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灾害救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00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灾害救济
分类号:
D632.1
页数:
3
页码:
949-95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民政自民国24年(1935)8月至1987年灾害救济工作的情况简介。
关键词:
晋江县
救济
灾害
内容
民国24年(1935)8月,暴雨引起山洪爆发,兼以飓风入侵,泉州城关一带尽被水淹,城内马路水高丈余,灾情惨重,为百年来所未有。经闽南赈灾总会详查,受灾面积600平方公里,灾民2000户,因灾死亡103人,财产损失500万元。各地均建立临时赈灾机构,分别募款救灾,共募得赈款51156元,赈米889包(价值6000元),赈衣1.5万件(价值7000元)。
1951年春,霪雨连续40多天,小麦、早稻秧苗损失严重。人民政府组织生产自救,抽调大批干部下乡,补种和调剂秧苗。7月上旬起,连续干旱60多天,全县受灾作物51077亩。政府发动群众凿井挖塘,修水闸引水灌田,抢救7500亩,同时发放救济粮7.25万公斤,款10万元。
1952年春旱,石狮一带9个乡1万多亩水田不能溶田插秧。晋东水利委员会放水抗旱,政府拨出救灾款4万元。5月上旬—6月间,接连发生4次洪水灾害,受灾7个区、84个乡,农作物受灾面积53171亩。县领导抽调30多个干部赴灾区发动组织群众全力抢救。
1953年7月中旬—8月间,连续40多天干旱,县委提出“以抗旱保秋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的口号,层层贯彻,动员群众,掀起抗旱保秋运动,保证95%以上晚稻适时完成插秧,取得秋收丰收。
1954年,旱灾严重,大部分地区作物受灾,重灾户6500户2.75万人。县政府在发动群众生产自救的同时,共发放救灾款21.5万元。
1955年先后发生旱、水、虫、风等多种自然灾害,受灾农作物面积581768亩,灾民众多。政府除发放救灾款77万元外,还组织机关干部半日办公、半日抗旱,和群众一齐兴修“金鸡”水利工程。
1956年9月中旬,一连4天4夜暴雨,平均降雨量380厘米,加上中秋大潮和东南风顶托,堤岸多处被冲垮。泉州至青阳公路被淹3天3夜,池店、陈埭一带一片汪洋,造成严重灾情。县长亲自深入灾区,组织机关、企业干部,学校师生,驻军部队及群众5400人救灾抢险。抢救群众2万多人,抢修海堤、溪岸2223处,救护各种作物3.5万多亩、粮食5万担,捞回杉木3万多支。各级政府发放救灾款达100万元。机关干部捐献救灾衣服2279件。卫生部门组织27个医生赴灾区为灾民治疗。
1957年立春后,全县连续50多天春雨,寒潮入侵,并下了历史上罕见的冰雹。下半年又遭遇118天大旱,受旱作物40多万亩。县人委及时召开三级干部扩大会,统一部署,贯彻生产自救方针。抽调685名干部深入农村,确定4个工作组驻扎灾区,动员17万人抗旱,计达923万工。发放自然灾害救济款27万元,救济30189户119429人次。
1958年夏种之初,遭12级台风袭击,暴雨量达600多厘米,造成连续4次洪灾,90多个自然村受灾,灾民9万人,受淹作物3万多亩。县、乡组成“三防六抢”指挥部(所),组织3700多个抢救队,动员51万人,日夜抢救,并及时拨出水灾救济款5万元。
1960年春旱160天,属历史上罕见。县抗旱指挥部把县直机关80多个单位组成8条战线,抽调干部146人下基层加强领导。提出“以水为纲、突击抢种”,“向天宣战,向地要水,向水要粮”的口号。掀起“抗旱保收、保种”的群众性运动,每天出动18.5万人抗旱。
同年5—8月,又连遭3次10—12级台风暴雨袭击,洪水成灾。全县房屋倒塌3951间,破坏23512间,船只破毁182艘,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0万亩。无家可归306户,因灾死亡13人,重伤33人。县委、县人委发出全党全民动员令,组织劳力40多万人次,抢救受灾作物38万亩,抢修海堤3.3万米、民房20656间,安置无家可归群众306户1223人,并迅速恢复灾后生产。各级政府拨出救济款45万多元,同时发给群众药品1.79万公斤,为群众治病3492人次。
