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传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5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传播
分类号:
B94
页数:
6
页码:
1307-13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佛教的传播历史发展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佛教
传播
内容
佛教传入闽南甚早。据《名胜志》载,晋江流域最早的佛教寺是延福寺。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建于丰州城西南,距九日山2里许。唐大历三年(768),移寺址于九日山下。南朝时,印度高僧到延福寺翻译佛教《金刚经》。据《泉州府志》记,宋朝曾会修寺碑铭云:“昔天竺三藏拘那罗陀,梁普通中(520—527)泛大海来中国,途经兹寺,因取梵文,译正了义,传授及今,后学赖也。”
唐代,晋江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垂拱二年(686),泉州城区建莲花道场(今开元寺)。晋江置县后创建的著名佛教寺院有开元寺、镇国东禅寺、青阳的法云寺等10所。今泉州开元寺,仍保存着纪年为唐大中八年(854)的六角形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构件。唐末,黄滔撰《泉州开元寺佛殿碑铭》,记载开元寺的历史、传说和兴旺情况。
五代,王审知治闽,崇尚佛教,在闽中建佛寺267座。王延彬治泉,捐田舍宅大造寺院54座,在晋江县所建佛寺中较著名的有承天寺、水陆寺、崇先广教寺和灵秀山的空相院等11座。今泉州开元寺仍保存着纪年为五代梁开平三年(909)的立姿石观音雕像。泉州文管会保存有纪年为南唐保大四年(946)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构件。
晋江县佛教的传播,虽然受唐会昌武宗“灭佛”之打击,其传播仍逐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会,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佛学体系。各家宗派学说竞立,汇成卷帙浩瀚,内容深博的佛学经藏,研究佛学思想的风气大盛。如县城开元寺唐代的开山祖师匡护,善讲《上生经》,听众“骤致千人”;寺僧会音“精通内典,广传《法华》、《上生》二经”;释叔端,学通《唯识》、《维摩》、《俱舍》诸论,学识渊博,著有经论数十卷。其门下弟子道昭,深通《唯识》,著作《真师唯识论解》80卷,时人称为“唯识大师”。据开元寺《紫云开士传》记载,唐与五代,仅开元寺门下就有各派佛学宗师34人,其中以禅、净土、唯识和南山律宗为最盛行。
宋代,晋江县唐、五代遗下的较大规模佛寺得到重修,且新建佛寺26座。其中较有名的是崇福寺、南天寺、法石寺、南华寺和虎岫寺(道庙改建)。宋室南渡,经济拮据,大量发卖道牒,放开度僧的限制,出家僧尼人数遽增,仅县城里几座规模较大的寺院,住寺僧尼总数就达七八千人,因而保持“泉南佛国”的称誉。泉州开元寺中的水陆寺,保存有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的六角形陀罗尼经幢构件,为僧人元昭、宗美所撰立,还有天圣九年(1031)的加句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构件。而泉州承天寺尚保存有淳化二年(991)和天圣三年的加句灵验佛顶陀罗尼经幢。这反映北宋晋江佛教的兴盛。
宋代,晋江的佛教宗风尤盛。有不少高僧、宗匠,在与宋儒的佛、儒论争中,做出重大贡献。南宋的新儒学者,大量摄取佛学精华融入理学体系。自从朱熹在晋江倡导义理之学后,研究理学之风大盛,出现不少理学名家和论著。因此,有些佛学宗师在学佛的同时,又兼通儒术,以便与儒家争辩抗衡。如开元寺僧定诸,“学佛而儒术兼通”,与当时名士曾会友善,唱酬诗篇,收入《群乘》。僧宗达善世学,有诗名,主张“正心诚意”的理学家两知泉州的真德秀,对他很推崇。又如招庆和尚,为人说法,或引用儒家经论,或演绎老庄道学,无不通达。
