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华侨事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34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华侨事务
分类号: D634.1
页数: 5
页码: 907-911
摘要: 本章记述了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华侨事务的发展情况,包括侨务机构、保护华侨侨眷权益、接待安置的情况。
关键词: 华侨 华侨事务 石狮市

内容

第一节 侨务机构
  一、侨台外事局
  石狮建市前,石狮镇、永宁镇、蚶江镇、祥芝乡原属晋江县,其侨务行政管理隶属晋江。石狮建市后,市人民政府设立侨台外事局,下设侨务外事科。并由1名副市长分管侨务工作。
  二、归国华侨联合会
  石狮建市前,石狮、蚶江、永宁、祥芝4个乡镇先后成立归国华侨联合会。1950年12月,石狮镇华侨联谊会成立。1951年4月,晋江县归国华侨联谊会成立后,石狮侨联改为晋江县归国华侨联谊会石狮分会,负责石狮、祥芝、蚶江、永宁归侨联谊工作。1957年,华侨联谊会改称归国华侨联合会(简称侨联)。1961年,成立祥芝归国华侨联合会。“文化大革命”期间,侨联停止活动。1979年,永宁公社、蚶江公社、石狮公社、石狮镇归国华侨联合会先后恢复成立。
  1991年7月成立石狮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各乡镇侨联为团体会员。1993年,石狮街道办事处(原石狮镇)行政区划析为宝盖镇、灵秀镇及凤里、湖滨街道办事处,也先后成立侨联。1997年11月11日,石狮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举行第二届委员会。
  第二节 保护华侨侨眷权益
  一、落实华侨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即制定保护华侨、归侨政策,使他们的正当权益受到国家保护。土地改革中,由于执行政策偏差,有些华侨、侨眷被错划为地主、富农成份。1954~1956年石狮境域的20多户华侨地主、华侨富农提前改变成份,归还被错征、没收的房屋。1979年,中共中央下达《关于提前改变华侨地主、富农成份问题》文件,石狮、永宁、祥芝、蚶江公社(镇)有100多户华侨地主、富农改变成份。1983年中共中央下达《关于认真贯彻华侨房屋政策》文件,石狮镇认真贯彻执行。并纠正华侨、侨眷冤假错案10件,回收60年代下放的归侨、华侨子女244人,为其办理复职手续。
  石狮建市后,市侨台外事局继续抓紧落实华侨私房政策,解决永宁镇1955年侨属内迁的侨房落实问题。至1997年,落实华侨政策工作基本结束,退回华侨私房135户488间,面积12539.97平方米,包括埕地279平方米,有效地保护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二、保护侨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保护归侨、侨眷的侨汇收入。1949年11月3日,福建省恢复侨汇,中国银行泉州支行开始办理侨批业临时登记,石狮申请并被核准登记的侨批业有3家。1951年1月15日,省人民政府颁布《福建省管理侨汇暂行办法》、《福建省侨汇暂行处理办法》,实行便利侨汇、服务侨胞政策。当年侨汇1435.3万元。1954年,贯彻国务院宣布保护侨汇政策,侨汇增加,比1950年增长72.8%。1962年,中共中央颁发《关于争取侨汇的紧急指示》,采取保障侨汇实际购买力的政策,在物资供应上给予优惠,每笔侨汇按金额比例发给物资供应证,凭证购买大米、生油、棉布、工业用品、建筑材料等紧缺物资。同时,送汇、送票上门,代写侨信,服务周到,领取侨汇安全方便。侨汇储蓄,完全遵照侨户意愿,并享受优惠利率,可开设外币帐户。省政府创办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侨汇投资可安排华侨子女到所投资工厂就业。因此,石狮侨汇除1958年因受“共产风”影响下降外,历年均不断上升。至1966年,石狮办理登记的侨批业多达17家。侨汇总额占晋江全县的三分之一强,达1060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侨汇受到限制,领取侨汇需镇、村革命委员会及军代表批准盖章,侨汇存款被冻结。1976年,上述错误做法得到纠正,华侨汇款回国数量达1245万元。1987年,石狮侨汇2700万元,占晋江全县侨汇94049万元的34.83%。
  1981年后,华侨、归侨、侨眷出入境频繁,侨汇直接带入,同时出现以物代汇,以外币代汇,侨汇很少再通过银行汇兑。这一时期,银行汇兑侨汇减少,而实际社会上侨汇却成倍增加。石狮建市后,侨汇又逐年增加。1988年,石狮中行解付侨汇11.8万美元;1997年,增至283万美元,增加23.98倍。
  第三节 接待安置
  一、接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热情接待,一视同仁,服务周到”的方针,认真做好归国华侨接待工作。
