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与台湾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35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与台湾关系
分类号: D675.8
页数: 16
页码: 920-935
摘要: 本章记述了古代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与台湾关系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台湾关系 石狮市

内容

第一节 两地迁徙
  一、石狮人移居台湾
  石狮地处泉州湾与深沪湾之间,蚶江、石湖、祥芝诸港系泉州门户,扼晋江咽喉,永宁则居于深沪湾突出部,沿海岸线正对台湾中北部,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两岸关系十分密切。
  唐开元年间(713~741年)航海家林銮在蚶江石湖港开辟码头(俗称林銮渡),沿海居民“竞争率航渡海”。其时境内已有人到台湾、澎湖进行捕鱼、狩猎或经贸活动。
  宋乾道七年(1171年)后,台澎隶属晋江县管辖。据《宋史》载,台湾在泉州之东,有海岛曰澎湖,烟火相望。自南宋至明天启年间,石狮人徙居台湾人数有所增加。
  明末至清代,石狮人迁徙台湾出现三次高潮。
  (一)第一次移民高潮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祥芝湖厝村林氏有一房族人徙居台湾。明嘉靖年间(1522~1565年),蚶江欧阳迁江五世裔孙欧阳文卿迁居金门。明天启元年(1621年)海澄县人颜思齐与南安郑芝龙等28人因在日本反抗幕府统治,事败逃往台湾,在台筑寨定居,以台北为据点,进行走私贸易的同时,也着手开发台湾,并派人到泉漳沿海招募移民3000多人去台拓垦。天启五年思齐病故,郑芝龙继任盟主,又多次到福建招募移民。其时石狮境内沿海居民相率赴台。崇祯三年(1630年),已受招抚的郑芝龙在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支持下,招募福建上万人到台湾开荒种地,这是有组织大规模向台湾移民,其时石狮境内还有携带家眷同往的。
  清初,荷兰人占据台南,曾诱骗大批福建居民入台垦植,以获取农副产品,沿海居民因饥荒被迫移居台湾。至崇祯十七年,泉漳移民骤增到10多万人,其中不乏石狮人,大部分集中在台南一带。
  (二)第二次移民高潮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东征复台时,首批入台人数达2500多人,其时石狮境内许多群众自愿入伍,有的举族迁台。蚶江前垵人薛祖武是郑成功部将,相率石狮境内沿海青年随军渡台,郑成功军队还招募因“迁界”而流离失所的居民入台拓垦。郑成功夫人董酉姑是永宁沙堤村人,也随军赴台。其祖家沙堤村董学梁长子道孚派下相率移居台湾。石狮洋坑村(今容卿)蔡氏乡民不少人随郑成功入台,后在台北定居,开发台北小洋坑村。据清末至民国修的《永宁霁霞高氏宗谱》、《永宁银江陈氏三房家乘》、《莲埭东间林氏宗谱》记载,清初,移居台湾者达200余人,分散在台北、淡水、笨港。
  (三)第三次移民高潮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平定台湾后,严厉限制沿海人民“偷渡”入台,移民人数增长缓慢。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台湾鹿港与蚶江港对渡,乾隆五十七年又开放台湾八里岔与蚶江对渡,台运盛极一时,出现“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的情景,形成第三次移民高潮。据石狮境内民间遗存的部分族谱记载,康、雍年间移台族人仅100多人,而乾、嘉期间入台者竞达1000多人。其中莲埭东间林氏,在康、雍期间入台89人,乾、嘉及道光年间迁台者达280人;蚶江石壁林氏在康、雍期间入台者36人,乾、嘉及道光年间徙台多达887人,分布在台湾各地,至今繁衍1万多人。其发展趋势十分明显。在这次移民高潮中,蚶江地处泉州湾外港,又是政府允许开放的对台港口,促使蚶江及祥芝、永宁等地居民竞率渡台,还出现兄弟相携,夫妻同往,举家迁徙的现象,而且移民分布已从台湾西部沿海地区逐渐发展到中部山区及台东一带。
  除三次移民高潮外,其余年份亦常有石狮人徙居台湾。清同治三年(1814年)日本侵占台南,福建船政大臣沈葆祯被封为钦差大臣到台湾督办海防事务,在大陆招募移民。石狮人陆续有人赴台开发。道光二十年(1840年),台湾开放安平、淡水、基隆、高雄为通商口岸,有组织地对台开垦,石狮人相率赴台开发。咸丰年间(1851~1861年),石狮洋坑发生封建械斗,弱房者有500多人迁移台北小洋坑投奔宗亲。至今台北小洋坑村蔡氏家族已繁衍7000多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改任台湾首任巡抚兼抚垦大臣,招募大批闽粤沿海居民赴台,由政府供应口粮、耕牛、农具、种子。在此政策鼓动下,不少石狮人徙居台湾,很多村庄人口激增。甲午战争后,日本占据台湾,石狮移居台湾虽受到一定阻挠,但也未中断过。至抗日战争胜利台湾重归祖国后,石狮人渡台形成近代又一次移民高潮。这次移民包括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界人员。民国34~37年(1945~1948年)去台165人,其中石狮镇68人、永宁21人、蚶江46人、祥芝29人,绝大部分定居台湾。1949~1953年国民党撤离大陆退踞台湾时,在沿海抓走不少渔民。石狮地域被抓171人,仅祥芝乡就有55人被抓到台湾。由于人为的原因,海峡两岸隔绝往来。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大陆居民赴台探亲、奔丧,此后允许有条件的居民在台定居。1991~1997年,石狮市共有216人去台定居。
