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保鲜、加工与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55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保鲜、加工与运输
分类号:
S98
页数:
7
页码:
282-288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县的水产品保鲜业迅速发展。
关键词:
水产
保鲜
加工
运输
内容
第一节 保鲜
制冰冷冻保鲜,始于民国35年(1946)。泉州创办海通制冰厂(私营),日产大冰3吨,小量供应渔商贩作碎冰保鲜鱼货。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县的水产品保鲜业迅速发展。1958年,县水产公司在石狮兴建第一座冷冻厂,投产后部分渔民捕鱼利用碎冰保鲜;1973年,又在深沪投建全县第二座冷冻厂,进一步增多了捕鱼用冰。1960—1980年,国家收购的鱼类中,经济鱼以保鲜冷冻为主的占总购量的25—30%。80年代,碎冰远不能满足需要,许多渔民到泉州、厦门、集美等地购冰。为了适应冰鲜冰冻之需,国营、集体、私营制冰厂有较大发展,祥芝、深沪等冰冻厂还从冷库出冰,通过滑冰道到船仓碎冰,实现了自动化。据祥渔村资料:1983、1986、1987年均有1座冷冻厂投产,1987年共提供冰块2.8万吨,1年内节约外购运费和途损20多万元,渔货鲜度提高,增值达100多万元。1983年深沪乡24艚灯光围网推广“隔热仓”(无隔热仓仍用船仓),冰鲜鱼占总渔获量5750吨的80%以上,每担冰鱼平均单价比1982年的15元提高86%,共增收149.5万元,冰鱼每担还增重5%。1984年全部实现“隔热仓”化。
冰鲜保鲜海上靠渔船仓,陆上利用库房短期保鲜和冷冻厂较长期保鲜。1988年全县灯光围网船79艘,拖网船527艘,船仓约可容1.2万吨,重点分布深沪、永宁、祥芝等沿海捕捞乡村。1988年全县冷冻厂55座,日速冻能力586吨,日制冰615吨,冷藏量7896吨。1979—1988年增加速冻546吨,制冰585吨,冷藏6696吨。
一、碎冰保鲜
碎冰保鲜为渔船仓(含隔热仓)和陆上(特制简易库房、木桶、箩筐等)保鲜。
船仓保鲜是利用“船肚”大鱼仓,一层鱼一层冰重叠,总用冰量一般为鱼货的50%,保鲜时间为一个航次(3—5天)。80年代,渔民普遍推广应用“隔热仓”(即在原渔船仓底部铺设一层镀锌板,四周肚壁先贴一层泡沫塑料,再附上一层镀锌板)新技术。近年,许多拖网渔船改进大隔热仓为小隔热仓(把原大仓隔成若干个小仓,结构同大仓),并采用塑料盘和镀锌板盘冰鲜,以代替通仓,这样装卸方便,可提高鱼货质量。
陆上冰鲜与船仓略同。碎冰保鲜除通常按鱼、冰比例顺序制作后,在冰鱼的最上面,再加洒一层薄盐,以延缓碎冰溶解速度,达到更好的保鲜目的。
二、冷冻保鲜
经济价值较高的新鲜鱼类,如黄花鱼、带鱼、鲳鱼、鳗鱼、沙鱼、马鲛鱼、目鱼、是鱼、梭子蟹及虾类等进入冷冻厂冷冻保鲜,先将鱼货洗净,分类排盘进入速冻(速冻有速冻车间和平板速冻机)。速冻一般在零下23℃进行,24小时脱盘一次,送入冷藏车间(零下18℃)。平板速冻8—12小时周转一次。冷藏最佳保鲜时间一般为4个月。
三、渔盐保鲜
渔船出海捕鱼,在返港前1天内,鱼货施用10%以下渔盐,粗略保鲜,回港后洗去盐分可作鲜品,如用较重盐量,则为半咸淡或咸制品。陆上渔盐保鲜时间更短。
第二节 加工