宋代晋江的佛学在与儒家争论的同时,不同宗派的学说也开始互相融合,渐趋统一,并逐渐以禅、净二宗的简易法门为指归。故皆称为“简易法门”。此后,两宗又再趋统一,提出“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的禅净双修。他们抛开文字传教,推行简易修持,容易为缺乏文化而又要求信仰的广大民众所接受,因而受到人们普遍的信仰和崇奉。佛教也因此蜕变为满足人们“有求必应”的现世利益的精神寄托,并与晋江县民间世俗的杂神信仰相混合而逐渐走向世俗化。如开元寺拜庭的两座绍兴十五年(1145)建的婆罗门教式石佛塔,左边1座的须弥座上刻“右南厢梁安家室柳三娘,舍钱造宝塔二座,同祈平安”。此即为宋代佛教世俗化的物证。
元代,晋江的佛教继续世俗化。元朝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兼收并蓄态度,在泉州(晋江)出现世界各大宗教自传共存的盛况。《元典章》记载,按元朝制度,僧人可规避差役,且僧人在“朝贺班次”及“于祝圣处祈祷”均排前列。至元二十九年(1292),平章政事亦黑迷失等率军征爪哇、从后渚港放洋,无功而返,受到“杖责”和“没其家资三分之一”的处分。为此,亦黑迷失在晋江城里“特发诚心,谨施净财,广宣梵典”。他于延祐三年(1316)给所施舍的全国佛寺,刻立《一百大寺看经记》碑留念,碑中提到受施舍的泉州路(包括晋江县)著名的佛教寺庵接待有承天寺、崇福寺、光孝寺、北藏寺、大开元寺、水陆寺、法石寺、积善寺、西禅寺、香积寺、招福寺、封崇寺、明心寺、清源洞、齐云洞、楞伽寺和延福寺17座。僧人和教徒又自建弥陀岩(1364)、碧霄岩(1292)、六胜塔(1336—1339)。承天寺保存有至正二十七年(1367)的佛教石炉,炉盖刻:“泉城孙府前,信士蒲力目偕室李二娘仔,与十方檀信同发诚心,共成佛果,喜舍朝天炉入于灵应禅寺,永充供养。祈求现世康安,预布来生福果者。”这是元代晋江佛教世俗化的物证。
明清两代,晋江县佛教进入衰微的时期。统治者对佛教虽没有明显的贬抑,但重视与支持却大不如前。明代中后期,泉州地方政府不仅听任豪强势族侵夺寺产,甚至“奉例变卖”寺产以充“兵饷”。明嘉靖前,晋江县共有寺产98顷又8.3亩,后被官府奉例变卖,连同其他侵损的寺产达87.15顷,剩下的11顷多,又先后被“豪强和悍恶佃户吞占”,以至寺产荡然无存。加以官府苛征,“饷额在寺,法重僧逋”,迫使不少寺院“僧亡寺废”。清代,地方政府对寺院的建立和寺产的数额都有严格的限制,影响佛教寺院的发展。
从明初至清中叶的460多年间,晋江县仅建寺院9座。然而毁于明末清初的“倭患”和“迁界”的寺庙,却多达20多座,其中建于唐宋间的古寺被毁的就有法云寺、方广寺、崇真寺、普照寺、广教寺、安福寺、龙兴寺、报恩寺等。此外,还有废于清代中后期的寺院,如镇国东禅寺、竺细庵等。
清末以来,晋江县佛门兴起一种寺僧收度女众带发出家弟子(菜姑)的新事。按佛教规定,女众要求出家,必须由尼僧为其落发剃度。但近代以来,闽南一带已少见有落发出家的尼僧,只由寺僧按收度在家女居士的规仪,受以“三皈五戒”或“菩萨戒”,即可让其出家住寺,并穿起袈裟,参与世俗的佛事活动。这些菜姑大都来自农村的劳动妇女,文化素养低,宗教意识淡薄,但对神佛的信仰却很专诚。
民国初年,晋江社会上曾兴起一股破除迷信,驱逐僧尼,没收寺产,兴办新学的风潮,晋江佛教也受到波及。其时,京、沪一带佛教界人士正在开展佛化运动,晋江县佛教界一些较有见识的僧俗人士,邀请京、沪著名高僧和居士来晋江县讲学弘法,发起佛学革新运动。佛化运动不仅使晋江佛教界人士受到深刻的佛学教育,也使社会各界人士改变原来对佛教的偏见。甚至有些知识青年,包括原来破除迷信时反对佛教的青年,先后皈依佛教,成为佛教居士,从此,晋江出现佛教居士。佛教居士积极配合晋江名僧转道、性愿、妙月诸大师,开展佛化运动。民国30年(1941),召开中国佛教会晋江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有会员793名,寺庙149座。又创立佛教研究和佛学教育机构,组织多种形式的弘法活动,举办各项“利乐众生”的公益事业,如重兴寺院、整顿寺规,创办开元慈儿院、鹦山义务小学、崇福寺义诊施药处等。
晋江的佛化运动曾得到全国著名高僧太虚、圆瑛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以后,又有高僧弘一法师来晋江住锡弘化,晋江的佛教又出现新气象,但这一盛况只维持到抗日战争期间。抗日胜利后,南洋交通恢复,晋江佛事活动盛行。
