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农作物种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47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农作物种植
分类号:
F326.1
页数:
13
页码:
155-168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县农作物种植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水稻、甘薯、大小麦、花生、甘蔗、水果、茶叶、药材、蔬菜等。
关键词:
农业
晋江县
农作物
种植
内容
第一节 水稻
水稻为晋江县主要粮食作物。早稻常规品种有金早6号、9号、16号和闽科早1号、22号以及558012;杂优有威优64、77以及“光优6063”;晚稻品种有威优63、汕优63和特优63。
北宋时期,晋江已经引进栽培“占城稻”。但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水利失修,不少埭田返碱,严重影响水稻发展,至1949年全县早、中、晚水稻总面积只有188701亩,总产2.78万吨,平均单产147公斤。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发展互助合作,特别是破金鸡、灌晋南,兴修水利,解决了晋东埭田防旱保产的根本问题,使双季稻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不断提高。1958年,全县早、晚两季的连作稻面积扩大到210444亩,总产增至4.11万吨(比1949年增加1.51万吨,增长58.85%),单产提高到195.38公斤。
以后,又通过开荒围垦,农改田,良种推广和栽培技术的革新,进一步促进水稻的发展。1965年,水稻总产5.92万吨,1970年增至7.01万吨,比1949年增产1.52倍。1971年至1977年,由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水稻生产一直徘徊不前。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通过大力发展杂交水稻,1980年,全县早、晚两季水稻总面积发展到287538亩,早稻平均亩产(单产)405公斤、晚稻411公斤,总产达11.73万吨。
1982年,两季水稻总面积虽比1980年减少11563亩,但由于落实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单产提高(两季平均单产高达444公斤),总产达12.22万吨,比1980年又增加4886吨,创历史最高纪录。
1983年后,由于早季杂优逐年减少,加以播插季节普遍推迟,特别是灾害频繁,产量急剧下降。1986年全县水稻总产降至9.16万吨,比1982年减少3.06万吨,单产降为362—375公斤。
第二节 甘薯
晋江县的甘薯主要品种有安溪竖仔、白沙9号、惠红早、漳浦1号、红心散、福薯26、金山57和惠薯5号等。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甘薯种苗由吕宋传入后,种者日多,至民国时期,遂成为全县重要粮食作物。1949年,全县甘薯总面积247414亩,总产3.97万吨。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兴修水利,推广先进技术,多方扩大晚薯面积。1958年,甘薯面积达308256亩,总产增至6.55万吨,比1949年面积扩大60842亩,总产增加2.58万吨。1965年,全县甘薯总产达7.94万吨,比1958年增加1.39万吨,增长21.22%。
“文化大革命”中,甘薯的产量下降。1976年,甘薯总产降至6.39万吨,比1965年减少1.55万吨,减产19.49%