  据台湾省户籍统计,1997年台湾有汉族人口约2000万人,祖籍福建的占汉族人口的80%,其中泉州籍的占47.8%。按人口自然增长率及石狮在晋江和泉州历代渡台人数比例计算,在台祖籍石狮的移民后裔有30万人,已分布在台湾各地。
  二、台胞移居石狮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廷裁撤澎湖巡检司,将澎湖民众迁至泉、漳地,其时便有澎湖人移居石狮境内。部分早期赴台拓垦、经商的石狮人的后裔,遵祖先遗训返祖居地成家立业,或携家眷返归祖居地定居。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后,日本占领台湾,不少台胞移居大陆,有的定居石狮境内。日本占据台湾的50年间,强迫台胞加入日籍,许多台胞不甘受辱,纷纷起来反抗,有些人不承认日籍而移居大陆,如林惠祥移居蚶江莲埭,后到厦门大学任教。有的到石狮境内行医、教书、做工、经商、求学,或与大陆联婚而定居石狮境内。还有些因贫困将孩子送给往台经商的石狮人带回抚育。有的台胞送儿子返故里继承祖业。此外有台湾青年加入国民党军队被骗到大陆参战,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后滞留在石狮境内。据1988年调查,在石狮的台胞有60户,293人,其中石狮镇10户、56人,永宁镇26户、107人,祥芝乡15户、77人,蚶江镇9户、53人。1997年石狮市有台胞146户、750人,其中市区38户、175人,蚶江镇32户、167人,祥芝镇46户、249人,永宁镇30户、159人。
  第二节 台胞业绩
  一、开发台湾
  明天启至崇祯年间,石狮人追随郑芝龙入台拓垦,“渡大海,人荒陬”,“筚路褴褛,以启山林”,胼手胝足,沥血流汗,克服困难,和台湾各族人民一道开发台湾。
  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后屯军拓垦,开基建业,发展农业生产。大批石狮籍青年追随郑成功东征台湾后,定居垦植,写下可歌可泣的一页,正是:“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士,茹苦间关不忍离”。他们和泉漳移民一道把台南平原垦成富饶的农业区。在众多移民中,不少石狮人募众垦植,拥有大批田园,遂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地主,如蚶江石壁林式霁“年弱冠,航海之淡水,只身空乏,数十年间,蓄妻子,置田园,……今持筹者权有二千金预为买沃计”。又如台湾新竹李氏开基祖李锡金,祖籍永宁岑兜,清代往台湾新竹谋生,因勤劳俭朴,初当码头工,后经商致富,稍有积蓄则购置田产,大富时购地达20多平方公里,拓垦种植,改造成万顷良田,为农业生产做出贡献。
  二、建设台湾
  早期入台的石狮人除在台湾垦植外,也发展手工业、工商业。蚶江石壁林诒铉在台湾经营糖业。永宁西岑村移民施文霄于清乾隆年间入台,在鹿港开设“施美玉”香铺,生产“奇楠香”。永宁高启特经营油料、面线作坊,运销澎湖、基隆等地。他还经营航运业,专营基隆航线。多数石狮人在台湾充当码头运输工,如佛头港码头工人,多来自石狮大仑;台南新港、墘港码头工人多来自石狮塘后村。
  民国以后入台的石狮人大多以经商为主,其中不乏有致富者。据1985年台北石狮籍王氏宗亲附设的太原幼稚园调查报告,入学幼儿342人,其家长职业分别为“军警4人,公教34人,工人37人,商业225人,农民3人,交通17人,其它27人”,可见经商者占大多数。世界华人巨富郑氏家族“亚世集团”创始人郑周敏,祖籍永宁西厝,70年代在台湾创办亚洲最大信托公司,以低廉价大量收购地皮兴建居民住宅,在高雄市兴建拥有3000套住宅的“亚洲商业城”;在台北兴建“亚洲游乐园”;在台北火车站前建亚洲地区规模最大最豪华的“环亚大饭店”。郑氏家族在台湾还拥有40多家公司。1986年,郑周敏之女郑绵绵继任亚世集团董事长,被誉为世界“企业皇后”,1987年荣获“台湾最成功女性”榜首。祖籍石狮宽仁街的陈植佩博士是台湾合板制造输出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台湾进出口商公会及台湾省商会联合会常务理事。祖籍蚶江莲埭的蔡火炮先后担任运输机关拖驳业公会理事长、捷信开发公司董事长,被选为基隆市“议会议长”。祖籍彭田(今属灵秀镇)的蔡绍华是台湾商业银行董事长、台湾中苏经济贸易协会理事长。祖籍蚶江东垵的王惟昌是台湾著名的进出口商、烟草商。蚶江水头籍的王橙光是台湾肥皂工业公会理事长、台湾经济部国语推进员。还有一大批工商界企业家如林为兴、王为远、林庆同、王诗谦等人,此外在教育界、卫生界、文艺界、军政界都有石狮籍杰出人才,他们为社会繁荣、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三、热心公益事业
  在台湾的石狮人多能热心公益事业。清乾隆年间,蚶江籍林式霁在淡水经商,数十年间“置田园,省之贡院、台之考棚、淡之城郭,都大力捐资修建”。永宁籍林振嵩于清代去台经商,常接济贫民,其子林元品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诰授奉直大夫,在台湾“举数大事”,深受民众爱戴。永宁籍李锡金致富后不忘昔日艰辛,把当年使用过的扁担及绳索悬挂厅堂中,教育家人体恤贫苦人民。他热心公益事业,清咸丰间曾平息民间械斗,捐款办理平粜救济贫民。清光绪六年(1880年)福建巡抚还为他题请旌表,人祀孝悌祠。
  徙台的石狮人致富后不忘捐资创办家乡的公益事业。自清代以来常返祖家故里造桥铺路,赈灾济贫,兴办教育卫生事业的台胞不计其数。清代鹿港巨富林振嵩曾多次返祖居地永宁乐善好施,捐资修葺姑嫂塔、虎岫寺和泉州顺济桥。清代永宁梅林蔡名标赴台经商致富后,曾多次参与修桥造路。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泉州一带闹饥荒,蚶江石壁入台经商的林怀宗出资从台运米到家乡平粜,应济民需。永宁籍台商李锡金返故里岑兜将部分家产充作公业,救济族中青年。
