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祠堂名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2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祠堂名宅
分类号: K928.7
页数: 4
页码: 1267-127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著名建筑的祠堂名宅,其中包括了蔡氏宗祠、丁氏宗祠、丁毅斋宗祠、施氏宗祠等。
关键词: 祠堂名宅 晋江县 著名建筑

内容

一、蔡氏宗祠
  位于青阳镇梅山,始建于宋,历代重修。民国间被日本飞机炸毁,1988年华侨捐资重建,木构架,按清代晚期规格复原。祠坐南朝北,由照墙、门楼、厅堂组成,占地面积944平方米,为五开间单檐硬山式。
  二、丁氏宗祠
  位于陈埭镇岸兜村,始建于明初,是晋江县仅存的回民祀祖之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系四世祖丁善遵父命而营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毁于兵燹,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建,并加以扩大,清代进行过4次大修,1984年又全面整修。祠坐北朝南,由门楼、厅堂、后堂和左右厢房组成,占地面积765平方米。门楼与后堂五开间,而厅堂则三开间,单独建于中央平台上,由门楼、后堂和两侧廊庑环护,构成汉字“回”字形,并在后堂的东北部削去一角,形似汉字楷书之右折笔法,以示意后裔不可忘本。整座建筑形制奇特,具有回族特色。
  1985年,宗祠辟为晋江县博物馆陈埭回族史馆。
  三、丁毅斋宗祠
  位于陈埭镇鹏头村。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清乾隆十一年(1746)修厅堂,嘉庆十七年(1812)大修。祠坐东朝西,由门楼、厅堂、厢房组成,五开间单檐硬山式,占地460平方米。祠内存有清嘉庆重修碑记1方,大门上匾额“汾江毅斋丁公宗祠”,行书,为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所书。
  四、施氏宗祠
  位于龙湖乡衙口村,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04),清顺治十八年(1661)迁界时毁,康熙二十六年(1687)靖海侯施琅重建,现保存完好,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坐北朝南,由门楼、厅堂、后堂和厢房组成,占地1004平方米。内存康熙二十八年施琅亲撰《为念丁卯年冬复建是祠》碑记1方,还有为施世伦而立的“天下第一清官”匾额1块。
  1986年,宗祠辟为晋江县博物馆施琅纪念馆。
  五、林氏宗祠
  位于陈埭镇西滨村,建于明,修于清。祠坐东朝西,由门楼、厅堂、后堂、两侧厢房组成,占地面积864平方米。系五开间单檐硬山式,木构架为抬梁式、穿斗式混合结构,大部分尚保留明代风格。厅堂梢间还作通道直通后堂,具有明代建筑特色。
  六、李氏宗祠
  位于池店乡池店村,建于明,清重修。由门楼、厅堂、拜亭、后堂组成,三开间单檐硬山式,占地556平方米。其特点是门楼、厅堂、后堂的坐向各异。祠内墙上嵌有重修碑记2方及李英《修洛阳桥碑记》1方。1988年华侨捐资整修,现辟为晋江县博物馆李英纪念馆。
  七、蔡道宪祠
  位于东石镇塔头村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重建于乾隆年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道宪,字元白,号江门。明崇祯十年进士,初授大理推官,后补长沙推官,著有《诲后诗集》。崇祯十六年八月廿六日,在湖南岳州(今岳阳市)因顽抗农民起义军,被捕后为张献忠刺死,时年29岁。明王朝赠为太仆少卿,后加赠太仆寺卿,谥忠毅,祀于本里学宫。
  祠坐东朝西,由门楼、厅堂组成,三开间单檐硬山式,占地456平方米。门楼前轩廊木构架以三层三跳接檐檩,跳首雕龙,斗座雕卧狮。斗作八角、圆形、莲瓣、荷花四式,檐下雕花篮吊筒8个,工艺精细,结构严谨。祠内庭院中立1石碑,高1.91米、宽0.97米,碑额雕双龙,中刻篆书“御制”。正面镌清乾隆皇帝所题挽诗,楷书,56字,背面刻大学士蔡新撰书的蔡道宪事迹,楷书,356字。
  八、檗谷黄氏大宗祠
