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卫生 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298
颗粒名称: 卷二十四 卫生 体育
分类号: R199;G527.57
页数: 39
页码: 819-857
摘要: 本卷记述了古代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医疗卫生工作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卫生 体育 石狮市

内容

石狮的中医、青草医有着悠久的历史。至清代,中医业日渐发展。清光绪四年(1878年),厦门教会长老徐天锡到永宁开设医馆,西医开始传入石狮。但长期以来,由于医疗技术设备落后,卫生条件差,城乡人民处于缺医少药、疫病危害的困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疗卫生状况逐步得到改善。历史上严重危害群众的鼠疫、天花等疫病,于50年代初绝迹。其他传染病,由于及时防疫治疗,都得到有效控制。石狮建市后,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健全市、镇、村三级医疗、防疫、保健网络,增添一批现代医疗技术设备,大力推广、普及新法接生,开展爱婴活动。推行儿童计划免疫和儿童保偿制度,大大提高妇幼保健水平。1990年以来,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卫生镇、卫生村活动,实施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加快城乡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使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观。1994年12月,石狮市荣获省级卫生城市称号。1996年3月,石狮市通过“爱婴市”的省级评审,4月,通过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省级复评,成为泉州市唯一的“初保合格市”。全市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明显提高。
  石狮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繁多。民国时期,近代体育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民体育、职工体育、学校体育运动蓬勃发展,武术、篮球、排球、田径、乒乓球等成为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技术水平不断提高。70~80年代,石狮农民男子篮球队,永宁农民女子篮球队和永宁小学女子篮球队,多次在全省、全国运动会上夺得冠、亚军,一批武术高手在全省、全国比赛中名列前茅。石狮建市后,政府增加体育投入,并走民办体育的道路,建立10个群众性体育协会,依靠群众集资,侨胞、企业家投资,兴建一批体育场、武术馆、乒乓球训练基地、保龄球场、游泳池等,青少年和老年人的体育活动空前活跃。体育界与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体育交往十分频繁,增进“三胞”与家乡的情谊。1992年,石狮市荣获国家体委首批命名的“武术之乡”称号。1988~1997年,在石狮市举办20次全省、全国和国际性的体育竞赛;全市22人次在全省各项体育竞赛中夺魁;在全国或省际体育竞赛中,有26人次取得前三名,5次获得团体总分前三名。全市涌现等级运动员212人,有49名优秀运动员进入省级或国家级体育代表队。
  第一章 医药卫生
  第一节 卫生防疫
  一、公共卫生
  民国期间,石狮配清道夫5名,永宁配清道夫1名,负责打扫公共场所卫生。但城乡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差,环境卫生恶劣,苍蝇、蚊子、老鼠、蟑螂危害猖獗,导致疾病肆虐,食物中毒事件屡有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设立环境卫生处,配备清洁工人;区设防疫分会,乡设防疫支会,村设卫生小组,发动群众开展除害灭病和卫生大扫除的爱国卫生运动,经常进行卫生检查评比。1958年,开展全民“除四害,讲卫生”运动,对改善环境卫生起重要作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环境卫生工作失管,出现脏乱现象。1983年7月,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石狮境内各卫生院配备食品卫生检查员,在县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加强对食品、饮食行业的卫生检查与监督。1984年起,石狮环卫处转为县办集体事业单位,配备职工30人,有抽粪车、翻斗车、垃圾车、拖拉机等16辆,加强了城乡环卫工作。石狮、祥芝、大堡等地兴建自来水厂,改善饮水卫生。
  石狮建市后,成立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市爱卫会)和市卫生防疫站,各镇(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也相应建立爱国卫生机构,负责日常公共卫生的管理、检查、监督。1990年开始,全市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卫生镇、卫生村活动,1993年全面实施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带动爱国卫生工作广泛、深入开展,城乡总体卫生水平明显提高。
  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市政府每年拨出近100万元,作为市区环境卫生经费,分期分批进行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至1993年,在市区48条主干街道设立密封式垃圾桶180个,果皮箱300个;修建6条计19公里长的排水排污沟,兴建密封垃圾中转站4个;新建水冲式公厕20座,每个公厕配备2名专职保洁员,实行有偿服务,每周用药物消毒厕所两次,每天由2部吸粪车抽运处理,清运率达到90%以上。1994年初,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把石狮市列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规划之内。中共石狮市委、石狮市人民政府以此为契机,成立石狮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综合整治指挥部,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市财政拨出5000万元,修筑市区南、北环城水泥路和两侧排水排污沟400多公里,并配备路灯和绿化带;在市郊兴建1个三格式封闭储粪发酵池,总容量150立方米,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在距市区17公里的祥芝镇将军山,兴建1个面积200亩的垃圾填埋场,对垃圾采取高温堆焗卫生填埋,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1997年,市区主要街道设置的果皮箱增至400多个,垃圾桶增至2000个。
