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洋捕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55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海洋捕捞
分类号: S97
页数: 6
页码: 270-2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海洋捕捞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水产生产 海洋捕捞

内容

晋江县海洋捕捞业历史悠久。据考古资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滨海渔民已驾驶木船进到深水捕捞。唐开元六年(718),造船技术、航海技术都有较大的进步;宋代制造的大海船,可远航东南亚。造船业的发展,为海上捕捞创造了有利条件。深沪和惠安崇武渔民,早在北宋时就开始钓具作业;南宋时,祥芝渔民已采用定置作业。《晋江地区海洋渔具调查报告》载:“到了明朝后期,本地区渔业已初具规模。”近代以来,由于殖民主义者在海上横行和自然灾害的袭击,不少渔民被迫出洋谋生。
  据资料记载,民国24年(1935)晋江有渔民2763渔户,从业3727人,拥有渔船489艘。作业渔场为内海、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有拖、围、流、定、钓等5种,捕量7311吨,占水产总量94.4%。民国26—34年日本侵华,海洋捕捞业遭到严重破坏,渔船被烧、炸、劫不计其数。抗日战争胜利后,海洋捕捞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民国35年从事海洋捕捞渔民10160人,拥有渔船697艘,捕量达10899吨。1949年,捕量仅8988吨。
  新中国成立后,水产业发展迅速。1966年木帆渔船达1544艘、吨位4662吨,机动渔船28艘、2650马力、吨位1081吨,海捕量20320吨。1975年非机动船达1782艘、吨位6958吨,机动船320艘、17079马力、7343吨。1983年海捕量首次突破5万吨。1985年达69355吨,首次居全省第一。1987年海捕量达93392吨,再次名列全省榜首。1988年,因海况不好,海捕量仅87009吨,比上年下降6.83%。
  一、钓鱼业
  远在明清时期,深沪、科任渔民就有季节性地转移到浙江渔场钓带鱼(称起冬或转浙)。据《晋江县渔业调查报告》(1947年)载,全县有钓船169艘,其中从事带鱼绲和沉绲(主捕鳗、鲷、鲨、黄花鱼)作业的有136艘。20世纪50年代,海洋渔业主要向〓钓业发展。1955年,全县建造10艘大排钓船(载重量近50吨),1956年恢复转浙后,钓业兴盛。1964年开辟了澎湖沟附近一带的“运南渔场”(钓带鱼)。钓具由1952年的4751篮增加到1965年的9350篮。1965年转浙的渔场由原习惯生产的“金广、银善、乞丐礁”向北扩大到佘山渔场、嵊山花鸟北渔场。60年代中后期,钓船迅速向机帆化发展,渔场扩展到江苏吕泗渔场。
  70年代,由于灯光围网、机大围的兴起,对拖的恢复和向机动化发展,使钓业捕捞鱼类资源严重衰退,1977年仅有4051篮钓具。
  80年代初,渔民纷纷合股建造小机船(4吨左右),钓业一度恢复,渔场以本地及“北碇”、“东碇”为主。1983年钓具达8568篮。随着拖网作业的迅速发展,钓业渔场被占据,小机钓船又大部分被淘汰,1988年钓具仅4092篮。
  采捕鳜鱼(石斑鱼),以手钓为主,规模不大,主要用竹筏或舢舨于沿岸礁石区作业,产量不高,价格高,80年代后多以出口。鱿鱼手钓(一本钓),50年代中期前仅围头、临海(今属鲤城区)少数渔民生产,为了解决“死五(月)、绝六(月)、无救七(月)”的淡季生产问题,1955年聘请围头、惠安钓鱿鱼技术员传授技术,推广鱿鱼手钓,石湖、蚶江、石菌、梅林等外海渔民学会钓捕鱿鱼,80年代鱿鱼钓作业自行消失。竿钓为沿岸和内港的小作业,如鲻鱼(乌仔)竿钓等。
  二、张网(定置网)渔业
