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致公党晋江县委员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91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致公党晋江县委员会
分类号: D665.1
页数: 2
页码: 836-83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致公党晋江县委员会,包括了组织发展、主要活动。
关键词: 晋江县 委员会 资产阶级

内容

一、组织发展
  1956年6月,致公党福建省委员会派人到晋江县开展组建工作。1957年10月,致公党石狮支部成立,有党员11人,李贤起任主任委员,以石狮华侨中学为活动基地,隶属致公党泉州市委员会。不久,因反右斗争及10年“文化大革命”,组织活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共晋江县委统战部的支持协助下,致公党石狮支部恢复活动并积极、稳妥地在归侨、国内侨眷、侨属中发展新党员,使党员数不断增加。
  1986年1月16日,经致公党福建省委会批准,召开致公党晋江县第1次党员大会,成立致公党晋江县委员会,根据党员布局划分为石狮、青阳、安海、英林4个支部。
  1987年,陈立察主委去世,洪源来任致公党县委会代主委。
  二、主要活动
  晋江县致公党建立后,组织党员认真学习毛泽东著作,进行自我教育,努力改造世界观,为晋江县华侨中学、石狮华侨戏院、石狮华侨新村及各自家乡学校的创办做出贡献。
  1979年后,县致公党党员努力搞好本职工作,尽力为社会服务。郭金醒、杨景星、李仰圣等因表现突出多次受奖,杨秀招、王人秋分别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
  积极参政议政,进行民主监督。多名党员担任各级人大、政协委员和侨联的负责人。党员通过人大、政协会议及其他渠道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商讨,就侨务工作、社会治安、移风易俗、物价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如1987年,洪源来代主委在政协会议上对侨务工作提出的意见,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开展海外联谊,做好“三胞”工作。陈立察、李贤起、洪源来等到新加坡、菲律宾、香港,组织菲律宾、香港晋江侨中校友会、校董会,密切与洪门人士的关系,并促进侨界之间的团结。吴源流、李贤起、林贵攀等在“请进来”方面做出了贡献。经洪源来代主委邀请,1987年10月8日,菲律宾洪门组织70余人组团回国参加致公党晋江建党30周年庆典活动。县致公党组织先后接待菲律宾洪门联合总会理事长李祖荫等较有声望的人士及“三胞”数千人。
  在以文会友方面,王人秋于1986—1987年旅居菲律宾期间,先后发表《侨乡小学誉满神州》、《石狮旧貌展新颜》等文章,被聘为《菲华日报》特约记者;李锐、施秋水、洪祖良分别被聘为菲律宾《商报》、《世界日报》的特约记者,李锐撰写的《李清泉传》为菲律宾《商报》连载发表;赖培乐撰写的反映安海风土人情与建设新貌的《故乡安海》录像拍摄稿,寄到新加坡晋江安海会馆,受到广大侨胞的重视。
  在争取侨资续建石狮华侨中学教学楼、音乐楼,石狮医院,修建山兜公路“文通道”、英林医院等,李贤起、林贵攀、洪源来等做出了贡献。石狮支部党员自改革开放后,密切配合镇侨联,共同引进侨资创办企业10余家,安置侨属数百人。安海支部也为安海发展外向型经济做出贡献。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