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建筑设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68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建筑设计
分类号: TU2
页数: 2
页码: 506-5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建筑设计情况,分别记述了民房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设计机构及人员等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建筑 设计

内容

一、民房建筑设计
  新中国成立前的民房建筑,大多是石木、砖木结构。房屋的形体结构均根据建筑者本人的财力、意愿而定,然后请木匠(师傅头)设计主持。
  20世纪20—30年代初,晋江始有蓝图的房屋建筑。晋江华侨多,一些较富裕的华侨、农户的住宅建筑开始追求具有西洋的风格特色,并从南洋直接设计图纸。由于缺少专门的设计师,大多数的民房仍为砖木结构或中西结合,力求造型新颖,有的用花草鸟兽的石雕、木雕、浮雕、泥雕、瓷雕及镀金、漆彩画加以装饰,因而形成晋江侨乡的建筑特色。
  二、公共建筑设计
  1954年,建立县建筑工程队,由庄裕民、李火来、庄楚生、吴天赐、庄再华等人组成预算设计组。由于当时木材、钢材、水泥短缺,有的能工巧匠用石板材进行受压试验,并作为楼房的地板、屋面板,以代替木材、砖瓦,使民房的石木结构改为石结构。此时,开始从一般民房平屋设计发展到多层的公共建筑设计。
  1956年2月,成立县建筑联社,开始组建一个负责施工和设计的施工技术小组。
  1958年,成立设计组。设计有县侨联旧大楼(3层砖石木结构1050平方米)、金井戏院(跨度20米石木结构800座位)、县委会黄楼(3层砖木混结构900平方米)、驻晋江部队用房计1.5万平方米、青阳影剧院(跨度20米,900座)、工人俱乐部(跨度18米、700座)、龙湖戏院(跨度22米,1000座位的石木排架结构)及县医院门诊大楼(砖石混结构3032平方米)等。
  1964年,成立县建筑设计室,经济独立核算,属县建筑联社主管,1977年后归基建局主管,至1980年县建设委员会成立。至此,主要设计有内坑糖厂(由土糖厂改为日产500吨糖厂房),磁灶陶瓷厂80米隧道窑、50米烟囱(当时系全市最高),青阳后塘庄荣远高级住宅楼(3层砖石混结构1188平方米),石狮中旅社(7层石混结构5331平方米),县五交化公司,县建委,县水产局五层石混结构计6550平方米。
  1981—1988年,设计有安海编织厂房(2层半框架式结构6000平方米),安海水泵厂房(15米跨度带10吨吊车梁厂房框架式结构500平方米),县工商银行大楼(6层石混),县侨联新大楼(4层石混),英林乡政府办公宿舍楼(5层石混),计1.209万平方米。
  1983年以后,全部设计均进行抗震设防设计,有县供销社大楼(6层框架式结构),青阳议价粮站楼房(5层框架),华林饭店大楼(5层框架),翰林池市场(5层框架3座),计1.472万平方米。晋江宾馆(7层砖混,底层14米跨度餐厅),磁灶镇政府办公、宿舍楼(4层砖混),计8200平方米。
  三、设计机构及人员
  1980年10月,县建设委员会成立,设计室是县建委属下的一个机构,1987年11月经省建委核定为丙级建筑设计单位(前为丁级)。
  设计室有人员24个,其中有工民建高级工程师1人,土建工程师4人,建筑师1人,电气工程师1人,给排水工程师1人,建筑经济师1人,工民建助理工程师4人,工民建技术员1人。拥有固定资产30多万元,有95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和宿舍。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