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邮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64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邮政
分类号: F616
页数: 10
页码: 441-4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邮政的基本情况。晋江邮局始设时设备简单,陆路邮件全靠步班递送。民国10年(1921)泉安汽车路通车后,泉州至安海邮件开始由汽车带运。民国30年晋江邮局开始配备2架自行车递送邮件。
关键词: 晋江县 邮电 邮政

内容

晋江邮局始设时设备简单,陆路邮件全靠步班递送。民国10年(1921)泉安汽车路通车后,泉州至安海邮件开始由汽车带运。民国30年晋江邮局开始配备2架自行车递送邮件。50年代起基本上由自行车递送。70年代起逐步用摩托车、自办汽车运载。
  晋江邮政业务不断发展,经营项目包括函件、包裹、汇兑、储蓄、机要通信、报刊等。与此同时,逐渐形成定线邮路,除连接省、地干线邮路外,在县境内又分别形成为地、县间干线邮路、县内干线邮路、农村投递路线和县城投递路线。
  第一节 业务
  一、函件
  早期的民间信件是由民信局、侨批局收寄。晋江县邮局(即泉州府邮局)成立初期,内地远郊的信件仍由民信局投递。随后,县邮局陆续办理函件收寄,邮路逐渐向内地延伸,同时开办快递邮件业务。
  至民国38年(1949),晋江县邮局的函件有国内、国际2大类。国内函件有信函、明信片、印刷品、贸易契、新闻图纸、商务传单、挂号、双挂号等;国际函件有信函、明信片、印刷品、国际小包、保价信函、箱匣等业务。函件的寄递方式分为陆运、水运和航空3种。
  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县的邮电机构发展迅速,邮电局、所由1949年的82个,发展到1960年的132个(增长60%),遍布城乡各地,全部开办函件业务。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晋江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晋江县邮电局不断开发新的服务方式以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要。1988年6月18日,开办寄递时间性强的“特快专递特需业务”,后又推出邮政快件业务。
  40年来,晋江县邮电局函件交寄量逐年增加,1950年全县每人平均邮寄信函0.6件。1988年,晋江县邮电局经办的函件有信函、明信片、印刷品、盲人读物、挂号邮件、特种挂号信函、有声信函、国内、国际航空邮件、保价信函、邮政快件、特快专递以及代发广告等10多种。
  二、包裹
  晋江早期包裹业务由民信局兼办,后随邮局的设立和邮务的推广,邮局也逐步受理包裹收递。民国15年5月,泉州所属的15个邮电局(含安海、石狮)实行包件检查制度。同年7月19日设立包裹匣金局,兼理国外包裹寄递。从民国25年起,不仅办理国内外普通包裹,而且收寄货价包裹业务。
  1951年,晋江县开办托购、代购业务,办理代收货价事项。在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期间,进口包裹量剧增。晋江旅居海外和港澳的同胞,向家乡投寄包裹,内装布料、服装、花生油、食糖、罐头等生活用品,仅此一项每年进口包裹达45万件,每件在10公斤左右。寄递进口的国际、港澳小包,大多是日常生活用品,每件1公斤,每年达100多万件。1963年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口包裹大幅度减少。
  1980—1981年上半年,晋江县邮局收到由深圳、珠海等地寄递的包裹量猛增。每件重量10—15公斤,寄进物品除服装、布料外,还有收录机、太阳镜、自动雨伞等。每月进口量达6万多件。
  1981年下半年起,对外包裹寄递量成倍增长。为适应社会的需要,晋江县邮电局大力开办商品包裹业务,商品包裹量占全县收寄包件总数的34.75%,居全省、全市首位。其中英林支局在全局职工只有19人、包裹生产操作场不足25平方米的条件下,创包件年收入112.785万元(占全年业务收入220.322万元的48.8%)、人均年业务收入11.912万元的纪录。