  环卫队伍建设 建市后,随着市区范围的不断扩展,环卫队伍也相应扩大。至1997年,市环卫处已拥有环卫工人193人,洒水车、抽粪车、垃圾车等环卫车辆34部。同时,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组建21支计128人的民办环卫队伍,负责小街小巷、生活小区的环境卫生清扫和垃圾收集。市区垃圾分别由专业、民办环卫人员运到4个垃圾中转站,再由环卫处的集装车统一运到垃圾场进行填埋处理。各集镇都有组织民办环卫人员,负责环境卫生的清扫工作。
  灭“四害” 在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把消灭蚊、蝇、鼠、蟑螂等四害,纳入环境卫生整治的内容。1990年以来,城区每年开展2次群众性药物灭鼠活动,各居委会、村委会和各单位,组建一支500多名的专职投药员(灭鼠员),统一投药、查鼠,连续五年共投放毒饵药250吨。1994年10月,经省灭鼠技术考核鉴定组的考核鉴定,鼠密度下降到4.02%,达到全国爱卫会规定的标准,石狮市被省爱卫会授予省级灭鼠先进城区称号。在巩固灭鼠成果的同时,相继开展灭蚊、灭蝇、灭蟑螂活动,使四害密度明显下降。1997年,对城区居民户、重点行业、公共场所和重点沟渠、下水道等,进行两次大面积灭蟑螂活动,共投用蟑药笔34箱,溴氮菊酯2箱,药液1.5吨,取得良好效果。
  改水改厕 1991年前,石狮虽建有日产3.5吨市自来水厂和祥芝、大堡两座小型自来水厂,但大部分群众仍饮用地下水,有4个村1000多户饮用河沟水。1991年,市政府拨出近300万元,扩建市自来水厂,投建永宁、蚶江自来水厂。1993年,投建日产20吨的大型新自来水厂,至1996年12月28日开始供水。1995-1997年市政府拨出7000万元,铺设通往沿海3镇的自来水管网,扩大供水范围。至1997年,全市共有自来水厂11座,市区基本普及饮用自来水,农村人口有60.4%饮用自来水,其余使用安全卫生水,结束饮用河沟水的历史。在改水的同时,大力进行农村改厕工作。1991~1997年,采取群众出一点,华侨、企业捐一点,市、镇、村拨一点的多渠道集资办法,共筹集5850万元投入改厕。至1997年,全市已有33404户建成无害化家庭卫生厕,占农村总户数46.8%,拆除旧厕2899座,兴建农村卫生公厕782座,解决了相当部分外来人口“上厕难”的问题。
  自1990年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以来,成果显著。1992年12月,蚶江镇荣获省级卫生镇称号。1994年11月,石狮市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永宁镇荣获省级卫生镇称号。1995年11月,凤里办事处大仑村、永宁镇前埔村荣获省级卫生村称号。1996年12月,凤里办事处五星村、永宁镇子英村、灵秀镇钞坑村荣获省级卫生村称号。1997年12月,蚶江镇厝仔村、灵秀镇灵狮村荣获省级卫生村称号。
  二、卫生监督、监测
  石狮建市前,境内卫生院配合县卫生防疫部门依法对食品、饮食行业以及工厂车间,进行卫生检查和监督,并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检查、预防接种等工作。
  建市后,市卫生防疫部门加强对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劳动卫生、饮水卫生和学校卫生的监督、监测工作,提高城市卫生总体水平。
  食品卫生 1991年,市卫生防疫站配备食品卫生监督员5人,各镇卫生院配备食品卫生检查员共11人。1992年食品卫生科成立后,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食品卫生法(试行)》和食品卫生知识,强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培训率达99%。同时,规范办理卫生许可证、年度审验制度和从业人员体检制度。1992年以来的办证、年度审验率均为100%,从业人员体检率98%。对违反《食品卫生法(试行)》的生产经营者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各类食品随机抽样检验,合格率由1991年的81.4%提高到1997年的82.3%。在1992年和1995年全国城市卫生检查中,全市各项工作指标得到了检查团的确认和肯定。1997年,全市无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饮水卫生 依照《关于加强石狮市区供水水源卫生保护的通告》,建立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饮用水源防护带。对市自来水厂出厂水和末梢水的四项指标进行经常性监测。同时加强二次供水卫生管理,全市共有二次供水216户,定期组织专人清洗和消毒。1992年以来,无发生饮用水污染致病的事故。
  公共场所卫生1991年,市防疫站配备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3人。1992年成立公共卫生科后,负责全市公共场所经营单位监督监测工作,大力宣传贯彻国务院颁发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多次召开有关会议和举办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培训班,从业人员培训率达98%。统一制定公共场所行业卫生制度,每年卫生许可证办证率均达100%,从业人员体检率98%,检出不合格人员均调离服务行业。1993~1997年,公共场所共完成监测3196项次,合格率80.2%。