  1979年以后,海峡两岸乡亲联系逐年增多,石狮籍台胞利用返乡探亲、寻根谒谒祖的机会,参与修建道路,创办学校、医院等各项公益事业。1987年蚶江籍台胞王诗谦捐资8500元,铺建水沟以及西欧厝、王厝石砖路。1988年蚶江籍台胞林为兴返乡探亲,捐资2.3万元铺建东头山至前宫尾石砖路。他还捐款修建后垵泉泰路尾“怀乡亭”、村委会办公楼、小学校舍和篮球场,并与江川田等人创办“蚶江中心小学教育基金会”,奖励教学有成的师生。此外他还捐资58.8万元人民币、5万元港币给老人协会、南音社、灯谜组作为活动经费。至1997年他为家乡公益事业共捐款200多万元。台胞江川田也捐资10万元兴办蚶江教育事业,并在蚶江投资创办“川田工业区”,成为“蚶江荣誉村民”。台湾商业银行董事长、台湾中苏经济贸易协会理事长,祖籍彭田的蔡绍华捐款150多万元,用于建设鹏山学校、鹏山幼儿园、村委会办公楼和水、电、路等公共设施。1996年他还捐1500多万元筹建鹏山职业中专和教育基金会。祖籍龙塘村的台湾会计师公会理事长王人瑞也为家乡公益事业认捐200多万元。
  众多石狮籍台胞十分热心桑梓建设和公益事业,1988~1997年共捐资数千万元。
  四、共御外侮
  (一)驱逐倭寇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蚶江石湖置巡检司,移镇海卫浯屿(今属龙海市)水寨于石湖,钦依把总沈有容重建寨城,为“海上巨镇”、“固泉门户”。是年冬,倭寇洗劫沿海,窜入台岛为据点。沈有容决心平息倭祸,于农历二月初八日(1603年1月8日)“谋歼敌,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风,存十四舟,过澎湖”;“再行一天达台湾,倭望我军,出师迎战,沈将军率领众士与倭作殊死战,无不以一当百;贼大败,尽出辎重,投之于海,令我军拾而姑少援师,我军无一人取其秋毫,战尽力,斩酋火攻,须叟而尽,沉敌六艘,斩首十五级,夺还男女三百七十余人。倭遂去东蕃,海上息肩者十年”。这是中国军队首次在台湾本岛进行的反侵略斗争。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荷兰武力侵占澎湖,“伐木筑舍,为久居计”。明政府派驻守石湖的政令都司沈有容到澎湖,采取适当手段赶走荷兰侵略者。沈有容受命后,遂密谋,采用“先声而后实”的策略,于11月6日出奇招而“单艇见虏”,以大无畏气慨,谕退荷夷。终于使荷酋韦麻郎胆战心惊,“缩颈坠泪”,于12月15日“扬帆去”。至今澎湖马公镇尚立有《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石碑。
  明永历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的中军统领薛祖武(蚶江人),随郑成功东渡复台。当时薛祖武部的水兵不少是石狮子弟。翌年元月,郑成功终于收复荷夷占据达38年之久的祖国领土台湾。郑成功元配董酉姑(永宁沙堤人),她在郑成功一生伟业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随郑复台征战中,以慈母般的情怀爱护将士。郑成功逝世后,董夫人是郑军营中的“国太”,过问郑氏藩府内外事务。董酉姑被称为“女中英才”、“国母”。
  (二)反抗日寇侵略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后,旅台永宁人施士洁与台南团练局统领许南英积极招募义勇进行抵抗。由于形势急转直下,因“势单力薄守不住,乃携眷离台往大陆故里西岑村”,后移居厦门,誓不为日本国子民,“从此不再还回台湾”。祖籍蚶江石湖的蔡培火(号峰山),出生于台湾云林北港,不满日本对台湾人民的残暴统治,多次参与反日斗争。民国10年(1921年),他和漳州人林献堂等组织“台湾文化协会”,会员千余人,组织活动遍及全岛。至民国23年,他和林献堂共发起15次“台湾议会运动”赴日请愿,先后4次被日本当局逮捕,但反抗精神仍无动摇。
  民国26年“8.14”中日空战中,石狮姜厝人姜碧川,驾机参战,战绩优秀,被授予空军英雄。抗战胜利后姜碧川定居于台湾新竹市。民国26年10月日寇占领金门,蚶江籍的欧阳氏同胞不愿当亡国奴,奋起抗战。欧阳水生矢志忠贞,弱冠之龄便参加自卫队,数次率军从大嶝连夜赶到金门,袭击日伪机构,灭寇除奸,大振士气民心,最后捐躯。民国27年12月2日,石狮成立“晋江第三区台湾同胞抗日复土同盟会”,发表抗日宣言,同时设立9个救护所,义务救护抗日受伤的军民。民国29年6月石狮台胞成立义勇军、青少年团等组织。他们在李友帮的领导下,开展医疗服务、巡回宣传、慰问演出等抗日活动。民国32年6~7月间曾3次武装突袭日本占领下的厦门。祖籍莲埭的林惠祥,小时因不愿做日本帝国的顺民,不加入台湾籍,自认是福建人。他十分珍惜祖国文化遗产,抗日战争时逃难到南洋,他总随身携带平时搜集的珍贵文物和图书,虽生活极端困苦,却拒绝国外学者高价收买。他曾先后2次冒险回到台湾对高山族文化进行实地调查,撰写《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在他大量著作中,以铁的事实雄辩地论证台湾高山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台湾是中国的领土。祖籍蚶江石壁的台胞林梦飞,早年受反帝爱国运动影响,在厦门与中共地下组织有过联系,参加“民联”积极抗日,并为解放厦门做出积极贡献。解放后任省民革主委、省政协副主席。台胞林良才祖籍莲埭,自幼随父林艾等往台,青年时代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活动。他竭力动员其父倾资支援革命组织。后因汉奸出卖,被日寇捕入牢中达14年之久,直至抗战胜利后方获自由。1949年毅然回祖国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广东省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等职。
  第三节 经贸往来
  一、海峡通航
