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电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65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电信
分类号:
F618
页数:
8
页码:
450-4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中包含:电话、电报。
关键词:
晋江县
邮政
电信
内容
民国10年(1921),泉安汽车公司自办电话与各分站联系。民国23年,晋江县政府开始设电话总机室以沟通市区各机关。50年代起,晋江县电话业务种类不断更新,分为国内长途、国际、农村、市内、会议电话等项目。1985年开设传真业务,1987年又开通程控电话。
晋江电报局设于光绪十年(1884)六月。初创时设备简陋,只与厦门、漳州通报。民国4年才开始办理与惠安、莆田、福州、厦门、漳州、云霄、汕头、广州等地电报业务。民国32年开始建立无线电台,与省无线转报中心台联络通报。50年代起,随着设备的更新、网路的完善,电报业务种类和计费量逐年有所增加。
第一节 电话
一、国内长途电话
民国24年(1935),以福州为中心的长途电话3大干线建成,其中福广双铜线从福州经莆田、惠安、晋江(泉州,下同)、同安、厦门、龙溪、漳浦、诏安等县至广州。晋江电话局设有10门磁石式长途交换机,开始有营业性质的长途电话业务。同年,晋江县电话局与电报局合并,隶属交通部。其长途电话区域达福州、厦门、漳州、莆田、仙游、惠安、同安、漳浦、南安、永春、德化、大田等市县。设备资金20万元(国币),有电话机6台,配备职工5人。全年营业收入86380元。
晋江早期的自用长途电话均系由各汽车公司自行安设,专供各汽车分站使用,其安设线路、设备情况列表如下:
1949年10月起,长途电话分“叫人”、“叫号”、“传呼”3种,各有普通与加急二类。1950年配合当时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发展国营企业的需要,执行中央规定:省、市特设军、政专线电话,土地改革免费电话,国营企业电话,同时取消“特快电话”。1951年,泉州与晋江邮电机构相应调整后,5月1日泉州至石狮报话线接通石狮至衙口地方线,开办衙口电信代办处,6月16日泉州至石狮报话线丁形引入青阳,开办青阳营业处。11月起,改用泉州至青阳土地改革专用线,青阳营业所改为青阳邮电局。当年开办国内长途电话业务的还有安海、衙口、石狮3处。初设时业务量不多,当年业务量仅3793次(3分钟为1次)。
1956年,金井、河市、东石、清濛、内坑、莲塘、池店、罗溪也先后开办国内长途电话业务。至1960年,全县25个支局所有19个办理长途电话业务,出口计费业务量27005张。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经过调整后,全县办理长途电话业务的局所为15个,即青阳、石狮、安海、衙口、中山街、金井、深沪、英林、磁灶、东石、池店、陈埭、罗溪、马甲和河市。当年出口计费量30150张。1965年,梧〓节、永宁、蚶江、伍堡、永和街、内坑、双阳农场7个支局所又相继开办长途电话业务,共22个。1971年,河市、罗溪、马甲和双阳邮电支局所划为泉州市邮电局管辖。开放长途电话业务的支局所减为18个,当年计费长途电话去话张数为60526张。1979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经济活跃,国内长途电话业务量大增。1980年长途电话计费量猛增至143989张。至1987年计费长途电话去话张数增至715707张。至1988年更增至1617634张,计费量1614946张,是1979年(当年长途电话计费量为117515张)的13.74倍。
1987年9月19日晋江县程控电话开通投产,设备具有80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有长途直拨等多种功能,可直拨国内400多个市、县的自动电话局和国际182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话。当年年底,全县直拨国内、国际长途电话的有权用户共1514户,至1988年底增至2640户。
