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卫生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30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卫生防疫
分类号: R185
页数: 5
页码: 820-82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民国期间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卫生防疫工作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卫生事业 防疫工作 石狮市

内容

一、公共卫生
  民国期间,石狮配清道夫5名,永宁配清道夫1名,负责打扫公共场所卫生。但城乡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差,环境卫生恶劣,苍蝇、蚊子、老鼠、蟑螂危害猖獗,导致疾病肆虐,食物中毒事件屡有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设立环境卫生处,配备清洁工人;区设防疫分会,乡设防疫支会,村设卫生小组,发动群众开展除害灭病和卫生大扫除的爱国卫生运动,经常进行卫生检查评比。1958年,开展全民“除四害,讲卫生”运动,对改善环境卫生起重要作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环境卫生工作失管,出现脏乱现象。1983年7月,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石狮境内各卫生院配备食品卫生检查员,在县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加强对食品、饮食行业的卫生检查与监督。1984年起,石狮环卫处转为县办集体事业单位,配备职工30人,有抽粪车、翻斗车、垃圾车、拖拉机等16辆,加强了城乡环卫工作。石狮、祥芝、大堡等地兴建自来水厂,改善饮水卫生。
  石狮建市后,成立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市爱卫会)和市卫生防疫站,各镇(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也相应建立爱国卫生机构,负责日常公共卫生的管理、检查、监督。1990年开始,全市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卫生镇、卫生村活动,1993年全面实施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带动爱国卫生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城乡总体卫生水平明显提高。
  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市政府每年拨出近100万元,作为市区环境卫生经费,分期分批进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至1993年,在市区48条主干街道设立密封式垃圾桶180个,果皮箱300个;修建6条计19公里长的排水排污沟,兴建密封垃圾中转站4个;新建水冲式公厕20座,每个公厕配备2名专职保洁员,实行有偿服务,每周用药物消毒厕所两次,每天由2部吸粪车抽运处理,清运率达到90%以上。1994年初,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把石狮市列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规划之内。中共石狮市委、石狮市人民政府以此为契机,成立石狮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综合整治指挥部,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市财政拨出5000万元,修筑市区南、北环城水泥路和两侧排水排污沟400多公里,并配备路灯和绿化带;在市郊兴建1个三格式封闭储粪发酵池,总容量150立方米,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在距市区17公里的祥芝镇将军山,兴建1个面积200亩的垃圾填埋场,对垃圾采取高温堆焗卫生填埋,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1997年,市区主要街道设置的果皮箱增至400多个,垃圾桶增至2000个。
  环卫队伍建设 建市后,随着市区范围的不断扩展,环卫队伍也相应扩大。至1997年,市环卫处已拥有环卫工人193人,洒水车、抽粪车、垃圾车等环卫车辆34部。同时,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组建21支计128人的民办环卫队伍,负责小街小巷、生活小区的环境卫生清扫和垃圾收集。市区垃圾分别由专业、民办环卫人员运到4个垃圾中转站,再由环卫处的集装车统一运到垃圾场进行填埋处理。各集镇都有组织民办环卫人员,负责环境卫生的清扫工作。
  灭“四害” 在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把消灭蚊、蝇、鼠、蟑螂等四害,纳入环境卫生整治的内容。1990年以来,城区每年开展2次群众性药物灭鼠活动,各居委会、村委会和各单位,组建一支500多名的专职投药员(灭鼠员),统一投药、查鼠,连续五年共投放毒饵药250吨。1994年10月,经省灭鼠技术考核鉴定组的考核鉴定,鼠密度下降到4.02%,达到全国爱卫会规定的标准,石狮市被省爱卫会授予省级灭鼠先进城区称号。在巩固灭鼠成果的同时,相继开展灭蚊、灭蝇、灭蟑螂活动,使四害密度明显下降。1997年,对城区居民户、重点行业、公共场所和重点沟渠、下水道等,进行两次大面积灭蟑螂活动,共投用蟑药笔34箱,溴氮菊酯2箱,药液1.5吨,取得良好效果。