  劳动卫生 1992年对11家粉尘作业的厂家进行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监测42个作业点,其中有21个作业点符合国家标准,有个别作业点超2毫克/立方米的国家标准达10倍以上。通过监测和整改,有关单位加强劳动保护措施,在粉尘作业点安装吸尘器和湿式作业,增加个人防护用品,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1992~1995年,对950名粉尘作业工人进行体检,无发现矽肺和可疑矽肺病人。1992年对制鞋业的生产车间空气苯浓度测定35个作业点,其中有19个作业点大大超过40毫克/立方米的国家标准,并发现有10人患慢性苯中毒,引起各级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加大检查、整改力度。使各企业自觉增设通风排毒设备,安装苯作业密闭柜,加强个人防护措施,推广使用低毒粘合剂,厂房逐步向正规化过渡。
  学校卫生 1995年起,各中、小学增设健康教育课,并列入各校的教学计划,每两周上一节课。全市统一征订健康教育课本,学生人手一册。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卫生知识和卫生行为自觉性。市卫生防疫站配合教育部门,每年对中、小学生进行健康检查,以及碘营养状况随机抽取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三、疾病防治
  民国及其以前,石狮境内医疗技术落后,卫生条件差,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慢性病得不到及时防治。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永宁竹篙厝村80多户,因鼠疫大流行,全村灭绝。民国27年,晋江县天花流行,永宁4天中患者100多人,死80多人。民国35年,石狮多处鼠疫猖獗,死者数百人,蚶江疫死百余人,当时有几位医生也染疫身亡。民国时期,娼妓盛行,性病严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境内大力开展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流行疾病。1950年和1951年,发动群众开展灭鼠、灭蚊、灭蚤卫生运动,普种牛痘等(种牛痘工作一直延续到1987年),使天花、鼠疫等传染病从此绝迹。1987年12月,经省卫生厅考核验收,石狮基本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建市后,大力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治法》、《福建省儿童预防接种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每年的“4.7世界卫生日”、“5·5碘缺乏病防治日”、“5·31世界无烟日”、“6·6爱眼日”、“12.1艾滋病防治日”等,都组织医务人员走上街头,开展义诊咨询。1997年,石狮市被选为联合国在福建省开展预防与控制艾滋病项目的一个点,市卫生部门大力开展AIDS知识培训,进行前期培训2期,共培训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社会医疗机构人员300多人次。
  霍乱 有关资料表明,蚶江水头村解放初瘟疫流行,死于传染病的有几十人之多。1950年后,石狮境内不再发生霍乱大流行。60~70年代中期,有散发流行,主要发病集中在祥芝的祥农和祥渔大队,1978年夏,祥芝发病11例,居石狮辖区之首。1980~1983年10月,晋江沿海出现霍乱病例,永宁沙堤及永宁、梅林、港边也发生霍乱病例。1994年,全市发生9例,仅蚶江、水头、大厦等村就发生7例,成为近10年来蚶江镇发病最高峰的一年。自60年代到1995年,石狮霍乱发病30多例,由于科学管理、医学发达、治疗及时,从根本上消除霍乱蔓延条件,使全市霍乱疫情发病得到控制,未出现死亡或暴发性流行。1996~1997年,无一例霍乱病发生。
  白喉 据晋江县疫情报告资料,1950~1988年,全县(包括石狮在内)共发生白喉病例3486例,死亡343例。1965年10月,石狮境内共发生白喉病例18例,各级各部门纷纷行动,对近4万名7岁以下儿童每天进行杜米芬喷喉一次,使白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1968年,国家开始推行对3个月至7周岁儿童进行抗白喉免疫接种,使白喉发病率逐年下降,至1984年基本消灭白喉。1992~1993年,蚶江镇再次出现白喉散发病,但年发病率仅在0.01/10万以下,符合卫生部规定标准。自建市以来,经过大量接种儿童抗白喉疫苗,提高儿童免疫力,大大降低发病率,19931997年,未见白喉病例。
  百日咳 1953年开始把百日咳列入传染病报告后,至1988年的36年间,石狮境内共发病400余例。1978年全国推行计划免疫,对3个月至24个月适龄儿童进行免疫接种,发病率明显下降。1990~1997年,石狮市仅发病15例。
  麻疹麻疹易感人群极为普遍,特别是7岁以下儿童发病更为常见。石狮境内自1950~1988年,共发生麻疹8215例(未报告死亡),一般视为常见病。1970年开展试用麻疹减毒活疫苗,对近2.4万名儿童进行预防接种,至1978年发病率有所下降。但继后反复出现麻疹局部小流行,且出现发病年龄偏高的趋势。1994年再次出现发病高峰,造成学生无法上学,由于及时对10岁以下儿童进行应急注射麻疹疫苗,使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后经几年连续加强免疫,已不再发生局部流行和暴发流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1950~1966年,石狮境内流脑普遍散发流行,1966年抽检231例,带菌17.42%(均为A群)。1967年,发生流脑暴发流行,发病百余例,是1950年以来发病率最高的一年。流行期间,卫生部门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发动群众进行“三开”(开门、窗、蚊帐)、“三晒”(晒被褥、衣服、人晒太阳)、“四早”(早发现病人、报告疫情、隔离治疗、处理疫点)、“五要”(要防寒保暖、多在户外活动、戴口罩、湿性扫除、多嗽口)活动。1983年开始预防注射A群脑脊髓膜炎多糖菌苗,1983~1997年,流脑仅发病19例,使发病率控制在3.75/10万至9.46/10万之间。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1952年祥芝、永宁属乙脑发病重灾区。从1955年起,开展群防群治,通过灭蚊,结合中草药治疗,普服清凉解毒青草药,保护易感人群。1967年因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乙脑发病率高达87.9/10万至244/10万,当时未能开展预防接种。1972年后,采用中西医结合防治,至1977年,乙脑基本控制。1978年推行乙脑预防接种,19781997年,石狮境内发现乙脑病例13例,发病率控制在2.50/10万至2.07/10万之间,达到基本控制标准。