1979年,全县甘薯总产已恢复到8.48万吨。1980年后,全面普及五改技术,5大电灌站灌溉面积逐年扩大,促进甘薯增产。1981年,全县甘薯总产达9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早薯83131亩,亩产347.5公斤,总产2.9万吨;晚薯235061亩,亩产256.5公斤,总产6.1万吨。
1982年后,大部分甘薯由主粮转为饲料,加以联产承包,土地分散,耕犁、抗旱不便,五改措施难于落实,致使甘薯产量逐年下降。1986年,全县的甘薯种植面积减少为260561亩,早、晚两季的甘薯单产分别降为280公斤和174公斤(比1981年每亩分别减少67.5公斤和82.5公斤),总产也降至5.26万吨,比1981年减少3.74万吨。
第三节 大小麦
晋江县小麦主要品种有晋麦2148、泉麦1号、龙溪18、绵阳19(四川麦);大麦有“加字3019”、莆大麦4号、莆麦5150、6193。
新中国成立前,晋江的大小麦产量低,发展慢。1949年,全县播种面积只有89461亩,总产5617吨。新中国成立后,种植面积逐渐扩大。1956年,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总产超过1万吨(其中大麦51717亩,亩产77公斤,总产3994吨;小麦70499亩,亩产86公斤,总产6063吨)。以后10年种植面积不断下降。1966年,全县大小麦的播种总面积116506亩,总产7874.3吨,比1956年种植面积减少5710亩,总产减少2383.5吨。
1967年后,由于新品种的推广和普及,小麦产量稳步上升。1970年,小麦首创亩产114公斤。1973年,小麦播种面积突破10万亩大关,以后每年都扩大1万多亩。1978年,小麦面积增至189669亩,亩产124公斤,总产2.35万吨,加上大麦42243亩,亩产95公斤,总产4024吨,全县大小麦面积达231972亩,总产高达2.76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
1980年,大麦全面推广加字“3019”良种后,单产基本稳定在100公斤以上。但是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开始下降。特别是1983年,由于春雨成灾(自元月1日至4月15日,连续108天,共降春雨1058毫米),致使小麦亩产降为25.5公斤,大麦降为26.5公斤。1986年,全县大小麦的播种面积降为33765亩。1988年,大小麦的播种面积有所上升,全县达到4.43万多亩。
第四节 花生
花生是晋江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主要品种有粤油551、116、169、黄油17、泉花10号、白沙1号等。1949年全县播种面积81008亩,单产81公斤。至1967年,全县播种面积保持在8至9万亩左右,亩产均在80—85公斤之间。1968年以后,播种面积逐年扩大。1970年,全县播种面积106931亩,单产112.5公斤,总产达11963吨。1975年扩大到129255亩,单产上升至131公斤,总产达16648吨,比1970年单产提高18.5公斤,总产增加4685.6吨,分别增长16.4%和39.2%
1980年,因灾损,单产下降为106.5公斤,但由于面积扩大到145959亩,所以总产依然达到15525吨。1981年,花生总面积达173456亩,亩产127公斤,总产22061吨,比1949年增长1.68倍。
1981年后,种植面积保持在15万亩以上,虽因灾受损,产量还是比较稳定,单产115—175公斤,总产1.65万吨左右。1988年,因受到持续一个月的夏旱袭击,致使157678亩春花生普遍减产,平均亩产55公斤。
第五节 甘蔗
晋江县的甘蔗主要品种有闽糖70—611、闽选703、桂糖11、台糖134和新台糖10号等。
北宋时期,泉州甘蔗称为“乳糖”,品种依茎叶分为2种,一种似荻(即今荻蔗),一种似竹(即今竹蔗)。民国23年(1934),晋江种蔗8775亩,主要分布在安海、内坑、磁灶、马坪、蚶江、石狮、河市等地,其中安海一带占6020亩;全县蔗农约2600户、1.11万人。由于旱地缺水,竹蔗的产量低,加上制糖技术落后,所以,直至1949年,全县的甘蔗生产基本没有发展,栽种面积(扣除晋北和城郊)只有6457亩,蔗秆产量每亩只有2128公斤,总产1.37万吨。