  改水改厕 1991年前,石狮虽建有日产3.5吨市自来水厂和祥芝、大堡两座小型自来水厂,但大部分群众仍饮用地下水,有4个村1000多户饮用河沟水。1991年,市政府拨出近300万元,扩建市自来水厂,投建永宁、蚶江自来水厂。1993年,投建日产20吨的大型新自来水厂,至1996年12月28日开始供水。1995-1997年市政府拨出7000万元,铺设通往沿海3镇的自来水管网,扩大供水范围。至1997年,全市共有自来水厂11座,市区基本普及饮用自来水,农村人口有60.4%饮用自来水,其余使用安全卫生水,结束饮用河沟水的历史。在改水的同时,大力进行农村改厕工作。1991~1997年,采取群众出一点,华侨、企业捐一点,市、镇、村拨一点的多渠道集资办法,共筹集5850万元投入改厕。至1997年,全市已有33404户建成无害化家庭卫生厕,占农村总户数46.8%,拆除旧厕2899座,兴建农村卫生公厕782座,解决了相当部分外来人口“上厕难”的问题。
  自1990年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以来,成果显著。1992年12月,蚶江镇荣获省级卫生镇称号。1994年11月,石狮市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永宁镇荣获省级卫生镇称号。1995年11月,凤里办事处大仑村、永宁镇前埔村荣获省级卫生村称号。1996年12月,凤里办事处五星村、永宁镇子英村、灵秀镇钞坑村荣获省级卫生村称号。1997年12月,蚶江镇厝仔村、灵秀镇灵狮村荣获省级卫生村称号。
  二、卫生监督、监测
  石狮建市前,境内卫生院配合县卫生防疫部门依法对食品、饮食行业以及工厂车间,进行卫生检查和监督,并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检查、预防接种等工作。
  建市后,市卫生防疫部门加强对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劳动卫生、饮水卫生和学校卫生的监督、监测工作,提高城市卫生总体水平。
  食品卫生 1991年,市卫生防疫站配备食品卫生监督员5人,各镇卫生院配备食品卫生检查员共11人。1992年食品卫生科成立后,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食品卫生法(试行)》和食品卫生知识,强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培训率达99%。同时,规范办理卫生许可证、年度审验制度和从业人员体检制度。1992年以来的办证、年度审验率均为100%,从业人员体检率98%。对违反《食品卫生法(试行)》的生产经营者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各类食品随机抽样检验,合格率由1991年的81.4%提高到1997年的82.3%。在1992年和1995年全国城市卫生检查中,全市各项工作指标得到了检查团的确认和肯定。1997年,全市无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饮水卫生 依照《关于加强石狮市区供水水源卫生保护的通告》,建立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饮用水源防护带。对市自来水厂出厂水和末梢水的四项指标进行经常性监测。同时加强二次供水卫生管理,全市共有二次供水216户,定期组织专人清洗和消毒。1992年以来,无发生饮用水污染致病的事故。
  公共场所卫生1991年,市防疫站配备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3人。1992年成立公共卫生科后,负责全市公共场所经营单位监督监测工作,大力宣传贯彻国务院颁发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多次召开有关会议和举办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培训班,从业人员培训率达98%。统一制定公共场所行业卫生制度,每年卫生许可证办证率均达100%,从业人员体检率98%,检出不合格人员均调离服务行业。1993~1997年,公共场所共完成监测3196项次,合格率80.2%。
  劳动卫生 1992年对11家粉尘作业的厂家进行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监测42个作业点,其中有21个作业点符合国家标准,有个别作业点超2毫克/立方米的国家标准达10倍以上。通过监测和整改,有关单位加强劳动保护措施,在粉尘作业点安装吸尘器和湿式作业,增加个人防护用品,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1992~1995年,对950名粉尘作业工人进行体检,无发现矽肺和可疑矽肺病人。1992年对制鞋业的生产车间空气苯浓度测定35个作业点,其中有19个作业点大大超过40毫克/立方米的国家标准,并发现有10人患慢性苯中毒,引起各级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加大检查、整改力度。使各企业自觉增设通风排毒设备,安装苯作业密闭柜,加强个人防护措施,推广使用低毒粘合剂,厂房逐步向正规化过渡。
  学校卫生 1995年起,各中、小学增设健康教育课,并列入各校的教学计划,每两周上一节课。全市统一征订健康教育课本,学生人手一册。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卫生知识和卫生行为自觉性。市卫生防疫站配合教育部门,每年对中、小学生进行健康检查,以及碘营养状况随机抽取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三、疾病防治
