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电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66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电力
分类号:
F426.61
页数:
13
页码:
468-4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电力能源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建设、设施、管理。
关键词:
晋江县
能源
电力
内容
第一节 建设
新中国成立前,晋江县城泉州以及安海、青阳、石狮、永宁等地先后创办电灯公司,但在经营中困难重重,几度兴衰。新中国成立前夕,永宁电灯公司已关闭,其他电灯公司虽勉力支撑,也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
民国2年(1913),谢俊英等地方人士集资1万余银元,厦门鼓浪屿富商林叔庄投资8万余银元,资本总计约10万银元,合资组成股份有限公司,在县城市郊菜洲乡创办泉州电气公司,谢俊英任董事长兼经理。民国5年9月开始发电营业。主要设备仅有1台向台湾购进的120匹马力的旧煤气发动机,配1台75千瓦的发电机所组成的发电机组。由于设备简陋、线路太长、管理不力、经营不善,加上时值军阀混战,机关、军队滥用电源,造成发电机组超载运行,电压低落,年年亏损。至民国19年宣告破产,时隔2年即将企业转让。
民国21年,以陈清机、蔡子钦等为主的晋江华侨、归侨集资4万银元,承顶旧公司全部资产。当年4月新公司宣告成立,改称泉州电灯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陈清机任董事长,蔡子钦任经理。新公司成立后,一方面吸取公司前身的教训,采取精简机构、加强管理、健全财会制度、保证供电重点、改善企业与用户关系和“优先电价”等一系列措施;另一方面添置发电设备,民国22年和民国26年先后购入英国产210匹马力配175千瓦柴油发电机一套,德国西门子280匹马力煤气发动机配200千瓦发电机一套。据《晋江县经济统计》所载,民国24年,泉州电灯电力公司资本额10万银元,营业电灯数达1.015万盏,供市区及部分郊区照明用电。到民国26年,和新公司刚成立比较,前后5年发电能力增长5倍,企业扭亏为盈。抗日战争爆发后,油源中断,抗战胜利后,又由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货币贬值,使企业亏损日益严重而再度陷入困境。
安海电灯公司是以厦门鼓浪屿富商林叔庄为主集资开办。民国7年5月21日开始架设电线,8月23日,因日本工程师西山氏被人枪伤,致使工程停顿。至民国16年,蔡德远出任董事长,主持续建工程,同年6月29日正式供电营业。公司址设黄墩村,主要供电设备是日产50匹马力的煤气机配35千瓦交流发电机,以高压3300伏、低压110伏供电。服务范围限于安海中心区照明用电。因经验不足,管理不善,企业亏损较严重,营业1年多,就几乎难以继续维持。民国18年3月,蔡德远、陈清机、吴善卿等募集侨资5万银元承顶安海电灯公司。承顶后名称不变,聘原公司董事长之子、归国华侨蔡子钦任经理。新公司经过整顿改革,企业逐渐扭亏为盈。据《晋江县经济统计》载,民国24年,安海电灯公司资本额为5万银元,营业电灯数为包灯制810盏,表灯制1650盏,共计2460盏。公司职工16人。营业范围为安海镇市区中心。当年全年实收入25665银元,实支出24381银元,略有盈利。抗日战争后期,蔡子钦辞职,改聘王一平继任经理,虽仍继续维持正常营业,但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企业因亏损严重而难以为继。
青阳洪光电灯公司于民国11年创办,地址在青阳镇内,装机容量35千瓦。据《晋江县经济统计》所载,民国24年,青阳洪光电灯公司资本额为3万银元,营业电灯数为包灯制700盏,表灯制150盏,计850盏。营业范围为青阳镇中心区。公司职工14人。当年全年实收入9000银元,实支出8500银元,收支基本平衡。
石狮电灯公司由私人工商业者与华侨合资于民国13年创办,地址在石狮镇内,发电设备能力为25千瓦。据《晋江县经济统计》记载,民国24年,石狮电灯公司资本额为2.8万银元,公司职工7人,营业电灯数共450盏,均为包灯制。营业范围为石狮镇区中心。当年全年实收入5600银元,实支出5500银元,收支基本平衡。
