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城——青阳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40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县城——青阳镇
分类号: K928.2
页数: 2
页码: 24-2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市县城——青阳镇的建置沿革,青阳镇位于县境北部(东经118°34′,北纬24°49′),距泉州城区12公里,为城南要镇。1951年春,县治迁此,始为县城。1988年辖有21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4个居委会。总面积27.8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人口66629人(13455户),其中城镇居民19942人,大多为汉族。
关键词: 晋江县 建置 青阳镇

内容

青阳镇位于县境北部(东经118°34′,北纬24°49′),距泉州城区12公里,为城南要镇。1951年春,县治迁此,始为县城。1988年辖有21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4个居委会。总面积27.8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人口66629人(13455户),其中城镇居民19942人,大多为汉族。
  该镇因坐落于镇北的青梅山之阳而得名。据考,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劳动。自古以来,杂姓相处。至西晋,有蔡氏入居。唐开元年间,此地为东石、安平的蕃商集行陆路的中间站。其时,蔡氏有七世孙5人,开设饮食店5间以方便旅人,行客赞誉,称“青阳蔡五店市”,因而青阳有“五店市”的别称。宋代以来,庄氏入迁,后来人丁兴旺,乡政大权为庄姓绅士所掌握。宋代青阳属永宁乡永福里,元、明、清属二十七都。据明万历十六(1588)年所立的《乡约记》石刻(现存青阳梅山乡贤祠内)记载:“吾青阳一乡,合居二十七、八都之民,烟火不下数千,而附近之乡累万,然未易以绳束而一之也。”足见明代后期,青阳已逐渐形成为晋南的重要集镇。清初,青阳人因受“海禁”和“迁界”政策所迫,辗转流离,大量到南洋谋生,主要是前往菲律宾。目前,马尼拉青阳华侨很多(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青阳的旅外侨胞及港澳同胞已达7.1万人),且设有庄氏宗亲会。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侨乡经济的繁荣,一些侨胞集资于街道扩建,青阳遂成为初具规模的集镇。成为县城之后,其建设速度更快。新建的街道宽敞、平坦,店铺林立,购销两旺。崭新的外贸大楼、侨联大厦、邮电大楼、新市场等建筑群拔地而起。镇西南楼房大厦,鳞次栉比,商店、公园交相辉映,形成现代格局的新大街。
  青阳地处平原,从宋代以来,“六里陂”灌溉了这片土地,所以农业生产向称发达。1988年有耕地2万多亩。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番薯,其次有花生、大豆、大小麦、甘蔗等,粮食总产量达9152.65吨。
  青阳镇的工业以皮革、铁器、乳品等为主。手工业以糖制蜜饯最为著名。从明代开始,这里就制造蜜果。青阳源和堂蜜饯厂久负盛名,产品销往国内外。1979年以来,各种经济形式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1988年已有企业251家,主要经营食品、服装、农机修配、汽车配件、五金工艺品等。其中,竹编、皮鞋、手套畅销国内外。当年,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1004亿元。
  青阳交通方便,公路四通八达,汽车可达福州、泉州、厦门、漳州及县境内各主要乡镇。
  青阳是晋江文化中心。有中学2所、小学19所,还有县少年业余体校、电大教学班、县医院、防保站、保健院、医学研究所、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站等。
  青阳镇主要名胜古迹有宋代的石鼓庙及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的读书处——白毫庵,还有位于崎山的新石器遗址。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