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货币种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84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货币种类
分类号:
F832.757
页数:
3
页码:
750-7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货币种类的情况。其中包括硬币、纸币、信用票等。
关键词:
晋江县
货币种类
内容
一、硬币
晋江市面流通过的硬币有铜币、银币、镍币等。
(一)铜币,有制钱、铜元两种。
1.制钱,俗称铜钱。晋江从地下出土的最早铜钱为南朝梁元帝承圣年间(552—555年)的五铢钱(1987年龙湖乡许厝村出土),同时出土的唐钱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五代唐国通宝,五代闽王〓曦在县城泉州崇阳门东南(今承天寺内)开炉设铸“永隆通宝”铜钱。
宋代铜钱则有北宋宋元通宝(宋代开国钱币,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铸)、淳化元宝、咸平通宝、祥符通宝、天禧通宝、天圣元宝、皇宋元宝(宋仁宗朝铸)、至和元宝、嘉祐元宝、治平元宝、熙宁元宝、元丰通宝、元祐通宝、绍圣元宝、元符通宝、圣宋元宝(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铸)、崇宁通宝、大观通宝、重和通宝、宣和元宝、南宋建炎通宝、绍熙元宝。[附:同时出土的尚有高丽(今朝鲜)“嘉定通宝”,中国宋咸平(998—1003)铸;日本“乾元重宝”,日本宽永二年铸;安南(今越南)“绍丰元宝”,越南陈裕宗绍丰年铸。]
制钱面额一文。清咸丰年间有十文、五十文大钱。清末改铜元,制钱逐渐消失。
2.铜元,清光绪朝和民国政府铸。正面有“光绪元宝”、“大清铜币”、“中华元宝”几种,背后有蟠龙纹,面额有一文、二文、五文、十文和二十文等几种。
(二)银币
1.银锭,分整银和碎银两种,以两为单位。整银称“元宝”,大锭约50两,中锭约10两,小锭重量不等。一两以下称碎银(亦叫“散银”、“福珠”),作为辅币。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嘉庆十七年(1812)“平银每两易换(制钱)一千一百文”。清同治以后,银锭渐为银元取代。民国22年(1933),晋江停用银锭。
2.银元,明末清初开始从海外流入,有吕宋佛头银元、墨西哥银元、西班牙银元、印度洋(又称杖洋)、荷兰银元(又称马剑)、香港银元、新加坡银元、日本龙洋、美国洋、安南洋等。光绪十五年(1889)发行光绪元宝,称“龙银”。民国元年,流通有孙中山半身侧面像的开国纪念币。3年有袁世凯头像银元。民国22年有正面为孙中山半身侧面肖像,背面为帆船银元(俗称帆洋),均为晋江市面流通主币。此外还有福建省及广东等其他省份铸造的杂洋。
3.银角,属辅币。有贰角和壹角两种,也称大盾和小盾。光绪十六年(1890)铸造。后又有袁世凯头像的“袁头银角”,在晋江市面大量流通,分有民国3年造和民国5年造两种。银元与辅币的兑价,按市场供求情况而定,一般每个银元换6个大盾,12个小盾。
(三)镍币,民国25年国民政府发行。有五分、十分、二十分3种,正面为孙中山像,背面为古代布币图案,并有“民国二十五年”字样。
(四)合金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金属辅币。1957年12月1日开始使用1分、2分、5分3种合金币。1980年4月发行1角、2角、5角、1元等4种金属币。1986年9月20日,限量发行“国际和平年”纪念币,面值1元;1988年为纪念中国人民银行建行40周年,发行面额为1元的镍质纪念币及1角、2角、5角、1元4种金属币,发行量小,多数为人们收藏,市面罕见流通。
二、纸币
(一)飞钱、交钞、宝钞、官钞。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后,开始使用纸币,时称“飞钱”,面额有一贯、一百枚、二百枚、三百枚4种,与铜钱并行使用。元称“交钞”,面额有二贯、一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及十文等10种。明称“宝钞”,面额有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6种大钞及十到五十文5种小钞。清钱票称“宝钞”,银票称“官钞”。
