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道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5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道教
分类号:
B95
页数:
11
页码:
1297-1307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县道教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宗教
道教
内容
第一节 传播
据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载,秦汉之际,泉州、晋江一带就有隐者和方士活动。秦时有大道“修正真清源左峰”,即今大道岩。汉代,有陈寨“善禁咒术,为人治病多愈”。三国、两晋时,道教随中原文化南进。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建立最早的道教宫观,称白云庙(即玄妙观的前身)。东晋时,信奉五斗米道的孙恩、卢循起义军,被刘裕击败入闽,道教又在泉州、晋江一带流传。
唐朝,泉州的经济、文化大发展,人口大幅度增长,道教也随之兴盛。晋江置县后,晋、泉一带先后兴建的道教宫观有中兴观(后改为隆兴观)、紫极宫、紫泽宫、金粟崇真观和真武宫(明改名虎岫寺)等。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道术精深的著名道士,如修隐于清源山的蔡如金、紫帽山的郑文叔和被朝廷赐号为“通元先生”的龙兴观道士吴崇岳。灵源山的蔡明濬曾与虹岩逸人罗山甫“往来潘湖间,有合炼之雅”。其时名士欧阳詹也参予修炼。诗人罗隐,流寓闽中,曾游晋、泉各地,也曾修真学道,在罗裳山有“画马石”的传说。著名道教学者施肩吾,流寓泉州。近年考古发现城郭东郊一座唐墓,其卷顶墓砖打印有“上柱国刺史乾封二年”,另一面打印“武吕中平大吉”,证明乾封二年(667),泉州、晋江一带道教已经盛行。
五代,晋江王留从效、节度使陈洪进都是道教的推崇者。他们亲近道士,兴建宫观。刺史王潮请于朝,赐封古晋江城郭东郊东湖上的万仙妃为“护国英烈仙妃”;闽王王延昶,拜著名道士、学者谭峭为师,并赐号为“金门羽客正一先生”。南唐主则赐号谭峭为“紫霄真人”。留从效改建紫极宫,陈洪进兴建奉先观。
宋代,晋江道教处于兴盛时期。大批著名道教宫观应时而建或重新修建,仅方志上所载就有天庆观、广孝观、净真观、柏庭观、碧虚观、天妃宫、花桥慈济宫、东岳行宫、城隍庙、法石真武行宫、清源山纯阳洞及山麓的北斗殿、真君殿。
随着宋代晋江道教的兴盛,涌现不少的著名道士。如医道吴本(音滔),晋江金鞍山的赵永嘉,泉郡天庆观的苏绍成、陈以文,清源山纯阳洞的裴道人和天柱峰的林道,青阳石鼓山的王志、洪某(号洪总管),法石院的碧桃道人。他们或精于岐黄,或济世救人,或因道高德深被赐封号,也有善琴、书法而交游士大夫,或长期修隐,或有种种灵异而名闻于世。
五代与两宋,晋江道教学者的著作,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如五代谭峭,博学能文,著《化书》,宋代齐丘作序。宋代官宦吕惠卿著《道德真经传》、《庄子解》等道书。曾慥博览广采道家经书,从黄庭服气,到铅汞炼丹,从太极易理到阴阳五行,即包罗道教的哲学、医学、化学、体育、卫生等养生之道和长生之术,编纂成一巨著,名曰《道枢》。又有道教学者刘骥著《老子通论》,黄址著《南华真经解》,陈权著《老子道德经编类》。
