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5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传播
分类号: B95
页数: 4
页码: 1297-13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道教的传播历史发展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道教 传播

内容

据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载,秦汉之际,泉州、晋江一带就有隐者和方士活动。秦时有大道“修正真清源左峰”,即今大道岩。汉代,有陈寨“善禁咒术,为人治病多愈”。三国、两晋时,道教随中原文化南进。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建立最早的道教宫观,称白云庙(即玄妙观的前身)。东晋时,信奉五斗米道的孙恩、卢循起义军,被刘裕击败入闽,道教又在泉州、晋江一带流传。
  唐朝,泉州的经济、文化大发展,人口大幅度增长,道教也随之兴盛。晋江置县后,晋、泉一带先后兴建的道教宫观有中兴观(后改为隆兴观)、紫极宫、紫泽宫、金粟崇真观和真武宫(明改名虎岫寺)等。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道术精深的著名道士,如修隐于清源山的蔡如金、紫帽山的郑文叔和被朝廷赐号为“通元先生”的龙兴观道士吴崇岳。灵源山的蔡明濬曾与虹岩逸人罗山甫“往来潘湖间,有合炼之雅”。其时名士欧阳詹也参予修炼。诗人罗隐,流寓闽中,曾游晋、泉各地,也曾修真学道,在罗裳山有“画马石”的传说。著名道教学者施肩吾,流寓泉州。近年考古发现城郭东郊一座唐墓,其卷顶墓砖打印有“上柱国刺史乾封二年”,另一面打印“武吕中平大吉”,证明乾封二年(667),泉州、晋江一带道教已经盛行。
  五代,晋江王留从效、节度使陈洪进都是道教的推崇者。他们亲近道士,兴建宫观。刺史王潮请于朝,赐封古晋江城郭东郊东湖上的万仙妃为“护国英烈仙妃”;闽王王延昶,拜著名道士、学者谭峭为师,并赐号为“金门羽客正一先生”。南唐主则赐号谭峭为“紫霄真人”。留从效改建紫极宫,陈洪进兴建奉先观。
  宋代,晋江道教处于兴盛时期。大批著名道教宫观应时而建或重新修建,仅方志上所载就有天庆观、广孝观、净真观、柏庭观、碧虚观、天妃宫、花桥慈济宫、东岳行宫、城隍庙、法石真武行宫、清源山纯阳洞及山麓的北斗殿、真君殿。
  随着宋代晋江道教的兴盛,涌现不少的著名道士。如医道吴本(音滔),晋江金鞍山的赵永嘉,泉郡天庆观的苏绍成、陈以文,清源山纯阳洞的裴道人和天柱峰的林道,青阳石鼓山的王志、洪某(号洪总管),法石院的碧桃道人。他们或精于岐黄,或济世救人,或因道高德深被赐封号,也有善琴、书法而交游士大夫,或长期修隐,或有种种灵异而名闻于世。
  五代与两宋,晋江道教学者的著作,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如五代谭峭,博学能文,著《化书》,宋代齐丘作序。宋代官宦吕惠卿著《道德真经传》、《庄子解》等道书。曾慥博览广采道家经书,从黄庭服气,到铅汞炼丹,从太极易理到阴阳五行,即包罗道教的哲学、医学、化学、体育、卫生等养生之道和长生之术,编纂成一巨著,名曰《道枢》。又有道教学者刘骥著《老子通论》,黄址著《南华真经解》,陈权著《老子道德经编类》。
  宋代,晋江道教很盛,这是与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如嘉祐祐二年(1057),侍郎赵涯兴建明烈王庙(泉州城隍庙前身);绍兴二十三年(1152)尚书张汝锡修建东岳行宫;淳熙十三年(1186),相梁克家于郊外东湖建庙祀万仙妃,并自为碑记;丞相曾从龙曾祷于城内铁炉庙应魁圣王,得功名后,嘉泰间(1201—1204),重建是庙。知州倪思很敬重天庆观道士陈以文。理学家朱熹,敬重道士苏绍成,登门拜访,并书“廉静”两字赠与。朱熹与晋江金鞍山道士赵永嘉亦有交游,事见《泉州府志·方外》。
