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禽畜饲养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49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禽畜饲养业
分类号: F326.3
页数: 8
页码: 182-189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县禽畜饲养业的情况,其中包括了饲养品种、饲养量、饲养技术、饲料开发利用、饲养专业化、疾病与防治等。
关键词: 农业 晋江县 禽畜饲养业

内容

第一节 饲养品种
  一、猪
  主要种猪有本地黑猪、莆田黑猪和杂种猪。总头数7823头。本地黑猪系地方品种群,新中国成立前已有繁殖饲养。因受莆田黑猪、槐猪等猪种的影响,沿海、晋西北和福厦路沿线三个不同地区的本地黑猪,体型外貌略有差异。本地黑猪约占种猪数35.5%,莆田猪和杂种猪,分别占30%和33.5%。杂种猪系1963年由安海良种场(型厝头)引进大约克、长白、苏白、巴克夏等种公猪,推行人工授精而产生的(其后代留作种用的)。
  本地母猪长至7—9月龄,体重35—50公斤,初配种。平均产仔9头左右,仔猪断乳时重11公斤。
  杂种肉猪养至7—8月龄,体重90—100公斤,屠宰率72.3%。
  二、牛
  (一)黄牛。系闽南黄牛体系。主要产区以磁灶、内坑、安海、东石、永和等乡(镇)为主,其他乡(镇)亦有分布。1982年总头数3.15万头,占牛群总数的94.38%。
  牛只体态结构良好,发育匀称,体型紧凑,肌肉丰满。母牛和阉牛被毛以黄色为主,公牛以黑毛居多。成年公牛体重284—372公斤,母牛228—288公斤,阉牛303—416公斤。一般2岁始役,4—8岁役力最旺盛,10岁后逐渐下降。运载货物800—1000公斤,日行20公里不见疲乏,日犁地3—3.5亩。屠宰率47—50%,净肉重32—34%,肉质细嫩味鲜。母牛一般2—3岁初配,在公母混牧时,1.5—2岁已能配种产犊,日泌乳量1.5—3.5公斤,整个泌乳期产量250—400公斤。1982年,县在东石镇石佛实验农场建办闽南黄牛复壮点,进行本品种选育。据观察测定,其后代生长良好,符合本品特征。
  (二)水牛。主要分布于晋东平原水田区的陈埭、池店、西滨。1982年总头数1036头,占牛群总数3.1%。
  牛只体型较大,以龙门角居多,“八”字角少数,四肢粗壮,挽力大,役用性能好。母牛3岁初配,犊牛初生重20—25公斤,母牛日泌乳量2.5—4公斤。
  (三)奶牛。1956年,从福清县引进第一头黑白花乳牛,后陆续从福州、厦门、仙游、莆田等地引进,主要分布于安海、青阳、池店等乡(镇),1982年有841头,占牛群总数2.5%。成年牛体重368公斤,日泌乳量11.78公斤。
  三、马
  晋江马系乘、挽、役兼用的地方优良马种。主要分布于金井、深沪、英林、龙湖等乡镇。马匹总数400多匹。占马属总数66%。
  据清嘉庆十五年(1810)东石蔡永蒹《西山杂志》记载:晋江县养马始于唐代。马匹体质细致、结实、体型优美,性情温顺活泼,易于调教,耐粗饲而不草腹,适应高温多湿、抗病力强。以枣红被毛为主,青毛次之。成年母马体重226—296公斤,公马242—306公斤,骟马210—343公斤。长途运载1吨货物,一般日行70公里。短途运载1.5吨货物,平均时速5.7公里。日犁水田4亩或农地6亩。每公里骑速1分55秒。
  四、羊
  (一)乳山羊。分布于永和、东石、英林、安海、内坑、磁灶、紫帽等乡(镇),占总羊数60%,是有发展前途的羊种之一。羊只体型高大、外貌清秀、额宽、鼻梁平直、耳朵灵活、多数无角,被毛纯白或呈乳黄色,成年羊体重26—38公斤,母羊泌乳期6—10个月,泌乳量700—1000公斤。
  (二)本地黑羊。系戴云山羊体系,分布于龙湖、金井、深沪等乡(镇),占总羊数30%。羊只体型较小、躯体结实、头狭长、略呈三角形、有胡须,公母多数有角。成年羊体重23—35公斤,屠宰率53—54%。内质鲜美,温补。