宋代,晋江道教很盛,这是与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如嘉祐祐二年(1057),侍郎赵涯兴建明烈王庙(泉州城隍庙前身);绍兴二十三年(1152)尚书张汝锡修建东岳行宫;淳熙十三年(1186),相梁克家于郊外东湖建庙祀万仙妃,并自为碑记;丞相曾从龙曾祷于城内铁炉庙应魁圣王,得功名后,嘉泰间(1201—1204),重建是庙。知州倪思很敬重天庆观道士陈以文。理学家朱熹,敬重道士苏绍成,登门拜访,并书“廉静”两字赠与。朱熹与晋江金鞍山道士赵永嘉亦有交游,事见《泉州府志·方外》。
元代,按《元典章》载,凡僧、道、基督教徒等,皆免差役。《至元辨伪录》记,“释道两路,各不相妨,只欲专擅自家,遏他门户。”这反映元统治者对僧、道二教的兼容并蓄态度和僧、道二教之间的关系。在此期间,晋江仍有修建道教宫观者。较著名的有建于大德十年(1306)的晋江芝山慈济宫,由著名文人丘葵作记。元贞元年(1295)改天庆观为玄妙观。至元十八年(1281),著名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时膺任高官,与受道学影响甚深的兄长蒲寿〓,两人“协力捐财”重建清源山纯阳洞道、佛寺庙。至元二十一年蒲寿〓之孙蒲一卿与孙信斋(时为万户)再次协力修缮清源山纯阳洞道、佛寺庙,至今名留摩崖之上。元廷曾多次赐封泉州海神天妃,至元十五年及至元二十五年连续两次赐封,大德三年,赐封“泉州海神曰护国庇民明著天妃”。但元代晋江的著名道士见诸府、县志的仅有晋江的杰道一人。
明代,泉州管理道教事务的道纪司设在玄妙观,晋江县也设道会司,附于玄妙观。在此期间,晋江重修不少道教寺观。如洪武年间(1368—1398)重修金粟崇真观,永乐间(1403—1424)、天顺间(1457—1464)、成化间(1465—1487)屡修玄妙观、紫极宫。正统九年(1444),道士吴云靖兴建古玄室于紫帽山;景泰三年(1452)至天顺元年,晋江城里重建玉虚宫、玉华宫;正德间(1506—1521)晋江青阳赖厝村兴建紫霄宫,祀玄天上帝;嘉靖间(1522—1566)修建通淮关帝庙,青阳屿头村建慈济宫,祀保生大帝;安海道教霁云殿亦在明代重修,后毁于倭乱,隆庆间(1567—1572)复修。此外,晋江还有“三公楼”、“卢侯生祠”之复建。明代,晋江也出现不少的著名道士如吴云靖、董伯华、李鼎,而著名道教学者有进步思想家李贽、官绅陈用宾、李光缙等人。
清代,晋江的道教渐趋衰落,少有新建道观,一些前代兴建的道观,也因年久失修而湮没,但也有一部分重要道观获得重修得以保存,如玄妙观、通淮关帝庙、花桥慈济宫、天妃宫、东岳行宫、城隍庙等。另一方面,清统治者为获得“皇祚永固”的目的,又大肆利用道教,对晋江道教尊奉的天妃、吴真人、陈圣王(陈元光)、万氏妈(万仙妃)等给予赐封,并对一些重要道观屡次复修。如清初官方对通淮关帝庙、城隍庙进行春秋致祭,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出师统一台湾后,上奏朝廷,封妈祖为天后,特予春秋二祭,并于康熙二十四年“遣礼部郎中雅虎致祭”。乾隆十七年(1752),晋江知县黄昌遇修建县城隍庙。
清末以来,由于新文化的影响及外来宗教(天主教、基督教)的发展,部分群众的传统思想观念发生动摇。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晋江曾出现破除迷信运动,道教遭受打击最为严重,大量庙观被毁,道士纷纷改行。据统计,清末民初,晋江县城内及近郊,尚有道士二三百人,以祈祷、斋醮做度亡法事为业,在道教理论,教义科仪,修持道法等方面有较高水平者为数不多。而全真道士几乎绝迹,只有玄妙观中三清殿里,时有几个外地来的全真道士,但因与本地道士不和,住观不久即离去。其时,加上地方不平静,军阀、土匪猖獗,宫观常为驻军进占,任意破坏。山林岩洞,更为土匪渊薮,如南台岩道士杨悟善,于民国8年(1919)被盗匪劫杀。在民间,对道教炼养有研究的人也仅有杨道源等数人。