  元代,按《元典章》载,凡僧、道、基督教徒等,皆免差役。《至元辨伪录》记,“释道两路,各不相妨,只欲专擅自家,遏他门户。”这反映元统治者对僧、道二教的兼容并蓄态度和僧、道二教之间的关系。在此期间,晋江仍有修建道教宫观者。较著名的有建于大德十年(1306)的晋江芝山慈济宫,由著名文人丘葵作记。元贞元年(1295)改天庆观为玄妙观。至元十八年(1281),著名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时膺任高官,与受道学影响甚深的兄长蒲寿〓,两人“协力捐财”重建清源山纯阳洞道、佛寺庙。至元二十一年蒲寿〓之孙蒲一卿与孙信斋(时为万户)再次协力修缮清源山纯阳洞道、佛寺庙,至今名留摩崖之上。元廷曾多次赐封泉州海神天妃,至元十五年及至元二十五年连续两次赐封,大德三年,赐封“泉州海神曰护国庇民明著天妃”。但元代晋江的著名道士见诸府、县志的仅有晋江的杰道一人。
  明代,泉州管理道教事务的道纪司设在玄妙观,晋江县也设道会司,附于玄妙观。在此期间,晋江重修不少道教寺观。如洪武年间(1368—1398)重修金粟崇真观,永乐间(1403—1424)、天顺间(1457—1464)、成化间(1465—1487)屡修玄妙观、紫极宫。正统九年(1444),道士吴云靖兴建古玄室于紫帽山;景泰三年(1452)至天顺元年,晋江城里重建玉虚宫、玉华宫;正德间(1506—1521)晋江青阳赖厝村兴建紫霄宫,祀玄天上帝;嘉靖间(1522—1566)修建通淮关帝庙,青阳屿头村建慈济宫,祀保生大帝;安海道教霁云殿亦在明代重修,后毁于倭乱,隆庆间(1567—1572)复修。此外,晋江还有“三公楼”、“卢侯生祠”之复建。明代,晋江也出现不少的著名道士如吴云靖、董伯华、李鼎,而著名道教学者有进步思想家李贽、官绅陈用宾、李光缙等人。
  清代,晋江的道教渐趋衰落,少有新建道观,一些前代兴建的道观,也因年久失修而湮没,但也有一部分重要道观获得重修得以保存,如玄妙观、通淮关帝庙、花桥慈济宫、天妃宫、东岳行宫、城隍庙等。另一方面,清统治者为获得“皇祚永固”的目的,又大肆利用道教,对晋江道教尊奉的天妃、吴真人、陈圣王(陈元光)、万氏妈(万仙妃)等给予赐封,并对一些重要道观屡次复修。如清初官方对通淮关帝庙、城隍庙进行春秋致祭,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出师统一台湾后,上奏朝廷,封妈祖为天后,特予春秋二祭,并于康熙二十四年“遣礼部郎中雅虎致祭”。乾隆十七年(1752),晋江知县黄昌遇修建县城隍庙。
  清末以来,由于新文化的影响及外来宗教(天主教、基督教)的发展,部分群众的传统思想观念发生动摇。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晋江曾出现破除迷信运动,道教遭受打击最为严重,大量庙观被毁,道士纷纷改行。据统计,清末民初,晋江县城内及近郊,尚有道士二三百人,以祈祷、斋醮做度亡法事为业,在道教理论,教义科仪,修持道法等方面有较高水平者为数不多。而全真道士几乎绝迹,只有玄妙观中三清殿里,时有几个外地来的全真道士,但因与本地道士不和,住观不久即离去。其时,加上地方不平静,军阀、土匪猖獗,宫观常为驻军进占,任意破坏。山林岩洞,更为土匪渊薮,如南台岩道士杨悟善,于民国8年(1919)被盗匪劫杀。在民间,对道教炼养有研究的人也仅有杨道源等数人。
  晋江为富庶侨乡,农村道观香火鼎盛,民间丧事极为铺张,因而道士做法事之收入甚丰。至抗战期间,侨汇断绝,农村萧条,做法事、供香火者稀少,道士纷纷改行。后继乏人,晋江道教日趋衰微。
  新中国成立以后,晋江县的道侣享有公民的平等权利及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1954年,泉州文化宫组织“道情组”,邀请部分道士参加搜集整理流行于晋、泉一带的道教音乐。1957年,东岳行宫道士陈犁头,前往北京参加中国道教学会成立大会,被选为全国道协常务理事。1958年1月,晋、泉成立以陈犁头为会长的道教协会。“文化大革命”中,道士的法器被没收,停止一切宗教活动,庙观大多改为工厂、仓库、公共场所,道士改行转业。1978年以后,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80年代末,泉州道教研究会成立。在寺观方面,晋江县的宝盖山麓重建朝天寺,石狮钞坑村重建双龙寺。而今,晋江道教宫庙遍立于乡镇村街,在一些村镇宗教活动大大超过往昔。民间丧事出殡,不少仍依旧俗,请道士为之“引魂”、“超渡”。富家侨户、个体户,操办丧事道场规模甚大,道士重操旧业者众多。
