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两地迁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35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两地迁徙
分类号: D675.8
页数: 3
页码: 920-922
摘要: 本节记述了古代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移居台湾和台胞移居石狮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台湾关系 移居 石狮市

内容

一、石狮人移居台湾
  石狮地处泉州湾与深沪湾之间,蚶江、石湖、祥芝诸港系泉州门户,扼晋江咽喉,永宁则居于深沪湾突出部,沿海岸线正对台湾中北部,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两岸关系十分密切。
  唐开元年间(713~741年)航海家林銮在蚶江石湖港开辟码头(俗称林銮渡),沿海居民“竞争率航渡海”。其时境内已有人到台湾、澎湖进行捕鱼、狩猎或经贸活动。
  宋乾道七年(1171年)后,台澎隶属晋江县管辖。据《宋史》载,台湾在泉州之东,有海岛曰澎湖,烟火相望。自南宋至明天启年间,石狮人徙居台湾人数有所增加。
  明末至清代,石狮人迁徙台湾出现三次高潮。
  (一)第一次移民高潮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祥芝湖厝村林氏有一房族人徙居台湾。明嘉靖年间(1522~1565年),蚶江欧阳迁江五世裔孙欧阳文卿迁居金门。明天启元年(1621年)海澄县人颜思齐与南安郑芝龙等28人因在日本反抗幕府统治,事败逃往台湾,在台筑寨定居,以台北为据点,进行走私贸易的同时,也着手开发台湾,并派人到泉漳沿海招募移民3000多人去台拓垦。天启五年思齐病故,郑芝龙继任盟主,又多次到福建招募移民。其时石狮境内沿海居民相率赴台。崇祯三年(1630年),已受招抚的郑芝龙在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支持下,招募福建上万人到台湾开荒种地,这是有组织大规模向台湾移民,其时石狮境内还有携带家眷同往的。
  清初,荷兰人占据台南,曾诱骗大批福建居民入台垦植,以获取农副产品,沿海居民因饥荒被迫移居台湾。至崇祯十七年,泉漳移民骤增到10多万人,其中不乏石狮人,大部分集中在台南一带。
  (二)第二次移民高潮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东征复台时,首批入台人数达2500多人,其时石狮境内许多群众自愿入伍,有的举族迁台。蚶江前垵人薛祖武是郑成功部将,相率石狮境内沿海青年随军渡台,郑成功军队还招募因“迁界”而流离失所的居民入台拓垦。郑成功夫人董酉姑是永宁沙堤村人,也随军赴台。其祖家沙堤村董学梁长子道孚派下相率移居台湾。石狮洋坑村(今容卿)蔡氏乡民不少人随郑成功入台,后在台北定居,开发台北小洋坑村。据清末至民国修的《永宁霁霞高氏宗谱》、《永宁银江陈氏三房家乘》、《莲埭东间林氏宗谱》记载,清初,移居台湾者达200余人,分散在台北、淡水、笨港。
  (三)第三次移民高潮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平定台湾后,严厉限制沿海人民“偷渡”入台,移民人数增长缓慢。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台湾鹿港与蚶江港对渡,乾隆五十七年又开放台湾八里岔与蚶江对渡,台运盛极一时,出现“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的情景,形成第三次移民高潮。据石狮境内民间遗存的部分族谱记载,康、雍年间移台族人仅100多人,而乾、嘉期间入台者竞达1000多人。其中莲埭东间林氏,在康、雍期间入台89人,乾、嘉及道光年间迁台者达280人;蚶江石壁林氏在康、雍期间入台者36人,乾、嘉及道光年间徙台多达887人,分布在台湾各地,至今繁衍1万多人。其发展趋势十分明显。在这次移民高潮中,蚶江地处泉州湾外港,又是政府允许开放的对台港口,促使蚶江及祥芝、永宁等地居民竞率渡台,还出现兄弟相携,夫妻同往,举家迁徙的现象,而且移民分布已从台湾西部沿海地区逐渐发展到中部山区及台东一带。
  除三次移民高潮外,其余年份亦常有石狮人徙居台湾。清同治三年(1814年)日本侵占台南,福建船政大臣沈葆祯被封为钦差大臣到台湾督办海防事务,在大陆招募移民。石狮人陆续有人赴台开发。道光二十年(1840年),台湾开放安平、淡水、基隆、高雄为通商口岸,有组织地对台开垦,石狮人相率赴台开发。咸丰年间(1851~1861年),石狮洋坑发生封建械斗,弱房者有500多人迁移台北小洋坑投奔宗亲。至今台北小洋坑村蔡氏家族已繁衍7000多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改任台湾首任巡抚兼抚垦大臣,招募大批闽粤沿海居民赴台,由政府供应口粮、耕牛、农具、种子。在此政策鼓动下,不少石狮人徙居台湾,很多村庄人口激增。甲午战争后,日本占据台湾,石狮移居台湾虽受到一定阻挠,但也未中断过。至抗日战争胜利台湾重归祖国后,石狮人渡台形成近代又一次移民高潮。这次移民包括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界人员。民国34~37年(1945~1948年)去台165人,其中石狮镇68人、永宁21人、蚶江46人、祥芝29人,绝大部分定居台湾。1949~1953年国民党撤离大陆退踞台湾时,在沿海抓走不少渔民。石狮地域被抓171人,仅祥芝乡就有55人被抓到台湾。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隔绝往来。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大陆居民赴台探亲、奔丧,此后允许有条件的居民在台定居。1991~1997年,石狮市共有216人去台定居。
  据台湾省户籍统计,1997年台湾有汉族人口约2000万人,祖籍福建的占汉族人口的80%,其中泉州籍的占47.8%。按人口自然增长率及石狮在晋江和泉州历代渡台人数比例计算,在台祖籍石狮的移民后裔有30万人,已分布在台湾各地。
  二、台胞移居石狮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廷裁撤澎湖巡检司,将澎湖民众迁至泉、漳地,其时便有澎湖人移居石狮境内。部分早期赴台拓垦、经商的石狮人的后裔,遵祖先遗训返祖居地成家立业,或携家眷返归祖居地定居。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后,日本占领台湾,不少台胞移居大陆,有的定居石狮境内。日本占据台湾的50年间,强迫台胞加入日籍,许多台胞不甘受辱,纷纷起来反抗,有些人不承认日籍而移居大陆,如林惠祥移居蚶江莲埭,后到厦门大学任教。有的到石狮境内行医、教书、做工、经商、求学,或与大陆联婚而定居石狮境内。还有些因贫困将孩子送给往台经商的石狮人带回抚育。有的台胞送儿子返故里继承祖业。此外有台湾青年加入国民党军队被骗到大陆参战,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后滞留在石狮境内。据1988年调查,在石狮的台胞有60户,293人,其中石狮镇10户、56人,永宁镇26户、107人,祥芝乡15户、77人,蚶江镇9户、53人。1997年石狮市有台胞146户、750人,其中市区38户、175人,蚶江镇32户、167人,祥芝镇46户、249人,永宁镇30户、159人。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