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产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55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水产养殖
分类号: S96
页数: 5
页码: 266-2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水产养殖工作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水产生产 水产养殖

内容

一、种类
  (一)传统养殖品种。海水类有缢蛏、牡蛎;淡水类有鲤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等。
  (二)近期发展品种。海水类有紫菜、海带、花蛤、对虾、锯缘青蟹;淡水类有尼罗罗非鱼、团头鲂、革胡子鲶、露斯塔野鲮、古巴牛蛙。
  二、生产
  (一)缢。民间养殖缢蛏,根据岸兜敦朴小宗所藏的民国2年(1913)绘制的《海荡图》的注明加以推算,是在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据清道光《福建通志》载:最早是在陈埭,后来蚶江、水头、石湖、蟳埔各埕均有养殖。
  蛏生长快,产量高,养殖周期短,营养高,价格便宜。1949年前都是私人养殖,此后归集体所有,产区集中在陈埭、蚶江和东石一带。1982年养殖面积达8360亩,比1981年增加10.45%,1988年为7200亩,产量4450吨;蛏苗埕1984年7650亩,产量1250吨,1988年7400亩,产量1200吨。
  养蛏以春节前后种殖为佳,注意埕面抹平,水沟疏通,留足亲蛏增加成熟度,提高产量,又为次年多排卵、多附苗增加蛏苗。还要加强管理,驱除敌害,亲蛏排卵时作好平畦预报。
  (二)牡蛎。人工养殖,始于北宋年间。蔡襄造洛阳桥时,《泊宅篇》载:为保护桥墩基柱,“取蛎房散置石基上,岁久延蔓相粘,基益胶固也”。明万历《泉州府志》亦载:“牡蛎俗名曰蚝,生于安海、东石者最佳。”
  晋江县养殖品种多为褶牡蛎,分布于金井、英林、东石等乡镇24个自然村的滩涂。1949年前,养殖总面积9000多亩,蚝株块体短小,株距行距偏阔,单位面积产量很低。新中国成立后,亩产最高年份为1971年,是年养殖面积4075亩,总产达1450吨,占当年贝类产量的38.3%。1981年养殖面积达7854亩。1988年养殖7100亩,产量多达1530吨。
  牡蛎养殖,“立夏”时节采苗最适宜,蚝卵批量大,附苗好,死亡率低。要合理疏苗,使每平方厘米有一个苗。要适时移株,在中潮区采苗后,至农历八月移入低潮区,延长淹没时间,可增加摄食机会。加强管理,防止倒株,避免蚝苗窒息死亡和及时驱除敌害。年底开始收获,正二月为丰满。俗说:“肥蚝肥韭菜”“肥蚝无过二月半”。
  (三)淡水鱼类。主要为鲤鱼、鲢鱼和草鱼。草鱼分为草鲩和青鱼,鲢鱼亦分为白鲢和花鲢两种。
  鱼苗来源,如天然繁殖,鲤鱼产卵季节,于水沟或池塘放些水草,供附着鱼卵,取其卵子孵化便可得鲤苗;或利用沿海堤岸斗门,按季节开闸放水纳入鳗苗、鲻鱼苗和鲈鱼苗等;或到江西省九江市采购长江水系天然繁殖的家鱼苗,运回育成“夏花”或“春花”。
  成鱼放养,1949年前,多为农家利用房前房后的池塘放养,水池较大者则几人合资投养,以放养鲤、鲢、鲻鱼为主,当时水利条件差,旱涝时常发生,或水枯鱼死,或水溢鱼逃,或被偷被毒,收入无几。1949年后,政府重视淡水养鱼,组织水产管理机构,还创办龙湖、西滨、西〓、岸兜等淡水养殖场,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引水灌田兼养鱼,除放养青、草、鲢、鳙四大鱼种外,还养鲤、鲻鱼等。1988年全县产鱼891吨。