  石狮境域海岸线长67.6公里,渡台的港湾有泉州湾的蚶江、石湖、祥芝和深沪湾的永宁梅林港,此外,还有不少沿海渔港如水头、古浮、伍堡、东埔、厝上、外高、沙堤等,可直航到台、澎诸港。蚶江港距台湾鹿港134海里。早期沿海居民渡台主要乘坐大桅木帆船,顺风快者一昼夜则可达台岛。
  唐宋时期,蚶江港已辟至台湾航线。明代初期,虽施“海禁”,但商船走私航运去台仍无停止。明中叶开放海禁后,蚶江、祥芝、梅林港与台岛通航往来密切。清初又严厉海禁,实行“迁界”政策,致使蚶江港渐为废墟。及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政府开放蚶江港与台湾鹿港对渡,规定去台湾的船只在蚶江出海,民船也可从厦门出航,但也要到蚶江海防官署报验。乾隆五十七年又开放蚶江与台湾八里岔对渡航线,自此蚶江与台湾往来十分频繁,海运交通“极一时之盛”。其时蚶江郊商近百家,高峰期日进出港的商船及运输船有300余艘。仅蚶江就有20多家船务行,专营对渡航线。去台的船只从鹿港返回蚶江后,货物有的马骡驮运,有的船舶运载,近至泉州、青阳、衙口,远到同安、马巷、南安、安溪等地,蚶江成为泉州对台贸易物资集散地。
  清政府统治台湾期间,台运盛极一时,从台湾征供粟粮,往内拨运。蚶江港是台运主要港口之一,“蚶船大号配谷一百一石,小号八十”。台运粮船到蚶江后,又从蚶江起运,载去泉州一带的瓷器、铁器、建筑材料、纸张等,从而促进两地的贸易往来。
  民国24年(1935年),大陆掀起抵制日货运动,对台航运一度停业。民国27年,日本侵占厦门,台运自此断绝。抗战胜利后,大陆至澎湖、台湾的海上交通恢复。
  1949年9月后,海峡两岸隔绝往来,停止通航。198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梅林港开辟台轮停泊点,成立台胞接待站。1996年元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祥芝港辟为台轮停泊点,并成立台胞接待点。
  二、贸易往来
  唐宋时期,石狮境内与台湾已有贸易往来。宋乾道七年(1171年)后,台湾归隶晋江县,自此两地贸易关系进一步密切。其时泉州港是世界最大贸易港之一,而蚶江、石湖是泉州港外港,祥芝、永宁、梅林等港口毗邻蚶江,对台贸易十分活跃。
  明初实行海禁,沿海商民利用琉球(冲绳)朝贡贸易私自转向台湾贸易。明代中后期,石狮境内沿海一带成为海上走私贸易集散地,走私海船经常往来闽台两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清乾隆四十九年、五十七年先后开放蚶江与鹿港和八里岔对渡,两地贸易进入鼎盛时期。蚶江设海防官署,管辖泉州府五县的对台贸易,蚶江港成为“泉州总口”,上可通苏浙、下抵粤东,台湾运载米、豆、油、糖到蚶江,出入稽查由海防官署管理。从台湾运来的主要物资有粮食、糖、皮革、木材、海产品、硫磺、黄蜡、樟脑、牛黄、冰片、藤、水果等;从蚶江港等地运去的物资主要有药材、香菇、笋干、烟、纸、茶叶、瓷器、工艺品等。对渡期间,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商人组织带有同业公会性质的组织,称“郊”或“行郊”纷纷在蚶江设立商行近百家,较大规模的商行有欧泉胜、王珍兴、蔡晋丰、郑惠和商号,还有鹿港行郊20多家。鹿港是泉州府郊商聚居地,泉州郊商多达200余家。在石狮、永宁、祥芝等地对台贸易的商行也增多。不少商人因经营对台贸易致富,如永宁日茂、霞源等商行。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蚶江与鹿港对渡中止,蚶江海防官署随之关闭。石狮境域与台湾之间仅有少数民间贸易。日本侵华期间,对台贸易中断。抗日战争胜利后,石狮境内往台湾经商人数渐多,石狮境内商人在台还组织商会,发展对台贸易。从台湾运入石狮境内的主要物资有粮食、水果、木材、藤器、糖、火柴、海产品、矿石、水泥等;由石狮境内输出的物资有毛竹、瓷器、金银冥纸等,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况。1949年9月后至1979年两岸贸易关系中断。1979年元旦,叶剑英委员长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两岸关系随之逐渐缓和。随着民间交往日益增多,间接直接的民间贸易也随之明显增加。1981年梅林港设立台胞接待站、渔轮停泊点,台湾渔民因补充渔需物资开始以货换货或以外币购买大陆物资。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海峡两岸开展间接民间贸易。1988年11月台湾“经贸部”公布“大陆产品间接处理原则”,允许间接进口大陆50项产品。此后两地贸易关系日趋明朗化。同年12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石狮市永宁梅林码头作为对台小额贸易的台轮停靠点,凤里贸易公司经营对台小额贸易。输入的台货主要有涤纶线原料、化工产品、家用电器;输出的主要物资有烟、酒、海产品、药材、食用菌等土特产品。1990年共接待台轮36艘次,贸易额41万美元,1994年增至65万美元。1995年省人民政府批准石狮市进行对台贸易试验点的建设,同年省广宇集团公司、泉丰贸易公司和石狮市人民政府、永宁镇人民政府有关单位联合创办宁宇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从事对台贸易试验点业务。当年宁宇对台贸易公司等单位参与海峡两岸商品博览会,成交金额达520万美元。1996年元月,省人民政府批准祥芝台轮贸易停泊点和祥芝天宝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从事对台贸易业务。当年全市对台小额贸易达535万美元,涉台仓储保税货物3076吨、货值474万美元。1997年全市对台贸易额达1000多万美元,涉及仓储保税货为3万吨、货值6000万美元。
  三、经济合作