  1951年9月,泉州创办华侨服务社。1952年1月,该社在深圳设办事处,华侨出入国的沿途接送,由该社负责。抵达石狮后,由石狮镇侨联配合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接待。1960年,石狮成立华侨服务社(后改称华侨旅行社,隶属中国旅行社归口管理),改善华侨接待的服务设施,便利侨胞出入国。1981年,石狮新建的华侨旅行社具有现代设施,以后又逐步改建成为三星级饭店,为接待华侨提供较优裕的条件。
  50~60年代,石狮镇侨联配合政府部门及各乡、镇(公社)接待华侨。平均每年接待3~5批华侨团体,有的年份多达10多批。当时,回国的侨团多以旅居印尼华侨为多,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次之。1956年6月,接待印尼雅加达侨团总会回乡观光团;8月,接待缅甸仰光华侨布商会观光团;10月,接待新加坡工商考察团。“文化大革命”期间,侨务工作受冲击,华侨没有组团回乡,有少数以旅行为名的华侨回乡稍住几天,又匆匆返回侨居地。
  80年代后,石狮旅居菲律宾华侨纷纷组团回乡。1980年4月5日,宽仁旅菲同乡会由团长蔡友玉率团50多人回乡,其中有一支青少年篮球队。相继有新加坡湘灵音乐社22人回乡与石狮南音界联欢;菲律宾仑后村华侨一团120多人回乡谒祖;旅菲大仑同乡会一团100多人,回乡为青山小学校舍落成剪彩;菲律宾亚虞山菲华商会一行41人,到石狮考察市场;菲律宾让德堂宗亲总会组团100多人回石狮谒祖;菲律宾新联公会青少年夏令营一行28人到石狮参观访问,与石光中学、华侨中学师生联欢。此外,组团回乡参加中、小学校庆的华侨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余人,每年都有十多批(团)。
  石狮建市后,华侨组团回乡大量增加。1989年3月,菲律宾南音界50多人组团回乡,参加石狮市南音协会成立大会。同年7月,菲律宾椰风文艺社王宏榜率团20多人回乡参加石狮市椰风文艺社成立大会。1990年中秋节,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南音社团80多人,前来石狮举行海内外金秋南音大会唱;同年4月,菲律宾华侨一团100多人回乡参加蔡友玉捐建系列公益事业落成庆典。1991年9月,石狮市各乡联合会一团110多人回乡参加石狮建市三周年庆典。1993年9月,菲华石狮市各乡联合会一行100人回乡参加石狮建市五周年庆祝活动。1994年8月,菲律宾校友会一团60多人回乡参加母校华侨中学40周年校庆。1995年4月董尚真任菲华商总理事长后,首次组团访问大陆。在首都受到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在福建受到省委贾庆林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陈明义以及泉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接见,尔后,访问石狮。同年6月,菲律宾华侨100多人组团回乡参加郑声党捐建系列公益事业落成剪彩。1996年9月,菲律宾石光中学校友会一行80多人回乡参加母校石光中学50周年校庆。1992年始,每年4月间,菲华石狮市各乡联合会都组织30余名青少年回乡举办夏令营,至1997年,连续举办6届,共接待华侨青少年200多人。
  各镇、街道办事处及各村(居)委会也接待大量华侨团体。有回乡参加各村(居)委会捐建桥、路、校舍等公益事业、寻根谒祖、中小学校庆等侨团。人数都在100人左右。这些侨团在家乡逗留时间较长,影响较大。
  石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华侨接待工作。每次华侨团体回乡,市委、市人民政府及市人大常委会、政协领导都亲自接见。侨台外事局,市侨联安排好接待、服务、送行等具体工作,还组织各种文艺队伍夹道欢迎、欢送。由于热情接待,服务周到,认真协助解决问题,回乡的华侨都很满意,建设家乡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侨捐项目大量增加。
  二、安置
  在做好接待华侨工作的同时,中共石狮市委、市人民政府还认真做好贫难归侨、侨眷属的扶持、安置工作。
  1950年,由于当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政治制度不同,侨汇无法投寄,一些侨眷生活困难,还有些侨眷的海外亲人谋生不利,或在侨居地与当地妇女结婚,侨汇中断,有些归侨不能再出国,工作无着落。为解决他们的困难,石狮镇侨联主席林贵攀组织70多位华侨妇女及老归侨创办石狮缝纫社、石狮文具社、后转为合作社,缝制衣服及印刷簿籍,进行生产自救。1958年,各乡镇侨联不但在城镇创办抽纱厂、刺绣厂,还发展到村(居)委会办厂,安置华侨妇女,发挥其特长,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永宁抽绣厂厂长吴蝶英将400多人的抽绣厂发展为包含14个村(居)委会的联营厂,安置侨眷及华侨子女5000多人。1992年,该厂加工费收入50多万元,抽纱窗帘入选人民大会堂。
  1960年印尼当局实行排华政策,1970年越南排华,归国难侨被安置在双阳华侨农场。除此以外,其他零星回国的归侨,均安置在原所在地。1991~1996年,共接受、安置归侨10人。每年春节,石狮侨台外事局都为他们发放救济款。1997年春节前夕,为贫侨17人发放救济专款5000元。全市归侨300多名,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祥和的生活。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