮堂会光绪二十八年,永宁和石狮联合,自立永石堂会。民国6年,永宁、石狮各自成立堂会。民国21年,祥芝堂会合并于永宁堂会,成立永祥堂会。祥芝、永宁、石狮3堂会合设、分设的支会有蚶江、锦尚、西岑、新街、塘市、龟湖6个支会。
  五陵堂会经泉州区会批准,于民国28年成立堂会。
  青阳堂会、陈埭堂会和前店堂会民国3年,青阳堂会成立。同年,陈埭、前店亦成立堂会。
  衙口堂会民国29年前后,从金井堂会分立出衙口堂会,并创办幼儿园。
  钱仓堂会清光绪二十八年,设钱仓支会。民国24年,自立堂会。次年,成立英墩支会。
  磁灶堂会民国36年成立堂会。1956年,神学院毕业的陈志新为首任牧师。
  晋江县基督教堂及教徒人数。
  第三节 教务活动
  基督教在晋江县的传播是与教会创办学校、医院同时进行的。清代重科举,但教会兴学校,教授新学,开社会新风气,深受社会人士赞许。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成立“闽南基督教长老会教育会”,有章程8章23条。教会办学校、办医院,成为教务活动的重要部分。
  晋江县最早的教会学校,是光绪五年安海教会创办的西隅小学,民国6年(1917)改名铸英小学,并增办圣道女学。
  光绪十六,牧师许声炎在金井开办义塾。光绪二十四年改名毓英学堂。光绪二十六年更名慕仁女校,后改玉英女校。民国25年,该校附设简师班、初中班、汉文班以及幼稚园等。该校以办学严谨,名扬海内外。民国37年,开办毓英中学。
  光绪三十四年,金井教会又开办深沪东安匡闺女校;民国元年在衙口设学校和讲堂;民国3年在玉湖设学校兼讲堂;民国7年在伍堡办慕贞女校及毓麟女校;民国22年在西塔村办平民学校兼讲堂。此外,教会在金井附近的石圳、溜澳、围头等地,也创办女校。
  光绪二十六年,石狮教会创育龄小学及育龄女校。1952年,县政府把育龄等4所学校收为公办,合并为石狮小学。
  光绪三十一年,英国人安礼逊创办培元中学、小学。高中称一校,初中称二校,小学称三校,还有在石狮的四校。
  光绪三十年,钱仓教会开办慕蔺女学,后改名毓俊小学,民国21年并为钱仓小学。
  民国2年,蚶江教会开办培正小学。
  民国3年,永宁教会倡办育元小学,又兼办妇学。民国22年,教会人士周永年办毓真小学。
  民国3年,陈埭教会开设育仁小学,后改名为求聪小学,即现今求聪中心小学。
  民国6年,青阳教会开办求贤小学。
  民国15年,五陵教会开办张林小学。
  在基督教会创办医院方面,最著名的是光绪七年英国传道士兼医生颜大辟在泉州连理巷创办的惠世医院。光绪二十七年,又在西街裴巷建女子医院。此外,被颜大辟认可的基督教徒创办的医疗诊所在泉州城内的有黄中流创办的辟生堂,苏年福创办的流生堂,苏天赐开办的纯仁堂,吴祝三设立的祝三医局和陈振辰创立的南生医院。此外,还有何大年创办的永惠医院。
  晋江基督教会为对闽南广大乡村的文盲传播基督教,创造白话拼音。英国长老公会宾为霖牧师和美国归正教牧师合作,以英文字母为基础,略加改变,缀成23个字母,以后增加1个擦音字母,共24个,联缀切音,凡属闽南方言,均可拼读。他们随即以白话拼音翻译《圣诗》、《圣经》。只要记住这24个字母,原来目不识丁的教徒,不出1个月,便可读《圣经》了。
  清代,晋江县流行女子缠脚的陋俗。教会反对妇女缠脚,基督教徒家中的女孩不再缠脚。
  晋江为著名侨乡,每有婚丧喜庆等事,都较为铺张浪费,积习所至,争相效尤,流袭成风。民国23年,衙口、金井、深沪教会组织风俗改良会,由许声炎牧师之子许志泽牧师为改良会主席,到英林、前港、衙口、寮内、深沪等地宣传,影响颇深。1988年,晋江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晋江县基督教协会,共同制定《信徒婚事须知》《信徒丧事须知》,信徒按照“须知”规定,操办婚、丧、喜、庆,简朴而隆重。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