  改革开放后,海峡两岸民间经济合作日益频繁。1980年台胞陈先生(龙海县籍)投资创办境内首家合资企业。至1986年他先后24次到祥芝进行经济考察和合作,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创建多家合作合资企业。石狮建市后,进一步加强与台湾的经济合作,1988年,台胞王为远在蚶江创办大信雨具有限公司,成为石狮建市后首家台资企业。此后,通过加强侨台外事工作,用“以港引台,以台引台”的方法,促进台商企业家到石狮投资办厂。1990年台商王贵铭联合3位从事服装设计、生产20多年的企业家投资石狮创建玖益时装有限公司,生产“金色年华”名牌女时装,畅销国内外。至1990年年底全市批准台资企业28家,协议投资总额1.47亿元,利用台资1.3亿元,石狮市已成为台商在福建投资的热点之一。投资项目涉及服装鞋帽、针织漂染、电子元器件、食品加工、塑料制品、房地产开发、旅游服务等行业。1992年后石狮加快引进台资步伐,制定台胞投资优惠办法,吸引台商到石狮进行成片土地开发。当年批准台资企业23家,协议投资总额1.2亿元,累计台资企业62家,投资总额达3.3亿元。
  1995年,石狮市充分利用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对台贸易试验点的区位优势,于8月18日与省对外开放事务办公室、省纺织工业协会和台湾国际贸易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海峡两岸(石狮)纺织服装博览会”,吸引台湾纺织品技术协会属下35家企业100多个台商参加,为两岸纺织品技术合作提供交流机会,同时也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之间经济交往。1995~1997年,石狮市共召开四届博览会,每届都有100多名台商参加。台湾海峡两岸商务经贸协调会秘书长丁楷恩,台湾味丹集团董事长杨奕雄,国际青年商会台湾总会花莲分会一行7人,香港台湾商业会长黄武雄等一行20人先后到石狮参观、考察、洽谈经济合作项目。蚶江籍台胞林为兴先后兴建水产养殖场、商品楼、商业街,并动员其它台商投资石狮兴办企业。1997年,石狮市累计台资企业172家,投资总额16.363亿元,投资项目涉及各个行业,其中服装纺织业占投资总额的58%。
  第四节 文化交流
  一、民俗交融
  石狮人徙台后聚姓、聚族而居,始终保持昭穆相承、两地互婚、地名相关、风俗相似、语言相同的亲缘关系。
  (一)昭穆相承
  移居台湾的石狮人在台安居置业,繁衍后代,不忘维系两地宗族血缘关系,均参照祖居地昭穆传宗接代。清初,石狮小洋坑蔡姓徙台后在台北建小洋坑村,把昭穆带入台湾,今已繁衍12代,因辈序不够,又重新编“尊贤育才,以彰有德”辈序,并传回祖居地让族人共用。蚶江李姓入台传衍至10代,清末返故里修宗谱时又新编11~30世讳行。这种血浓于水的关系使早期去台石狮人魂牵梦萦、思念祖家故土,并不顾海峡波涛,返乡同承昭穆,共叙亲情。
  (二)两地互婚
  古代去台拓荒的石狮人,由于条件限制,往往不带眷属,有的人在台聚妻生子繁衍生息。如蚶江石湖郭培生“往台湾,妣林氏,台湾女”;蚶江林光邦“继妣王氏,名庆娘,高山女。”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随着两岸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两地互通婚姻已较为普遍,不少台胞返乡成亲,再携带妻室赴台创业定居。台湾女子嫁到石狮,石狮女子嫁去台湾已不鲜见,如蚶江林秩礁有“女愁娘,适鹿港……。”在蚶江石壁、莲埭及永宁村林氏族谱中记载清代娶台湾女的族人有62人。由于通婚,两地骨肉亲情关系更加密切。
  (三)地名相关
  冠族地名 明代蚶江林氏二房下井派迁入澎湖,在居住地建“下井”村。
  冠姓地名 明嘉靖年间,蚶江欧厝欧阳文卿迁居金门,生5子5房,将定居地命名为“欧厝”村。明代由永宁迁居晋江衙口的粘氏于清乾隆年间移居台湾彰化县福兴乡,在聚居地取名“粘厝庄”,后繁衍成巨族,遂把粘厝庄分为“顶粘”和“下粘”庄。清代蚶江洪厝洪章炎移居淡水,嗣后传衍台北市汕头街,在居住地取名“洪厝”。
  冠籍地名 明弘治年间,祥芝湖厝村林姓居民徙居台湾,以聚居地取名“湖厝”。莲塘蔡姓徙居台湾,在居住地取名“莲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石狮洋坑村民入居台北,将定居地命名为“小洋坑”村。永宁前埔村入台先民在居住地取名“前埔”村。
  (四)风俗相似
  徙台的石狮人带去祖家的风俗,代代延习,至今保留与家乡相似的风俗习惯。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民间往来十分频繁,两地保持“海上泼水节”的传统风俗。鹿港被誉为“台湾文化城”,石狮境域迁台先民聚居鹿港为数众多,200多年来广大泉漳移民保留着传统的闽南民风民俗,并经常举办规模盛大的“民俗才艺周”,台湾各界人士四面八方涌向鹿港,从传统的闽台民俗文化中寻找台湾在大陆的根。
  (五)民间信仰
  早期石狮境域迁台移民渡台时,常把祖家神灵带到居住地作为保护神,并建宫庙供奉、祭祀。数百年来两地有着共同的神缘关系,在台的石狮乡亲常返乡到祖庙祭祀、“割香”(进香),绵延不绝。
  清乾隆四十九年后,从石狮境域带去台湾的神灵为数不少,如鹿港城隍系永宁城隍“分灵”,后又分支于台中、彰化、台南各地。台湾奉祀永宁城隍的庙宇达100多座。台南忠泽堂的城隍由石狮城隍“分身”,并由迁台先民再分灵到台北、台中、彰化等地祭祀。
  此外蚶江“妈祖宫”的天妃娘娘,“龙显宫”的保生大帝,“五王爷宫”的五王爷,“忠仁庙”的关帝爷,祥芝斗美“王爷宫”的朱、李、池三王爷,永宁外高“英济庙”的关帝爷等神灵于清代先后到达台湾,由徙居台湾的石狮移民建庙奉祀。
  1979年以后海峡关系缓和,台湾奉祀的神灵庙宇相继组团到大陆祖庙进香谒祖。1989年3月26日,台中市灵兴宫董事会组织进香团到永宁谒祭永宁城隍祖庙。至1997年,台湾各地城隍庙先后20多次组团到永宁、石狮城隍庙进香谒祖。1996~1997年,石狮崇福寺、永宁及石狮城隍庙也先后组团到台湾联谊。
  (六)民间纪念活动