永宁电灯公司创办于民国16年,址设永宁镇内,发电设备能力不详。据《晋江县经济统计》记载,民国24年,永宁电灯公司资本额为1.2万元,职工5人,营业电灯数计175盏、均系包灯。营业范围为港边、梅林等地。当年全年实收入3360银元,实支出3000银元,略有盈利。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油源中断,公司关闭。
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县电力建设不断发展,至1988年,在改造、利用旧企业的同时,又先后兴建35千伏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其配套设施。
1949年9月,晋江县人民政府成立后,依靠各电灯公司首先对发、供电设备进行恢复性检修,提高供电质量。与此同时,对企业积极地实行恢复性整顿,开展反窃电斗争,取缔和拆除以前那些利用特权强用电源和窃电的用户,改善和广大用户的关系,供用电秩序逐步恢复正常。
1951年4月,晋江县最大的电灯公司——泉州电灯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划归泉州市管辖。
1952年,充分利用原来的青阳、安海、石狮3家电灯公司,全年发电量达5.68万千瓦时。
1955年6月后,各电灯公司先后实行公私合营。
同年,晋江公安局劳教所设“公役”碾米厂。装机9千瓦(系青阳电厂前身),开始供应动力用电,结束晋江县电力只供照明的历史。
当年,深沪电厂建立。东石始建供电设施,但容量很小,仅有东石供销社备有5匹马力柴油发电机发电自用。
1956年6月,建青阳电厂,址设下车头,除利用原“公役”碾米厂的部分设备,又吸收包括青阳洪光电灯公司在内的私人投资,主要发电设备为90匹马力柴油机配40千瓦发电机,年底投产,职工11人。
1957年初,安海电灯公司,石狮电灯公司分别改称安海电厂、石狮电厂。同时,安海、石狮、深沪、青阳等4电厂合并为晋江电厂,总厂设在石狮,下设安海、深沪、青阳等3分厂,隶属晋江县工业局。
1958年,晋江县水电局成立,设电力股加强对全县电力建设的管理。晋江电厂撤销,石狮、安海、青阳、深沪等电厂又各自独立设厂。青阳电厂定名为地方国营晋江县青阳华侨电厂。当年,全县发电量达37.6万千瓦时,比1952年增长6.6倍。
1959年,在东石镇设有2台60匹马力配2台30千瓦发电机发电,供电范围仅限于镇政府、晋江纺织厂和侨声中学及小部分居民。
1962年,青阳华侨电厂与华兴华侨机器厂合并,厂址设沟头附近,装机2×180马力,发电容量280千瓦,职工21人。原青阳电厂90马力柴油机1台调给安海电厂,发电容量60千瓦。
当年,全县发电量达97.10万千瓦时。但各乡镇用电量迅速增长,仅青阳地区,灌溉用电装机500千瓦,工业用电150千瓦,照明用电105千瓦,总装机近800千瓦。
1963年8月16日,晋江县水利电力科将原来青阳、石狮、安海、深沪等4电厂组并成立晋江电厂,设青阳电厂为总厂,石狮、安海电厂为分厂,深沪电厂为发电车间。8月22日,晋江电厂宣告成立。
1964年3月,池店、陈埭两公社部分地区,开始由泉州的电厂供电。
1964年6月至1965年1月,晋江县第一条高压输电线路——泉州至青阳35千伏送电线路由福建省水电厅安装工程公司承包架设完成,以10千伏运行。
1964年,安海电厂安装135匹马力柴油机配115千瓦发电机并车运行,发电容量230千瓦,供镇郊用电。
1965年5月,由县水电科和青阳电厂组成施工组首次架设由青阳经罗山至石狮10千伏配电线路架设完成,沿途机灌站改为电灌站,装机700多千瓦,效益农田2万多亩。
10月,建立东石电厂,职工3人,设60马力柴油发电机1台,发电容量37.5千瓦,供中学、戏院、盐场及公社用电。
1970年,安海电厂增设200千瓦和64千瓦发电机组各1台。
1971年5月至10月,完成泉州至石狮、港塘至荆山的35千伏的输变电工程的初步设
计。
1972年2月,由石狮电厂架设石狮至洪崛一、二级站10千伏线路,设主变560千伏安3台。
1973年1月至10月,由青阳、石狮、安海3电厂组成工程队,完成晋江县第二回35千伏输电线路(泉州至石狮)的架设任务。
5月,青阳35千伏变电站投产。同时,东石电厂新装185马力柴油发电机组1台,发电容量120千瓦。
1974年1月,完成架设石狮至新华站、至长福站、至〓洞10千伏线路,安装主变压7台,计2960千伏安。8月,荆山一、二级电灌站竣工,安装一级主变2台计3600千伏安,二级主变1台750千伏安。
10月,石狮35千伏变电站竣工投产。