晋江为富庶侨乡,农村道观香火鼎盛,民间丧事极为铺张,因而道士做法事之收入甚丰。至抗战期间,侨汇断绝,农村萧条,做法事、供香火者稀少,道士纷纷改行。后继乏人,晋江道教日趋衰微。
新中国成立以后,晋江县的道侣享有公民的平等权利及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1954年,泉州文化宫组织“道情组”,邀请部分道士参加搜集整理流行于晋、泉一带的道教音乐。1957年,东岳行宫道士陈犁头,前往北京参加中国道教学会成立大会,被选为全国道协常务理事。1958年1月,晋、泉成立以陈犁头为会长的道教协会。“文化大革命”中,道士的法器被没收,停止一切宗教活动,庙观大多改为工厂、仓库、公共场所,道士改行转业。1978年以后,恢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80年代末,泉州道教研究会成立。在寺观方面,晋江县的宝盖山麓重建朝天寺,石狮钞坑村重建双龙寺。而今,晋江道教宫庙遍立于乡镇村街,在一些村镇宗教活动大大超过往昔。民间丧事出殡,不少仍依旧俗,请道士为之“引魂”、“超渡”。富家侨户、个体户,操办丧事道场规模甚大,道士重操旧业者众多。
晋江县道教在传播的历史过程中,特别自宋代以降,表现出儒、道、释三教合一的特点。因此,佛寺跟道观逐渐合在一起。如晋北丰山的天心洞,祀何氏九仙,但旁有白水岩祀如来佛、欲施佛和弥勒佛,外加五文昌夫子。晋江永宁虎岫寺供奉玄天上帝、如来佛祖、地府阎君、四手观音、十八罗汉、祈嗣妈、孔夫子、关夫子等神像,儒、道、释济济一堂,著名的安海龙山寺也是如此。在庙观和主持者方面,道释似也并不严格区分。如安海奉祀关夫子的武庙,昔日妙月和尚却于此住持开云水会,让游方和尚挂锡,后又为其徒福岩姑长期主持。安海的霁云殿昔为武当行宫,也曾有少林和尚于此挂单。
道教的神团系统庞大,神仙等级繁多。晋江民间的道教又派生名目繁多的“王爷”、“代巡”、“夫人妈”、“三阴公”、“土地公”、“铺主公”、“境主公”、“境主妈”等众多杂神,各种杂神庙遍布街巷、乡村,称其为“挡境佛”,被作为地方保护神来敬祀。
明清时期,随着台湾的开发、垦殖及华侨飘洋过往南洋群岛各地,晋江的道教诸神也随之而传播,成为台湾移民和南洋华侨的保护神,至今绵延不绝。
一、东传台湾
明末,晋江人民跟随颜思齐、郑芝龙垦殖台湾。初拓殖,孤悬海上,自然环境恶劣,疾疫频繁,初期移民即建保生大帝庙以求平安。《台湾通史》云,晋、泉人祀保生大帝,“是皆其乡之神,所以介福禳祸也……所业不同,即所祀亦异,是皆有追远报本之意,而不敢忘其先德也”。《续修台湾府志》记,台湾最早的慈济庙建于“荷踞台”时代,即今台南的开山宫,为晋、泉人所创建。今台湾有近400座祀保生大帝的宫庙,相当部分为晋江人所创建。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和海峡两岸贸易的频繁,为祈求航海平安,晋、泉人民也把天妃的信仰传往台湾。据文献记载,今台南鹿耳门圣母宫(1661年建)、台南天妃宫(1662年建)、鹿港天妃宫(1668年建)、台南大天后宫(1684年建)、云林刺桐乡福天宫(康熙间建)、台中朝天宫(乾隆间建)、嘉义西门天后庙(1760年建)、新港奉天宫(1811年建)、台南温陵妈祖庙(1817年建)等11座天妃宫,均由晋、泉人所建,并分灵、分炉、分香城内天妃宫。台湾居民习惯称天妃为“温陵妈”,因晋、泉城郭古别称温陵。台湾彰化关帝庙(1669年建),是晋、泉移民从通淮关帝庙分灵去的。台湾云林县保长湖的保安宫(祀关夫子),系康熙三十六年(1697)晋、泉移民所创建,并从晋、泉城内涂门街关圣帝庙分灵迎至台湾。据中国旅游局统计材料,与晋、泉通淮庙有关的台湾关帝庙有300余座。又晋、泉城区著名之富美宫,祀奉汉代萧太傅,称“萧王爷”,据传有保境安民的职能,亦于清乾隆四十年随移民进入台湾,其中以台湾云林县麦寮聚宝宫最著名。光绪二十五年(1899),“萧王爷”一次出巡,南至台南府,北至新竹城南,历时1个多月,影响颇大。1987年以来,台湾已有数十座祀萧太傅的宫庙组团到富美祖庙谒祖。台南县学甲镇慈济宫,系康熙间从古泉州属县同安白礁慈济宫分灵,咸丰十年(1860)再分灵回深沪宝泉庵。