  1988年6月28日,蚶江群众自发举办蚶江与鹿港对渡205周年纪念活动,内容包括纪念大会、千鸽翔空、文艺游江、竞舟泼水、海上捉鸭、海上思亲恳谈会、游泳比赛、海上烟花、文艺晚会等,来自台湾及港澳、海外乡亲、省内外观众3万多人共度良辰美景。这次活动在海峡两岸产生深刻的影响。
  1995年9月23~24日,在石狮永宁黄金海岸度假村举办“'95闽台民间艺术节”,是一次荟萃闽台民间艺术精华、风土人情的大型民间艺术交流活动。参加演出的有台北汉唐乐府、台湾亦宛然掌中剧团、福建省梨园剧团等全国各地22个表演团体,包括梨园戏、掌中戏、南音、芗剧、高甲戏、车鼓、舞龙、排子吹、拍胸舞、北管、舞狮、什音、木偶、畲族歌舞等,观众达9万多人。
  二、教育往来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台湾始立府县学,岁科试以取生员。许多石狮人纷纷东渡到台求学,在台取得秀才资格,然后再返原籍参加乡试,如永宁刘廷简、石壁林宏礼等。有的还献身教育事业,为两地教育往来做出贡献。清乾隆年间,永宁西门外徙台林氏家族在台入学致仕者有8人。清道光年间,永宁籍施琼芳生台南,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进士即补江苏知县,铨选六部主事,但他未就职,归台南受聘于“海东书院”讲学授徒。清末永宁籍李锡金迁台定居,常教育子孙“养德性励、风俗为本”,其孙李祖琛在新竹设立私塾,侄孙李祖训任台湾府学训导,均从事教育工作。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李锡金的裔孙李舜臣中举人,内渡返永宁故里从事文教事业,并于民国6年3月与永宁籍华侨李文矩集资创办“银江小学”。
  永宁籍女子教育先行者林朝素从事教育事业数十年,其长子李亦园台湾大学毕业,留学美国,曾任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林朝素的第二三代有10多人在海峡两岸从事教育事业。
  海峡两岸从事文教事业,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做出贡献的石狮人不计其数,如著名人类学家、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人类博物馆馆长林惠祥教授,台湾省会计师公会理事长、台北晋江同乡会名誉理事长王人瑞等人。王人瑞还被华侨大学、黎明大学及泉州师专聘为客座教授。
  三、戏曲、文艺、影视新闻传播
  (一)南音
  清代蚶江与鹿港对渡后,鹿港南音艺人特邀大陆名师苏代赴台教习,鹿港一时乐风大兴。清末蚶江“金兰社”已蜚声海内外,南音名师林子修赴台传播南音,与其它名师登台演奏《百鸟归巢》,一时誉满台岛。至民国时期,两地南音演奏家及爱好者经常互相交流切磋技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蚶江、永宁、祥芝等乡镇先后成立60多个南音社组。1989年3月,石狮市成立南音协会,开展南音艺术研究,取得优秀成果。会员表演多次获奖,并和台湾弦友同台拨弄弦管,丝竹声声播乡音。台湾演艺剧团多次派员到石狮学习戏剧音乐、南音表演。至1997年,石狮市南音协会共接待美国音乐教授、台胞叶娜博士,台北汉唐乐府创办人陈美娥,基隆市第一闽南乐团,台南市南声乐团等台湾学者、弦友40多团组、620多人次。
  (二)什音
  石狮市什音研究社与台湾同胞什音表演艺术家常有往来。1996年元月,该研究社接待来自台湾省高雄的艺人陈金雄等人。陈返台特寄信表达友情。他称赞石狮什音“管弦齐鸣,绕梁不已……扣人心弦”。
  1996年9月16日,台湾著名艺人谢新达(艺名猪哥亮)到石狮什音研究社进行艺术交流,为两岸的什音研究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石狮什音社每年均要接待台湾演戏剧协进会前来开展文艺交流。
  (三)灯谜
  明清时期往台经商的石狮人不乏有灯谜爱好者,在台湾与谜界友人开展谜艺交流。民国初期,素有“灯谜之乡”的蚶江谜界前贤林桂舟等人到台经商,在台湾设谜会友,民国21年台湾谜界到蚶江探访“谈虎楼”诸谜友。
  1949年后,虽然人为造成的海峡两岸隔离,但渔民常在海上相逢,有灯谜爱好者常寓灯谜抒怀,或互通谜信,阅信揭谜,情趣横生。1982年后两地谜事交流活动逐渐频繁。1989年蚶江镇举办全国性的第二届蚶江侨乡谜会,邀请台湾灯谜研究学者朱家熹参加,台湾著名谜友陈祖舜等人及台北、台南谜学研究社寄来贺词;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还为谜会题词。1993年市文化馆及灯谜协会联合举办“当代风采”佳谜创作邀请赛,台北市、台北县、台南市、台中市、澎湖县、高雄市、高雄县等地的谜友11人应邀寄来灯谜作品参赛。1994年石狮市灯谜协会会长苏温才获台湾高雄市谜学研究会和福建省漳州市灯谜协会联合颁发的首届“沈志谦文虎奖”。
  (四)诗词
  清末台湾父子进士施琼芳、施士洁在台湾先后组织“崇正诗社”和“斐亭诗社”、“牡丹诗社”,常与一些进步人士唱和,抒发爱国情怀、讽刺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者。施氏父子著有《石兰山馆遗稿》(诗文集22卷)和《后苏庵诗抄》12册、《四进士同咏集》等。贡生李祖训在台湾新竹县组织“竹梅吟社”,时常聚会赋诗,寄抒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清同治九年(1870年),石狮楹联名家杨浚曾赴游台湾,与台湾知名联家唐景崧、郑用锡等人相互联诗酬唱,在台北等地留题多副楹联。
  民国期间,永宁籍才女郑衍蕃晚年寓居台湾,曾任多家报刊记者编辑,著有《春草吟笺》,收集300多首诗词倾吐其爱国思乡之情。
  海峡隔离后,两岸亲人难于团聚,不少人通过诗词寄托悠悠思亲情怀,如台胞李少园与其母林朝素,台属薛祖评与居台的胞弟“天涯老二”,还有王诗谦、高丽雪、苏婉传等台胞经常以书信往来通过唱和诗词互倾亲情。1989年后,石狮市先后成立“凤鸣诗社”、“中华诗词协会”,也经常与台胞赋诗联谊。
  (五)影视新闻