  晋江县张网渔业始于南宋以前,祥芝、东埔、围头等地张网渔业都有悠久历史。张网以退缯为主,主要分布于祥芝以南、永宁以北沿海;捧〓桁(门网),分布于蚶江和围头两地;围头在1954年前有几艚四角框网,后因影响航道被禁止。
  据《晋江县渔业调查报告》(1947)记载,全县有张网渔船114艘,其中退缯102艘,门网12艘。1965年前作业船数徘徊在153—99艘之间,1966年达210艘,1969年269艘、产量1.7万吨,1972年达325艘。此后船数及产量逐年下降,至1975年仅有167艘、产量10074吨。1978年船数和产量又有所上升。80年代初国家拨款调整作业(定置调为流刺),1983年达320艘、产量22211吨,总产为历史最好的一年。1985年达416艘,产量下降,1987年330艘仅产11350吨。由于带鱼、目鱼、毛虾、江鱼等鱼类资源严重衰退,定置网的产量在海捕量中的地位一再下降,1985年从第一位降至第二位,1986年再降为第三位。1988年船数仅279艘。
  定置网渔场在祥芝至永宁之间近海及泉州湾、围头澳港口。40年代,渔场水深,冬季20多寻(每寻1.7米左右),春季10寻左右。1954年对渔场进行“分山定瓣”合理安排,作业水深不超过30寻。1972年再次对各村定置网渔场进行“分山定瓣”,根据发展适当调整,作业水深在30寻左右。80年代由于打桩器试验成功(以前用桩斗、木竹连接而成)和作业单位的发展,渔场逐步向外推移,最深达60米左右。
  60年代前渔获以带鱼(中条)、毛虾为大宗。70年代中后期以来带鱼以幼鱼为主,毛虾经常形不成渔汛。据1985年资料载,小型渔获年产量占总渔获量的49.88%(其中1—3月、10—12月占82.5%),其他渔获及小杂鱼类占25.26%(6—12月占88.66%),经济幼鱼(带鱼、枪乌贼类、乌贼类、舌鳎、鲳鱼、鲆、鲽等)占15.64%(5—6月占82.51%),其中带鱼幼鱼占66.87%,6厘米以下对虾类占5.71%(6、8—10月较高),6厘米以上对虾占3.5%(1、6、8—12月较高)。蚶江渔场每年5—6月渔获中有大量海鲶幼鱼。
  1988年起,晋江县定每年5月1日—6月30日为定置作业禁渔期。
  三、拖网渔业
  拖网渔业包括对船底拖网和单船底拖网及桁杆虾拖网等。
  风帆船对船拖网,清道光年间已有相当规模,仅深沪湾就有89对。20年代前,风帆多为竹篾制,抗风力差,常遭暴风袭击,损失巨大。光绪二十年(1894)4月17日,深沪80多对大〓全遭暴风摧毁。围头渔业繁盛时期,大〓曾达99对。民国5年7月26日遭受台风袭击,船只翻没,渔民死伤近百人。以后乡民相继渡洋,渔业从此一蹶不振。
  据载:民国24年,全县有大〓245艘,日军侵华,渔船遭受破坏,民国29年7月16日,梅林澳就被烧毁45对大〓。民国36年全县大〓只有144艘,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仅剩98艘。1956年,梅林大〓转给惠安县11对,到1957年全县减至76艘,1969年前一直徘徊在82—106艘之间。1970—1978年,船数再次减少(86—69艘之间)。据统计,70年代初拖网产量最多只占海捕量的8.7%。70年代中后期渔船动力化有所发展,1974年有机动拖网船4艘,1979年达76艘。
  1978—1979年定置作业严重减产,大量转向兼轮作对拖作业,由于马力较大的渔船产量较高,刺激渔船向大马力发展,尤以祥芝渔村最为典型。80年代,船网工具及其他设备的更新换代,到中后期已由传统的定置作业转变为以对拖作业为主。1988年祥渔村有近80对拖网船,其中6对钢壳小渔轮,单船最大马力达450匹,成为全县对拖作业最发达的渔村。
  改革开放后,渔民踊跃参与投资建造渔船,1978年对拖渔船75艘(其中机动船25艘),1988年达527艘(机动船517艘),单船马力从80—150匹发展到200—450匹。产量由1978年的1386吨(占海捕量的6%),上升到1987年的42823吨(占海捕量的45.9%),增长30.9倍。1988年船数比1987年再增137艘,但产量却下降8.4%。1984年梅林机对拖21队(单船200马力),单产达505.7吨,为县创对拖作业单产首次突破500吨大关。1987年祥芝蔡海清铁壳渔轮(单船450马力)单产达1067吨,首次突破1000吨大关。