新中国成立后,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51年,成立中国佛教会晋江分会。合作化期间,寺产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菜姑有的入社务农,有的参加工作。1954年,全县有住众的寺院庙堂79座。1958年“大跃进”期间,因受“左”的思潮的影响,晋江县有些地方提出若干时日“创造无宗教区”的口号。动员寺僧、菜姑还俗,同时采取并寺集中的办法,把未还俗的出家徒众,集中在指定的10所寺庙居住,并开办制药厂,让他们参加劳动生产,自食其力。“文化大革命”中,佛教被视为“四旧”而扫除,教徒被当作“牛鬼蛇神”而“横扫”,法器被捣毁,寺庙被砸或被占用,僧人和菜姑被赶出寺门。
1978年12月以后,国家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和贯彻,晋江县被破坏和占用的寺庙,全部退还,有的还进行修建或扩建。“文化大革命”中被驱赶还俗的僧人和菜姑,又回到寺庙住持,并收度一些知识青年出家住寺。1982年后,晋江地方政府先后批准开放龙山寺、南天寺等10座佛教寺院。这些寺院大都得到全面的翻修和扩建。1984年2月,在泉州开元寺成立晋江县佛教协会筹备委员会(原泉晋佛教协会),同年6月,在安海龙山寺正式设立晋江县佛教协会,会长静心。1985年,晋江县有住众的寺庙44座,102人。其中比丘13人、比丘尼6人、菜姑83人,受戒者61人。
晋江和泉州在中世纪曾一度成为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与日本的佛教交流尤为突出。近代以后,晋江县有些寺僧南渡东南亚,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建立衍传中国佛教的基地。
一、日本
唐天宝间(742—755),晋江超功寺僧昙静,随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弘法。清顺治十二年(1655),开元寺僧木庵应先期到日本的本师隐元和尚之召,率慈岳、喝禅等僧人,从安海港放洋赴日本长崎。康熙三年木庵继承隐元,为日本黄檗宗第二代祖师,在日本建10座寺院,成为日本禅宗三大派系之一。追随木庵东渡的法嗣有喝浪(俗名黄广官)和尚与雕佛师范道生,都是安海人。如今日本黄檗宗万福寺有分寺500多座,信徒2.5万人。1979年、1983年、1984年和1986年,日本黄檗宗组团来开元寺朝拜,有些人还能用闽南语言诵念佛经,可见木庵对日本宗教文化影响之深远。
历史上日本亦有僧人到泉州。南宋嘉定十年(1217),庆政上人随泉州回航商船到泉,在开元寺学法,回国时带回泉州开元寺版《崇宁万寿大藏》等两部宋版《大藏经》,迄今仍珍藏日本宫内省图书寮。咸淳三年(1267),日本法师大拙祖能,率数十僧人到开元寺学禅,回国后在楞岩寺讲学,从学者达3万多人。
二、新加坡、马来西亚
清末,安海龙山寺僧转武在新加坡首建龙山精舍。民国2年前后,转道、瑞等、转岸前赴星、马。抗战前又有转逢、宏船、广洽、觉林、开论等赴星洲。1949年前后,有常凯、广义、广净、广余、广周、觉悟等僧人到星洲。此后,于50年代和80年代初期赴星、马的晋泉僧人有妙灯、晴晖、广安等人。
晋泉旅居星、马的僧人,于所在国建寺院,办教育,广渡信徒,弘扬佛法,为促进中外宗教文化交流和团结星、马各民族不同教派,发挥巨大作用。其中较负盛名的高僧有:
转道在新加坡与瑞等、转岸合建普陀寺,并任天福宫主持,举办义诊,被誉为“儿科活佛”。民国10年,在光明山建普觉寺,为星洲十方丛林。民国17年,在星洲组织中华佛教会,任会长。民国23年,组织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民国27年,创办英文佛教会。为中国佛教在新加坡的发展奠定基础。并为重兴和重修泉州开元寺作出巨大贡献。
广洽为僧瑞等门徒,20年代出国居星洲龙山寺。曾任新加坡佛教会总会长,筹办文殊中学、弥陀学校(原龙山学校)。
常凯民国36年南渡星洲。1951年,创办中华施诊所,被誉为正骨科“医圣”。1958年,在自建的伽陀精舍开办国术及中医正骨科研究班。1960年任星洲佛教总会弘法副主任。1987年,代表新加坡中医师公会回国参加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