二、南播新加坡
清道光间,晋、泉人就在新加坡建“天公坛”及天福宫、通淮关帝庙、大伯公宫、青龙宫等道教庙观。民国14年,泉州东岳庙晋江籍道士陈高迨旅居新加坡,设立“混元道堂”,扩大道教文化在新加坡的影响。三子陈国显、四子陈国铭袭其职业。陈氏原为东门外东岳庙主,自宋代沿袭下来已数百年,清末传至陈高迨。今日星洲后起道士,均为陈氏教授。法国汉学家施舟人教授,研究道教法事仪式,赴星州拜陈氏为师,成为陈姓道家第24代嫡传弟子。星洲还有两座晋、泉人所建的通淮关帝庙,裕廊律通淮关帝庙为其一。
三、南传菲律宾
明代,安海人陈景弘,随郑和下西洋,曾到青阳石鼓庙“奉顺正王香火以行”,并在菲岛建庙供奉,世代相传。本世纪70年代,菲岛建有高七层的顺正王庙。菲律宾马尼拉市黎刹大街有一座晋、泉人建的通淮关帝庙,北怡罗戈省也有晋江人建的涂门关帝庙,菲国人称“单哥爷”。民国37年,菲律宾归国华侨把深沪宝泉庵的保生大帝分灵到菲岛,祀为“正炉”,建立董事会,至1986年已历31届。
第二节 教徒
古代道教徒注重炼养功术,以此作为道侣的基本功,同时又提倡“辟谷”炼养。道侣一般修炼济度方法,有符录、祈禳、念咒和炼丹。道士中的等级分为中尊和一般徒众。今晋江道教的立尊制度废弛,主持法事的中尊,大多为未经立尊仪式的“权且道士”。晋江之道教徒,多为世袭制,历史上有不少道行清高,学术精深之名道士。
一、教派
唐、宋时期,晋江的道士大抵以清修为主;明、清以来,虽有正一派和全真派之分,但是出家于宫观的道士为数不多。许多著名的庙观由正一派道士住持,他们多为在家道士,不持斋。晋江的道士奉持《正一经》,崇拜鬼神,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等。而民间道教,大抵又分灵宝、三元、天师等教派。
晋江道教在近代曾有过“外江派”与“本地派”的矛盾。矛盾集中于元妙观。该观前殿为北方道士住持,后殿为本地道士住持。前殿祀三清,经济收入少;后殿做法事,收入丰厚,因此经常发生摩擦。后经探花黄贻楫调解而缓和。但前殿道士收入微薄,无以为生而逐渐离去。
二、教徒
(一)古代道士。《泉州府志·方外》、《晋江县志·仙释》对历史上晋江著名道士均有列名介绍。
唐代,有蔡如金,归隐于紫极宫精思院,“辟谷御〓,以方技济人”。崇宁中(1102—1106)封虚应先生,后累加善利灵济。嘉定间(1208—1224)诏加号昭博真人。
郑文叔,有道术,号元德真人。修炼于晋江紫帽山。
蔡明濬,居灵源山,与虹岩逸人罗山甫,往来潘湖间,有合炼之雅。
吴崇岳,入元妙观为道士,收精炼气,休粮轻身。后赴阙,赐号通元先生。
五代,有谭峭,据传“得辟谷御〓之术”。南唐主召至建康,赐号紫霄真人,归修炼于清源山紫泽洞。
宋代,有林道者,远祐中(1086—1094)居清源天柱峰,据传梦神人使镌释迦像于岩端,功毕,名瑞像岩。
裴道人,绍兴中(1131—1162)来泉,头戴通草花,行歌于市。后坐化于清源洞石嵌中,号蜕岩。
王志,嘉定间显化于青阳山石鼓庙,里人塑像祀之,后敕封殿前太尉、护国上将军。永乐中(1403—1424),封顺正王。
洪某,青阳人,修真得道,祀于青阳石鼓庙偏西,号洪总管。
苏绍成,委业于泉州元妙观,后隐泉山。朱熹往拜访,赠“廉静”2字,且为其琴作铭。
赵永嘉,隐晋江金鞍山,据传有道术,曾唤虎守室。
陈以文,居天庆观30余年,清修学道,知州倪思很敬重他,庆元间(1195—1200)赐号守素冲虚大师。
碧桃道人,隐法石院。既没,南外宗正司赵必晔有诗怀之。
明代,有董伯华,得道于吴云靖,后尸解清源山紫极宫。
林广济,晋江人,复姓李,性刚正不挠,为权贵所害,五显庙塑像祀之。