11月,青阳至晋南电灌站35千伏输电线路架设完成,晋南电灌站专用35千伏变电站建立,安装主变2台,计3600千伏安。
1975年初,由安海电厂和泉州供电局联合施工,完成青阳至安海35千伏线路架设任务。东石电厂开始由安海电厂供电,安装180千伏安变压1台。12月,青阳至仕头35千伏线路架设完成,仕头电灌站专用35千伏变电站建立,次年3月投产,装机容量3600千伏安(单机1800千伏安)。当年还完成东石、永和、陈埭等乡镇10千伏配电线路19.3公里。
1976年4月,安海35千伏变电站竣工投产。同时,车厝一级电灌站竣工,安装1800千伏安主变2台。当年又架设内坑、罗山、陈埭等乡镇10千伏配电线路10.4公里。
1977—1978年,完成青阳、磁灶、英林、金井、永宁等乡镇架设10千伏线路47.3公里。1978年底,全县供电量为1769万千瓦时。
1979—1980年,继续在英林、永宁、祥芝、磁灶、罗山等乡镇架设10千伏配电线路24.7公里。
1981年1月,晋江县机电灌溉公司成立,对全县电力建设、电力灌溉进行统一管理。2月,分别架设庄宅至赤店隧洞、磁灶至洋宅10千伏配电线路。当年,全县电业利润突破百万元大关。
1982年1月,完成吴厝至深沪10千伏配电线路架设。
1983年12月,内坑电灌站建成投产,安装560千伏安主变1台。
1985年1月,晋江县电力公司成立。
1985年6月4日,晋江县110千伏输变电第一期工程线路架设完成,7月26日降压35千伏运行,由泉州直送安海变电站,缓和了晋一线超负荷供电的紧张局面,先期发挥效益。1987年12月11日第一期工程全部完成,使用一号主变,容量3.15万千伏安。
1988年1月,晋江县人民政府决定续建110千伏输变电第二期工程。工程包括二号主变安装及室外配电装置等。
1988年2月,由内坑电厂负责架设内塘至内坑35千伏线路完成。
10月,福建省电力工业局组成石狮电力联营公司。同时,由东石电厂负责架设内塘至东石35千伏线路完成。
当年12月,全县实现村村有电,年用电量达1.74亿千瓦时,为1978年用电量的9.8倍,相当于1952年用电量的3063多倍。
1989年7月29日,晋江110千伏输变电第二期工程完成。至此,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部建成,总规模为6.3万千伏安,晋江县用电紧张局面初步得到缓和。
第二节 设施
一、35千伏输变电工程
1964年以前,晋江县用电依靠青阳、石狮、安海和深沪等小型电厂以柴油机和煤气机机组带动发电机发电,发电量少,远远满足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1964年6月晋江县第一条高压输电线路——35千伏输变电工程动工兴建,1965年1月完成,至1988年,35千伏输变电线路全长113.07公里,变电站共12台,总容量10.69万千伏安,引出10千伏配电线路942公里,配电变压器共1339台,计装机容量为139381千伏安,供电遍及全县。
(一)线路
1.输电线路(35千伏)
泉州北门火电厂至青阳镇沟头村,全长14.6公里,导线为LGJ—70,采用钢筋混凝土单杆。
泉州后茂变电站至石狮新华电站,全长23.6公里,导线为LGJ—95。
引接泉州至石狮输变线路至晋南电灌站,全长3.1公里,导线为LGJ—70。
青阳变电站至安海变电站,全长18公里,导线为LGJ—70。
引接青阳—安海35千伏输电线路至屿头电灌站,全长5.2公里,导线为LGJ—70。
磁灶、龙湖、青阳、安海等4乡镇35千伏线路总长为30.8公里,导线分别为LGJ—70及150。
内塘至内坑,全长9公里,导线为LGJ—20。
内塘至东石,全长15.2公里,导线为LGJ—120。
2.配电线路(10千伏)
青阳镇沟头变电站经罗山至石狮变电站,全长11.5公里,导线为LGJ—50。
石狮至洪崛一、二级站,全长8.47公里,导线为LGJ—50—70。
石狮至新华站、石狮至长福站、石狮至〓洞站,全长16公里,导线为LGJ—50。
东石、永和、陈埭等乡镇配电线路全长19.3公里,导线为LGJ—50。
内坑、罗山、陈埭等乡镇配电线路计10.4公里,导线为LGJ—50—35。
青阳、磁灶、英林、金井、永宁等乡镇配电线路共计47.3公里,导线分别为LGJ—50及LGJ—70。
英林、永宁、祥芝、磁灶、罗山等乡镇配电线路共计24.7公里,导线为LGJ—35—50。
庄宅至赤店隧洞,全长4.63公里,导线为LGJ—50。
磁灶至洋宅,长1.6公里,导线为LGJ—35。
吴厝至深沪长7.31公里,导线LGJ—50。
(二)变电站(35KV)