晋江县水产公司加工场拥有咸干仓库11070平方米,晒埕21377平方米,加工场地16514平方米,炊煮锅灶212套。1971年在定置渔区改革传统的单灶单锅炊煮,推广“流水灶”,工效比单灶提高6—9倍,燃料节省1/3。至1986年全县拥有国营水产加工厂、〓油厂8处,集体的紫菜、琼脂加工及罐头厂8处,中外合资水产开发公司1处。
晋江县水产品加工,主要分为咸制品(含半咸淡品)、干制品、冷冻品、鱼糜制品和〓油制品等5类。1960—1980年,县水产公司收购的水产品中,占收购总量60—70%的小杂鱼供加工为主。1983年省水产品加工包装现场会在晋江县召开,晋江县受到表彰。1984年在全省、全国水产加工品展销会上,晋江县的“深沪鱼丸”、虾皮、目鱼干被评为优质产品,并获省荣誉证书,紫菜、〓油也获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一、咸制品
咸制品主要鱼类有带鱼、黑鲳、梅童、午鱼、鳀鳁鱼等,产品销售县内外。半咸淡品,取黄花鱼、鳓鱼等专门加工咸酶香鱼,产品销往广东、香港。
咸制品的腌制,主要在渔场船仓或陆上腌鱼池,根据鱼体大小和天气冷暖而定下盐数量。
海上生产一个航次(约3—7天),鱼货在船仓腌制,一般下盐为鱼量的10—15%,返港收购进仓前需再加盐15—20%以上,才能达到咸鱼质量要求。鲜鱼直接腌制,一般一次性加盐25—30%以上,保鲜期3个月左右。要延长保鲜期,需要新翻仓加盐。
制冰业的发展,冰鲜增多,咸制品减少,咸鱼成为市场罕见品。
酶香鱼,祥渔、祥农村均有加工。其制作是选择鱼鳞完整的鱼体洗净,从鱼鳃处提出内脏,从鱼嘴进盐,使之发酵,让鱼体外表干燥,鱼肉膨胀发松,水分蒸发至鱼体恢复原状,晒干,再以成品包装。
二、干制品
干制品主要有虾皮(含小杂鱼)、目鱼干、紫菜、琼脂等。
虾皮、目鱼干的加工,新中国成立初期,均沿袭传统的鱼贩和民间加工方法,制作简单,产品质劣。1955年县水产公司,组织专业人员对虾皮、目鱼干进行研究,精心加工,使之体型、颜色、品质清鲜味佳质优,成为省出口标准的重点产品。1956—1980年县水产公司常年雇用临时工400多人(旺产达800多人)加工制作;祥芝渔业大队,有520个加工专业户,2100人加工制作,产品达400多吨,销售全国各地。
虾皮(含小杂鱼)的制作是先淡水洗净,后装筛(每筛5—6斤),再适度下盐(一般5—6%),而后炊煮(采用转筛法),晒干(翻晒),再收藏(让其干度均匀、保持鱼体、色泽完美),筛选(去杂质)和成品包装。
目鱼干的制作,先剖腹去内脏、黑囊,海水初洗,再用淡水洗净,晒干(翻晒),晒至五成左右进行整型,采用手工拉拔鱼体,使其平直,晒至七成干度后予以暂收,隔1—2天出仓翻晒,再次整型,暴晒至干并以成品包装。
紫菜产品,1963年国家水产部在古浮村建立紫菜试验场后,把传统的鲜菜加工成散菜改为圆型菜饼。1980—1985年祥芝紫菜海味公司、华生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引进半自动和全自动加工机组,对紫菜进行深度加工。产品有圆型菜饼、方型菜饼、调和冲泡紫菜、甜紫菜、紫菜饼干、烤熟紫菜片、松菜及各种小包装等系列产品,销售国内外。
紫菜加工,1963年前以手工加工,紫菜收成后,淡水洗净晒干即成。半自动化加工是鲜菜分级,海水洗净,机械切碎,淡水洗净,配液,制饼,脱水(淡洗至脱水自动化),烘干(烟道管),成品筛选和包装。全自动化加工是鲜菜分级,海水洗净,淡水洗净,切菜,配液,制饼,脱水,烘干,出菜(淡洗至出菜全自动化),质量分级,成品系列包装。