  民国及其以前,石狮境内医疗技术落后,卫生条件差,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慢性病得不到及时防治。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永宁竹篙厝村80多户,因鼠疫大流行,全村灭绝。民国27年,晋江县天花流行,永宁4天中患者100多人,死80多人。民国35年,石狮多处鼠疫猖獗,死者数百人,蚶江疫死百余人,当时有几位医生也染疫身亡。民国时期,娼妓盛行,性病严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境内大力开展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流行疾病。1950年和1951年,发动群众开展灭鼠、灭蚊、灭蚤卫生运动,普种牛痘等(种牛痘工作一直延续到1987年),使天花、鼠疫等传染病从此绝迹。1987年12月,经省卫生厅考核验收,石狮基本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建市后,大力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治法》、《福建省儿童预防接种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每年的“4.7世界卫生日”、“5·5碘缺乏病防治日”、“5·31世界无烟日”、“6·6爱眼日”、“12.1艾滋病防治日”等,都组织医务人员走上街头,开展义诊咨询。1997年,石狮市被选为联合国在福建省开展预防与控制艾滋病项目的一个点,市卫生部门大力开展AIDS知识培训,进行前期培训2期,共培训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社会医疗机构人员300多人次。
  霍乱 有关资料表明,蚶江水头村解放初瘟疫流行,死于传染病的有几十人之多。1950年后,石狮境内不再发生霍乱大流行。60~70年代中期,有散发流行,主要发病集中在祥芝的祥农和祥渔大队,1978年夏,祥芝发病11例,居石狮辖区之首。1980~1983年10月,晋江沿海出现霍乱病例,永宁沙堤及永宁、梅林、港边也发生霍乱病例。1994年,全市发生9例,仅蚶江、水头、大厦等村就发生7例,成为近10年来蚶江镇发病最高峰的一年。自60年代到1995年,石狮霍乱发病30多例,由于科学管理、医学发达、治疗及时,从根本上消除霍乱蔓延条件,使全市霍乱疫情发病得到控制,未出现死亡或暴发性流行。1996~1997年,无一例霍乱病发生。
  白喉 据晋江县疫情报告资料,1950~1988年,全县(包括石狮在内)共发生白喉病例3486例,死亡343例。1965年10月,石狮境内共发生白喉病例18例,各级各部门纷纷行动,对近4万名7岁以下儿童每天进行杜米芬喷喉一次,使白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1968年,国家开始推行对3个月至7周岁儿童进行抗白喉免疫接种,使白喉发病率逐年下降,至1984年基本消灭白喉。1992~1993年,蚶江镇再次出现白喉散发病,但年发病率仅在0.01/10万以下,符合卫生部规定标准。自建市以来,经过大量接种儿童抗白喉疫苗,提高儿童免疫力,大大降低发病率,19931997年,未见白喉病例。
  百日咳 1953年开始把百日咳列入传染病报告后,至1988年的36年间,石狮境内共发病400余例。1978年全国推行计划免疫,对3个月至24个月适龄儿童进行免疫接种,发病率明显下降。1990~1997年,石狮市仅发病15例。
  麻疹麻疹易感人群极为普遍,特别是7岁以下儿童发病更为常见。石狮境内自1950~1988年,共发生麻疹8215例(未报告死亡),一般视为常见病。1970年开展试用麻疹减毒活疫苗,对近2.4万名儿童进行预防接种,至1978年发病率有所下降。但继后反复出现麻疹局部小流行,且出现发病年龄偏高的趋势。1994年再次出现发病高峰,造成学生无法上学,由于及时对10岁以下儿童进行应急注射麻疹疫苗,使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后经几年连续加强免疫,已不再发生局部流行和暴发流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1950~1966年,石狮境内流脑普遍散发流行,1966年抽检231例,带菌17.42%(均为A群)。1967年,发生流脑暴发流行,发病百余例,是1950年以来发病率最高的一年。流行期间,卫生部门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发动群众进行“三开”(开门、窗、蚊帐)、“三晒”(晒被褥、衣服、人晒太阳)、“四早”(早发现病人、报告疫情、隔离治疗、处理疫点)、“五要”(要防寒保暖、多在户外活动、戴口罩、湿性扫除、多嗽口)活动。1983年开始预防注射A群脑脊髓膜炎多糖菌苗,1983~1997年,流脑仅发病19例,使发病率控制在3.75/10万至9.46/10万之间。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1952年祥芝、永宁属乙脑发病重灾区。从1955年起,开展群防群治,通过灭蚊,结合中草药治疗,普服清凉解毒青草药,保护易感人群。1967年因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乙脑发病率高达87.9/10万至244/10万,当时未能开展预防接种。1972年后,采用中西医结合防治,至1977年,乙脑基本控制。1978年推行乙脑预防接种,19781997年,石狮境内发现乙脑病例13例,发病率控制在2.50/10万至2.07/10万之间,达到基本控制标准。
  狂犬病 1955年狂犬病列入疫情统计资料,发病率为0.10/10万,后逐年上升,1982年达2.89/10万。从1981年开始,使用地鼠肾人用狂犬疫苗,1981~1987年,接受接种疫苗的3500人份病苗,均未发病。1988年,石狮镇发病2例;1989年祥芝发病1例;1990年全市发病3例,1991年发病4例,1992年发病1例。1993~1997未见发病。
  传染性肝炎 1958年国家把该病正式列入传染病报告。1980年发病达到高峰,尔后每年只有散发病例,没有形成暴发流行。1988~1996年,共发病1023例,平均年发病率为44.29/10万。1990年,在全市中小学中,进行人群乙肝抽查显示,共抽查2084人,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254人,发病占12.19%,其中9岁以下感染阳性较高,占发病的25.31%。1991年,开始使用乙肝疫苗,切断母婴传播途径,使全市在近5年中儿童及婴幼儿乙肝得到有效控制,至1995年,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11.3%14.6%之间。1997年,乙肝发病93例。
  脊髓灰质炎 石狮建市前,出现散发病例。1988年以来,采取措施,连续11次大规模对4岁以下儿童进行小麻糖丸强化免疫,有63200名儿童受到免疫接种,使全市脊髓灰质炎大幅度下降。1990~1997年未出现此病例。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