1.青阳变电站,设青阳镇岩后山,占地面积672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由山美水库晋江县灌区工程指挥部投资36万元,1972年10月动工兴建,1973年5月1日竣工投产。该站采用单母线主结线方式,35KV进线2回,10KV出线9回,设计安装主变压1台1800KVA,投产后不断增容,至1988年,有变压2台(单机10000KVA和6300KVA),计16300KVA,配电变压器392台,总容量41950KVA。
2.石狮变电站,设石狮镇新华街,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27平方米,由山美水库晋江县灌区工程指挥部拨款75.52万元,1973年动工兴建,1974年5月竣工投产。该站采用单母线主结线方式,35KV进线(晋二线)1回,10KV出线8回,设计安装主变压2台计2500KVA,投产后不断增容,至1988年,有主变压2台,总装机容量为2×5000KVA。
3.安海变电站,设安海镇东大街,占地面积9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70平方米,由晋江县财政局拨款和国营厂自筹资金67万元,1974年动工兴建,1976年4月竣工投产。该站采用单母线主结线方式,35KV进线1回(原设计2回),10KV出线9回,设计安装主变压1台,1800KVA,投产后不断增容,至1988年,有主变2台,计20000KVA,配电变压器196台,总容量为25080KVA。
4.磁灶变电站,设磁灶镇大埔,占地面积9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其中,主控楼701平方米,办公室宿舍1149平方米),由晋江县财政自筹资金330万元,1988年1月动工兴建,1989年2月竣工投产。该站采用单母线主结线方式,35KV进线1回,10KV出线8回,引出线路110公里,原设计安装主变压1台10000KVA,投产后有主变压2台,计20000KVA,配电变压器212台,总容量28425KVA。
5.龙湖变电站,设龙湖乡坑尾,占地面积5840平方米,建筑面积1920平方米,由晋江县财政自筹资金342万元,1988年6月动工兴建,1989年11月竣工投产。该站采用单母线主结线方式,35KV进线1回,10KV出线8回,设计安装主变压1台10000KVA,配电变压器247台,总容量22216KVA。
6.内坑变电站,设内坑乡洪吉店,占地面积3960平方米,建筑面积720平方米,由内坑乡自筹资金250万元,县财政拨助30万元。1988年1月动工兴建,1989年7月竣工投产。该站采用单母线主结线方式,35KV进线1回,10KV出线7回,引出线路125公里,设计安装主变压1台5000KVA,投产后增设主变压1台10000KVA,计15000KVA,配电变压器112台,总容量16440KVA。
7.东石变电站,设东石镇石东路,占地面积1.3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900多平方米,由东石镇自筹资金240万元,县财政拨助33万元,1988年元月动工兴建,1989年6月竣工投产。该站采用单母线主结线方式,35KV进线1回,10KV出线12回,引出线路176公里,设计安装主变1台10000KVA,配电变压器180台,总容量16440KVA。
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晋江县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电力供需矛盾突出。1982年6月,晋江县人民政府决定自筹资金兴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1983年3月,晋江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指挥部成立。1984年2月10日至12日,邀请省、地区电力部门及县有关方面负责人和技术人员15人到县现场踏勘选址,并就工程设计原则等方面进行专题研讨,在取得一致意见后,制定《晋江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后茂—英井山)设计原则的座谈纪要》,并由晋江县人民政府向省、地区政府呈报。经福建省电力工业局批准,委托泉州供电局设计、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审核。