  五、兔
  (一)本地兔。系福建兔体系,占兔总数70%。遍布全县各地。兔只体型较小,被毛淡黄、白、黑三种,成年兔体重1.5—2公斤。母兔年产仔4—6窝,每窝产仔5—8只。
  (二)长毛兔。60年代初引进,以德、法系为主。分布于晋西南和西北各乡(镇)。兔只体型较大,成年兔体重2—3公斤,被毛纯白,毛长6—10公分,质地细软,一般2月龄开始剪毛,年剪毛4、5次,每年剪毛50克。
  六、鸡
  有本地鸡、闽南火鸡、白绒鸡。80年代从福州、上海引进红波罗、新浦东肉鸡和迪卡蛋鸡。
  (一)白绒乌骨鸡。又名白绒鸡、乌骨鸡、丝毛乌骨鸡。主要分布于金井、深沪、英林、龙湖等乡(镇)。年总饲养量11万余只。据载,13世纪(元朝初期)已有饲养。鸡只具白绒、乌骨、乌皮、乌肉、荔枝冠、青铜耳、小腿毛、胡须、凤冠毛和五爪或六爪等10大特征。成年鸡体重1.6—1.8公斤。母鸡216天龄、体重1.4公斤开产,窝产蛋15—20枚,年产蛋118枚。屠宰率68—73%,肉嫩味鲜,有滋补药用价值,是配制传统中成药——乌鸡白凤丸、青嵩乌鸡丸等的主要原材料。
  (二)闽南火鸡。原产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美洲等地,19世纪末,由南洋传入。分布于磁灶、安海、内坑等乡(镇)。年饲养量3万余只。鸡只体型较大,生长快,耐粗饲,适应性强,屠宰率高,肉质好。成年公鸡体重6—7公斤,母鸡3—3.5公斤。全净膛屠宰率72—77%,肉嫩味鲜。母鸡7—8月龄开产,年产蛋100—120枚,蛋重66.7克。
  七、鸭
  有本地麻鸭、番鸭。80年代初从龙海等地引进金定鸭蛋用品种。
  (一)金定鸭。1981年,县知青场由厦大生物系从龙海县紫泥公社金定村引进种蛋万枚繁殖。主要分布于晋东平原水田区。鸭只体型较大,耐粗饲,蛋多又大。母鸭被羽呈赤麻色,公鸭呈棕灰黑白相衬,尾部有四支性卷羽。成年鸭体重1.4—1.6公斤。母鸭110—120日龄开产,年产蛋260—300枚,蛋重70—75克,青壳蛋为主。
  (二)闽南黑鸭。又称莆田黑鸭,主要分布于晋东平原水田区。年饲养量达70余万只。鸭只体型中等,被羽呈淡褐色或黑色(公鸭黑羽中有部分羽毛呈深绿色发亮,尾羽有数根),年产蛋270—290枚,蛋重64克左右,白壳蛋为主。
  第二节饲养量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贫困,饲料短缺,禽畜饲养业难以正常发展。至1949年,生猪存栏数仅70125头,大牲畜26918头,羊17462头;禽畜业产值仅达37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3.14%,人均收入8.36元。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66年曾一度片面强调发展生猪,不重视发展大牲畜。所以,1966年,大牲畜存栏数仅24577头,比1949年下降8.7%;羊16028头,比1949年下降8.2%。而生猪却有较大的发展,存栏数达186980头,比1949年增长166.64%。禽畜业产值达1430万元,比1949年增长281.33%,年均递增7.11%,占农业总产值7854万元的18.21%;人均禽畜业收入达20.81元,比1949年增长148.92%。
  1966—1976年期间,农业有所减产,但饲养业却有所发展。1976年大牲畜存栏数达25423头,比1966年增长3.44%;羊24930头,比1966年增长55.54%;生猪188005头,比1966年增长3.44%,禽畜业产值2320万元,比1966年增长62.24%,年递增5%,占农业总产值1.4899亿元的15.57%;人均禽畜业收入25.37元,比1966年增加4.56元。