  狂犬病 1955年狂犬病列入疫情统计资料,发病率为0.10/10万,后逐年上升,1982年达2.89/10万。从1981年开始,使用地鼠肾人用狂犬疫苗,1981~1987年,接受接种疫苗的3500人份病苗,均未发病。1988年,石狮镇发病2例;1989年祥芝发病1例;1990年全市发病3例,1991年发病4例,1992年发病1例。1993~1997未见发病。
  传染性肝炎 1958年国家把该病正式列入传染病报告。1980年发病达到高峰,尔后每年只有散发病例,没有形成暴发流行。1988~1996年,共发病1023例,平均年发病率为44.29/10万。1990年,在全市中小学中,进行人群乙肝抽查显示,共抽查2084人,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254人,发病占12.19%,其中9岁以下感染阳性较高,占发病的25.31%。1991年,开始使用乙肝疫苗,切断母婴传播途径,使全市在近5年中儿童及婴幼儿乙肝得到有效控制,至1995年,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11.3%14.6%之间。1997年,乙肝发病93例。
  脊髓灰质炎 石狮建市前,出现散发病例。1988年以来,采取措施,连续11次大规模对4岁以下儿童进行小麻糖丸强化免疫,有63200名儿童受到免疫接种,使全市脊髓灰质炎大幅度下降。1990~1997年未出现此病例。
  第二节 妇幼保健
  一、新法接生
  民国及其以前,石狮境内孕妇分娩有的坐在马桶、尿桶上,有的由接生婆或有经验的妇女接生,有的自产自接。新生儿断脐多用家庭裁衣剪刀或碗片,没有消毒,以致新生儿破伤风、脐炎和产妇产褥热屡见不鲜。新生儿、产妇死亡之事时有发生,故有民谚日:“产妇临盆,一脚在桶边,一脚在棺材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广新法接生。50~60年代,石狮辖区先后有81人参加晋江县卫生部门举办的新法接生员培训班,各卫生院均配备助产士,在城乡大力推行新法接生。妇女分娩大多由新法接生员接生,部分到医院分娩。1979~1986年,石狮境内培训新法接生员81人,1987年新法接生率达99.2%。
  1990年元旦,石狮市妇幼保健所成立后,进一步加强接生员的培训和管理。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接生员例会,汇报新法接生和“两个系统保健”(即孕产妇系统和儿童系统)管理情况。1991~1993年,举办3期村一级接生员培训班,共培训189人次。1990年新法接生率达99.9%,1993~1997年,每年均为100%。
  1991年起,根据省卫生厅制定的接生员技术分级标准,对全市接生员逐年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年老体弱的老接生员,进行更换。同时,每年进行一次接生器械全面检查,发现旧的或缺的都及时更新添置,保证接生质量。各医院、卫生院对孕妇住院分娩做到科学接生,按爱婴医院的要求,门诊孕妇建孕管卡,设立高危孕妇专案管理,住院分娩有完整的病历书写和产程记录。妇幼所定期进行检查考核。为做好高危孕妇的管理,降低孕产妇及婴幼儿死亡率,市政府决定从1996年9月起取消接生员家庭接生,所有产妇一律到镇卫生院或市医院住院分娩。
  二、妇女保健
  50年代开始,石狮、蚶江、永宁、祥芝等乡镇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妇女“四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卫生保健宣传。1958年“人民公社化”,农村妇女普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为做好妇女保健工作,农村全面实行妇女“三调三不调”,即经期调干不调湿(不下水田),孕期调轻不调重(不做重活),哺乳期调近不调远(不到远处干活)。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妇女,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1978年国务院决定将妇女“两病”(子宫脱垂、尿瘘)列人免费治疗范围,当年11~12月,晋江县组织医务人员在蚶江公社进行妇女病普查普治,受查2458人,发现各种妇科病712人,边查边治疗690人。随后,石狮、永宁、祥芝全面开展妇女病普查普治。石狮市妇幼保健所成立后,定期对全市女职工进行妇科病普查。1992年,开展市直机关、学校妇科病普查246人,查出患妇科疾病137人,及时进行治疗。1996年,市妇幼所和总工会联合在全市企事业单位中再次进行妇科病普查,检查487人,查出妇科病249人,其中滴虫性阴道炎19人,宫颈糜烂174人,性病1人,妇科肿瘤7人。对患病者分别进行治疗和保健指导。
  为加强优生优育系列保健工作,自1991年5月1日开始,对适龄男女青年进行婚前检查和卫生保健指导,使婚前男女青年掌握优生优育的基础知识;对患有影响婚育的疾病及时给予指导,并进行治疗。市妇幼保健所针对孕产妇及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加强有关保健宣传指导,尤其重视产前检查、围产期保健,对高危孕产妇及体弱儿进行专案管理,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对孕产妇死亡问题,都组织专案调查,分析死因,吸取经验教训。由于采取保健措施,使婴幼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大为降低。1992年4月,泉州市妇幼保健部门对石狮市1991年出生活产、孕满28周以上的活产、死胎死产及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结果:孕妇产前检查占95.8%,产后访视率95.63%,孕产妇死亡2人,均死于间接产科原因,一例死于先天性心脏病,一例因跌倒外伤引起胎盘早剥没有得到及时抢救而死亡。1996年2月,全市对1995年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孕妇产前检查率99.89%,产后访视率99.95%,未发现孕产妇死亡。
  三、儿童保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儿童的医疗保健工作。50年代开始,石狮、蚶江、永宁、祥芝4个乡镇组织医务人员,每年给15周岁以下少年儿童接种卡介苗。各乡村普遍创办幼儿园、农忙托儿所。70年代,10岁以下儿童受到免疫接种。1979年,石狮境内1万多名学龄儿童接受免费驱蛔。1980~1987年,每年对学龄儿童进行健康检查。石狮建市后,加强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规范管理。幼师定期培训,每季度举行一次例会,交流经验,学习有关业务。幼儿园建立幼儿健康档案和体检制度。从1991年开始,坚持入园新生全面体检,旧生每年健康检查1次。1993年开始对散居儿童进行系统管理。1995年10月起,各幼儿园教师和托儿所保育员进行入园入所前体检,合格者发给健康证,其后每年体检1次。