  对拖作业渔场,40年代北至牛山以南,东至“过浅”(过台湾海峡中沟),南至东碇南,水深20—32寻,以深沪外水深24—32寻为主。50年代,由于台湾当局封锁和骚扰,渔场缩小,北至崇武以南,南在围头、北碇以北,水深20—35寻。1954年底,十九区深沪10对大〓,首次转移到广东潮阳县达濠镇近海渔场生产,因渔场不适,产量低而返回。1964年春汛,21对大〓北转牛山渔场生产,因鱼价低,渔场渔港生疏,渔船拥挤,又兼台湾当局骚扰,相继退场。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随着渔船向机动化发展和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渔场延伸,北抵乌丘东北,南至台湾浅滩以北,东到鹿港浅滩。
  1986年3—6月,泉州市、晋江县水产部门组织10对大马力拖网渔船,南下台湾浅滩渔场探捕,单产好的达125吨。同年3—5月,又组织祥渔村6对大马力(单船200马力以上)机对拖北上彭钓、温台渔场探捕,平均对产119吨,1988年探捕期间总产达2378吨,为对拖作业开辟了广阔的闽东北渔场。
  单船拖网在晋江县是一种新兴的作业,60、70年代曾做过试验,但未成功。1980年前后,英林公社沪厝〓村学习厦门生产技术,发展一艘单拖。1986年,沪厝〓村为改变对拖单产低,成本高,效益差的状况,进行对拖改单拖,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单船拖网业迅速发展,到1988年达79艘,4173吨,16028马力,年总产达4053吨。
  虾拖网作业,1983年开始在晋江县试验,祥渔村用大马力船试验,因效益差而中断。蚶江村用小马力船(12匹以下),并由手抄罾网改进型网具拖捕,第二年又发展成小型杆拖网,效益更好,汛期投产船数达100余条。1987年,东埔村渔民学习厦门渔民捕虾经验,引进漳浦12米三囊桁杆虾拖网,投产后经济效益良好(日产0.2—0.25吨),桁杆虾拖作业的发展,高峰期达127艘(50马力左右,多为轮作)。渔场近内海,水深60米以内。
  四、围网渔业
  围网渔业有小型围网(包括算网、围罾、铎仔)、灯光围网和大围罾等作业。
  小型围网为传统作业。算网属有囊围网,单船作业,要有一小舢舨或竹筏协助放网。民国36年全县有算网船92只,在海洋捕捞中占有相当的地位,主要分布在深沪、科任、永宁、祥芝等地,50年代后有一定的发展。随着拖网、灯光围网、定置网等作业的发展,捕捞对象的减少,80年代仅为小机〓钓船的季节性作业,渔场在沿海水深40米以内的海区,昼夜均可作业。围罾类似算网,属双船有囊围网,主要分布在祥芝、永宁等地。民国36年全县有围罾57对。50年代后把算网、围罾、铎仔组合统计,统称旋网或小围网。1966年有旋网船250艘,1972年没有专业旋网船,只有旋网网具144张。1988年有木帆船围罾40艘。围罾一般夜间作业,渔场水深6—20米。铎仔属单船有囊围网,作业时以沉石和浮桶代替带网舢舨,分布于深沪湾,渔场水深10米以内。
  灯光围网,属单船无囊围网作业,要有一带网舨舨协助放网。1965年推广试验,没有成功。1968年,金井公社溜江大队仿照厦门海洋渔捞公社的网具及其设备,进行推广试验,获得成功。后在东埔、祥芝、深沪等地推广。1975年作业单位达32艚,为海洋捕捞主要作业之一,年产量3605.8吨,占当年海捕量的19%,仅次于定置网产量。1978年发展到104艚,产量达10758吨,占当年海捕量的46.4%,跃居第一位。1981年作业单位减少到52艚,产量980吨,仅占当年海捕量的3.5%。1982年实行生产责任制,生产有所回升。
  1983年,省水产厅下拨30万元无偿贷款,银行专项贷款120万元,集中扶持30艚吨位较大、工作落实等条件较成熟的船,以添置卡普隆网、探鱼仪、定位仪、万光灯艇(以前用火排—大光灯或5千瓦灯艇)及渔舱安装隔热层。当年56艚灯围船总产8081.5吨,占海捕量的15.5%,居第3位。1986年后山村陈绍齐、陈绍铿兄弟两船单产首次超过500吨。8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深海作业,不断更新渔船,加大网具,推广舷侧滚筒式液压起网机,产量持续上升,1986年53艚产17942吨,占海捕量的26.7%,跃居第2位。1987年76艚产33801吨,占海捕量的36.2%,单产超500吨的达30艚,其中2艚超1000吨。1988年因海况不好,渔船虽增3艚,但产量比上年下降23.9%,是1981年以来第一次减产。