  1976—1988年春,晋江禽畜业获得全面发展。1988年,大牲畜存栏数达39295头,比1976年增长54.56%;生猪215369头,比1976年增长14.56%;家禽1944600只,比1976年增长135.65%。禽畜业产值5629万元,比1976年增长142.63%。在整个农业总产值2.793亿元中占20.15%。人均畜牧业收入51.48元,比1976年增长102.92%。
  畜禽年末存栏数达历史最高水平的年份、数量,与1949年对比:
  牛1984年存栏数达39196头,比1949年增长74.94%,年均递增2%。
  猪1985年存栏数262222头,比1949年增长273.94%,年均递增2.6%。
  羊1971年存栏数达35747头,比1949年增长104.71%,年均递增3.3%。
  禽1985年存栏数达2261672只,比1957年1243552只增长81.87%,年均递增2.2%。
  兔1962年存栏数达363065头,比1957年188289头增长92.82%,年均递增14%。
  蜂1980年存栏数达6380箱,比1957年1377箱增长363.33%,年均递增6.6%。
  1988年千头牛、羊,千箱蜂,万头猪、兔和10万只家禽的乡(镇)情况:
  千头牛有10个乡(镇):安海4314头,内坑3721头,磁灶3064头,东石2818头,龙湖2414头,永和1964头,罗山1949头,金井1736头,英林1560头,深沪1486头。
  千头羊有7个乡(镇):东石2473头,龙湖2324头,英林1694头,深沪1168头,永和1151头,罗山1145头,金井1039头。
  千箱蜂有2个乡(镇):深沪1705箱,内坑1440箱。
  万头猪有8个乡(镇):东石24983头,罗山21235头,安海20506头,内坑18524头,龙湖15386头,磁灶15297头,永和15120头,陈埭10173头。
  万头兔有6个乡(镇):龙湖28180头,东石18999头,永和16145头,罗山14620头,安海13479头,英林11460头。
  10万只家禽有9个乡(镇):陈埭284704只(养鸭占59.89%),安海180519只,池店155413只(养鸭占60.7%),永和143644只,青阳128362只,罗山121440只,内坑119023只,龙湖101315只,金井101172只。
  年养牛百头以上有76个自然村,养猪千头以上的有33个自然村,养兔千头以上的有33个自然村,养禽万只以上的有21个自然村,养蜂百箱以上的有10个自然村。
  第三节 饲养技术
  晋江县禽畜传统饲养技术是以单稀饲料为主食,以放牧为主要形式。新中国成立后,饲养技术不断革新。
  一、改变饲养传统习惯,推广科学饲养新技术
  60年代初期,先在国营、集体农牧场全面推行“三改三推广”工作,即改单一饲料,推广混合饲料;改熟料,推广生料;改稀料,推广干湿料或干料饲喂畜禽。其结果,肉猪养至90—100公斤,由原需10—12个月降至8—10个月。80年代推广配(混)合饲料后,只需6个月左右。料肉比由5.5∶1,降至3.5—4∶1。
  二、改变粗放管理,推广圈(舍)养管理
  养猪业在50、60年代全面推行圈猪,其普及率达90%以上;家禽业在80年代初,全面推行舍养,改变传统放牧饲养习惯,既为农业积蓄大量有机肥料,又有效地控制疫病传播。
  三、改革“贪洋求大”,推广适度经营规模
  1958年,受“左”的错误影响,盲目提倡大办“千头猪场”、“万头猪场”,其结果畜禽大量死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广适度经营规模,“二户一体”(专业户、重点户,联合体)以小型为主,一般各种畜禽年存栏数分别为:肉猪40头,母猪5头,牛10头,奶牛5头,羊50头,肉鸡(鸭)1500只,蛋鸡(鸭)300只,肉兔300只,蜜蜂40群。
  第四节 饲料开发利用
  一、传统饲料的开发利用
  全县每年农副产品和加工副产品供作饲料达41.13万吨,占饲料总数55.19%以上,是晋江县畜牧的重要饲料来源。
  (一)精饲料。谷实类2.6万吨,糠麸类4543吨,饼类3199吨,多汁块根类13.53万吨,渣糟类9120吨,残羹泔水、米粉水9.2万吨。