  1990年初,在永宁镇进行儿童保偿管理试点,取得经验后,市决定从1992年起全市推行儿童计免保偿制度,当年实现儿童投保2421人,投保率居泉州市第二位。至1997年,全市已有17869名儿童参加投保,享有预防保健。
  1991年3月,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实施全球性儿童预防接种(计划免疫)规范要求,石狮市被作为代表福建省的第一个试点单位列入联合国的验收范围。此后,全市每年坚持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卡介苗、麻疹、脊灰、百白破免疫接种率分别达到96.01%、97.7%、99.05%、96.75%,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达100%。1996年,全市儿童计划免疫工作通过省级验收,获得第三个85%达标市荣誉。1994~1996年开展“创建爱婴医院,促进母乳喂养”活动,石狮市医院、子英医院、石狮卫生院、蚶江镇卫生院、永宁镇卫生院和祥芝镇卫生院先后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部授予“爱婴医院”称号。1996年3月,石狮市通过“爱婴市”的省级评定;12月,龚诗建被评为全国妇幼卫生先进工作者。
  第三节 医疗机构队伍
  一、医疗机构
  民国期间,石狮、蚶江、永宁、祥芝等乡村有个体中医诊所102家、西医诊所37家,私立医院有石狮的爱贤医院、华侨医院,还有石狮万民助产所。民国25年(1936年)12月,设立晋江县卫生院石狮卫生分院,民国36年2月改为卫生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56年,由个体开业医生分别组建龟湖中西、梅艺、梅艺一、石狮、石狮中医第二、石狮中医第三、石狮中医第四、爱群、厝上、石狮牙科、永宁中医、西岑、沙洋13个联合诊所,在石光中学建立医疗室。1958年,石狮中医第二、三、四和牙科4个联合诊所合并成立石狮医院,下设永宁、龟湖分院和沙郭、龙塘等11个保健站(室)。其间创建蚶江卫生院、祥芝卫生院、永宁卫生院、石狮农械厂医疗室。1962年2月,创办子英医院。1975年,创建石狮公社卫生院。1987年,境内共有4个乡镇卫生院,华侨子英医院,村级卫生所(室)59家,个体开业诊所108家。至1997年,全市医疗机构共有312家,即石狮市医院,子英医院,蚶江镇、祥芝镇、永宁镇卫生院,石狮卫生院,32833部队医院,卫生系统开设的门诊部、医疗所7家,教育系统开设的医疗室6所,工业系统开设的医疗室7家,市直机关开设的门诊部4所,行政村(居)委会的卫生所(室)133家,个体开业诊所148家。
  石狮市医院 1956年11月1日,由石狮联合诊所、联合妇幼保健站、中医联合诊所等组建为石狮联合医院,职工59人,设置病床50张。1958年9月,石狮第二、三、四联合诊所相继并入石狮联合医院,改称为石狮医院。“文化大革命”初期,一度改名“石狮工农兵医院”。1974年改称石狮中心卫生院。1977年复称“石狮医院”。1978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视察该院并题词。1985年4月,该院迁入今九二路新建院址。石狮建市前,该院职工14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9人。1988年12月,该院改名石狮市医院,并从地段医院升格为市级医院。设行政科室9个,临床科室7个,医技科室13个,病床250张。该院于1994年10月,被评为国家级“爱婴医院”。1997年,全院医务人员270人,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1人,中级职称卫生技术人员46人。
  子英医院 1954年,永宁乡的个体医生组成沙洋联合诊所。1959年初,改称石狮医院永宁分院子英保健室。1962年2月,子英村的华侨与侨眷捐资8万元,创办子英医院。1969年,改称永宁公社保健院,1974年1月,称永宁公社中心卫生院,8月复称子英医院。1994年6月,由华侨李贤义、卢章煌、卢温胜3人捐献130万元,政府投资75万元,动工兴建新门诊大楼和病房大楼,1996年4月正式启用。1997年底,全院医务人员51人。设有儿、外、妇产、放射、B超、心电图、化验、中药、西药、理疗等科室。病床120张。
  石狮卫生院 1975年2月,在原石狮联合诊所的基础上建立石狮公社卫生院,院址在石狮新华路。1985年6月,在狮仔山(即群英中路)建新院址,并改称石狮镇卫生院。1993年9月,更名为石狮市石狮卫生院,设置内儿科、外科、妇产科等病区,内儿产、外科、中医内科、骨质增生科、激光治疗科、烧伤科、针灸科、痔疮科等门诊区,还有化验、放射、心电图、B超等辅助科室,下辖鹏山分院、钞坑医疗站、东西区门诊部。1997年,全院医务人员58人,设置病床50张。
  蚶江卫生院 1956年5月,由联合诊所过渡为蚶江乡医院,院址设在蚶江乡政府所在地赤湖,蚶江设分院。1961年7月,设立蚶江卫生院,下辖石湖、莲埭、洪窟、水头、莲塘、厝仔6个卫生所,共有医务人员32人。1996年开始筹建新院址,用地20亩。1997年,全院有医务人员55人。设有医疗科室9个,临床科室4个,病床30张。
  永宁卫生院 1958年9月,由永宁联合诊所和永宁中医联合诊所组成永宁公社保健院,1976年易名永宁公社卫生院,1984年后改为永宁镇卫生院。设病房、门诊两区,门诊区有内、外、中医、放射、检验、妇产等科室,共有病床30张。1997年,全院有医务人员14名。
  祥芝卫生院 建于1958年9月。该院在60年代初被评为华东“红旗单位”。1993年改名为祥芝镇卫生院,设内儿、小外、妇产、皮肤、放射、化验、药剂等科室,病床30张。1997年,全院有医务人员13人。
  32833部队医院 1985年5月,32833部队医院由晋江县罗山乡迁到石狮,院址在石狮镇钞坑村,系南京军区“先进医院”、“二级乙等”医院(军内)。该医院出色地完成对部队的卫生后勤保障任务,同时也大力支持地方的卫生事业,为石狮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该院设置病床100张,1997年有医务人员150人。
  石狮市华侨医院 系旅外华侨黄光坦、王爱友捐资1500万元兴建的公益福利事业。院址在市北环路,占地面积60亩。于1993年5月动土施工,至1997年已完成建筑面积3344平方米的五层门诊楼、9100平方米的五层半病房楼、1940平方米的三层医技楼,在建的配套工程有中心供应站、食堂锅炉房、太平间等,建筑面积计1022平方米。各级政府拨款695万元,支持医院的建设。
  卫生系统设立的门诊部 至1997年,有泉州皮防院石狮门诊部、石狮卫生院福州铜盘医院肿瘤门诊所、石狮卫生院西区门诊部和钞坑门诊部、石狮红十字会医疗所、红十字会第二医疗所、祥渔红十字会渔民医疗救护站等,医务人员共14人。
  二、医疗队伍
