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物考古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45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文物考古事业
分类号: K872
页数: 5
页码: 1290-1294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县文物考古事业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机构设置、考古发掘、陈列展览、保护管理等。
关键词: 文物考古 事业 晋江县

内容

第一节 机构设置
  一、晋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1949—1978年,晋江文物工作由县文化馆兼管,1978年与县图书馆合一机构,由1名专职干部分管。1981年2月27日成立晋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由1名副县长兼任主任,县文化局长兼任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计划委员会、建设委员会、县委宣传部、公安局、财政局、交通局、教育局、农业局、水电局和侨务办公室等11个单位各有1名干部兼任委员。文物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地址设在图书馆二楼,由图书馆分管文物的专职干部负责日常工作。
  二、晋江县博物馆
  晋江县博物馆的前身是晋江县文物陈列馆,建立于1981年3月。1986年2月27日改今名,与晋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合一办公机构,馆址在晋江县文化馆大院内西楼三层。编制4人,设副馆长1名,兼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工作人员中有文博系列技术职务2名(1名馆员,1名助理馆员)。
  晋江县博物馆设有征集、收藏、陈列3个组。自建立以来开展了文物的征集、收集和陈列等工作,还负责编写《中国名胜词典》晋江县条目、《晋江县文物志》、《晋江县文物概况一览表》,并撰写考证晋江县历史的论文与古建筑维修技术资料。
  晋江县博物馆下有3个基层分馆,其业务工作由县博物馆领导:
  陈埭回族史馆。1985年创立于陈埭镇岸兜村丁氏宗祠内,设兼职馆长、副馆长各1名。
  施琅纪念馆。1986年创立于龙湖衙口村施氏大宗祠内,设兼职馆长、副馆长各1名。
  中华火花展览馆。1988年2月创立于陈埭镇西坂村丁子亮别墅三楼上。
  (1989年和1990年又分别创立陈紫峰纪念馆和李五纪念馆)
  第二节 考古发掘
  晋江县文物考古事业机构建立以来,先后配合农田水利、文物维修、基本建设进行考古发掘。收集较珍贵文物29件,一般文物154件。从1973—1983年在磁灶洋尾村、内坑公社葛洲村、砌坑村、青阳镇实验小学、祥芝公社祥芝村发掘唐墓5座、宋墓2座。出土随葬品有碗、盏、五盅盘、四系罐、虎子、三足鼎、灶、匙等及印有唐代年号的各种纹饰墓砖,并积累了唐代墓葬的型制资料。
  1981年受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处委托,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78#、79#、86#、87#4个墩进行考古发掘,摸清了安平桥原始基础,并制定全桥维修基础方案。
  1980年10月16日,在发掘清理草庵前宋代“龙泉书院”遗址时,发现宋代“明教会”黑釉碗及残片20余件。经3年时间的考证与调查,发现该碗的生产窑口是晋江磁灶大树威宋代古窑,并在该窑取得同样残片2件。撰写了《从“明教会”黑釉碗的出土试论福建明教会的兴盛年代》论文(《海交史研究》1985.1),发表后,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论文及照片被推荐参加1987年在比利时召开的世界摩尼教学术研究会,被大会宣布为世界摩尼教研究第二重大发现。论文被收入比利时及瑞典隆德大学电脑,并把晋江草庵摩尼光佛像作为世界摩尼教研究会会徽。
  第三节 陈列展览
  一、晋江县博物馆
  晋江县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在晋江县文物陈列馆的基础上加以充实提高的。设展厅2个,面积352平方米,分为“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两部分。博物馆的藏品虽有4000余件,但因展厅面积小,场地不足,仅能展出20%左右,而且采取密集型的陈列方式,尽量利用容纳的空间内反映出晋江县博物馆的概貌,使观众对陈列品有较深刻的印象。另外,对具有地方特色,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磁灶古窑址”出土文物的实物分窑陈列介绍,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馆内又组织不定期的专项展览,先后举办过“中华火花展览”、“石刻拓片展览”、“墓葬品展览”、“古字画展览”、“出土文物展览”等。
  博物馆自开放以来前来参观考察的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瑞典、菲律宾、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以及省内外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
  二、基层分馆
  (一)陈埭回族史馆。以两廊和后厅作为展室,面积508平方米,是通过照片、图表和实物的陈列来展现陈埭回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歌颂其先辈的不朽业绩以及回汉两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奋斗的精神。5年来先后接待美国、英国、日本、西德、瑞典、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省内外史学界、宗教界、新闻界记者、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1989年12月,还与福建省历史学会联合举办陈埭回族历史学术讨论会,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论文集《陈埭回族史研究》一书。
  (二)施琅纪念馆。是以文献资料、图表和实物的陈列,系统介绍清代靖海将军施琅的生平与平定台湾、统一祖国的光辉业绩。海外侨胞、台湾同胞以及省内外史学界专家前来参观考察,络绎不绝。
  (三)中华火花展览馆。系陈列晋江火花收藏家丁子亮所收藏的20多个国家的火柴商标及火柴实物,吸引全国不少地方的火花收藏家、文化工作者、美术界人士和学生前来参观。
  第四节 保护管理
  晋江县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系参照全国五届人大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实施。
  一、1982年12月20日省文化局在晋江县召开全省文物工作座谈会,学习《文物法》,研究宣传、贯彻意见。会后晋江县召开各公社、镇、场宣委、文化站长会议,贯彻落实省座谈会精神。采用广播、幻灯、标语等形式宣传《文物法》。1984年还结合文物普查进行宣传。
  二、1982年9月14日公布晋江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共15处。
  1984年组织文物普查队对全县进行为期1年的文物普查。
  1986年9月审定通过晋江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共51处。
  三、1961年3月4日晋江县安平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5月晋江县六胜塔、姑嫂塔、草庵、磁灶窑址被公布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10月11日晋江县南天寺、西资岩被公布为福建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四、1983年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同年3月29日发文公布。1988年对15处县级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
  五、1983年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及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立档案。
  六、自1979—1988年期间对晋江县文物进行维修复原工作,最大工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的抢修。其余还有47个文物保护单位得到维修和复原。
  七、1988年配合公安部门抓获文物走私案3起,收缴文物400余件。
  八、1976—1988年共建立文物保管小组共46个。
  第一批国家级系国务院1961年3月4日公布。
  第一批省级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1961年5月10日公布。
  第二批省级系福建省人民政府1985年10月11日公布。
  第一批县级系晋江县人民政府1982年9月14日公布。
  第二批县级系晋江县人民政府1988年3月21日审核通过(1991年4月9日补文公布)。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