1964年,甘蔗种植面积10123亩,亩产2864公斤,总产2.90万吨。但由于奖售政策经常变化,影响蔗农的积极性。1978年,全县甘蔗栽种面积仍然只有18121亩。
1978年,县委和县府在安海镇溪边村建立一座日榨500吨的机白糖厂。80年代初,又投资3500万元,于青阳三光天建一座日榨2000吨的现代化大糖厂(1981年12月27日破土动工,1984年12月6日竣工),加以奖售粮肥的政策比较合理和大力推广“闽糖/611”、“闽选/703”良种,1985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增至50789亩,亩产蔗秆4845公斤,总产24.61万吨(其中果蔗757亩,亩产6422公斤,总产486.15吨),比1978年扩大32668亩,总产增加17.49万吨,产量增加2.46倍。其中内坑乡占10020亩,单产5915公斤,总产5.93万吨;安海11029亩,单产5555公斤,总产6.13万吨。
1986年,种植面积继续上升至53312亩(其中果蔗931亩,总产302.8吨),但受台风和干旱影响,平均亩产降为4045公斤,总产降至21.56万吨。1987年后,因蔗秆的收购价格偏低,奖售的粮肥差价太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甘蔗生产出现严重滑坡。
第六节 水果
一、龙眼
晋江是泉州地区龙眼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县份。民国时期,年产量约占全省总产量的1/5。包括磁灶、紫帽、内坑、安海和池店的西线,以及罗裳山脚福埔、社店和青阳的岑山、烧厝、赖厝等地约种龙眼7000余亩,9万余株。(见王家云《民国时期晋江县国民经济各项建设资料调查》)
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末,晋江龙眼栽培面积已经发展到14376亩。由于10年动乱的破坏,到1977年,全县龙眼种植面积降为12572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落实果树联产承包责任制,1988年,全县龙眼栽培面积发展到26605亩(其中老果园1.55万亩),总数达50万株。亩产鲜果在440—716公斤之间。
磁灶镇是晋江县龙眼的主要产区,1985年种植面积6798亩,总产2777吨,分别占全县龙眼总面积(21345亩)和总产量(8671吨)的31.48%和33.03%。靠近福厦公路旁的钱坡村现存一棵350年以上的高龄大龙眼。井边村坑东也保留二棵明万历年间种植的“福眼”,1981年还结果114公斤。
内坑乡龙眼种植面积虽然比磁灶少,但产量高,1985年有龙眼3284亩(其中采摘面积2476亩),总产达2068.17吨,平均亩产鲜果835.5公斤,比磁灶490公斤高70.51%。据调查,1988年全乡有24户,龙眼的收入超万元。
紫帽乡种植面积3359亩,产量居全县第三位。1981年,全乡仅龙眼一项收入就占农业收入的78%。1985年采果2138亩,产果1857.45吨。园坂是紫帽乡的龙眼基地,全村共有3.1万多株,产量占全乡总产45%。1987年,虽花期遇雨,落果成灾,但由于面积大,鲜果产量仍达900多吨,产值360万元。全村仅龙眼一项,人均收入达1900元。
池店乡旧铺村,原来只有老龙眼树2487棵。1982年,通过全面落实果树承包责任制,全村一年就新种15378棵。1988年有龙眼2.5万棵,全村1458人,平均每人拥有龙眼17棵,是全县最大的万株龙眼基地。
从未栽培过龙眼的晋南沿海,如今龙眼成林。深沪镇坑边果林场,1978年试种300棵福眼高压苗,1985年开始试产,1987年全面投产,单株鲜果产量30—40公斤。颜厝的颜加音,1981年利用门口的深沙园试种10株福眼,由于大穴大肥管得好,5年就试产。1987年全面投产,好的单株鲜果产量突破50公斤大关。