二、国际电话
1951年11月,晋江县邮电局在开办国内长途电话的同时,在县局开办国际电话,但当时线路、设备落后,通话效果差,用户较少。
1965年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县开办国际电话业务的有青阳、石狮、安海、中山街、磁灶、金井、东石、陈埭、罗山、深沪、池店、罗溪、马甲、河市等22个支局所。但由于设备、线路质量差,国际电话业务发展仍很缓慢。1980年国际去话业务量只有1449张。
1980年起,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晋江县的乡镇企业在国家的扶持下蓬勃发展。随着“三资”企业的兴办和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回国观光旅游的华侨和港澳台胞的增多,社会上运用国际电话互通信息量大为增加。1987年晋江县开通程控电话后,当年全县去话量79975张,为1980年的55倍。
三、农村电话
晋江农村电话始设于民国8年。民国21年,各汽车公司为了便于与各分站联络,先后自架线置机通话。民国22年,县政府以河市境内多散匪骚扰,乃筹款架设线路通话,并在县府设立电话总机室。至民国25年,县电话总机室有职工8人,全年经费1.8万元,装置瑞典式交换机40门,与市内各机关和青阳、安海、石狮、河市以及南安县政府,都可直接通话,初步形成电话通信网。
1949年10月,上述电话机线设备归县人民政府建设科接管。1951年设立青阳邮电局,接管县政府总机,并开始办理农村电话业务。1953年8月县政府总机迁入邮电局。同年,省邮电管理局新拨100门磁石式交换机1部设于县局,县内的14个区全部安装电话。1954年,省局拨给石狮、衙口代办所各1部交换机(后收回原机),并把这2处交换点并入当地营业处。又拨1部10门交换机设立金井交换所,原由衙口转接的部分用户改归金井转接。至1956年,全县在青阳、安海、东石、内坑、石狮、莲塘、衙口、金井、池店、河市、罗溪11个乡镇设立农村电话交换点,总容量260门,实占门数175门。同年新架中继线有:青阳—池店9.98公里,石狮—莲塘19.15公里,青阳—河市70.23公里,青阳—石狮30.30公里,总计129.66公里。另架设用户线258.35公里,装通电话的乡镇占全县乡镇总数的70%。
1957年1月,根据邮电部通知,将县内国营部分电话划归地方统一经营,晋江县的经营方式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以省为单位统一经营,并由省局负责管理。
1958年起,以各公社行政区划为界,迁移机线建立社内电信网,并调整安装罗山、马甲、磁灶3处交换点,同时增设6个大队的电话,实现社社有总机,队队通电话。至年底全县设立交换点,容量达590门,总机实占门数364门,杆路长699杆公里,线路970对公里。当年11月,省局农村电话科撤销,县内电话划归地方经营管理。
因战备需要,县邮电局于1962年6月建立以机线员为主、民兵为辅的3个抢修组和6个预备点,架设50对迂回线。1963年1月1日起,农村电话在管理体制上收归省局,其营业收支、劳动工资、机线设备维修等,均纳入省局计划。农村电话资费恢复执行省人委1957年12月24日颁发的全省统一标准。
1964年8月10日,泉州至安海的长途线路接入青阳局,将青阳—安海段线路设备移交给晋江局管理经营。1966年全县农村电话交换点有青阳、安海、金井、中山街、东石、河市、马甲、罗溪、双阳、英林、深沪、永宁、蚶江、伍堡、永和、内坑、陈埭、新店、磁灶、罗山共20个,交换机总容量1100门,为10年前的4倍,实占门数653户,为10年前的3.7倍。
1971年1月河市、罗溪、马甲、双阳4个邮电支局所划为泉州市邮电局管辖,全县农村电话交换点减为16个。1972年开通单路载波,至1976年农村电话使用的单路机增加到17端。1978年10月起,农村电话收费实行全省统一的按月收取固定通话费的办法。
