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晋台同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11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晋台同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4
页码:
1244-1247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台的风俗习惯、起居礼仪、民间信仰等。
关键词:
晋台同俗
晋台
关系
内容
第一节 风俗习惯
一、岁时节日
台湾的岁时节日,具有浓厚的乡土观念和晋江地方特色。
春节过春节,民间俗称“过年”。台湾晋江籍人过春节,与祖家人过年习俗相同。过节期间,先要大扫除(掸尘),送灶神,祭祖先,贴春联。正月初一为开正,拜年(贺正),接着是接神,敬“天公”,闹元宵,直到正月十五日,才算过了春节。
过年期间,有禁有忌:初一不动刀、不扫地,不食稀饭,不出粗言恶语,不说不吉利话,不损坏用具等。
两地节日活动的口诀有同有异(括号内为台湾口诀):初一场(早),初二场(娇),初三无资娘(困到饱),初四神落天(顿顿饱),初五舀肥(隔堆),初六隔堆(堆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团圆),初九天公生,初十人飨牲(有食食),十一请子婿(概概),十二返去拜(漏屎),十三食饮糜配芥菜(关帝生),十四结灯棚(月光),十五上元暝,十六相公生(拆灯棚)。
上元正月十五称上元,俗称天宫大帝生辰。夜称元宵,城市、农村以及寺庙都挂花灯,两岸的龙山寺尤为热闹。元宵夜群众观灯、猜灯谜,南音、清唱,吃上元丸。台南历史上有花盛会,未婚少女故意偷折人家花枝、葱菜,意在惹人骂(取谐音),预兆可嫁好尫(丈夫)好婿。
清明祭祖扫墓,扫墓可以在清明节前后10日内举行。用春饼祀祖先。晋江农村蒸麦粿(称清明粿)。台湾同胞返里,总要先拜谒祖墓,表示悼念、孝思之情。并在此期间修整茔坟。
端午即五月初五。家家户户插桃艾,喝雄黄酒。居民们组织抬“龙王头”队伍,沿街沿巷,敲锣打鼓,唱地方俚曲“唆罗莲”,自有一番节日盛况。还有做“香袋”,制药茶,汲“午时水”,都是为了在这一天驱邪去污。
七夕这一天,以“糖粿”敬檐口妈,幼儿拜“七娘妈”做干娘。檐前桂“七娘妈灯”,烧“七娘妈轿”,16岁的子女“洗契”,烧“七娘亭”。夜间少女排瓜果、花果“乞巧”。
中元节俗称“普渡”,传说为“地官当令,普渡鬼魂”。晋江普渡,六月先竖旗(竖灯),七月按日轮普,八月再普一遍。台湾则在七月十五。两岸都有祭死于战争或灾难的无主孤魂(包括祀抵抗异族而牺牲的忠义之士),称有应公。台湾则另有祭祀来台开发而骨埋青山的同行人,所以也叫“拜好兄弟”。还有到水边“放水灯”(即点灯竹筏上,放河中任其飘游),祭祀溺水者的“水普”。两岸都处海滨江边,渡台溺水者不少,故两岸祭祀相同。现晋江人大都不做这一节日。
中秋赏月,掷“状元饼”,吃中秋饼,吃蕃薯、芋头。以往孩子“烧塔仔”,现已不流行。
重阳现在两岸都不太重视。一些学校师生、文化界人士,在此佳节,偕同登高,或相聚雅会。已往有放风筝的习俗,现已日渐少见。
冬至祭祖日,民间颇为重视。是日,搓糯米小丸子,粘大门、小门、窗户等。还把糯米团捏成猪、狗、鸡、兔等家畜家禽形状,以祝六畜兴旺。