龙湖内坑村,1979—1980年试种的千棵龙眼,虽因山高水缺,成活率低,但存活的龙眼,1987年已试产,株产10—20公斤。有的大龙眼树,产量高达30—50公斤。
1982年,英林谢厝街果林专业队的谢进益等3位果农,承包200棵树势衰老的龙眼(1958年种植),仅经二、三年加工加肥,1985年开始复健。受其影响,深沪的柳山、运伙和坑边纷纷种植,仅1987年就新种龙眼4161棵。
二、柑桔
柑桔,晋江县历史上只有零星种植。60年代初,晋东主干渠两岸试种52亩,因管理不善,至1966年,宣告失败。
1975—1977年,金井、石圳等海滩地试种256亩柑桔获得成功。1978年,深沪的运伙和龙湖的湖北以及石狮的容卿、前坑等村的果林场,也新种植柑桔396亩,全县共652亩。1980年增至1290亩。1988年,全县柑桔种植总面积2866亩(其中1987年新植705亩,1988年新植709亩),比1978年增加2.39倍。
金井镇石圳果林场1975—1978年种植的85亩(共4900棵)温州蜜桔和芦柑,到1985年全部投产,共产柑桔45吨。深沪运伙果林场1978年种植的80亩(共4500棵)福桔和芦柑,1985年也全部投产,产桔85吨,平均亩产1.06吨,总产值达10万多元,全场17名职工,平均每人收入6000多元。运伙乡坑前和坑后两个村共600多人,种柑桔2.5万多棵,人均41.6棵。龙湖乡的湖北专业队1978年种植的80亩(4000棵),包给17位职工管理,1985年产果65吨,产值达8万多元,人均收入达4500—5000元;1986年产值突破10万元,1987年达15万元。
三、香蕉
新中国成立前,晋江县多利用房前屋后或边角地零星种植香蕉。60年代初开始发展。1963年仅罗山梧塘和安海布林等地,就种香蕉360亩,罗山小梧塘亦利用大小山川沟隙种植2810株。1966年,全县香蕉发展到2614亩。“文化大革命”中,农村副业生产受遏制,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69年全县香蕉面积降至720亩,1978年只剩下150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1983年香蕉价格开始上升,香蕉生产得到发展。1987年,全县香蕉种植面积增至3488亩(其中采摘面积达2738亩,产蕉2166.15吨,平均亩产香蕉791公斤),比1978年扩大20.95%。
四、杨梅
杨梅是晋江县四大名果之一。紫帽一带,新中国成立前就种植不少。70年代初,紫帽的园坂、紫岭、梧垵和磁灶的洋尾、大埔等地,开始大面积种植。1978年,全县杨梅面积4119亩。80年代初,全面落实果林承包责任制后,磁灶的瑶琼、宅内和永和的马坪,以及青阳岭山等地,也大种杨梅。1982年,全县增植2500多亩。至1988年,全县达9495亩(其中磁灶4835亩、紫帽3705亩、青阳360亩、永和585亩、金井10亩)。
五、大果番石榴(泰国番石榴和菲律宾番石榴)
晋江县最早种植大果番石榴的是安海灵水村果树专业户吴我灰。1985年12月和1986年春,他先后向厦门大学生物系和省热带作物研究所买回两批种子,采用塑料营养杯培育1万多株实生苗,除自用外,二年中还提供1万多株种苗,支持各地栽培100多亩的泰国番石榴。与此同时,龙湖埭头吴文炳,1985年也从厦门大学引种74株泰国番石榴,由于管得好,1986年就开始试产,1987年全面投产,共产鲜果2吨多,收入4000多元。
六、西瓜
青阳、罗山、金井、东石和深沪是晋江5大西瓜产区。据1985年统计,种植面积分别为760亩、459亩、447亩、310亩、212亩,共2188亩,占全县西瓜总面积2595亩的84.31%;产量分别为2024.1吨、904.35吨、252.25吨、988.9吨,共4772.35吨,占全县西瓜总产5435.3吨的87.8%。
此外,晋江县其他水果还有桃、李、余甘、枇杷、梨、柿、芒果、洋桃、葡萄、菠萝、菠萝蜜、橄榄、板栗、番木瓜等,种植面积640亩。加上龙眼、柑桔、香蕉、杨梅四大名果,到1988年,全县果树总面积达到51551亩,比1949年增加38347亩,扩大2.9倍;水果总产量也比1949年增加6352.50吨,增长2.2倍。