  民国及其以前,石狮境内的医疗队伍以个体开业医和游医为主。其中有世医、儒医、学徒、药工、西方医学传入和外地移居的医生。民国25年,石狮境内有中医124人,药铺102家,西医75人。30年代后,才有极少数从中医院校毕业出来的中医师。民间还有一批青草药医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顿医疗队伍,组织个体中医、西医、牙医、助产士、护士等成立联合诊所。至1956年,石狮、蚶江、永宁、祥芝等地,加入联合诊所的医务人员77人,卫生院医务人员7人。此外,还有一些个体开业医生。
  60年代以来,随着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分配逐年增加,加上从社会上招工补员,以及农村中涌现的半农半医、半工半医和70年代出现的“赤脚医生”、乡村医生等,医疗队伍不断扩大。至1980年,石狮境内有卫生技术人员251人。还有乡村医生120人,个体开业医生184人。
  1987年,石狮、蚶江、祥芝、永宁4个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增至271人,其中中医师12人,西医师29人,护士42人。还有乡村医生78人,个体开业医生108人。
  石狮建市后,医疗队伍迅速扩大,素质不断提高。至1997年底,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卫生技术人员454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13人,主治医师40人,主管护师5人,主管助产师2人,主管检验师1人,主管放射科技师3人,西医士、西医师计97人,中医士、中医师计22人,助产士、助产师计33人,护士、护师97人,西药人员53人,中药人员51人,检验人员12人,其他各类技术人员23人。还有乡村医生124人,个体开业医生178人。
  第四节 医疗技术
  1956年前,石狮辖区的联合诊所或私人开业医生,临床治疗以门诊为主。民间较有名望的有中医林德元,骨科周志强,小儿科王荣墀、吴天苔、洪口苏,妇科纪少敏等。
  1956年,石狮联合医院建立住院部,开展中小型手术。祥芝的王贤瑜,石狮的叶应梦、李影鹃,永宁的徐泽厚等,是当时的名老中医。至60年代初,医疗技术显著提高,石狮医院可以进行胃全切除、乳癌根治、子宫切除和剖腹等手术。子英医院开展胸腔外科手术和食道癌手术。1975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80医院协助下,该院掌握中药、针灸、硬膜外、氙管插管等多种麻醉技术,开展直肠、食道等多种癌病切除以及开胸探查等手术。至1978年,该院施行手术达670例。80年代以来,石狮医院成功开展颅脑手术,肺叶切除和多种癌病手术。子英医院开展全胃切除、膀胱全切除、四肠代膀胱等多种手术。石狮卫生院也开展胆囊、脾脏、胃和子宫次、全等切除术。
  石狮市医院成立后,增添一批高精密、功能先进的医疗设备。如国产红外线乳腺扫描仪,电视X线透视仪、进口脑多普勒各、进口PCR基因诊断仪、日本产B型超声波、日本产SQ-20电视纤维胃镜、美国全自动血球计算仪、进口心电监护仪等等,使医疗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市医院运用针灸疗法,治疗遗尿、支气管咳喘、面瘫、上眼睑下垂、压迫性精神分裂症等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取得显著疗效。著名中医师姚天源擅长用中药治疗骨性关节炎,他发明的《补肾通脾汤》,1993年被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入《当代最新中医验方集》一书。
  石狮市医院开展中西医结合,至今已10多年,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科室有儿科、急诊科、外科、骨伤科等。多年来,应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在诊治以下系统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急诊科疾病,如各种休克、急性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多系统器官衰竭;循环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冠心病、冠心病、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呼吸系统疾病,如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炎、肺结核;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胃下垂、消化性溃疡、胆道蛔虫病、秋泻;血液系统疾病,如缺铁性贫血、过敏性紫癜;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泌尿系统内科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传染疾病,如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病毒性脑炎;儿科疾病,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肝症、营养不良、口腔炎、支气管炎、肺炎、婴幼儿腹泻;运动系统疾病,如四肢闭合性骨折、脱臼、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周炎、扭挫伤痛、骨质增生、关节炎、颈肩腰腿病以及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先天性髋关节脱臼、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疑难杂症。
  1997年8月18日,石狮市“120”急救中心正式开通。至年底,共抢救162例危重患病人,抢救成功率92%,受到群众好评。
  第五节 药材药品
  一、药材
  石狮境内陆地和海洋药材资源丰富。1986年晋江县组织中药资源普查队,到石狮的宝盖山、灵秀山、将军山及祥芝、蚶江、永宁等地普查,发现药材品种达200多种,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川芎、生地、党参、凤尾草等146种。在宝盖山发现一种北柴胡新药源。海洋药物主要品种有海马、海蛇、昆布、牡蛎等。
  1969年,石狮境内开始大面积建立药材种植基地,引进北沙参、射干、麦门冬等20多个品种。初具规模的基地有7个,分布在祥芝的厝上、港前、卢厝,石狮的八斗村。1993年,石狮市医药公司和永宁镇前埔村委会,在前埔建立沙参、百合种植基地,面积10亩,当年即产出沙参1000多公斤,全部由医药公司购销。
  二、药品