尾牙即一年之中最后一个土地公生日。是日,业主、商家,以菜肴敬谢土地,并酬谢其雇用伙计一年的辛劳,同时,还表示东家对伙计去留的态度,如老板为伙计斟酒,或鸡头朝向伙计,虽表示对伙计的尊重,却暗示辞退之意。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日,俗称“年兜”。辞岁之夜,一家围炉。是日,蒸年糕,偕“年年高”之意,还要给小孩分赏压岁钱。
二、起居礼仪
晋江与台湾的房屋建筑,婚丧礼俗禁忌回避等起居礼仪,有同有异。
(一)房屋建筑
台湾房屋住宅,因仿祖籍地的样式,所以和晋江相同。土木匠亦多为泉州人。建筑材料以土石砖木为主。有台胞这样说:“斑驳突兀,峥嵘嶙峋的石头,建成石的构筑。形成晋江等地的地方特色,使散居台湾各地的祖籍晋江同胞,思及石头城石头建筑都会魂牵梦萦。”一般房屋的格局,以三间横排称“三开间”,中为正厅,左右为大房。左右再各接一间便称“五开间”。扩大而增加二进三进四进,左右再加护龙厝。屋脊中部如弯弓如马背,脊尖飞翘如燕尾。这种形式在晋江极普遍,在台湾却要科举出身或富有人家才能住这样的房屋。晋江工匠比较精细,技术高超,所以台湾较大的工程或著名的庙宇,都来晋江、惠安、南安一带聘请匠师设计建筑。
豪富之家住宅,比较讲究。如晋江安海古代园林式住宅,很有代表性。这类型建筑,表现了晋江古代建筑艺术的堂皇、雄伟而又精巧、细致的风格。随着近、现代生活环境的改变,两地的住宅建筑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高层楼房已逐渐代替传统的园林式住宅。
(二)婚丧礼俗
晋江文化发达,史称“海滨邹鲁”,又多士宦望族,故礼仪多保持官礼,影响所及,民间沿袭。台湾的晋江人,其婚丧礼仪,至今仍明显地保留着祖籍家乡的习俗。
婚嫁传统的程序:先是媒妁说亲,送“生月”(即生辰八字)合婚、“相亲”(男女双方或双方亲人看望),送礼“定亲”,办盘(礼品)“定聘”,然后择日完婚。女子出嫁前要抱着母亲哭泣,表示离不开父母;登轿前要拜别祖宗,痛哭;上轿后要留下手巾(根)、扇(善);轿抬走时,封上轿条,红灯开路,吹吹打打,谓之“红灯四轿”、“明媒正娶”。花轿到男家,放鞭炮,敲锣鼓。送嫁妈拿米筛或雨伞遮新娘入男家;新郎与新娘拜堂,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公婆,夫妻对拜,与亲属长辈见面,送入洞房,喝合卺酒,闹洞房,婚后,还有女家来探红,请女婿、会亲。
现在,男女大多数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结婚也省去这套繁琐礼仪。
丧葬老人病危,即从卧室移至大厅。人若死在屋外就不能移入屋内,俗云“进尸”,犯禁。病人气断,即为死者洗身,换衣服,盖面布(水被),举哀,上水、辞生、送草、入殓(台湾至今还有请母舅验尸的),守灵(隆重者做功德,台湾可雇人来哭念死者功德),出殡(台俗,如果死者是丈夫,妻子不可送上山),辞客、安葬、归虞、安位吃“安住桌”。总的仪式隆重,讲究排场。
现代晋江和台湾都推广火葬,程序简化,但基本的仍按旧制。
百日娶这是和婚丧有关的特殊礼俗,也叫“乘孝娶”。家中长辈,如祖父母或父母丧亡,按旧俗一般在守孝哀痛中是不宜嫁娶的,但由于特殊原因,如已早订婚约,或家中乏人,或其他原因不能等到守孝三年期满,需在百日内结婚。理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结婚求嗣,可慰死者于地下,所谓“以大孝而不避小嫌”。再者,百日期内称“孝头”,死者还在享生祭,事死如事生,超过百日称“孝尾”,死者过百日即是鬼,事鬼不吉。