第七节 茶叶
晋江县的茶叶在北宋时期就颇有名气,尤其是灵源山茶和紫帽山金粟洞岩茶,在南洋等地颇受欢迎。据民国24年(1935)统计,大宅、内坑、葛州、灵水、紫帽和晋北的芦田、北溪、土寮等乡,有铁观音、佛手、水仙等品种的茶园258亩,生产茶叶20吨(7.5吨输出国内外),产值3.35万元。其中大宅乡种茶面积达100亩,产茶10吨,产值2万元;其次,紫帽乡种植35亩,产茶2.25吨,内坑乡种植25亩,产茶2吨,芦田乡种植25亩,产茶1.25吨。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65年,在安溪和德化等地一批来晋江协助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的工作队员帮助下,进一步发展茶叶生产。1969年,全县新开发茶园2601亩。1970年,早种的1697亩开始收茶30.10吨。
1971年,晋北划给泉州后,全县仍有茶园338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晋江茶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83年,全县茶叶面积达3218亩,比1978年扩大近一倍。其中采摘面积比1978年扩大1953亩,总产增加161吨,增长8.05倍。近年来,由于价格降低,放松管理,面积和产量随之下降。1988年,全县的茶叶面积降为2585亩,总产减至135吨。
第八节 药材
晋江县药材资源比较丰富。人工种植药材主要有沙参、杭菊、一见喜、玫瑰茄、麦门冬、生地、百合、川芎、芡实、泽泻、芦荟、金银花、甜叶菊等10多个品种。据统计,1985年全县药材种植总面积8992亩,总产1340吨。
一、沙参
沙参是60年代初由深沪公社华海大队雪上寮村施至井从海滩上采集的野生种子繁殖起来的,一般亩产200—250公斤,好的高达350—400公斤,亩产价值七八百元至一千多元。沙参种植发展很快,深沪、龙湖、祥芝、东石等地土层深厚的风沙园种植最多。70年代中后期,种植面积达二三千亩。1977年和1978年,产量分别达421.1吨和400.4吨。80年代后,经济效益降低。1987年,全县沙参产量减至172公斤,1988年有所回升。
二、玫瑰茄
是一种药饮兼用的、多种经济价值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萼片可作饮料和药用原料,花叶也可入药。可单种,又可与花生、甘薯以及幼龄果树套种。一般每亩可收干花萼50—100公斤。经80年代初推广,1985年全县各地普遍种植。
三、杭菊
与春花生套种,每亩可收150公斤左右的干菊花,多的高达200—250公斤。80年代初,试种成功后,开始大面积种植。1984年内坑乡土垵大队黄塘村林时览,首次利用春花生行间试套0.5亩杭菊,除收花生干果75公斤外,还收干菊花132公斤,收入675元,折亩产值1350元。
四、一见喜
一见喜是县医药公司干部周瑞堂于1971年由永春引进的,开始在安海公社西门大队和内坑公社土垵等地种植430.7亩,当年收成110.778公斤。其后曾出现过盲目发展的现象,生产不正常。1975年全县收购量降为44公斤,1977—1978年,收购量分别增至207.62吨和115.4吨,1981年又降为98公斤,1984年回升为21.5吨,1987年和1988年,又分别降至48公斤和912公斤。
五、甜叶菊
是一种新兴的糖药兼用的草本植物。1980年冬,从同安县外贸公司引进东石公社。1981年春,分别于埔头、壁谷、许西坑、大白山、山前等地试种23.5亩,共产干叶2.8吨,平均亩产119公斤。1982年扩种30亩,产叶4.58吨,平均亩产162.5公斤。郭岑杨金顶试种0.53亩,收干叶156公斤,折亩产294.3公斤,每公斤收价5元,计收入780元,折亩产值1472元。后因外贸部门不再收购,所以仅经3年就停止种植。
第九节 蔬菜