  石狮境内传统的中药铺,对原始药材大都经过加工或制作成中成药。光绪十三年(1887年),石狮开设“辟安堂”西药房。此后西药使用日广。起初使用粉剂西药为主,常用药品有碳酸氢纳、醋柳酸、健胃散、杜氏、硫酸奎宁等。民国初期,永宁“永安堂”自产头痛膏、胃散、八味丸、六一散、金石散等10多种中成药。40年代逐渐趋向片、丸剂,常用药品有大黄苏打片、奎宁丸、三溴片、山道年片等,西药品种多达数百。抗日战争胜利后,磺胺类、抗菌类(如青霉素、链霉素等)药品使用日广。50年代后,中成药品种不断增多。60年代后,各种粉剂原料药逐渐被淘汰,代之以各种片剂和成药。1991年后,石狮市陆续创办3家中外合资制药厂,其中金鹰制药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氟呱酸胶囊、先锋4号胶囊、洋参冲剂;京狮医药研究所主要生产PMP肝病测试剂盒;东亚制药厂主要生产西洋参饮剂。1997年,市医药公司西药批发部经营的品种达1500多种,其中中成药400多种。
  第六节 管理
  石狮建市前,各乡镇的医药卫生管理工作,由晋江县卫生局、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负责。石狮建市后,设市科卫文体局卫生科,负责卫生行政管理工作;设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卫生管理工作;设市防疫站,负责卫生防疫工作;设市妇幼保健所,负责妇幼保健工作;设市健康教育所(挂靠市科卫文体局),负责社会健康教育的宣传、培训、指导等工作;设市卫生监督所,负责食品卫生、公共卫生、药品及社会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一、医政管理
  石狮建市前,各乡镇的医政归晋江县管理。建市后成立石狮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负责全市医疗事故或差错事件管理。自1990年以来,全市未发生严重医疗事故或差错事件。
  1989年,成立市卫生工作者协会,负责全市个体开业医生和社会医疗机构的管理工作。对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严格进行统一资格考试和考核,合格者由泉州市卫生局统一审批,分别办理卫生员证书或执业执照,方可上岗。同时,建立个体开业医生年检制度。1995~1996年,对全市的村级卫生所(室)分3批进行整顿,共有133个卫生所(室)重新核发牌、证、印。1995年,开展创建甲级卫生所(室)活动,有36个被授予甲级卫生所(室)称号。1995年和1996年,组织两批共110名乡村医生,参加三年制的中国乡村医生系统化教育函授学习。
  1991年,成立市初级卫生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负责全市初级卫生技术职称的评审工作,并负责中级、高级卫生技术人员职称的推荐、审核、上报工作。至1997年底,全市确定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545人,其中高、中级职务90人。
  二、药政管理
  石狮建市前,各乡镇药政归晋江县管理。建市后,认真贯彻《药品管理法》,各医疗单位建立健全药品管理制度,并成立药事管理委员会,制定药品订购计划和购进新药的审批手续。1989年以来,开展全市性的西洋参制品、外用药品、保健品、进口药品、四液制品、生物制品、不合格药品、药品回扣等专项检查。至1997年,共检查销毁伪劣药品1918种,价值4.54万元,取缔无证售药、非法药贩124家,查封非法销售虎骨、犀牛制品127种次,罚款16万多元,还查处经营不合格先锋霉素的诊所16家。
  1990年5月,在蚶江卫生院开展“乡村一体化管理”的试点,各镇卫生院设立药品购销代销点,将个体医生、村级卫生(室)纳入卫生院统一管理,全市统一向医药公司进货。
  1995年,省卫生厅和医药管理局批准石狮市医药公司为三级麻醉药品的经营点,按规定限量供应经由泉州市卫生局批准的癌症病人麻醉药品供应点(市医院、子英医院、蚶江镇和祥芝镇卫生院)。各供应点,对麻醉药品、一类和二类精神药品、剧毒药品、放射药品等特殊药品实行“五专”管理,即专人管理、专柜加锁、专册登记、专帐登记、专用处方。癌证病人需用麻醉药品,须到市科卫文体局或市医院办理供应卡,由供应点按卡供应。
  三、组织实施“初保”
  1993年,石狮市开始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简称初保)工作。市委、市政府把实施“初保”,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镇两级成立初保委员会,行政村建立初保协调组织。市委、市政府每年年初召开全市初保工作会议,制订工作计划,市、镇、村逐级签订全面实施初保任务责任书。经过3年的精心组织,统筹安排,部门协作,齐抓共管,不断加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建设。1995年,石狮市取得省级初保基本达标的可喜成果。在此基础上,为实现“石狮市1998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1996、1997两年,全市加大初保工作力度,市财政安排卫生事业经费分别为568万元和587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57%和1.61%。并在祥芝镇增设3个卫生分院。1997年8月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石狮市首届卫生工作会议,市直机关、镇(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三级领导干部250人参加,市委书记、市长何锦龙作题为《把握机遇,狠抓关键,努力开创我市卫生工作新局面》的报告。会上通过《中共石狮市委、石狮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导全市深入开展初保达标工作和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活动,加快发展卫生事业。从12月开始,在祥芝东埔一、二、三村,蚶江石渔村,永宁前埔村,永宁居委会,灵秀灵狮村,宝盖玉浦村,推行合作医疗试点,为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创造条件。
  第二章 体育
  第一节 机构
  一、行政、事业机构
  1988年10月,市一级设教科文卫局(后教育局析出,改称科卫文体局),内置文体科,配2名公务员分别负责体育、文化管理、协调工作。
  市人民政府贯彻“群众体育群众办”的方针,走民办体育的发展道路。1989年9月30日成立石狮市体育总会,副市长邱家赞任会长,吸纳各部门领导及社会各界贤达、体育界人士27人为常委、51人为委员。下设办公室,属科卫文体局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3人,负责日常事务,协调全市群众性体育团体开展活动。