  灯光围网作业渔场,70年代主要在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水深50米以内。80年代向大屿脚、西屿(澎湖)一带的深水区发展。1988年组织3艚灯围船前往台湾北部渔场探捕。
  大围罾,多在闽南、闽中、闽东和浙江渔场生产。1970年东石公社石菌渔业队建造第一对木壳机帆大围罾船,并从龙海引进网具和技术,至1978年全县发展到5对。1981年5对大围罾总产428.5吨,产量为历史最好水平。因大黄鱼、带鱼资源衰退,产况甚差,到1987年转为对拖为主,部分轮作大围罾。
  五、刺网渔业
  刺网基本上是流刺网作业。据晋江地区《海洋渔具调查报告》(1983年10月)记载,“本地区沿海县、市均有刺网渔业,其中惠安、晋江较为发达。流刺网是本区传统作业渔具,历史悠久,早在400年前就有这种作业”。民国36年,晋江县从事流刺网渔业的渔船有70条,占渔船总数的十分之一。
  50年代,由于渔场受封锁,发展较缓慢,1952年有刺网8042片,1959年8980片。60年代渔场开始向外推,并组织渔船进行季节性转移到牛山、闽东、浙南等地渔场生产。定置作业渔船开展兼轮作流刺网,网具从1960年的11998片上升到1969年的26165片。70年代,渔船不断向机动化发展,围头东南、北碇、东碇一带渔场相继被开发,闽东渔场大黄鱼、鳓鱼资源衰退,产量起落不定,渔具高峰期的1971年达30223片,1977年仅20722片。80年代,流刺网渔业迅速发展,1981年网具达43065片,为历史最多的一年。由于基本停止转场,晋江县渔场拥挤,渔船不断转向拖网等作业,网具减少,1986年仅剩25759片,1988年又恢复到37730片。
  六、其他渔业
  海洋捕捞除上述五大作业外,还有鱿鱼敷网、地拖网、吊乾网、手推罾、举罾等作业,以及贝藻类等小杂海。
  灯诱鱿鱼敷网作业,是1983年深沪渔民参观台湾渔具回来后进行试验的,因不得法,没有成功。成熟经验是1984年东埔籍台湾渔民回乡探亲所传授,当年试验的两条船都获得成功,1985年推广到77条船,经济效益良好,此后作业单位年年增加。灯诱鱿鱼敷网成为定置、流钓等作业船重要的季节性轮作的渔具。
  地拖网(岸曳网、大网),是晋江县传统的作业之一,它只适于底质为沙或沙泥,且较平坦的内浅海及低潮区。1970年全县有18张地拖网,1984年发展到70张。因水产资源衰退所剩无几。
  吊乾网作业,大者称大篙,小者称乾仔,操作相同,都是用竹篙插入土中,围成月眉形等,把长带形的网片挂其上,围截游到近岸索饵的小杂鱼。莲坑坂、衙口等村均有。
  手推罾作业,是泉州湾和围头澳一带的传统作业,其形似畚箕,有推杆,在沙泥底的浅海区推捕虾类及其他小杂鱼。劳动强度大,产量低。
  此外,还有举罾、插〓、刮鳗、照跳鱼、徒手摸鱼虾等捕捞方法。
  野生贝藻类的采捕,是滨海早期较广泛的小杂海作业。捕捞牡蛎、翡翠贻贝、泥蚶、〓仔、蚣蚮、长钉螺、文蛤、栉江珧贝、赤菜、鲜苔、紫菜、石花菜等。现在资源不如以前,生产规模很小。
  1974年受强台风袭击,大量的栉江珧贝被冲到祥芝、石湖、大坠岛等附近的海区,群众大量的采捕,1978年蚶江、祥芝产量达3115吨。据水产部门不完全统计,5年收购量达7000多吨。因滥捕,至80年代,浅海区的栉江珧贝匮乏。
  淡水捕捞产量除养殖外占比重极小。主要有徒手、网具和钓具等方式,也有用炸、电等非法手段捕鱼。
  徒手捕捞,是最原始的捕捞方法,有直接在水中摸鱼虾,或把水弄浑而后摸鱼,也有待河沟自然干涸或把水排干捕捉。
  网具捕捞,有手撒网(罩网),涵洞、水闸、沟中挂网(似退罾),放刺网(丝〓),举罾(有大罾——四脚罾、无诱饵,罾仔、有饵),围网(猪母网,分有囊和无囊两种),腰罾以及三角手抄网捞捕等方式。
  钓具捕捞,有竿钓和延绳钓等形式。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