晋江县蔬菜资源丰富,品种较齐全。常年种植面积均在7000—8000亩左右。随着农村经济迅猛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外来人口增多,蔬菜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1988年全县蔬菜总面积(不包括洋葱)多达4.13万亩。
一、洋葱(黄葱)
洋葱是70年代末引进的新品种,一般亩产均达1500—2000公斤。1980年仅栽培1113亩,1981年、1982年两年增至8182亩和8117亩,扩大近7倍。后因价格猛跌,1983年以后栽培面积逐渐缩小,1987年和1988年两年分别降至959亩和839亩。
二、芦笋(又称石刁)
70年代末开始引进,并在池店、青阳赖厝等地推广。1982年后逐步转向沿海土层深厚的风沙园发展。
1984年6月,永宁镇西岑村芦笋专业户王正楷利用沿海风沙园试种芦笋。因经济效益高于粮食10倍,县农委总结推广他的经验,促进该村芦笋的发展(1986年全村的芦笋总产271.8吨,平均亩产6179公斤,总产值60万元),并带动附近乡镇的芦笋生产。
1980—1987年,永宁、祥芝、蚶江、龙湖、金井、东石6个乡镇种植的4000多亩芦笋中,有3600亩已经投产,共采幼笋893.65吨,收入197.58万元。
三、荸荠(俗称尾荠)
民国27年(1938),池店开始种植。新中国成立后,常年种植面积达千亩以上。1985年,池店、新店和潘湖附近几个村,种植荸荠1227亩,占全县荸荠总面积1593亩的77%
四、食用菌
(一)蘑菇。60年代后期,晋江县引种食用菌,80年代初进入高峰。1984年,全县蘑菇栽培面积达37万平方米,比1978年扩大近3倍,产量增加到1480吨(其中收购量达1127吨)。
1986年蘑菇收购价格猛跌(每0.5公斤鲜菇由原来1.1元左右,下降为0.5—0.7元),影响了蘑菇生产的发展。到1988年,全县的蘑菇栽培面积降至8.1万平方米,产量降为320吨。
(二)金针菇。80年代中后期新兴的一种超级保健食品。1985年,安海镇开始栽培,是年生产25万瓶(袋)金针菇食用菌,收入15万多元。永宁镇1986年首次试种6.645万袋,到1987年3月中旬共收菇8.5吨,产值5万多元。1987年全县金针菇的栽培数量已由1986年334.9万袋增到1409万袋,产量也由1986年400吨增至1900吨。1988年栽培量达1022万袋,产量2000吨。
第十节 棉花、龙舌兰、油莎豆
一、棉花
宋朝真宗年间,棉花种植技术自印度经海路传入闽、粤,称为“吉贝”或“茄拌”。明朝时,晋江沿海的东石、安海一带开始种植棉花。
抗日战争时期,部分群众利用边角地零星种植一些棉花。安海灵水吴起种试种0.1亩,收皮棉3.5公斤;内坑下村张克川在花生地里隔沟套种0.3亩,收皮棉6公斤;蚶江莲塘蔡科安种植50株,采摘后自织土布72尺(约22公尺)。
1962年,国营西滨农场试种1.7亩,亩产籽棉37.5公斤。1963年,全县利用新围垦的海埭种植340亩、西滨农场扩种102亩,亩产籽棉78.4公斤。
1964年,全县共种棉花326亩,亩产57.5公斤,其中一亩再生棉,两季亩产114公斤。当年总产籽棉19.22吨。1967年后,全国皮棉供应逐步缓和。到80年代,全县不再栽种棉花。
二、龙舌兰
新中国成立前,全县各地已普遍种植。1949年,全县种植17125亩,但产量不佳。1952年随着生产的发展,总产达16.5吨(其中国家收购6.5吨)。1955年县财政拨出1万元作为奖励金,到1957年全县龙舌兰种植面积发展到49125亩,产麻丝158.2吨(其中国家收购137.7吨)。1958年又扩到57057亩。由于管理不善,麻丝产量降至60吨。此后面积逐年减少,到60年代末成片的龙舌兰就很少了。
三、油由莎豆(又名油莎草)
油莎豆是北京植物园1960年从保加利亚引进的一种油料作物(茎块含油22—32%)。1967年,龙湖公社英湖等9个重点科技组开始试种,一般亩产茎块(实为种子,形似花生仁,但皮厚)150公斤左右。安海灵水专业队试种0.2亩,亩产250公斤,最高的亩产352.5公斤。由于产量低,加工麻烦,所以没有继续扩种。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