李鼎,江右人,客于泉州城,据传能“导引辟谷”,后登北郊龟山坐化。
(二)近代道士。晋江的正一派道士,多为世代承袭,有的至今已承传20多代。一般以散居为主,各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只有在举行宗教活动时或斋期,方行斋戒。新的道士需要另行拜师方能受录,否则得不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可,此等人称火居道士。新中国成立以前,著名的正一派道士,必须到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受录,取得道职。现今晋江的道士虽没有到天师府受录,有的仍延用以前受录形式,抄写受录捷报、路引、关文、符录等作为入道手续。晋江现代道士族系如下:
1.龙湖乡杨林村之李金鼎族系。鼎为现代晋江三个著名中尊之一,家族道士承袭十几代。鼎已作古,现其族系仍有近20人从事道士职业。
2.东石镇石兜村庄梅(音)仙族系。庄梅仙亦晋江三位名中尊之一,现其侄、孙、曾孙辈承袭道士业者尚有10余人,为一大族系。
3.石狮宽仁街何溜族系。该族系道士已世传数代,溜父何明梯为早于李金鼎之一代名中尊。何溜作古前在石狮一代颇有名气。
4.永和乡小坑园吴宝越族系。该族系为晋江名道士之一,已数传,宗支繁衍外传。擅武功,创办“小兴源”道士打城戏班,闻名远东各国。据云美国曾有人誉其为“中国唯一道教宣传机构”。
5.永宁西柄村龚丕拍,系李金鼎之徒,也是晋江三位名中尊之一。现其孙承袭道士职业。
第三节 宫观
一、主要宫观
(一)城关元妙观。据《泉州府志》记载:“元妙观在府治南,晋太康中(280—289)为白云庙。唐神龙元年(705)建观,初名中兴。开元间(713—741)改龙兴观为开元,而以观为隆兴。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改天庆。元元贞元年(1295)改元妙。”此为道教传入晋江首建之庙观。
元妙观,规模宏大。由广场而上,前殿为三清殿,崇祀元始、灵宝、道德三天尊;两庑有二十八宿;后殿曰紫微殿,祀紫微星君及玉皇大帝。道教崇奉的神团系统中的常见神,几乎包罗于该观中。其雕塑精美,为省内著名之道观胜迹。
(二)紫帽山金粟洞崇真观。据传建于唐而重修于明。据《泉州府志·山川》载:“唐元德真人郑文叔居此”。“西有石鼓、丹炉、试剑石、棋局、仙迹……盘石洞”等古迹,惜已无存。原庙观亦已于元代改成佛教寺院金粟寺。
(三)城东东岳行宫。址于泉州仁风门外第一山之阳。明万历二十五年(1607)重建碑记云;“志不载其构于何代何年,但云建置修葺不一,至宋绍兴(1131—1162)规制益宏,则其由来久矣。万历三十五年秋,地大震,飓风、雨交作,青帝宫尽圮,帝像坏”。同年重建,“向一殿今列而三之”,规模益大。奉祀之神为东岳大帝及四丞相、胡将军、十殿阎君、地藏菩萨等。
(四)永宁虎岫寺。原名真武宫,祀北极玄天上帝。位于永宁宝盖山麓,为泉南名胜。据该寺宋代重修碑记载,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迨宋绍兴二十五年乃增其石龛。及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改为虎岫寺。明嘉靖年间(1522—1566),高僧云静住持该寺,募建大殿,嘉靖帝旨赐敕封“虎岫禅寺”。其后于清乾隆、道光、咸丰和民国23年(1934),屡经热心人士捐资兴修增建,更具规模,益形宏伟。
虎岫寺殿中有清翰林庄俊元、状元吴鲁及历代名贤撰写之楹联墨宝。有虎洞、永嘉石宝、圣泉古井、玉泉井等胜迹。
(五)城关天后宫。位于晋江城关南门天后路,崇祀妈祖娘。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明永乐年间(1403—1424),郑和奏令福建镇守官重新其庙。永乐十三年少监张谦使渤泥,仗神庥,归奏于朝,鼎新之。清初统一台湾,施琅奏称此神曾显圣助阵,复由天妃进封为天后,其宫又经修建。现仍保持清初重修原貌,布局构筑颇为堂皇,为国内外“妈祖宫”中规模较大者。