(一)工程设计
晋江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站址选择在晋江县罗山公社英井山西侧,距离已竣工投产的35千伏变电站均在10公里范围内,规划结合长期需要,主变容量为1×31500十1×50000千伏安(基础按50000千伏设计)。第一期安装1×31500KVA:电压等级为110/35/10KV三线圈,容量比为100/100/50,无载调压。电气主结线110KV2回进线,采用外桥结线,但要留有余地,将来可能过渡到3回进线单母线分段带旁路。35KV10回双母线,10KV8回单母线分段,所用电1回,电力容电器1回。本期110KV1回,主变高压侧装开关,线路侧不装开关;35KV6回(青阳、安海、石狮、英林、仕头、晋南),10KV4回。电气布置,110KV设备及35KV均采用外中型布置,10KV为户内布置,电缆出线,站用电设50KVA电力变压器2台(其中1台电源取自35KV青阳线),采用220V旧电池1组。2次回路及自动装置,主变设瓦斯、纵联差动、温度、过流、单相接地,过负荷保护等,动作于跳闸及信号。控制楼按二层半设计,上层主控制室、中层电缆室、底层蓄电池室和检修车间等。变电所的土建抗震烈度按7级设计。
晋江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施建规模:内塘110千伏变电站,设有载调压主变压器2×3.15万KVA,110KV侧进线3回,35KV侧出线10回、10KV侧出线8回,配有电力线载波通讯、电力调度设备等。
(二)工程施建
1.第一期工程
晋江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工程施建的主要任务是:
架设110KV输电线路。从泉州后茂110千伏变电所出发,跨过晋江、经黄陵、紫帽山农场、越过福厦公路、经屿崆、嘉福、后边、社店至内塘英井山110千伏变电站,全长26.5公里。导线用LGJ—240、避雷线用铜绞线50#、杆塔用φ300毫米等径普通混凝土拉线双杆,主杆87处,过江杆借用泉杏线已停用的91米高的普通混凝土拉线单杆。该项工程由泉州供电局按概算承包施工架设。1985年3月6日进场施工,6月4日架设完成,经验收达优。1987年12月11日,内塘110千伏变电站竣工投入送电运行。1988年12月12日开断后茂,改接泉州井山220千伏变电所,过江杆改用泉杏线已停用铁塔,全长27.1公里。
内塘110千伏变电所施建。(1)全征土地29.53亩,其中变电站内22.62亩、公路4.4亩、埕和排水沟2.51亩。(2)土建。站址围墙长480米、高2.25米、墙上加1.5米高铁栏栅。
站址通往泉安公路石砌路面长239米、宽6米、砌石砖路面1654平方米,还有挡土墙和排水沟等,由晋江罗山建筑公司承包施建。站内主控楼、办公室、生活设施等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尚有变电场的2台主变、开关和桥架的基础、油池、电缆沟和场内通道等,由省五建三处承包施工。1986年12月进场,1987年8月交付使用,验收达优。(3)电气安装。有主变1×31500KV、控制室、高压室、电池室、电容室、消弧线圈、电抗器等,变电场有避雷设施、各种开关的安装、树桥架、结线和35千伏出线6回、10千伏出线4回等,由泉州供电局承包安装。1987年8月中旬进场,12月11日竣工投产,一次送电成功。
电力调度楼。征地3亩,在县城南端与晋江县电力公司并排,调度楼6层,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由晋江县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包,1987年验收交付使用。
至1987年12月,晋江县110输变电第一期工程全部完成,历时2年9个月,共征地32.53亩、共投资560.03万元。
2.第二期工程
第二期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安装第二号31500KVA主变、主控室、高压室、电池室、电容室、消弧线圈、电控器等,变电场避雷设施、各种开关安装和桥架、结线,35KV侧出线4回、10KV侧出线4回,同时,载波室安装7对S—3(J)电动线载波机,使内塘110千伏变电站与泉州井山220千伏变电所,青阳、安海、磁灶、龙湖、东石、内坑等6个35千伏变电站有载波通讯。共投资269.92万元。工程由泉州供电局承包安装,1989年7月29日竣工,一次送电成功。