  80年代起,社会上集体、个体联运站竞争激烈,包裹业务已不属邮电部门独家经营。为此,晋江县邮电局发挥点多面广、安全可靠、充分利用邮运运能、直投到点等优势,到各乡镇企业揽收业务,设流动收寄点,提高服务质量,促使包裹业务急剧上升,至1988年,年收寄量超过62万件。据统计,晋江县邮电局1951年收寄包裹总件数为4070件,1977年为49536件,1988年总数达62.983万件,比1951年增长155倍,比1977年增长13倍。
  晋江县邮电局积极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打击利用包裹搞走私、投机倒把的不法行为,仅1981—1983年就破获389起,查获走私违法物品有手表289只、银元2620枚、碎银10.337公斤、黄金36.47克、香烟3819条、收录机16台、进口旧服装978件、化纤布料10641米、裸体扑克45副等,多次受到省、市、县人民政府的表彰。
  三、汇兑
  汇兑业务分为普通汇款和电报汇款2种。光绪三十年,晋江邮局始办汇兑、汇款两种业务,两年后安海邮局也开办汇兑业务,均被列为乙类汇兑局。
  民国时期普通汇票分为一般、高额、定额(分5—100元6种)、小额4种。民国10年初,晋江邮局开办储金业务并与邮政合设,下半年起改为储、汇分设。晋江、安海被列为甲汇票局。民国24年,晋江邮局开办定期储汇金业务。民国33年,晋江邮局开办电报汇票转汇业务,同年7月,安海邮局也增办特限电报转汇业务。民国36年,储、汇再度合并。
  1949年9月晋江解放初期,根据上级指示,汇兑业务暂停办理,至1950年1月3日恢复。1951年汇兑业务改由银行委托办理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汇款,邮电局则以个人汇款为发展方向。1953年邮局规定个人汇款每笔以300元为限,电报汇款仍无限额规定。1959年票汇制度改为信汇制度,普汇每笔以1000元为限。后经统计,超过300元以上的汇款很少。1962年又定为以300元为限,超额者采用分张开发办法。1980年9月起,为适应经济发展和方便群众,曾取消邮汇最高限额的规定。至1981年8月起为便于汇兑资金管理,防止可能发生的流弊,重新规定每张汇票最高限额为5000元。
  在贯彻执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之后,晋江县商品经济发达,外地个体户通过邮政渠道流入晋江县的高额汇款,每年超过2230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商品资金的流通。
  四、储蓄
  晋江邮局办理储金业务是从民国10年1月6日开始,与邮政合设,以“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求大补,但求稳妥”为经营方针。经办活期储金和定期储金两种。民国22年又增办支票储金业务。
  民国13年10月1日安海邮局开办储金业务,收存定期储金。民国27年11月,安海邮局又增设存簿储金。民国31年,安海、金井、石狮、衙口等十几个邮政分支机构均开办定期储金业务。
  晋江的邮政储金业务一直延续到1951年,当年6月,国家规定金融业务划归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经营,邮政部门一律停办储金业务。
  1986年根据国务院指示精神,经邮电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协商,决定从当年4月1日起,各级邮电机构分期分批恢复办理邮政储蓄业务,业务归属人民银行领导。同年8月30日晋江县邮电局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在青阳设点,经办活期、定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4类储蓄,与县人民银行建立对口业务关系,并设“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2个帐户。至年底,仅有储户168户,存储余额为22万元。1987年12月增设安海、石狮两个储蓄点,积极开展宣传,改善服务,实行中午、星期天、节假日营业不停的制度。为鼓励群众踊跃参储,晋江县邮电局发行首期有奖储蓄60万元,以奖代息。当年储户剧增至30428户,存储余额达176万元。1988年6月,又增办陈埭邮政储蓄。
  五、特邮通信