  (二)粗饲料。鲜薯藤4.42万吨(20%晒干作牛、羊越冬饲料),稻草7.62万吨,青蔗尾1.7万吨。
  (三)动物性饲料。每年有淡、海水产品下脚料作饲料达3501.5吨,沿海地带还有大量贝壳类和浮游生物可供放牧群鸭。
  (四)草场资源。1981年,全县草地面积达23.9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9.55%,其中300亩以上成片草地仅1.57万亩。据抽样测算,年产鲜草33.4万吨,是牛羊重要的天然牧场。
  二、引进饲草饲料
  1958年从省农科院引进非洲象草1.5吨,在东石许西坑试种,现分布于东石、安海、内坑、龙湖、金井等乡镇农村田野达1000余亩。同年又从福州、同安等地引进日本水仙、水浮莲,分别在安海曾林农场、西滨农场和县良种场试种,现遍布全县沟渠水面达5万亩。1973年从福州等地引进水花生,在西滨农场试种5亩,今已遍及全县,面积达5万亩。
  三、饲草饲料新技术推广应用
  50年代末,在国营、集体养猪场推广薯藤青贮,普及面达90%。60年代中期推广生干饲料喂猪。70年代初,推广醣化饲料,普及率达30%。80年代推广配(混)合饲料喂畜禽,普及率达40%以上,“二户一体”的普及面达95%。1988年,有小型饲料加工厂14家,年生产能力3.08万吨,生产配(混)合饲料1.67万吨。此外,80年代以来每年还向外地购进全价饲料35吨左右。
  第五节 饲养专业化
  80年代初,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82年畜禽“二户一体”达4514户(个),饲养各种畜禽81.81万头,养禽专业户和饲养家禽数分别占87.75%和98.53%。1984年后,“二户一体”虽年年减少,但是,户养畜禽头(只)数却大增加。1988年,“二户一体”仅有476户,比1982年下降89.46%,养畜禽数达619.75头(只),比1982年增加241.89%,且逐步走向专业化、集约化、科学化和商品化,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生猪养至6个月左右、肉禽50天左右,即达出栏标准(猪每头90—100公斤,禽1.25—1.5公斤),还出现不少年收入超万元的专业户和百万元的专业村。
  一、养鸭专业村
  陈埭仙石村是养蛋鸭专业村。全村426户,2203人,劳力1334人。1987年养蛋鸭3.5万只,肉鸭7万只,年为社会提供鲜蛋400吨,种蛋720万枚,肉鸭75吨。养鸭收入达700余万元,纯收入250万元,人均收入1134.82元。
  陈埭镇西下尾村是养肉鸭专业村。全村208户,927人,劳力450人。1987年养肉鸭23万只,蛋鸭2万只,年为社会提供肉鸭345吨,鲜蛋250吨。养鸭产值249万元,占该村工农业总产值70.3%。
  二、养鸡专业村
  深沪镇坑边村是养鸡专业村。全村223户,1335人。1987年开始办鸡场,次年有14个养鸡专业户和一个联合体,饲养蛋鸡2.4万只,肉鸡1.36万只,年为社会提供鲜蛋100吨,肉鸡75吨,雏鸡苗2.8万只,产品销往厦门、漳州等地。
  三、养奶牛专业大户
  安海镇西垵村颜呈祝,全家11人,7个劳力,有30多年饲养奶牛的历史。1981年养奶牛14头,年产鲜奶33.3吨,总收入2.45万元,纯收入1.35万元,人均1255元。1982年出席省畜牧业先进代表会,荣获畜牧先进工作者称号。
  四、养猪专业大户
  内坑乡后山村苏秀宝,全家5人,1个劳力。1981年筹办养猪场,1988年出栏肉猪636头,为社会提供商品猪50吨,总产值30万元,纯利1.7万元,人均收入3400元,曾多次受省、市、县嘉奖。
  五、养鸡专业大户
  深沪镇坑边育兴畜牧场,1988年由陈培区等4个青年集资15万元建鸡舍3座,约750平方米,拥有万枚孵化机3台,发电机组1台,饲养红波罗肉鸡父母代700套,迪卡蛋鸡父母代400套,后备种鸡1500只,年为社会提供肉鸡苗10万只,蛋鸡苗5万只。