改革开放以后,晋江各种专业户、个体户装用电话的需求日益增多(1983年21户,1984年66户,1985年139户)。1987年,晋江邮电局在省、市局和县人民政府支持下,引进日本富士通公司的F—150数字程控自动电话系统,与泉州、石狮建成全国首家市、县、镇三级联网的数字程控交换传输的自动电话网,使侨乡的电信通信发生巨大变化。安装程控自动电话,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为此,县邮电局采取以乡镇政府牵头集资兴办农村电话的办法,从1987年下半年至1988年共集资671.76万元,架设乡村主干电缆和用户分支电缆共200皮长公里,水泥杆路近180杆公里,把龙湖、陈埭、东石、罗山、内坑、磁灶、池店7个乡镇的1000多用户,纳入程控自动电话网。同时,对其他距离远而不能满足传输衰耗条件的乡镇,采用开环路载波,加粗中继电缆线径和线路加感器等措施,增加程控半自动直拨中继电路60条,实现全县农村电话人工半自动拨号。
四、市内电话
晋江县市内电话始设于民国10年(1921)。当年泉安汽车公司为方便与各分站的联络,投资8.68万元(当时币值),购置德国西门子20门磁石交换机1台,并架设相应线路。民国23年,在县长高桓任职期间,为沟通城内各机关,在县政府安设40门磁石交换机1台。
1951年,晋江县邮电局接管县人民政府总机室,代管地方电信,始办市内电话业务。当时市区范围较小,机关不多,又较集中,全城区电话用户仅20户。1953年12月县政府总机迁入邮电局,与省邮电管理局新拆下的100门磁石交换机装设在一起,当时市内电话用户增至47户。1957年11月初,架设市内电话电缆,用户发展到76户。此后逐年增加,至1965年增至130户,1975年达145户。
1978年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内电话业务也加快发展步伐,1980年增至208户,1985年达377户。1987年9月19日,程控电话正式开通。半年之后,晋江实装机达2427户,占总用量60.68%。1年后4000门全部占满。1988年紧急扩容2000门。
五、会议电话
晋江县邮电局从1958年4月15日起,开始办理会议电话业务。初创时没有专用设备,采用最原始的汇接方法,只能用单机发送和收听。由于多条线路并在一起,杂音严重,收听人数有限,效果很差。
1959年,各社、镇普遍装置简单的会议电话扩音机,但只是采用在配线室使用单刀开关的方法进行汇接,质量不高。
1976年,县局配备20路会议电话汇接机1部,各公社相应配备小型晶体管会议电话终端机;但由于设备的技术性能和可靠性均较差,大部分业务实际上是县局用扩大器发送,乡镇用喇叭收听。至1985年4月,在县局安装JH102型电话汇接台,在各乡镇安装JH304型多功能会议电话终端机。这套设备具有录、收、放、扩等先进功能,音质、音量都大为提高。
六、传真
晋江县的用户三类传真始创于1985年。在程控电话开通以前,只有中共晋江县委办公室、县财政室、工商银行3部传真设备,传递形式采用人工接转。1987年7月晋江县程控电话开通后,通信技术条件大为改善,也为用户三类传真提供方便。由于“三资”企业的迫切需求,1988年三类传真装设14部。传真业务的开通装设,为晋江“三资”企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通信手段。
第二节 电报
一、业务
清光绪十年(1884)六月,晋江开设电报局,同年与漳州、厦门电报局通报。
民国2年(1913),交通部将全国电政区域划分为13个区,福建属“闽浙区”,设电政监督处,下辖16个电报局。其中晋江电报局划为二等(乙级)局,内设报务、来报、营业、营业来报、查核询问、机线、电力7个室和无线电报收发讯台。民国4年,以福州为中心的省主要电报干线架设完成后,晋江开始办理与惠安、莆田、涵江、福州、同安、厦门、漳州、云霄、汕头、广州等地的电报业务。
民国23年6月,交通部下达“邮电试行合设”的“皇部令”,规定电报局、无线电台与邮政合设,晋江电报局附设邮政支局。同年年底,开设安海电报局,同属福州电报局总办管辖。
民国32年,晋江建立无线电台,与省无线转报中心台(设在永安)联络通报。次年7月,电信业务合并,称为电信局,安海为五等电信局。这一建制沿用到晋江解放。