  1979年后,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吸引台湾影视、新闻界到石狮境内采访拍摄。
  1987年10月,台湾《人间》记者钟俊陞采访蚶江古渡。1988年6月,台湾《大地》记者采访“蚶江与鹿港对渡205周年”纪念活动。
  1992年12月,台湾中视台到石狮拍摄被誉为“天下第一狮”的溪前蔡满意家庭舞狮队。1993年2月8日,台湾宏昌影视有限公司到蚶江古渡码头拍摄闽台传统小戏《管甫送》等。1994年,台湾著名导演凌峰一行来蚶江等地拍摄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1995年9月12日,台湾无线卫星电视台黄宝慧等一行到蚶江拍摄古渡风光。1994~1997年,台湾《工商时报》记者先后两次采访石狮市长,返台后对石狮市的建设风貌进行报道。
  此外,在台的石狮籍同胞不少从事新闻影视工作,如王明山,祖籍石狮街尾,连续6届担任台湾广播协会理事长,为两地影视新闻传播做了不少的工作。
  (六)文艺创作活动
  民国20年,新湖籍台北作家吴丙丁,联络陈华宗、王显珍和苏鸿树医师(台籍)等人发起组织“红叶剧社”。抗战胜利后,苏鸿树等人在今人民路兴建“石狮戏院”。
  建市后,文艺工作者创作不少以台胞思亲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华侨中学排演台湾民谣歌舞《天黑黑》,市实验小学排演台湾校园歌舞(蜗牛与黄鹂鸟》参加全国少年儿童舞蹈录像评比获鼓励奖。蚶江中心小学创作演出思念台湾小朋友的儿童歌舞《金凤蝶》,获泉州市优秀演出奖。1992年,林善忠和林天生创作年画《海峡同乐》,荣获福建省首届书画节铜牌。同年,石狮市举行大型《海峡情深》文艺晚会,特邀中央及省、市著名文艺家、歌唱家登台献艺,抒发思亲情怀。不少台胞看了演出深受感动。石狮市的文艺创作活动为两岸亲人增添深厚的情谊。
  四、体育、卫生往来
  (一)体育
  武术 石狮荣膺全国“武术之乡”,自清代以来出过不少武林高手。清初随郑成功东征台湾、施琅收复台湾军中有不少石狮武林志士。光绪年间,蚶江人纪传改在鹿港经营菜铺,以武功武德服人,曾多次制止泉州帮与漳州帮之间为争夺码头的械斗。石狮人吴锡唐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地开馆授徒,传授中华武术,弘扬中华武德精神。
  篮球 民国20年春,台北作家石狮人吴丙丁自筹经费组织“湖光篮球队”,队员多是台胞。民国27年,他又组建石狮篮球队,促进篮球运动的发展。
  信鸽 1988年10月,石狮市信鸽协会将民间捡到的从台湾飞落到石狮的100多只信鸽集中在围头湾放飞回台湾。1989年,世界鸽联副主席、台湾省鸽协理事长周逸生一行到石狮,与石狮市鸽协交流经验,并共同提出举办“同为炎黄子孙,共为中华腾飞”做贡献活动。1991年,在石狮狮仔山建国际赛鸽舍。1993~1995年,先后举行三届“中国石狮国际环球信鸽赛”。台湾黄教铭的信鸽获第二届首羽冠军鸽。
  门球 石狮市老人体育协会经常举办门球活动及比赛,吸引台胞前来。1996年11月,台湾南投县体育会门球队一行28人莅临石狮与石狮老人体育协会进行友谊比赛。
  (二)卫生
  石狮人渡台,不少人行医济世,传播中华医学。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祖籍龟湖后宅的林深恩(克荣)从彰化“移居鹿港,开设汉药店铺,号阳春,献身济世。后再进五福街,扩展其业,发扬祖德”。其后裔遂以“阳春”为堂号,继承祖业,救人无数。
  蚶江名医林大廷于民国6年东渡台湾,在台北行医,足迹遍及全岛。民国17年,日寇在台湾火烧场设立麻风村,将一些非麻风者也流放该岛。借此作为政治犯的集中营。大廷乃撰《癞疾论》刊于台北《日日新闻》,因触怒日寇被驱逐出境,举家内渡厦门。70年代,移居台湾,著有《卫生便览》、《痘疹专书》。其次子英乔继父业,在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职。
  民国期间,曾有台湾卫生医疗界57人先后到石狮等地行医,抗日战争后大部分人返台,但仍有部分人留在石狮继续在医疗界任职,为祖国医学做贡献,如台籍医师柯婉珍,民国28年任台湾义勇队少年团医生,民国32年到石狮开业行医,1952年任石狮联合妇幼保健站站长,其女曾惠华在泉州市儿童医院任副主任医师、为泉州市政协副主席。
  第五节 寻根谒祖
  从大陆迁台的石狮人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不忘祖家故土,数百年来,冒着海上变幻无常的风险,络绎不绝返籍寻根谒祖。
  一、修葺宗祠
  清乾隆年间徙居金门的蚶江欧阳氏营建“欧阳氏宗祠”,镌刻“鲤郡分支绵世泽,锦江衍派振家声”等歌颂祖先功德和怀祖的楹联。嘉庆年间,永宁林氏宗亲在台湾鹿港营建林氏宗祠,号称“诰命祠堂”。奉直大夫林元品分别在鹿港、永宁建两座“大夫第”官邸,两处各珍藏一本“诰封圣旨”(正副本)。道光十四年(1834年),台湾新竹李氏开基祖锡金回大陆,独资修建永宁岑兜“李氏宗祠”。道光二十一年,石狮洋坑的蔡氏祠堂在风雨中坍塌,在台湾的宗亲蔡庆宗闻信后倾资返故里,重建祠堂。
  民国初年,徙台的蚶江王氏宗亲在台北建祠堂。民国19年,蚶江王厝的王氏宗祠落成,分居台北、淡水、基隆等地宗亲派人专程返祖居地参加进祠祭祖活动。民国20年,石狮洋坑蔡氏家庙再次修建,台北乡亲再次集资襄助。民国22年,石狮林边移居台湾、金门的洪氏宗亲捐资重建祖家洪氏宗祠。
  1988年后,返乡参与修祠祭祖的台胞逐渐增多。1990年10月,台北市“议会”议员林忠,率其家族携带其渡台始祖林式霁等遗像到蚶江石壁寻根谒祖,并捐资人民币40多万元,重建玉山林氏宗祠。1992年,容卿蔡氏宗祠再次修建,在台湾的蔡氏宗亲纷纷捐资,并组团前来谒祖。1997年,台胞林为兴到祖居地蚶江村倡修并捐款重建锦江林氏宗祠。
  二、共纂族谱
  清嘉庆二十五年(1845年),蚶江石壁村玉山林氏修谱时,在台湾淡水经商的族人林正心曾“积金满千,公鸠佛银,交入行中,言念谱未修,以为修谱之用,又恐不充,自独加捐以补足。”
