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17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设施
分类号:
G812.757
页数:
2
页码:
1180-1181
摘要:
本节记述晋江县体育管理设施情况,包括了场馆、器材。
关键词:
晋江县
体育管理
体育设施
内容
一、场馆
民国时期,晋江县创建3个体育场和1个游泳池。其中,公共体育场(现泉州市人民体育场)建于民国20年(1931),安海公共体育场建于民国25年,石狮体育场建于民国29年。游泳池建于民国33年,地点在泉州南山土地后,全长25米,后被洪水冲毁。
民国30年,英国长老会在晋江县城创办培元中学,在该校修建晋江县第一个足球场。
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晋江县在南侨中学和晋江第一中学修建两个有400米跑道的田径场,在安海修筑一个游泳池。“文化大革命”期间游泳池遭受破坏。1960—1962年,体育场地大多被开垦种植,1963年以后始逐渐修复。1965年,爱国华侨捐建晋江县第一个灯光球场——晋江华侨灯光球场。“文化大革命”后,晋江县又建大小运动场8个、体育馆3座。晋江华侨灯光球场改建成体育馆,其加盖工程于1987年破土动工。这个时期,农村篮、排球场,也增建甚多。据1988年统计,全县(包括石狮)有大小田径场12个,篮球场508个,排球场77个,体育馆4座。这些体育场地的建设资金大部分为华侨捐助,小部分由政府拨款或群众自筹。
二、器材
民国时期,晋江县的学校大多出于侨建,资金比较充足。大部分学校都有双杠、山羊、跳箱、平衡木、篮球、排球、沙坑等体育器材和设备。
新中国成立后,体育器材的品种、数量、质量逐步增加和提高。80年代后期,国家教委为了纠正学校中出现的“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对中小学所须配备的体育器材提出具体要求。全县体育器材有很大发展。但对照国家教委的要求,大部分器材不及一半,海棉垫、杠铃、哑铃、吊绳(杆)、羽毛球及球拍、平衡木、手梯等,大都还是空白。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