1963年旱灾严重,全县受灾面积30万亩。7月间又两次台风暴雨成灾。受灾3071户14106人,受灾作物44.8万亩。政府发放救济款17.5万元,供应木材280立方米,粮食25万公斤,救济棉布8630米。
1965年7月,两次遭受台风暴雨袭击,风力9—10级,阵风达12级,暴雨引起山洪爆发。农作物受灾面积8万亩,房屋倒塌952间,社队仓库倒塌24间;水利设施损毁1094处,溪岸海堤垮塌63处,全长3370米,大井塌952口;渔船受破坏10艘;果树断枝断果4万多株;因灾死亡1人,伤3人。县委、县人委立即组织灾后自救及恢复生产,同时发放救灾款25.6万元,修复倒塌房屋354间,支持灾后恢复生产和解决生活有困难的灾民2110户9495人。上级政府还下拨16万元,木材400立方米,支持受灾严重的池店公社恢复生产。
1968年秋收前发生洪涝灾害,政府拨出救灾款17万元。
1969年,遭遇暴风雨袭击。政府组织生产自救,拨出补助专款。其中用于水利、海堤修建及抗灾物资补助14.5万元,修置船只3万元,修建倒塌房屋2.5万元。
1972年,遭受水灾。政府拨出救灾款4.5万元,救灾物资钢材150吨、木材200立方米、水泥300吨、化肥1500吨。
1973年4月,磁灶、内坑等8个社(场)遭暴风雨袭击,政府拨救灾款5万元,救灾物资有水泥260吨、松木材140立方米、氮肥140吨、其他化肥450吨。同年7月间,又遭洪水、台风之害。福州军区党委拨给棉衣230套、单衣300套。地区拨救灾款7万元、木材1000立方米、水泥140吨、化肥170吨、棉布22066公尺。同年,地区又拨给县渔业运输救灾款4万元,船只、网具修复费8万元,救灾物资有木材35立方米、钢材25吨、毛竹4000根。
1975年,水灾。政府拨出救灾款6.5万元。
1981年,遇上“五月寒”,稻瘟病成灾。6—7月,内坑、安海、磁灶、池店等公社部分自然村又遭龙卷风袭击,受灾作物1.7万亩。县政府立即组织灾区群众生产自救,同时拨救灾专款16.5万元和救灾专用木材支援灾区。
1983年,遭受暴风雨,部分民房受损。政府立即开展救灾工作。先后拨出救灾款21万元,救济粮22万公斤,帮助灾区恢复生产,解决群众生活困难,协助修复破损房屋。
1986年4月,紫帽、池店、磁灶、陈埭4个乡(镇)的31个自然村遭受龙卷风、冰雹袭击,灾情严重。县政府发出《关于分配救灾款和救灾物资的通知》,先后拨出救灾款2.5万元,救灾物资有复合肥料15吨、水泥100吨、柴油8吨、汽油5吨,支持灾区恢复生产。
1987年9月,遭受强台风袭击,又适逢大潮,各地损失严重。全县有3.81万亩甘蔗倒伏、折断50%,经济损失达446万元;7200亩香蕉倒伏、折断50%,经济损失达306万元;龙眼损失达241万元;厂房、民房受破坏1927间,船只受损49艘。县委、县政府领导立即深入灾区,了解灾情,组织抢救。及时下拨救灾专款和粮食,帮助灾民解决生活困难及恢复生产。
同年,发生2起海难,死亡17人;发生火灾数起,烧毁房屋9间。全年拨出救灾款计41.4万元,原粮80万公斤。
晋江县每逢自然灾害,政府除拨救灾专款、专用物资外,灾年均发放春荒、夏荒救济粮,救济款或冬令物资,以帮助民众解决灾后生活与困难。1953年,全县缺粮户占总户数4.3%,政府下拨春、夏荒救济粮15万公斤,发放冬令救济物资棉织(絮)1850条、棉衣2880件;1965年,政府拨出农村春荒救济款购回销粮8.9万公斤,作为救济粮分配到农村,解决3815户24817人生活困难。又拨出夏荒救济款6万元,救济4000户1.6万人。继而拨给冬令救济款购冬令救济物资:被单1500条、棉被1500条、棉衣1600件、棉布9542米,救济5100户2.04万人。1975年,政府拨出春、夏荒救济粮15万公斤,发放冬令救济物资棉织(絮)550条、棉被550条、棉衣2067件、卫生衣1880件、棉布9430米。1983年,拨出春夏荒救济粮22万公斤,发放冬令救济物资棉织(絮)800条、棉被1000条、卫生衣1500件、棉布6667米。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