  六、养鸭专业大户
  陈埭镇西下尾村林银行,全家5人,劳力2人。1988年养肉鸭1万只,蛋鸭3千只,年为社会提供肉鸭30吨,鲜蛋35吨,总收入23.4万元,纯收入4万元,人均收入8000元。
  第六节 疫病与防治
  一、畜禽疫病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发生的畜禽疫病有39种,其中常见的有猪瘟、猪丹毒、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溶血性大肠杆菌病、猪链球菌病、口蹄疫、猪肺疫、猪副伤寒、猪弓形体病、猪囊虫病、疥癣病、牛结核、牛流行热、牛流行性感冒、牛传染性出血胃肠炎、鸡新城疫、鸭瘟、霉形体病、鸡马立克氏病、禽霍乱、鸡白痢、球虫病,兔瘟,狂犬病和雏鸭病毒性肝炎等。
  (一)口蹄疫。1978年,石狮食品站的4头肉猪首先发病。次年先后在西滨农场、东石、青阳食品站和内坑、安海、龙湖发现病猪212头。1983年青阳、池店、罗山、内坑、安海、石狮、磁灶、陈埭、永和、永宁等12个公社45个大队,病猪达2529头,病牛33头。1984—1986年连续在安海、祥芝、金井、英林等5个乡镇8个行政村发现病猪24头。上述疫源均由食品部门、个体贩从江西、山东和省内疫区调进肉猪、母猪或畜产品造成疫源扩散。疫情一经发现,便组织力量扑灭(全部深埋或高温处理),疫区用2%苛性钠溶液喷射消毒2次,迅速地控制住疫病的流传。
  (二)猪瘟。1954年全县猪瘟大流行时,发病率达20%以上,后由于每年开展季节性和常年性的免疫,大大控制猪瘟流行。但是,由于免疫程序不够规范,冷藏设施不够完善,加上个别畜主对科学认识不足,出现漏防,在个别地区仍有发生(以稳性或温和性为多见),发病率0.2—3.9%。
  (三)鸡新城疫。又称亚洲鸡瘟,俗称鸡瘟。全县各乡村都有发生。1980年以后积极推广鸡新城疫疫苗免疫注射,疫病得到控制。发病率为0.3—3.3%。
  (四)禽霍乱。又称巴氏杆菌病。该病多发于夏末秋初,发病率为0.52—2.78%。1977年有18个公社195个大队发病禽4.76万只,发病率达2.87%。
  (五)鸡马立克氏病。最早发生于1985年,在青阳、陈埭、罗山、深沪、内坑7个乡镇36个村流行,病鸡1723头,发病率达0.074%。1988年发展到安海、磁灶、深沪、陈埭等11个乡镇75个村,发病鸡18765只,发病率达0.432%。
  (六)牛瘟与猪肺疫。分别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期消灭。
  二、畜禽疫病防治
  (一)推广应用畜禽免疫程序。新中国成立前和成立初猪瘟发病严重,为制止猪瘟发生蔓延,50年代初,推行注射猪瘟结晶紫和猪瘟血清,中期自制猪瘟兔化湿苗,60年代中期由省生物厂统一供应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每年在春秋二季和仔猪圩场防疫注射,猪瘟发病率大大下降,但是,猪瘟仍然时有发生。80年代中期,开始畜禽防疫改革,推行防疫免疫程序。公、母猪每年防疫1次,仔猪哺乳期间2次免疫,即20—25日龄首免,50—70日龄二免,以卡耳为记;雏鸡7—10日龄和25—30日龄各用鸡新城疫Ⅱ系弱毒滴鼻1次,并防鸡痘鹌鹑化弱毒苗,中鸡60日龄再注射鸡新城疫Ⅰ系弱毒苗1次,留种的大鸡每年秋季再接种1次。90日龄注射禽霍乱活菌1次;1月龄鸭防鸭瘟苗,留种的年防疫1次,2月龄以上预防禽霍乱活苗1次,必要时,待鸭只开产1—2成蛋时(约5月龄左右)的秋鸭,再次注射禽霍乱活苗1次。
  (二)推行常年防疫。春秋二季防疫注射容易打乱畜禽免疫程序,还浪费人力、物力。80年代中期,一方面推广哺乳期仔猪2次防疫,另一方面加强仔猪交易所防疫,并月月组织防疫员下乡补防,作为常年性防疫注射的制度。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