  鱼苗投养后,大部分依靠天然饲料(水草、浮萍之类),或施以人畜肥粪培养肥水;少数投料有麦皮、米糠、豆饼、花生饼喂养,产量较高。收成根据需要,或竭泽而渔,或以网具捕捞。
  (四)紫菜。1958年9月,祥芝金星养殖场吴铁民,在海区中投放竹帘做紫菜天然附苗试验,10月中旬发现附有嫩苗并逐渐生长。1963年,国家投资在古浮海区建立全国首家紫菜人工养殖试验场,使人工养殖紫菜技术日趋完善,促进全县紫菜养殖迅速发展,并推广到县外、省外。60年代,养殖面积165亩,年产量40.9吨;70年代,增加到818亩,年产量134.9吨;80年代,紫菜养殖遍布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澳各海区,总面积达到14500亩,年产量2900吨。
  (五)海带。海带原为北方海区养殖。1958年,晋江始创办县海带养殖场,由大连市运来海带苗种,先在古浮、梅港和金井3个海区试养。由于缺乏技术,试养虽获得成功,但养殖场严重亏损,于1963年7月停办。1966年,群众开始恢复养殖。1978年养殖面积达2300亩,年产量1398吨。1980年,遭台风袭击,使收成在望的近2000亩海带受损。1983年,国家拨给海带救灾款2.9万元,并按恢复面积供应一定数量物资,全县再恢复养殖1020亩。1988年养殖400亩,年产量425吨。
  (六)花蛤。花蛤是从60年代初就开始引进外地苗种,多点试养,效果较好的有永宁西岑和岑兜海区。1975年,东石贝类养殖场进行花蛤土池人工育苗试验成功后,生产苗种除供自殖外,还销售外地。1982年全县养殖面积1151亩,分布在泉州湾蚶江,深沪湾西岑、岑兜和港阜、东〓,围头澳塘东、白沙等地。年产花蛤1000吨、蛤苗10.7吨。1988年,养成蛤1500亩、产量1550吨,蛤苗108亩、125吨。
  养蛤应选择地势平坦的内湾中低潮区,埕地翻松耙平、消毒,于春适时播种,严防流失。要及时填平埕面和捕除花螺、蛇、鳗等敌害。白苗放养15个月,中苗放养6个月后便可收捞。
  (七)对虾。1985年始建育苗室三处,1000多平方米,隔年育苗两批,生产长毛对虾苗1820万尾。1987年生产设施基本完善,产中国对虾苗1700万尾、长毛对虾苗3000万尾,每立方水体出6.3万尾。
  1986年养成虾531亩。1987年大发展,虾池面积,金井2574亩、东石760亩、安海150亩、蚶江3亩、祥芝3亩。除部分受冷空气袭击损失外,共收获东方对虾821亩3.2吨、长毛对虾2649亩21.3吨。1988年养3669亩,但大潮冲塌堤岸,仅收成虾102吨。
  养虾要注意虾池修整和放虾后守护管养,每亩养2—3万尾,先小池暂养后再放入大池;按苗数喂足饲料,初期暂养喂鸭蛋或蚝蛏碎肉,中期投放间仔、蚣代或小杂鱼,也可用花生饼等配合饲料;经常换水,调节盐度,保持新鲜水质。
  (八)锯缘青蟹(蟳)。海区捕捞的瘦蟳中,选出个体较大、脚肢完好,体质健壮且交配过的雌蟳,放入培养池里育肥(即红膏蟳)。1986—1988年,共培养135亩,收获130吨。
  养蟳要筑好培养池,池岸石砌,池面盖网,严防逃脱和易于进排水。放养密度取决于换水条件,一般每亩在2500只左右。要重管理,饲料为贝类和小杂鱼,一般于傍晚每亩投喂5—8公升。残余饲料和死蟳要及时清除,保持良好水质。培养时间一般以35天为周期。