3.出线柜安排
35KV侧出线:
320柜——供磁灶变电站,1989年2月2日送电。
321柜——供石狮变电站,1989年2月1日送电。(1990年7月1日开断——已建220KV变电站——该柜备用)。
322柜——供青阳变电站,1987年12月11日送电。
325柜——供龙湖变电站,1989年1月31日送电。
327柜——供东石变电站,1989年6月5日送电。
328柜——供安海变电站,1987年12月11日送电。
329柜——供内坑变电站,1989年2月2日送电。
323柜、324柜、326柜备用。
10KV侧出线:
624柜——供罗山乡沙塘片,1987年12月11日送电。
627柜——供县城东区,1989年11月9日送电。
628柜——供县城西区,1989年11月9日送电。
629柜——特需供应,1990年1月13日送电。
621柜、622柜、623柜、625柜备用。
35KV出线10回,用6回,备用4回;10KV出线8回,用4回,备用4回。
(三)资金来源
晋江县110千伏输变电工共计耗资829.95万元。资金来源:省政府拨助126万元,专区拨助30万元,县电力公司拨出20万元、县财政拨款682.03万元,合计858.03万元。
三、供电所
(一)青阳供电所
建于1981年1月,辖有青阳变电站。1988年底,有职工30人,10KV出线6回,引出线路177.7公里,主要供电地区为青阳、陈埭2镇及磁灶、罗山2乡镇部分村落。
(二)安海供电所
建于1981年1月,辖有安海变电站。1988年底,有职工40人,10KV出线6回,引出线路153公里,主要供电地区为安海、英林2乡镇及内坑、东石2乡镇部分村庄。
(三)石狮供电所
建于1981年1月,辖有石狮变电站。1988年底,有职工74人、10KV出线6回,主要供电地区为石狮、永宁、蚶江、祥芝等4个乡镇。
(四)龙湖供电所
建于1988年11月,辖有龙湖变电站,有职工21人,10KV出线6回,引出线路130公里,主要供电地区为龙湖、深沪、金井3乡镇及英林部分村庄。
此外,还有东石、内坑2个35KV电压等级的乡镇企业电厂,各为本乡、镇供应用电。1990年4月又建立磁灶供电所,主要供电地区为磁灶镇。
第三节 管理
一、管理机构
民国期间,晋江县各电灯公司均系私人投资,属民办股份企业性质,其管理或是由投资者组成董事会,由董事会聘任经理管理企业,如泉州电灯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和安海电灯公司;或由投资者自任公司经理(或委托代理人)直接管理企业,如青阳、石狮、永宁等电灯公司。
新中国成立初期,电灯公司仍为私人经营。1955年,实行公私合营后改称电厂,由县人民政府委派厂长,隶属于晋江县工业局。1958年起,各电厂改隶晋江县水电局。1963年8月,青阳、安海、石狮、深沪4电厂合并为晋江电厂,仍隶水电局。1981年,成立晋江县机电灌溉公司,对青阳、安海、石狮3供电所(深沪电厂划出由深沪镇管理)和晋南、仕头、新华、长福、洪崛电灌站以及晋东水利、石壁渠道实行综合管理。1985年1月,晋江县电力公司成立,1987年4月,公司设办公室、用电股、生产技术股、器材股、调度室,下辖青阳、安海、石狮等供电所及110千伏变电站,对全县电力工业企业实行统一管理。
二、经营管理
民国时期至1955年公私合营之前,县内各电灯公司均实行投资者自筹资金、自行管理、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形式。
1955年后,电力企业转变为县属地方工业企业,但未形成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体制。1963年,虽把各电厂合并为晋江电厂,但至1981年前,仍然实行各电厂单独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营业额比例上缴国家利税的经营管理办法。
1981年,县机电灌溉公司成立后,试图以公司为单位实行经济独立核算,对全县供电、电灌和水利进行综合管理,力图以电养水、水电统一经营管理。但是,由于行政机构不协调,晋江县财政局拒绝电力利润划归机电灌溉公司,致使长期亏损的水利事业仍然得不到拨补,公司管理机构对水电实行不了统一管理,水电依旧存在两套管理体制运行。