  特邮通信的前身为党内交通,任务是传递信息、护送干部、筹集和输送物资,原属部队和地方党委负责。1957年特邮通信和特邮交通分设,独立办公,特邮通信归属邮电部门负责。当年4月1日,晋江县特邮通信移交县邮电局接办,中共晋江县委特邮室3个特邮通讯员同时调入邮电局工作。1959年9月1日,晋江县邮电局接办县以下的特邮通信,设专职特邮人员3人,配备专用进口自行车3辆,每天到泉州特邮组交接特邮文件,并负责全县公社、农场、工厂、企业和部队等97个单位的特邮通信。1962—1965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期间,特邮文件要亲投到公社和社教分团,每日1班。
  1967年以前,晋江县有特邮邮路5条344公里。1970年起特邮邮路改为摩托车邮路。1981年5月,停办乡镇特邮通信,撤销县邮电局特邮组,合并入邮件组,但保留特邮室,设专职人员1人。县以下特邮通信业务停办后,特邮文件运输改为特邮文件和普通文件合押,晋江至泉州的进出口特邮文件,交由泉州—晋江正班邮车带运,由专职人员接发;又配备一专职人员,负责收寄和投递县直机关、驻军团部、科研机关等11个单位的特邮文件。
  晋江县邮电局从1957年接办特邮通信业务以来,就设立专门的工作室,建立一套规章制度,从1957—1988年,保持31年特邮通信没有发生差错和重大事故,被省局评为保持30年特邮通信无差错、无事故先进单位。
  六、报刊
  民国期间晋江县邮政部门没有办理报刊发行业务,报刊发行,都是出版部门自行经营,部分刊物由地方书店销售。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0月1日起,晋江县邮电局正式承办报刊发行业务,一些期刊亦由新华书店移交邮电局统一发行。当年第四季度,全县报刊发行数为237164份。
  1953年报刊发行实行定期定额计划和定期预收制度,配备专职发行员3人,负责各种报刊的收订工作。1958年起,在全县各机关团体、学校和部队设立社会报刊发行站48个,共有发行员48人。同年,报刊发行数累计达428904份,报刊流转额为18万元。
  1960—1966年,由于纸张紧张报刊实行限额发行(限制新订户)。1961年在压缩中央级报刊直封单位时,晋江县邮电局削减了东石、金井、河市、深沪、中山街、罗溪等直封单位。1966年全县报刊累计数为530.47万份;其中订阅《福建日报》的有397个生产大队,订阅《晋江专区报》的有3836个生产队。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社会报刊发行站不断减少,1975年,由1966年的27个减至11个,订阅报纸减少为2875份,业务收入减少0.5万元。
  1977年起报刊发行工作又步上正轨,发行量逐年增加。1983年为扩大报刊发行以适应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晋江邮电局建立2个农村信报站。1985年,农村信报站迅速增至219个。此后数年仍呈上升趋势,1988年,全年报刊发行量达136.73万份,流转额达117万元。
  此外,晋江邮电局又积极开展报刊零售业务,除增设零售门市部外,还通过定点零售、流动零售或委办零售的办法,向读者出售报刊。1988年零售报纸57种,期发数4385份;零售杂志333种,期发数1.8万份;零售报刊流转额占报刊总流转额的22.62%。
  第二节 邮路
  晋江县开始设邮局时,发往省外、国外邮件以海运为主,由轮船运至厦门、福州经转。此后邮政业务推广至内地,邮件由邮差挑运或委托内河木帆船、小火轮带运;水运邮路由厦门、泉州延伸到安海。宣统二年(1910)十二月,邮政总局规定,邮件分为轻件(包括信函、明信片、散张新闻纸等),重件(包括新闻纸总包、书籍、包裹等)2大类,其中轻件类邮件要求应由最快途径递送。
  民国3年(1914)开辟安海至溪尾70华里的隔日班步班邮线。民国10年泉安公路通车,晋江邮局成立汽车班,开始利用汽车运输邮件。
  民国20年增设晋江至石狮、晋江至金并两条邮线,邮差由步班改为半乘汽车半步行投递。民国21年2月,安海—晋江,晋江—永宁,安海—官桥,石狮—金井,晋江—金井均开办汽车邮路;祥芝—泉州20公里水路邮线由民船运输。民国27年抗战初期,沿海公路破坏,汽车停驶,晋江北通福州,南至漳州,全长326公里邮线,由30名脚差接力传递。抗战胜利后,汽车邮路才逐渐恢复。至民国38年,晋江共有邮路13条,总长1322.5公里,其中委办汽车邮路391公里。
  50年代初,仍沿用旧邮路。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除连接省、地干线邮路外,又逐渐形成地、县间干线邮路,县内干线邮路,农村投递路线和县城投递路线,构成较完整的邮路网。
  一、地县间干线邮路