百日娶不必择日,不必宴客,俗云“脚尾直(死),免看日”。晋江、台湾两地,直至现代都保存这一婚俗,不过渐失本意。
旧婚俗还有童养媳婚、招赘婚、冥婚。现在前两者已经不受歧视、不加区别,而后者也已非常少见。
(三)禁忌回避
晋江和台湾,生活中的禁忌和回避的习俗,至今大都仍保留着。
衣着衣服洗干,须折叠后才穿;不可从妇女裤裙下穿过;穿在身上的衣服不缝补;夜间衣服不晾于露天。
食物忌食耕牛肉;小孩子不吃老母鸡肉;筷子不插在饭上;吃鸡翅膀或鸡脚不能只吃一只;坐船讨鱼,吃鱼不宜翻另一面,瓢不得覆置。
住居房屋忌冲巷;屋脊避燕〓脊横对中压;灶口不向东或向北;睡床不横对屋梁,须与梁平行。
动物母鸡啼,斩头插纸旗;忌出门鸟屎落身上。
婚事议婚时忌打破器物;肖虎及寡妇禁入洞房;忌代人写离婚书。
行为不用写字的纸揩屁股;屋内不张伞;交友不送手巾;医生、药店不说“再来坐”;不向丧家告别;吃饭的时候不要打孩子。
第二节 民间信仰
晋江人和晋江籍的台湾人,敬天法祖的思想和信奉神祗,可以说是完全相同。晋江籍的台湾人的信仰由晋江人传过去,而他们的后裔有的却表现得更加强烈。
敬天天的具体化身就是天公、玉皇大帝,是至高无上的神。其他自然现象,也都加以神化,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都称公称妈,为其建坛、造庙或附祀于其他庙宇中。
法祖敬祖宗,从始祖至近亲,建族祠家庙供奉神主。
信奉神祗台湾的晋江人,把家乡的保护神带到台湾奉敬。如道教的神仙、真人、帝后……,佛教的菩萨、观音……,有的连寺庙的名称也衍传入台。如香火兴盛的妈祖、关帝、保生大帝和龙山寺佛祖,也有个别神佛是从台湾敬请入晋江的,如深沪的保生大帝,是清嘉庆间从台湾台南县学甲慈济宫分灵而来的。其他神祗,还有各乡里的“境主”、“王爷”,如章元帅、三王府、五公府、八王府、三公宫、三太子,以及城隍、龙王等等。各行各业所祀的祖师爷也基本相同,如士子祀文昌、魁星,商人祀关帝,药铺祀神农,木工祀鲁班,等等。
台湾奉祀的神佛,有的是大陆普遍敬奉,寺庙建于晋江,后由晋江人分灵到台湾;有的神,原先是人,因生前有特大功德留在民间,死后即被奉为神明。现略加分述。
龙山寺观音佛祖由晋江安海龙山寺分灵。据载,台湾龙山寺多至300多所,其中以鹿港龙山寺最古老。
晋江妈祖由泉州天后宫分灵台湾,俗呼晋江妈或温陵妈。台湾最早妈祖宫是澎湖马公岛的马祖宫,明万历二十年(1592)晋江渔民所建。台湾最早官建的妈祖宫,是在清初施琅进攻安平城后,奏请改建台南明宁靖王宅为天妃宫,即台南妈祖庙。
关帝台湾奉祀关帝与大陆相同,作为武圣,享受礼乐祭祀。据《台湾风物志》载,全台最古老的关帝庙中供奉的关帝是康熙八年(1669)从当时晋江县城通淮关帝庙恭请到台南的。
保生大帝在台湾医疗、医药尚未发展时,保生大帝受到普遍敬奉。保生大帝的“医签”,有的是从当时的晋江县城分灵的。晋江县深沪乡宝泉庵的大道公,是100多年前深沪渔民从台南学甲慈济宫迎奉的,这是唯一的例外。而《学甲慈济宫巡礼》一书记载,学甲慈济宫是康熙间从泉州府同安县白礁宫分灵的,如今两座庙关系十分密切。
自海峡两岸民间通往以来,从晋江分灵到台湾的神祗、佛祖,每逢神佛诞日,台胞均到晋江谒拜祖庙,“进香”、“割火”。
在台湾的高僧,有的亦来自晋江。如被尊为一代圣僧的广钦和尚,生于惠安。4岁时卖与晋江县李树为养子,后出家承天寺。民国36年渡海到台湾,住过基隆极乐寺、雪泉寺、最胜寺,台北芝山岩、法华寺、日月洞,新店广照寺。他创建天神寺、广龙寺、高雄妙通寺;并首创台湾凿石壁雕大型佛像。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