(六)花桥慈济宫。城关花桥慈济宫祀吴真人,或称“大道公”、“保生大帝”。建于宋绍兴年间,明永乐间重修。庙宇大门楣上匾额:“真人所居”4字,系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题。
花桥慈济宫所祀吴本,生宋太平兴国四年(979),为民间名医,卒后被人们祀奉为真人,设“药签”供人于神前求医。宫中附设慈善机构,乡绅主持其事,对贫者施济药物。光绪四年(1878),设泉郡施药局,今改为泉州市花桥赠药义诊所。
(七)深沪宝泉庵。又称大道公宫,祀保生大帝。据传深沪一陈姓孝子因母病而往同安吴帝君庙求医,抽回药签治好母病,乃包回香灰供奉,后募资建庙。
本世纪40年代末因战乱,宝泉庵宫殿遭毁,至1982年该乡侨胞暨乡中热心人士捐资重新修建。
(八)永宁城隍庙。位永宁城南门口。建于明代,经清道光十五年(1835)扩建,工程历8年。清末又经乡侨募资修整。
(九)安海霁云殿。古称佑圣宫,祀玄天上帝。明嘉靖三十八年倭乱遭毁。隆庆间(1567—1572)安平士大夫耆老纠众集资,重建三层台,筑真武殿,匾曰“武当行宫”,相传为湖北武当山一脉所传。旁列四法师,座前铸铜为祭器数千斤,以供香火。
重修后之霁云殿有清翰林庄俊元撰写之楹联。宫殿高耸,建有18级石阶,顶级与安海白塔尖齐高。
(十)赖厝紫霄宫。在青阳赖厝村,为该族氏九世祖官拜谏议大夫赖凤所主建。庙占地1亩,为四回廊宫殿建筑结构,主祀玄天上帝。庙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经嘉靖年间及1980年两度重修,于今香烟缭绕。
(十一)屿头慈济宫。于青阳屿头村,为明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累官雷州知府及两浙、两淮转运使、四川参政之族氏七世祖洪国富所建,宫殿结构仿赖厝紫霄宫。占地7分,祀保生大帝。庙址尚存,近经重修。
(十二)石狮城隍宫。在石狮宽仁境内,建于清末。有两进,两边各有厢房。前殿奉祀城隍,有正驾、副驾,后殿供七大巡。
石狮向无建城卫,城隍香火系来自永宁城隍庙,是以经常举行谒祖活动。民国期间,谒祖、圣诞活动频繁而隆盛,蜚声闽海,闻名东南亚各地。南洋各埠华侨常返国参与法事盛会。
(十三)安海古庙。原名忠义庙,在安海东北隅寨埔,祀关夫子,亦曰武庙。建于明代而毁于清初“迁界”。康熙二十三年(1684)复界,复建于鳌美塔东。乾隆三十一年(1766)重修,光绪十五年复修。光绪二十三年改建现址,名“古庙”,内塑祀关夫子及张、赵二将。本世纪60年代像毁而庙存。
二、其他宫观(见表)
第四节 宗教活动
长期来晋江道教逐渐转向民间,与民俗结合,以开展宗教活动。表现每于祀神圣诞或民间重要节日,举行尊神、祀典、设供、礼拜、焚香、诵经等庆祝活动。如何乔远《闽书》载:“正月初九,泉人谓天诞,道观多报赛……乡村之间无定日,谓之天香。”又云“泉中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妆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鍧,一国若狂。”《泉州府志·温陵旧事》载;“凡会皆于正初,……鸠金定期设醮,然后迎神,周其境内,人家置几椟焚香楮甚恭……”。而今,永宁虎岫寺每年正月初九“天公生”,亦有规模盛大的“游春”庙会,善男信女向玄天大帝献金叩拜,祈求新年如意。每岁古历七月廿九日,该寺又有由观内女住持主持的“祈嗣妈生”活动。
至于各庙观奉祀主神之圣诞,或谒祖进香,更有一番重大活动。如本世纪30年代初,石狮城隍圣诞,曾多次特聘沪剧“善团奇”来庙演出(该剧团演职员400余人,有布景、道具、灯光等设备,演用戏台需有10个高甲戏台之大)。