宏船在槟城建香林寺,兼任普陀寺住持。曾连任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任世界佛教僧伽会主席,创办施诊所和文殊中学。80年代以来,对重建泉州承天寺、庆莲寺、安海龙山寺贡献颇大。
广义原为泉州开元寺监院,1949年飞锡星、马,曾任妙香林地藏寺住持,自建华岩精舍。
广净原为泉州开元寺僧,1949年南渡星、马,居妙香林地藏寺。1952年任龙山寺监院,创办弥陀学校,创建龙山寺福缘慈善基金会。80年代以来,对家乡雪峰寺、承天寺、开元寺的重修,做出重大贡献。
妙灯1957年赴星洲,主持修建普济寺,协建文殊中学,组建佛教居士林,历任星洲佛教总会副主席,兼理财务,主讲光明山卫塞佛理讲座,为佛教居士林佛青弘法团导师。倡办泉州佛学苑,捐修南安雪峰寺。
晴晖1957年南渡,住锡普明寺,协办施诊所,任该所理事,协办弥陀、文殊、菩提等3校,任各校董事。1987年,捐资助办泉州佛学苑,助修南安雪峰寺和惠安平山寺。
广余40年代卓锡南洋,主持重建马来西亚槟城妙香林,兴建普光寺,创办佛教学校。
晋泉住锡星、马僧人,大都在居留地建寺,作为海外弘扬佛法的基地,计有大小寺庙20多座。
龙山寺宣统二年(1909),僧转武建精舍。民国14年,瑞等扩建为龙山寺,为新加坡首刹。
普陀寺民国2年,僧转道建。历任住持有转岸、广懿、广周等人,宏船法师曾任方丈,广纯为当家。
普济寺1949年,僧转解建。1960年,妙灯为监院。1979年,改称普济佛学研究院。
普觉寺民国初僧转道建。圆瑛、真任相继住持。30年代末期,宏船为主持。1966年,举办水陆大法会,台湾、香港、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的僧伽数千人云集。
普明寺抗战前夕建,僧广洽、晴晖曾任住持。
詹葡院僧广洽建,为净修之所。
华严精舍僧广义建,自任当家。
伽陀精舍僧常凯建。
马来西亚方面,也有晋泉僧人创建住持寺院,如;
槟城妙香林地藏寺抗战前僧转道建。圆瑛曾任方丈,广洽、广净曾任主理,妙灯、广余相继主持。
吉隆坡鹤鸣寺僧广余为主持。
此外,晋泉僧人还在马来西亚建巴生的龙寺、新山的宝莲寺和芙蓉观音亭等。
佛教总会1950年,为新加坡的晋泉僧人宏船、常凯、广洽、广义、广净等倡办,致力社会福利和文化教育事业。如定期举行佛学理论讲座,创办菩提、文殊、弥陀学校和女子佛学院,创办《南洋佛教》月刊,南洋佛学书局。此外,还有长青佛教文化服务社、菩提迦耶、佛教居士林、大觉寺和昆卢寺等佛经流通处。在社会福利方面,创办佛教施诊所、佛教群肃毒辅导组、佛教总会义山、大悲安老院、慈恩林老人院和万佛堂养老院等。
三、菲律宾
民国26年,原泉州开元寺监院僧性愿赴菲,扩建大乘信愿寺。邀请晋泉僧人如满、瑞今、觉定、善契、妙钦、妙诀赴菲。抗战后,又有广纯、善戒、瑞耀、妙戒、心理等飞锡菲国。1950年,又建华藏寺,50年代,有道津、传诲和李心莲菜姑等赴菲。在卓锡菲国的出家徒众中,有一部分为菜姑。她们募建佛寺,开办学校,募资回国建佛寺等,做了大量工作。
性愿在泉州创办月台佛学研究社和鹦山义学。抗战后,重建泉州百源铜佛寺和南安大慈林。1950年在菲创华藏寺,建能仁、善贤佛教学校,支持在家弟子陈珍珍居士创办觉华佛学苑。
瑞今晋江东石人,曾任养正僧学院院长,协办《佛教公论》杂志。民国37年,渡菲国任大乘信愿寺住持。1957年,协办能仁中学。在菲国建圆通寺为女众道场。多次率团参加世界性佛教会议。创菲国佛教慈赠会。19811年,任世界佛教僧伽会副会长和世界华僧会荣誉主席。捐修晋江祖堂佛寺。
张文莲民国28年赴菲,建宿燕寺。1987年,在晋江宿燕寺创文莲姑赠药处。
瑞妙尼与李心莲姑1957年赴菲国,合建灵鹫寺。后瑞妙尼赴檀香山玉佛寺当住持。
晋泉赴菲佛教徒在外建寺,一般沿用家乡佛寺名称,较著名的有:
大乘信愿寺为菲首刹,性愿建,瑞今任方丈。
普济寺瑞今建,广纯任当家。
普陀寺心理为住持。
福泉寺传贯为住持。
崇福寺元果建。
灵鹫寺李心莲、瑞妙尼建。
宿燕寺张文莲姑建。
海印寺元敬姑、正义姑建。
莲华寺妙树姑、宗道姑建。
天莲寺秀琴姑建。
隐秀寺清和姑建。
观音寺桑莲姑建。
晋泉佛教僧众海外传教,除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外,其他如印尼、美国,以至香港、澳门等地都有其足迹。如元果在香港建福慧精舍,并任香港佛教总会副会长;印尼的灵山寺、极乐寺、普门寺都有晋泉僧人住锡;美国檀香山玉佛寺、洛杉矶的观音寺、华盛顿的觉林精舍,都有晋泉僧人住锡。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