1985年,县电力公司成立之初,名为统一管理全县电力企业,但公司初创,尚未形成真正经济实体,各供电所依然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仅按各所购电量数额比例向公司缴纳管理费。1987年,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产后,随着体制的变化和供电网络的扩大,根据全国供用电管理办法规定,公司对全县电力企业采取电费统一结算、电力经营及其材料经营均由公司统一核算的办法,实行集中管理配变贴费,既完善配变业扩增容制度,又集中业扩资金,便于电力设施的建设。同时,从1987—1990年实行企业第一轮承包经营责任制,使购售电量逐年增长,线损年年下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年提高,实际实现利润1132万元,超基数46.6%,人均创税利比承包前增长62.7%
晋江县电价变化简介
民国21年(1932),每度电价0.36元(国币)。
民国22年下半年至26年,每度电价0.32元(法币)。
民国26—28年,每度电价0.42元(法币)。
民国34年,每度电价65元(法币)。
民国38年4—8月,每度电价0.32—0.42元(银元)。
1949年9月—1950年8月,电价调整5次,每度电价从0.84元上升为0.88元。
1950年8月—1965年8月,照明电价先后降价10次,每度电价由0.88元下降为0.30元。1965年1月,晋1线建成送电后,每度电买价0.12元。
1973年,每度电买价0.05元,售价:农业用电0.06元;工业用电0.08元;农村综合用电0.12元;居民照明用电0.20元,加上地方附加税收为0.216元。
1981年,其他电价不变,居民照明用电售价全省统一下降四分之一,为0.15元,加上地方附加税,计为0.162元。
1985年,电力买价提升,基数电(1985年前购买的总电数),每度电价上升为0.063元,新电新价(指1985年起增加购买的电度数)每度电价0.14元,华龙电价每度电价0.25元,因此售价也相应提升。
1987年,新电新价取消,电力买价相对提高。1988年,电力买价又上升,基数电度为0.078元,华龙电每度0.25元,售价:农业抽水,大型电灌站每度电价维持0.06元,小型电灌每度电价为0.083元,居民照明每度电价为0.252元,工业用电和农村综合用电每度电价为0.31元。至于农村照明用电,各地售价不等,一般每度电价为0.7—0.8元,但有些地方高出1元以上。
三、安全生产管理
新中国建立以来,晋江县各电力企业认真执行国家和水电部颁发的安全生产规定,未出现大的安全事故。1985年电力公司成立后,着手制定《晋江县电力安全生产工作条例》,使电力安全生产日趋制度化。公司领导带头掌握安全生产法规,熟悉生产设施,定期或不定期向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使安全生产成为本单位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公司经理每年至少2次,生产副经理每年至少4次深入所属各单位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所、站长每半月至少召开1次安全生产碰头分析会,及时掌握各基层单位的安全生产情况,尤其是掌握威胁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和薄弱环节,把不安全的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设立三级安全监督网络。公司设安全监察股,各所、站、室设安全员,各基层单位的班组设兼职安全员。坚持安全知识培训与考核制度。凡招收的新工人必须经公司安监股、所(站)、班组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现场。新分配录用的大、中专毕业生,到现场独立担任工作前都要进行安全教育和进入现场前的安全规程考核。各主要及辅助岗位的运行检修和试验人员、技术员都要经过专业安全技术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其他专业工种的工人,还应经专门的安全技术训练,经考试合格后方允许上岗工作。对参加电力生产的临时工、合同工、非本单位的实习人员和其他人员,都经严格的安全知识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后才允许进入现场。建立安全生产全过程管理制度。对规划、设计、制造、施工安装等环节,坚持以国家有关规定验收,保证生产运行前的安全。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