抗日战争前,石狮还经常举行城隍往永宁谒祖活动。善男信女除泉属各县外,漳、厦各地及朝、日、菲、星、马各国华侨专程赶来参与活动者也不少。
道教崇奉多神,神团系统庞大而繁杂,促使晋江民间“俗神”的大发展。
晋江道教神祇,名目繁多,有上帝公、妈祖、王爷、城隍、土地公等,其大小神庙散布于侨乡各个角落。
至于乡镇村街亦各有其“挡境佛”,如保生大帝、上帝公、王爷等等,十分普遍。如逢吉凶大事,总要抬“挡境”出游,或“挺天坛”斋供。
晋江各村“挡境佛”或杂神,对其信奉之人具有很大权威。如石狮城隍庙,后殿有“七大巡”王爷,在民间大显神威。旧社会,石狮一带如有封建械斗,村社失窃,民间纠纷世仇,辄请其主持解决。
此外,各户设祀小神龛、香火袋及以红纸裱壁上、书神祗名号者,比比皆是。世俗化的道教在晋江民间信仰所占份量比佛教要大得多。
晋江道教属“正一派”,其崇鬼神、尚符录、驱鬼降妖、占卜吉凶及斋醮祀典等等世俗化宗教活动,与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晋江民间习俗之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晋江民间建屋上梁,落成谢土;每月初一,十五敬天公,初二、十六祭土地公;每年正月初一及初九、清明、端午、七月普渡(盂兰盆会)、冬至、腊月廿四(送神)、除夕等年节,均须敬祀鬼神。谒祖返神规模大的则几个村落配合,有马队、妆阁,有神棍站上佛轿“剑铜”(以利刀向自身背部猛砍)。祖先忌辰活动、丧事引魂、超度亡灵、喜庆谢天、乃至生男育女7日、14日、满月、周岁等敬“床母”。如此等等世代相传的民俗活动,无不受世俗化道教的影响。
打城戏(师公戏)为晋江古老而又独特的剧种。它来自宗教,原是僧道法事仪式中的余兴。后从广场表演发展为舞台戏曲。表演艺术、科步、身段、曲调,均摹仿提线木偶的表演方法,后又吸收梨园的文戏和京剧的武技,兼收并蓄,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戏曲艺术,为闽南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道士班“小兴源”表演艺术精湛,驰名东南亚各地。
打城戏的艺术特点:它与高甲戏相似而又有其独特风格,唱白较高甲戏轻柔、口语化。剧目以带浓厚宗教色彩、神话、怪异、侠义的故事多,故具有侧重跳跃进扑、武打杂技及“开大笼”的小型舞蹈节目和少林拳术以及配合“头壳、面具、面谱”等特点。其音乐曲调是在佛曲和道情调的基础上,大量吸收木偶曲混合而成,节奏、旋律都较缓慢并富宗教色彩。打击乐则为木偶乐、京戏和法乐的混合形成,较和尚戏打击乐丰富而热烈。
道教之道术,如气功、体育、音乐、化学、医药等,均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群众所继承的民族文化中之有益部分。
道教的炼养功,积累大量的气功修炼术。道教气功分为静、气、动3种。静功即性功,讲的清心寡欲,修性养神;炼气功即服气,包括外息、闭气、内息3种,它是道教炼功的绝对法术;动功主要为按摩,即按一定穴位自行按摩;导引,为后世武术的基本功,现流行的“五禽戏”、“龙虎功”、“八段锦”、“太极拳”等均属道教导引范畴的基本功术。
道教法事活动中的“弄钹”、“过刀山”、“跳桌”、“高脚”以及打城戏的跳跃跌扑、武打杂技等表演技艺精湛高超。它与晋江民间杂技表演和体育活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道教法事活动中的法乐和打城戏中的道情调乐曲及打击乐也别具一格,早为晋江地方戏其他剧种所借鉴或吸取。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