  1965年7月开辟泉州—晋江自办汽车邮路,即:泉州—晋江(青阳)—石狮—中山街—深沪—金井—安海—青阳,全程112公里,往返4小时。1966年11月增办东石交接点。70年代线路不变。1985年8月1日起延伸至英林,全程增至132公里,往返6小时,由泉州经转,衔接福厦、福泉、泉漳邮车,与全国和世界各地通邮。
  二、县内干线邮路
  50年代初,县内邮路总长365公里,其中委办水运邮路75公里,其余为自行车邮路。1958年,实现乡乡通邮路,邮路长达630公里。60—70年代邮路进行多次调整,有增有减,变化不大。80年代邮路又有新的发展。至1988年发展至803公里,其中自办汽车邮路96公里,县内干线邮路共27条,其中农村邮路25条。
  三、农村投递路线
  农村投递路线(又称社下邮路)萌芽于1955年,开始由各乡选派二、三名青年社员为邮递员。1960年农村邮路发展到912公里。1963年为减轻农业社负担,对社邮员进行裁减,农村邮路仅留299公里。1964年小部分社邮员转为正式乡邮员,其余大部分裁撤,1969年在邮、电分设之后,乡邮投递逐渐改变成机动车(包括摩托车和机器脚踏两用的自行车)邮邮路,至1978年农村机动车邮路已有916公里。1985年起,农村邮路由农民承包,邮路实行周六投递。
  四、县城投递路线
  1951年4月,晋江县政府机关迁至青阳,当时县城居民尚少,邮件不多,只分2个投递段,配备投递员2名。随着经济发展、居民增多和城镇区域扩展,投递范围及业务量日益扩大,投递人员也随着增加。
  第三节 设备
  晋江邮局初建时,设备极为简陋。据记载,仅木质小隔橱子1架、桌子1张、椅子3把、木质日戳1枚、天平1架。邮件全靠步班递送。民国10年(1921)泉安路通车后,泉州至安海邮件由汽车带运,其他各地邮件仍由步班接递。直至民国30年,晋江邮局才开始配备2辆自行车作为递送工具(其中1辆配给石狮)。
  1952年,晋江县邮电局共有自行车10辆,2辆用于电报投递,8辆用于郊外邮运。设有信箱101个,其中县城1个、安海41个、石狮40个、东石10个、金井8个、衙口1个。1962年省局拨给晋江局自行车5辆,作为运递特邮通信和普邮备用车。
  1970年提出实现乡邮投递摩托车化,开始购置摩托车1辆,以后历年增购,至1978年全局共有摩托车18辆。同年,省邮电局还分配给县局7305型北京牌金属车厢0.5吨汽车1辆,作为县内邮件转趟用车,而进出口邮件绝大部分由泉州邮车站的自办汽车运载。至1988年,晋江县邮电局拥有汽车3辆,分别用于县内转趟,省内邮运。同时,还有特邮摩托车3辆,自行车73辆。
  1979年12月,晋江地区邮电局修配厂生产一套“自动投包机”,在石狮邮电支局安装使用(至1980年拆除报废)。至1988年,晋江县邮电局设有信箱、信筒共256个。为向邮政生产机械化发展,由省局分配和县局自购的机械设备有:电子函件秤4台,点钞机1台,信函自动过戳机2台,电子包裹收寄机4台,自动装卸机2台和电动过戳机3台,分配给相关班组和支局所使用。
  附:集邮
  1983年4月1日,县邮电局开办集邮门市部。安海邮电支局和石狮邮电支局也于1987年相继开办集邮门市部。业务收入随网点的不断增设而逐年递增。1984年年收入21879元,1985年增至35667元,较上年增长62.7%。
  晋江县集邮协会于1985年3月4日在县邮电局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至1988年,县邮协先后组织6个集邮分会,其中乡镇级有永宁、金井、安海3个,中学的有深沪、养正、磁灶3个。
  集邮协会成立后,多次举行或参加国家的邮展。晋江毓英中学教师王朱唇收集的“华侨民信局始末”邮票,多次参展并获奖,其中1987年10月参加泉州市六县一区邮展获一等奖;1988年8月参加新加坡在福州举行的邮展,引起新加坡集邮家的重视。
  1986年9月21日县集邮协会成立邮学研究小组,成员19人。该小组以研究侨批民信局为专题,兼文化及邮学等内容。已举行过2次研讨会,发表论文10篇。1988年9月,闽粤两省集邮协会在广东省澄海县联合召开“侨批”学术研讨会,王朱唇、周松龄还将自己撰写的2篇论文参加交流,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周松龄撰写60篇集邮知识短文编印成《方寸集》,赠送给集邮爱好者,受到好评。
  县邮协成立后,不定期编印简讯《晋江邮苑》,至1988年,共出版21期。1987举行过2次邮品交流。1988年6月在金井毓英中学举办首次邮品拍卖。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