(二)兑换票。宣统年间(1909—1911),大清银行福州分行发行兑换票,又称台伏票。票面注明“每元照悉银七钱兑换”。兑换票分为银两票、银元票两种。银两票有一两至二百两等5种;银元票为一元至一百元等5种,统称“大洋票”。又有小洋票,分为一元至十元等5种。
(三)兑换币(法币)。民国时期国内银行(中国、中央、交通、农民、中南、中国实业、通商、福建等8家)发行的纸币,分别各有一元、五元、十元3种。民国24年底和25年初,国民政府先后指定中央、中国、交通、农民4家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定国币(简称法币),禁止其他银行发行的纸币流通。民国25年后,福建省银行发行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一分等6种兑换币参与流通,与法币同值使用。民国29年发行五十元、一百元、五千元、一万元等4种大额法币。民国35年又增加二百元、四百元、五百元、一干元等4种面额大钞。民国37年再次增加二万元、四万元大钞。因商民拒用,同年8月19日宣告取消。
(四)关金,即海关金单位兑换券。民国20年5月由国民政府发行,原为专供缴纳关税之用。抗战胜利后作为法币流通,一元折法币20元。初期有十元、二十元、五百元3种面额。民国37年面额增至五万元、二十五万元,为商民拒用。
(五)金圆券,是民国37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在法币丧失信用之后发行的一种货币。票面有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4种,初以一元折合法币300万元。不到10个月,金圆券信用全失,为商民拒用。
(六)银圆券,即银圆兑换券。是民国38年7月由国民政府颁发行的一种纸币。票面有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5种。一元折合金圆券五亿元。刚出笼即遭抵制。
(七)人民币,新中国发行的纸币。1949年9月4日在晋江县开始流通使用。1955年3月1日发行第二套人民币,与旧人民币的比率为1∶10000。同年5月10日停止流通旧人民币。1962年4月15日发行第三套人民币。1963年停止使用3元券。1987年4月27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与第三套人民币同时流通使用。
(八)外汇兑换券,1980年4月1日由中国银行发行。供短期来华的外国人和回国探亲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在指定地区范围购买物品或支付使用。
三、信用票
即信用货币,又称代用券、流通券。晋江信用票在民国期间,特别是民国后期由于法币贬值加剧,信用票在晋江市面频频出现。
(一)信用票
1.民国12年和13年,民军陈国辉发行面额为1元的信用票,强逼商民使用。
2.民国25年以前,厦门三美民信局在石狮、安海分号,发放总局信用票在晋江一带流通。是年,厦门当局禁止使用“信用票”。三美信局及其分支机构宣布倒闭,所发信用票无处兑换。
(二)美钞凭条。民国后期,法币贬值最剧时,晋江市场交易以美钞为媒介。因美钞面额较大,找零困难。晋江一些金银店乘机印发大量小额美钞凭条渔利。
(三)信用局支票。民国37年,全省民信局乘法币贬值之机,一哄而起,滥发支票以牟利,晋江民信局也纷纷放出支票参与流通。
(四)代用券。民国37—38年初,晋江各商号发行代用券。民国38年4月22日,县政府宣布取缔。
(五)流通券
1.四行联合办事处通用券。民国38年发行,在晋江一带流行。
2.银元临时流通券。民国38年4月30日,晋江县银行临时流通券管理委员会发行。面额有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7种。5月11日停止发行,由昌华商行代为兑换。仅流通12天。
3.乡镇流通券。民国38年5月,石狮、永宁、青阳、安海等4乡镇分别发行乡镇流通券,限定本乡流通。面额如县券6种。同期,泉安汽车公司也单独发行类似流通券。
4.侨区流通券。民国38年5月,县政府以同业会、侨会名义发行,面额有1元、2元、5元3种,与美钞同面值。
5.福建省银行流通券。民国38年由福建省银行在厦门发行,数额20万元,面额有5分、1角、5角3种。曾在晋江一带流通。
(六)银行本票。民国32年,泉州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签发本票,代替货币流通。38年初,福建省银行,晋江县银行也签发本票,在城乡流通。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