琼脂(琼胶),1984年后开发的新产品,利用后期紫菜、江篱为主要原料,产品有条状、粉状两种,销售全国各地、香港、日本等地。
条状琼脂以原料挑选洗净,碱处理,过滤,水洗,中和,漂白,二次水洗,浸泡沥干,煮胶,凝胶,冷冻脱水,切条沥干,干燥,检验成品,系列包装。粉状琼脂,其工艺与条状不同,是煮胶后加一次过滤,凝胶后即干燥,粉碎,检验,成品包装。
三、冷冻品
水产冷冻品,主要为鱼虾蟹类,1980—1988年主要出口品种为对虾,棱子蟹。
对虾冷冻,依客户要求工艺不尽相同。一般对虾清洗去头,清洗初选,清洗挑选分级,细选清洗沥干,初检称重,排盘加水速冻,加水脱盘,整型,成品包装,冷藏。
梭子蟹冷冻,一般挑选,洗涤,去湿,分规格,捆扎,过称,排盘初检,速冻,包装,冷藏。
四、鱼麋制品
鱼糜制品主要产于深沪、永宁、金井、石狮、青阳、安海等地。
深沪“鱼丸”久负盛名,早在清同治年间深沪人就在菲律宾、新加坡、香港等地经营“鱼丸”,现在北京、上海、深圳及省内的福州、厦门、泉州等地有深沪“鱼丸”摊点。
鱼糜制品,原料以鲜度好的马鲛鱼为主,去头去内脏洗净沥去血水,剖取鱼肉,绞碎,搅拌(渗入适量盐水和姜汁,去腥味)至鱼肉发松,配淀粉(忌粉粒,鱼肉与淀粉比例1比1),再次搅拌,成型(圆、虾、块型),煮熟(水开即捞起)。
五、〓油制品
晋江〓油,制作技术由福州引进。1954年首家在深沪投产,后梅港、东店等地亦有生产。产品销售全国各地。
〓油制作,原料以鲜度好的三角鱼、鳀鱼、鳁鱼和其他小杂鱼,海水洗净,盐制(加盐25—30%)入缸一星期左右,使之发酵(加热太阳晒),再搅拌至鱼体基本溶化,提油(发酵搅拌后2个月左右第一次提原油,以后每次提油,则采用盐水煮沸冷却后加入缸内,搅拌,20天左右再提油。往后提油按此法,但质量渐次),再配料(加入适量香料及调色素),和成品包装。
第三节 运输
新中国成立初期,晋江县水产品和渔需物资主要靠肩挑和海上运输。50年代陆路交通改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为马车、板车、自行车,部分为汽车运输。60—70年代,县城至蚶江、祥芝、永宁、深沪、金井、东石等公路相继开通,水产运输海陆并重。
一、海运
海运多为小吨位运输。1960—1963年,县水产局组建海上运输队(当时产供销一条龙),建造载重25吨、80马力的机帆船两艘(原作海洋捕捞船),又建造载重50吨、120马力机动船1艘(原作海上生产指导船),大大改善了海运条件,航运北抵福州、浙江、上海,南至厦门、汕头、广州。60—80年代,经常雇用船只南来北往运货。1983年,深沪水产站购置旧小机动船1艘,为渔业柴油运输专用。1984年运输市场开放后,海运以民间运输为主。
二、陆运
晋江县水产品陆上主要靠人工短途搬运,随着陆上运输改善,水产、渔需物资由板车、马车、自行车和汽车接运。
60—80年代,水产部门先后购置汽车6部(其中4吨货车2部,2.5吨货车1部,1.75吨两用车3部)、拖拉车2部,还经常雇用汽车、拖拉机运输和军车援运。1983年,深沪乡群众加工水产品10.5万吨,其中60%由拖拉机、自行车运至泉州、安溪、永春、德化、三明等地销售。1983—1984年,祥渔村与港商签订补偿贸易,加工的酶香鱼、虾皮、目鱼干等近百吨,利用陆运和空运抵香港、日本、印尼。祥渔村加工的小杂鱼虾,均由陆运至汕头、海丰、陆丰、揭阳、饶平、深圳等县市和江西、浙江、河南、山东、四川等省以及泉州、福州、三明等地。1986年,祥农华生水产开发有限公司专门配备大型冷冻车2部、两用车1部,供水产运输之用。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