  民国3年,蚶江石壁玉山林氏续修林氏宗谱。民国10年,蚶江村编修欧阳氏宗谱。民国14年,重修锦江(蚶江)林氏五房宗谱。每一次修谱都完整地把分派徙居于台湾各地的族人载入族谱。在修谱活动中,还邀请台湾族亲参加。这种海峡两岸族人共纂族谱的传统习惯构成闽台关系中一大特色。民国期间,蚶江石壁林氏宗亲编修宗谱时,由该族耆老往台与族人联系,在台林氏族人“心力俱备,其尊宗敬祖之志可谓至矣。”台湾移民重视在大陆宗族的修谱工作,藉此让子孙后代不忘祖,不忘本,知道他们的根在大陆,在石狮。许多徙台石狮人后裔就是根据族谱到祖居地寻根谒祖的。
  三、探亲祭祖
  1988年5月15日,台湾粘氏宗亲2人到永宁祖地祭祖扫墓。嗣后,台湾粘氏宗亲会会长粘火营率谒祖团一行13人到永宁拜谒祖先。同年9月13日,台湾台中市“法院院长”王甲乙到蚶江谒祖恳亲,返台后辗转寄来一封书函:“自从大陆归来,故乡风情,亲友欢欣接待,亲情犹历历在目,得偿先父母宿愿……嗣后如有机会,当再前往大陆与各位亲人欢聚。”
  1991年8月8日,被誉为台湾“音乐教父”的许常惠教授,遵先母遗嘱,会集美国、日本、台湾等地亲人一行11人千里迢迢到蚶江寻根。几经曲折,终于找到清代蚶江“泉合利商行”的后裔王丽水。王丽水把从清代珍藏至今的陈旧家谱给许教授等阅看,个个热泪盈眶:“这才是正宗本,根找到了!”同年,台湾高雄德昌印刷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庆同曾多次到蚶江石壁寻根。90年代初,台湾永安县蔡氏宗亲会先后多次派人到石狮寻根,终于在石狮容卿村寻找到自己的祖籍地。1992年12月,由台湾“国大代表”蔡宽永等人率谒谒祖团一行18入到容卿村恳亲谒祖。两岸蔡氏宗亲畅叙骨肉深情。此外解放前后离开家乡去台人员也纷纷踏上自己的故园。1995年5月,阔别故乡48年之久的台湾警员林阿川携带妻子回到蚶江祭祖。1997年12月8日,金门洪氏宗亲在金门县有关人员和石狮市台联会的帮助下,寻找到石狮林边村的根,其先祖洪东轮于明代率子孙徙居金门,现后裔已繁衍至7000多人,分布金门、台湾各地。
  第六节 联络接待
  一、联络
  石狮市有不少台胞、台属,他们无时不在思念海峡对岸的亲人。1949年后,虽然海峡两岸对峙,国民党当局实行“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对两岸进行严密控制,但数十年来,去台人员眷念故土亲人,千方百计通过关系与亲人联络。1979年元旦,叶剑英委员长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建议两岸尽快实现“三通”。此后不少台胞利用各种机会,绕道从香港回家乡与亲人团聚。在台湾的石狮乡亲参加同乡社团,如台北市晋江同乡会、台北王氏宗亲会、基隆王氏宗亲会等。1982年以来台胞以同乡会名义陆续组团返祖籍地寻根访祖,开展联谊活动。1987年初,台湾当局允许台胞申请回大陆探亲,立即在台湾掀起一股“寻根热”。台湾报纸每天都登有代寻亲友的讯息。各种与探亲有关的座谈会、演讲会场场爆满。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探亲登记,代寻亲人。同年9月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1988年10月,石狮市成立侨台外事局,下设台湾事务科,1989年9月成立台胞台属联谊会,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对台工作方针,做好台胞台属安置和联谊工作。同年,市政府发动全市台胞、台属参与“万信送海外亲人”的活动。市台联会免费为台胞台属联络亲人,代写信函,填写出入境申请书,联系更改台湾户籍等。不少台胞台属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通过各种渠道寻找阔别数十年的在台亲人。台胞台属联谊会副会长林文明(原名连文发)别离台湾45载,终于找到在台亲人。自1990年,后他连续4次到台湾探亲。1990年,台胞台属联谊会还为蚶江水头村台胞王志文向台湾鹿港镇“户政所”联络,请求帮忙寻找失散的亲人,经过多次寻找,亲人始得团聚。莲埭东堡林郎次通过市台联会向基隆市红爱区“户政所”寻找到失散的台湾姐姐林秀风。1990~1997年,石狮市台联会为30多户台胞发函100多封,联络台湾15个县、市和6个单位,寻找到在台的亲人。这些台胞台属经市公证处公证后,已分别赴台探亲、定居。不少人去台期间还向亲人介绍家乡的建设成就,鼓励亲人回乡投资办厂。1991~1997年,全市共有1060人赴台,其中定居216人,探亲634人,探病167人,奔丧27人。
  二、接待
  1981年永宁梅林港辟为台轮停靠点,并成立台胞接待站,开始正式接待到梅林港避风、修理的台湾渔轮。1985年6月,台轮“泰兴号”抽水机出故障,到祥芝东埔澳停靠检修。1986年6月,台轮“晋海春号”与“财富国胜号”因台风警报驶靠梅林港要求避风,受到热情接待。船员陈先生还被接送到晋江深沪科任村探亲。
  1990年10月23日,台胞陈春福在石狮期间胃部出血,台联会得知消息后,护送他到市医院救治,住院期间,邱家赞副市长和台联会许书溪会长等到医院探访慰问。1995年6月15日,祥芝祥渔村蔡阿碧等人在海上作业时救捞台胞黄国章尸体,他出资为之火化,并通过红十字会通知死难亲属到大陆将蔡阿碧骨灰接回台湾。1997年1月17日,台胞杜春火等4人在海上遇难,被石狮“闽狮渔轮”救护到南安成功医院,2月4日康复返台,临别时赠送“抢危献爱心,两岸手足情”锦旗,充分体现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1996年,祥芝港辟为台轮停靠点,并成立台胞接待站。1989~1997年,梅林、祥芝台胞接待站共接待台轮924艘4874人次。1988~1997年,全市共接待台胞8000多人次。从一般人士到国民党中上层人物,如军政、工商、文教、卫生、体育等各界人士,纷纷踏入祖家故土,无论是返乡探亲、寻根谒祖或观光旅游都受到石狮市、镇各级政府的热情接待和乡亲们的盛情款待。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