  晋江县道教在传播的历史过程中,特别自宋代以降,表现出儒、道、释三教合一的特点。因此,佛寺跟道观逐渐合在一起。如晋北丰山的天心洞,祀何氏九仙,但旁有白水岩祀如来佛、欲施佛和弥勒佛,外加五文昌夫子。晋江永宁虎岫寺供奉玄天上帝、如来佛祖、地府阎君、四手观音、十八罗汉、祈嗣妈、孔夫子、关夫子等神像,儒、道、释济济一堂,著名的安海龙山寺也是如此。在庙观和主持者方面,道释似也并不严格区分。如安海奉祀关夫子的武庙,昔日妙月和尚却于此住持开云水会,让游方和尚挂锡,后又为其徒福岩姑长期主持。安海的霁云殿昔为武当行宫,也曾有少林和尚于此挂单。
  道教的神团系统庞大,神仙等级繁多。晋江民间的道教又派生名目繁多的“王爷”、“代巡”、“夫人妈”、“三阴公”、“土地公”、“铺主公”、“境主公”、“境主妈”等众多杂神,各种杂神庙遍布街巷、乡村,称其为“挡境佛”,被作为地方保护神来敬祀。
  明清时期,随着台湾的开发、垦殖及华侨飘洋过往南洋群岛各地,晋江的道教诸神也随之而传播,成为台湾移民和南洋华侨的保护神,至今绵延不绝。
  一、东传台湾
  明末,晋江人民跟随颜思齐、郑芝龙垦殖台湾。初拓殖,孤悬海上,自然环境恶劣,疾疫频繁,初期移民即建保生大帝庙以求平安。《台湾通史》云,晋、泉人祀保生大帝,“是皆其乡之神,所以介福禳祸也……所业不同,即所祀亦异,是皆有追远报本之意,而不敢忘其先德也”。《续修台湾府志》记,台湾最早的慈济庙建于“荷踞台”时代,即今台南的开山宫,为晋、泉人所创建。今台湾有近400座祀保生大帝的宫庙,相当部分为晋江人所创建。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和海峡两岸贸易的频繁,为祈求航海平安,晋、泉人民也把天妃的信仰传往台湾。据文献记载,今台南鹿耳门圣母宫(1661年建)、台南天妃宫(1662年建)、鹿港天妃宫(1668年建)、台南大天后宫(1684年建)、云林刺桐乡福天宫(康熙间建)、台中朝天宫(乾隆间建)、嘉义西门天后庙(1760年建)、新港奉天宫(1811年建)、台南温陵妈祖庙(1817年建)等11座天妃宫,均由晋、泉人所建,并分灵、分炉、分香城内天妃宫。台湾居民习惯称天妃为“温陵妈”,因晋、泉城郭古别称温陵。台湾彰化关帝庙(1669年建),是晋、泉移民从通淮关帝庙分灵去的。台湾云林县保长湖的保安宫(祀关夫子),系康熙三十六年(1697)晋、泉移民所创建,并从晋、泉城内涂门街关圣帝庙分灵迎至台湾。据中国旅游局统计材料,与晋、泉通淮庙有关的台湾关帝庙有300余座。又晋、泉城区著名之富美宫,祀奉汉代萧太傅,称“萧王爷”,据传有保境安民的职能,亦于清乾隆四十年随移民进入台湾,其中以台湾云林县麦寮聚宝宫最著名。光绪二十五年(1899),“萧王爷”一次出巡,南至台南府,北至新竹城南,历时1个多月,影响颇大。1987年以来,台湾已有数十座祀萧太傅的宫庙组团到富美祖庙谒祖。台南县学甲镇慈济宫,系康熙间从古泉州属县同安白礁慈济宫分灵,咸丰十年(1860)再分灵回深沪宝泉庵。
  二、南播新加坡
  清道光间,晋、泉人就在新加坡建“天公坛”及天福宫、通淮关帝庙、大伯公宫、青龙宫等道教庙观。民国14年,泉州东岳庙晋江籍道士陈高迨旅居新加坡,设立“混元道堂”,扩大道教文化在新加坡的影响。三子陈国显、四子陈国铭袭其职业。陈氏原为东门外东岳庙主,自宋代沿袭下来已数百年,清末传至陈高迨。今日星洲后起道士,均为陈氏教授。法国汉学家施舟人教授,研究道教法事仪式,赴星州拜陈氏为师,成为陈姓道家第24代嫡传弟子。星洲还有两座晋、泉人所建的通淮关帝庙,裕廊律通淮关帝庙为其一。
  三、南传菲律宾
  明代,安海人陈景弘,随郑和下西洋,曾到青阳石鼓庙“奉顺正王香火以行”,并在菲岛建庙供奉,世代相传。本世纪70年代,菲岛建有高七层的顺正王庙。菲律宾马尼拉市黎刹大街有一座晋、泉人建的通淮关帝庙,北怡罗戈省也有晋江人建的涂门关帝庙,菲国人称“单哥爷”。民国37年,菲律宾归国华侨把深沪宝泉庵的保生大帝分灵到菲岛,祀为“正炉”,建立董事会,至1986年已历31届。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