1950年,晋江专区电信局成立。当年晋江县办理电信的有晋江电信局和安海、石狮2个电信营业处。1951年9月1日,晋江县开设青阳电信营业所,10月1日起改为青阳邮电局。1953年11月,青阳邮电局升格为县级邮电机构,下辖有办电报业务的支局所安海、石狮、衙口、永宁、东石、金井。1955年,青阳邮电局更名为晋江县邮电局。1956年,河市、清濛、内坑、莲塘、池店、罗溪等乡相继开办电报业务。当年出口电报计费业务量5939份。此后电报计费量逐年增加;1958年超过1万份,1961年为43710份。60年代一度下降为每年2万多份,1971年起又逐年上升,1979年达83163份。1980年起超过15万份,1985年达49万份以上,1988年高达683043份。
1962年全县开办电报业务的支局所由原来的19个调整为15个,即;青阳、石狮、安海、衙口、中山街、金井、深沪、英林、磁灶、东石、池店、陈埭、罗溪、马甲和河市。1971年,全县办理电报业务的局所调整为青阳、石狮、安海、中山街、金井、东石、池店、磁灶、陈埭、梧〓节、永宁、蚶江、伍堡、永和街、内坑、英林、深沪和衙口18个,直到1988年。
民国37年10月起,晋江县电报业务种类有军政、特快、一般3种。新中国成立初期,电报业务种类有军政、局务(含纳费公电)、私务、公利、特种5种,随着电报事业的不断发展,电报业务种类也相应调整补充,1952年6种,1953年11种,1957年8种,1959年8种,1963年11种,1977年10种(防空、特种、水情、军政、公益、新闻、政务、普通、汇款、公电),1985年又调整为8种(天气、水情、公益、新闻、政务、普通、汇款、公电);同年8月又增办用户电报业务。1988年新开办“礼仪电报”。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外事活动的日益频繁,国际电报业务迅速发展。从1963年起,晋江县发往国际和港澳地区的出口电报业务量逐年增加,1984年为21532份,至1988年达10.59万份。
县邮电局为满足广大用户的通信需求,1964年即开办以服务侨胞为主的来报专送业务,加速信息传递,受到用户的赞誉。1979年后,又从专送国际港澳来报扩大到一般来报,并从每日专送1班次改为2班次,遇有特殊情况,即随时派员递送。晋江县专送电报业务抓得早,抓得好,1982年邮电部在山西太原召开经验交流会时,会上介绍晋江县邮电局专送电报业务的经验,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二、设备
晋江(泉州)电报局初创时期,设备简陋,只有通厦门、漳州两对线,装用莫尔斯机单工电路通报。
民国4年,晋江电报线路接入以福州为中心的省主要电报干线。
民国24年,增开晋江通永春、德化、大田的电报电路。同年,以福州为中心的长途三大干线建成,晋江电报线路接入“福广线”,设有10门磁石式长途交换机1部。自此后,晋江长途网路才初具规模。
在民国时期的38年间,由于电报线路少,设备差,传递方式大多使用话传,加上线路质量差,遇上台风或雨季,电报传递常遭稽延甚至阻断,因此业务发展缓慢。直至1952年,晋江的电报线路仍采用报话合用的方式,只有利用长途电话线装置专电线圈的幻线电路3条。
1958年,晋江的报路和设备有了一定的改善,晋江县至泉州(省二级电路)共3条:青阳—泉州、安海—泉州、石狮—泉州。电报设备都是人工音响机,基本能适应当时的业务要求。其中青阳至泉州线路设备进行过全面整修。至1962年,由于战备需要,晋江县邮电局增设15瓦短波无线电台1部。
1969年,晋江县开始使用15型美式电传打字机,从手工操作向机械化迈进一大步。1978年更新55型电传打字机,配备605型电传整流器和55型电传机各1部。当年6月,首先开通青阳至安海电传电路,以后又开通由青阳分别通金井、磁灶、东石、中山街和陈埭的电传电路,从单机头发展为双机头,并在青阳,磁灶、安海等支局开始使用中文译码机。
1988年,晋江县安装“电报分集器”1套。晋江邮电局的电报设备有55型电传机25部、401型单机头发报机7部、电子电传机28部、短波无线收发报机2套、双机头发报机17部、真迹传真机1部、8路载波电报机1端。从此晋江的电报交换技术步入先进行列。
晋江的电报网路设备也逐步发展。1978年有电报电路4条(其中无线电话1条),1981年增至7条(其中二级省内电路4条,县内电路3条),1985年又增至11条(省内5条,县内6条)。至1988年业务报路总数16条,其中二级省内电路4条,电缆载波电路2条,短波无线电路1条,电传电路1条,通支局电路8条(安海、金井、龙湖、东石、磁灶、陈埭、英林、石狮)。电报网路进一步完善。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