  (九)淡水鱼苗人工孵化。1958年鲤鱼苗孵化成功。四大家鱼苗分别于1960年、1961年和1965年先后人工孵出。1975年以后,除鲤鱼苗人工孵化继续进行外,四大家鱼苗孵化因亲鱼培育时间长,成本高,鱼池设备条件差,网箱中操作成活率低,加上技术和管理工作跟不上,因而改变转向外县购苗,培育成“春花”或“夏花”。
  (十)非洲鲫鱼混养。1970年起,在家鱼放养中,按不同水质和饲养条件,增加50—70%新品种—非洲鲫鲫。非洲鲫鱼因地区来源不同,又分为尼罗罗非鱼和莫桑比克鱼。尼罗罗非鱼,成长快,繁殖较差;莫桑比克鱼,成长慢,繁殖较多,可与杂交后的福寿鱼互相取长补短。这两种鱼捕捞比较困难,不宜于大水面或水库中放养。
  (十一)革胡子鲶。革胡子鲶宜小面积放养,养殖3—4个月即可捕捞。1985年6月岸兜养290尾,收175公斤,成活率82.5%
  (十二)古巴牛蛙。1988年东石井林村、凉下和肖下个别户试养过,其中井林1户投资3000元,养牛蛙1万只,收入达万元。
  三、基地
  (一)陈埭蛏苗基地。分布于泉州湾南侧陈埭滨海,历来有:“来陈埭就要挑蛏”,“有陈埭就有蛏苗”之说。据1984年统计,从事蛏苗生产者有18个村庄293个生产队,6450户8177个劳动力,经营蛏苗埕7650亩。
  1967年,省水产局拨款建海区防风堤和拦沙堤7条,长1500米,扩大苗埕3000多亩,年产蛏苗1250吨,产值200多万元。1970年产蛏苗1400多吨,除满足县内之需外,还调出750吨,供应福建和浙江、广东等省沿海20个县(市)。陈埭蛏苗基地居福建省之首。
  (二)东石贝类养殖场。建于1975年,是综合性养殖场,年总产值达20多万元。养殖场承担海水养殖科研课题,1976年在县水产局和厦门大学海洋系协作下,完成省水产厅、省科委关于“菲律宾蛤仔(花蛤)土池人工育苗研究”任务。1979—1982年,平均亩产花蛤苗在1.4吨以上。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和省水产厅“科技成果”二等奖;1982年荣获国家农委、国家科委的奖励证书及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奖金。
  (三)金井水产养殖场。1986年由原金井盐场围垦转为水产综合养殖生产,由国家支持周转金和世界银行贷款共800万元,修筑大堤并建造对虾养殖池3400亩,对虾育苗室共300平方米,年可产成虾350吨,一般年产值840万元。1987年在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技术指导下,承担“对虾大面积高产试验”研究课题。1988年有对虾养殖池56个共2400多亩。
  (四)合营陈埭岸兜鱼种场。1980年,由国家投资24万元,岸兜大队划出土地51亩、河沟水面25亩创办鱼种场,经营15口鱼苗池(共49亩)、6个试验池和1个鳗鱼池,还有饲料基地20亩、饲料加工房、仓库等350平方米。
  1981—1984年,育“夏花”鱼苗504万尾(供出181万尾),“春花”鱼苗135万尾,捕成鱼4.5吨,收稻谷73吨和养猪等总产值达16万元。1984年,配合大队进行双季稻田养鱼示范,1985年接受革胡子鲶小面积单养试验。
  (五)龙湖水产养殖场。1954年9月,由省水产局投资创办,1957年7月下放地方管理。1960年1月,成立地方国营晋江龙湖水产养殖场,经营龙湖2600多亩水面和承担淡水养殖科研及技术推广课题,并对四大家鱼苗进行人工孵化试验。青鱼苗孵化成功后,1961年相继孵化出鲢鱼、鳙鳙鱼苗,1965年草鱼苗孵化成功,不再前往江西购苗。1969年2月该场由龙湖乡接办。1988年,由现有养殖人员承包,第一年实现产值10多万元。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