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16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教学
分类号: G807
页数: 2
页码: 1165-1166
摘要: 本节记述晋江县学校体育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办的教会学堂。发展到现在已有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射击等项目的训练基地。
关键词: 晋江县 学校体育 教学

内容

晋江县学校体育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办的教会学堂。当时学堂设体操课,每周2—3课时。教学内容:小学为普通操和游戏,中学以兵式操为主,兼及球类、赛跑、武术、游戏等。教学设施简陋,师资不足。宣统元年(1909)举行县第一届中小学生联合运动会,有培元中学、官立中学、官立小学、佩实小学、养正小学、端本小学、至诚小学、文锦小学、敦品小学、育本小学、登贤小学、衮绣小学等10多所学校参加。比赛项目设接力跑、跳高、三脚走、拔河、踢毽、木枪操、哑铃操、棍棒操等。民国12年(1923),体操课改为体育课,每周两课时,教学内容以田径、球类、体操、游泳为主。30年代初,一批体育专科学校毕业生、肄业生和其他有体育专长的毕业生相继到中学任体育教师,学校体育教学开始走上正轨。除自编教材外,还制定体育课考核标准。学校大多能根据自己的条件,组织各种运动队,举办校际比赛。参加县运会水平较好的有泉州中学的田径队、篮球队,培元中学的足球队、网球队,毓英中学的排球队。抗日战争时期,城镇中学纷纷内迁,学校体育处于半停顿状态。抗战胜利后,学校回迁,一些海外爱国华侨亦再度返乡兴办学校,相继组织球队回国访问,促进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1952年,晋江县文教科设专职体育干部,并从小学选拔一批具有体育专长的教师充实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同年11月,晋江县举行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会,各中学均组队参加。从1954年开始,中学全面推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暂行条例》(简称劳卫制)及项目标准。1956年,各中学实施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并成立县中学体育校际教研组,制定适合晋江县情的全年教学计划和体育课评分标准,组织全县公开教学,检查各校执行情况。劳卫制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行,取得较好的效果。1958年统计,全县有5803名学生参加“劳卫制”锻炼,达到一级标准的有1639人,二级标准的有20人,少年级标准的有499人。同年下半年,体育课被劳动课所代替。随后又遇上国家经济暂时困难,学校运动场地大部分被用来开垦种植,课外的体育活动也基本停止。1962年以后,中央提出“全面发展”的方针,学校体育活动恢复。晋江县在37所中、小学建立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射击等项目的训练基地。南侨中学和养正中学分别在杨转乾、王家种两位体育教研组长的带动下,在田径项目上形成竞相夺标的局面,为日后两校均被省和国家教委定为“田径项目传统学校”打下良好的基础。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1969年复课,“军事体育”取代原来的体育项目。1972年以后,学校体育逐步走上正轨,每年举办一次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1975年,学校采用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学体育校际教研组恢复,小学体育校际教研组建立,教育局配备中小学体育专职干部各1人,小学学区、中心小学配备专职体育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少学校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出现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
  1979年,开始执行教育部和国家体委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全国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制度”,部分中学生仍坚持课外活动,组织小型竞赛。1981年,养正中学、南侨中学、晋江三中、嘉排小学、永宁中心小学、衙口中心小学、安海中心小学被省体委和省教委命名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82年,体育校际教研组下设各片教研组织,制定教研计划,进行教学检查,培训体育师资和开展小型竞赛活动。各校相继建立学生健康卡。1986年,省体委和省教委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进行检查调整,晋江县第四中学增补为篮球传统项目学校,衙口中心小学被取消“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称号。1988年,养正中学、南侨中学被国家教委定为“重点体育传统学校”。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