  位于东石镇檗谷村中。始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历代均有修葺,现存为民国6年(1917)重修。祠坐北朝南,由门楼、厅堂所组成。面宽21米、进深44米。高13.74米,整座为抬梁式木构架。祠前有七阶大埕,名曰七星埕。埕宽24米,深221米。祠共有柱72支,匾额36块。匾均为该村黄姓历代职官所立。它是泉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宗祠。
  九、丁氏祖宅
  位于陈埭镇花厅口村凤山尾,始建于元末,历代均有重修,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埭丁氏系回族,其祖先为阿拉伯人后裔,三世祖丁夔,四世祖丁善于元至正末徙居陈埭建此宅。宅坐东朝西,单进单间,长4.3米、宽3.2米,砖石混筑墙,架檩木置瓦,卷棚顶。
  十、李英故居
  位于池店乡池店村,建于明代。李英,字俊育,因排行第五,俗称李五,明代巨商,为人随和,乐善好施,曾出资增高洛阳桥而垂名后世。其故居为三座五开间建筑并列,由进门、厅堂、后堂及厢房组成,面宽63米、进深43.4米。三座均为单檐硬山式,砖石混筑墙,内分九院,而出水归一院,属明代建筑风貌。由于年久失修,已部分破损。
  十一、庄用宾故居
  俗称庄宅,位于青阳镇大井口,建于明中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庄宅坐南朝北,进门则向东,主要建筑有门楼、厅堂、后堂,系五开间单檐硬山式,木构架为抬梁式、穿斗式混合结构,属明代建筑风格。埕前建有回廊,东侧建马房和伙夫间。厅堂前的庭院内开井2口,号称“龙目”。进口大门,门楼和厅堂上分别悬挂“一门忠孝”、“忠孝一门”,“万古纲常”、“乡会魁选”、“会元”等匾额5块。
  十二、状元衙
  位于青阳镇大井口,系明万历状元庄际昌府第,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庄际昌,字景说,号羹若,用宾曾孙,明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会试、殿试皆第一。天启元年(1621)补授翰林院修撰,召修国史。崇祯间,晋升为春坊、左庶子兼翰林侍读,授记注。52岁卒,赠詹事府詹事。著有《羹若文集》、《霞栖藏稿》等。
  该府第坐南朝北,进门向西,三进。衙堂建于前院,坐东朝西,面宽五间,进深七间,单檐硬山式,面积378平方米,大门及后衙堂各存有“状元”匾额1方。
  十三、张瑞图故居
  位于青阳镇下行村,建于明。坐南朝北,由进门、厅堂、后堂组成,为五开间单檐硬山式,占地800余平方米。现仅存后堂。
  十四、丁拱辰故居
  位于陈埭镇岸兜村,清末建,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丁拱辰,又名君轸,字淑原,号南星,是中国近代著名军火学家,著有《演炮图说》、《演炮图说后编》、《增补则克录》、《西洋军火图编》等,受到魏源、林则徐、邓廷桢的推重;还撰有小说《荔镜西厢》。其故居坐东朝西,由门楼、厅堂、厢堂组成,进门向北,为三开间单檐硬山式,占地258平方米。
  十五、陈紫峰故居
  位于陈埭镇涵口村中,建于明,清末华侨陈淑锦重建,改为六座五开间、单檐硬山式东西相向的建筑群,占地2150平方米。每座均由门楼、厅堂、厢房组成。其石雕、木雕、泥塑工艺颇为精美,大门上悬挂着清末状元吴鲁题“紫峰陈先生故宅”匾额。
  十六、涵口古建筑群
  位于陈埭镇涵口村,由明建的陈紫峰祠、石埕祖厝,容斋宗祠、正通官衙及清建的陈氏宗祠和民国建的陈烟德厝组成,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六座并排,坐南朝北,均为五开间单檐硬山式。1989年,陈紫峰祠由华侨捐资修建,辟为晋江县博物馆陈紫峰纪念馆。
  十七、古檗山庄
  位于东石镇檗谷村北,建于清末民初,占地1.7万平方米,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庄园围墙成四方圆角形,坐西北朝东南,中轴线依次为进门、坊门、半月池及黄秀烺家族墓10座,四周建“景行”、“瞻远山居”、“景庵”、“荫楼”、“息庐”5座中西混合式建筑形成群体。进门匾额外楷书“黄氏檗庄”,内篆书“终为史庄”,分别为名家张謇、陈宝琛笔迹。坊门及5座建筑墙上刻有名人题咏190余方,题咏者有孙文、张謇、黄炎培、王大欣、郑孝胥、陈宝琛、康有为、梁启超、蔡楮仁、章炳麟、唐绍仪、吴昌硕、林纾、芸英、汪兆铭、梅兰芳、董荣光、王善全、李厚基、吴增、吕景端、黄仲训、日本侯爵大隈重信等;其书法有行、草、楷、篆、隶,堪称近代书法大全。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