  二、体育团体
  根据自选领导、自聘人员、自筹经费的“三自”原则,1989~1994年,先后成立信鸽协会、围棋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中国象棋协会、篮球协会、武术协会、排球协会、农民体育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等群众性体育团体。这些协会成为全市各项体育竞赛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出资者,成为推动石狮市体育走向社会化、商业化、产业化的桥梁与纽带。
  第二节 传统体育
  石狮民间的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主要的活动项目有武术、舞狮舞龙、信鸽竞翔、中国象棋、拔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部分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活动频繁,赛事不断。
  一、武术活动
  明代以来,民间武术活动在石狮一带一一直相当活跃,拳种众多,其中以少林五祖拳为主。民国24年(1935年),著名拳师周志强代表当时的福建省武术队参加全国武术观摩。民国25年始,周志强在石狮长期开办国术馆,门徒数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的武术活动持续开展。1957年和1958年,周志强两次代表福建省分别参加华东区和全国武术观摩比赛。新湖村农民吴彦全,1967年创办新湖武馆,1973年又自费创办新湖少年业余武校,热心教授武术。1979年,周明渊、施宣辉、蔡长庆参加全国武术观摩比赛。80年代以来,石狮境内各乡村开馆习武者众多,其中正式注册的有侨乡、新湖、仁德、自然门、太岳、正道太极拳社、琼林、林边、蚶江、金林等武馆和卢厝武狮队,广泛开展武术活动。并与东南亚各国及日本的武术团体建立友好关系,多次来往交流。武术运动员多次参加全国性武术比赛,表现不凡。1983年和1984年,周志强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武术观摩比赛。1983年,吴彦全、周明渊、卢义荣等3人获“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称号。周明渊还荣获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雄狮奖”。1987年,12岁的吴贤举参加全省少儿武术比赛,一举夺得儿童组男子竞赛套路全能、拳术、刀术、枪术和对练5项金牌,入选福建省武术队。
  石狮建市后,市武术协会成立,武术活动空前活跃。武术爱好者吴彦全先后为发展武术事业捐献100多万元,1988年10月被中国国际武术节组委会授予“社会武术支持奖”荣誉证书,当时全国仅有6人获此殊荣。各武术馆校参加全国性的各项武术、散打比赛或邀请赛,屡获好成绩。其中邱金雄于1992年代表福建省参加第二届全国农民运动会,获武术比赛太极拳第一名;吴贤举于1996年代表中国国家队参加亚洲武术锦标赛,荣获南拳金牌。1992年,石狮市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武术之乡”。武术团体与海内外的友好交往更为活跃。
  二、信鸽放飞竞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信鸽放飞竞翔正式列入体育活动项目。60年代初,晋江地区(今泉州市)首次举办友谊赛。80年代以来,信鸽放飞竞翔成为石狮境内时兴的体育活动项目。1987年,受福建省体委、省信鸽协会委托,石狮承办一次全省信鸽竞翔比赛,共有52个县市信鸽协会组队参加。
  石狮建市后,信鸽的饲养与放飞技术水平大为提高。1988年石狮市信鸽协会成立。1988~1993年,石狮举办6届“闽南金三角信鸽友谊大奖赛”,参赛单位有厦门、漳州、泉州三地区的12个市县,石狮市信鸽协会均获第一名。1990~1992年,石狮举办3届“闽沪苏皖信鸽友谊对抗赛”。
  1992年1月,石狮市在狮仔山创办国际环球赛鸽舍,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收养10个国家与地区和国内12个省市信鸽协会寄来的信鸽,共1200只。1993年12月1~5日,在石狮国际环球赛鸽舍举办首届“环球‘鸽王杯’国际信鸽比赛”,来自德国、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美国、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香港、台湾1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0多个省市的鸽友583人欢聚石狮,有250羽信鸽参加竞翔,其中有10羽信鸽摘取“鸽王”桂冠。至1997年,又连续举办4届石狮国际环球信鸽竞翔比赛,累计外国来宾63人次,香港、台湾鸽友达587人次,其他各省鸽友达6133人次。
  三、舞狮舞龙
  舞龙,又称“舞龙灯”,俗称“弄龙”。舞狮,俗称“弄狮”、“■狮”。宋代以来,泉州一带的舞狮与舞龙并兴。此后,代代相传,技艺水平不断提高。80年代后,舞狮之风渐盛于舞龙,石狮境内以蚶江溪前舞狮队最有名气。1987年,蚶江溪前舞狮队在泉州市舞狮大赛中夺得第一名。
  石狮建市后,随着民间武术活动的广泛开展,许多武术馆均有舞狮队,经常参加各种节日庆典、文艺踩街和农村喜庆活动。蚶江镇的溪前舞狮队,常代表石狮参加一年一度的泉州“闹元宵”。1993年,祥芝镇卢厝村成立专门教授舞狮技艺的“卢厝南狮队”。1997年11月,蚶江溪前舞狮队随泉州市文化艺术团出访日本进行表演。
  第三节 群众体育
  一、农民、居民体育
  石狮境内农民、居民体育活动素来相当活跃。除传统体育项目外,20年代以来由于回乡侨胞的传入和影响,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现代体育项目,先后在石狮普及、发展起来。50年代,篮球、乒乓球已成为农民、居民群众最为喜爱的活动项目。几乎每个村都有篮球队和篮球场,跨村、跨乡、跨县的篮球赛十分频繁。石狮“和平鸽”篮球队、石狮“海青”乒乓球队,闻名晋南球坛。1956年,李善耀获得晋江县及晋江专区乒乓球公开赛男子单打冠军,并代表晋江专区参加省赛,获得男子单打第4名。1974年和1975年,石狮公社男子篮球队和永宁公社女子篮球队赴省参赛,分获冠、亚军。80年代,石狮农民篮球竞技水平名列全省前茅。1984年、1986年、1988年石狮农民男子篮球队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丰收杯”篮球赛及全国首届农民运动会篮球赛,分获亚军、冠军、第三名。1984年和1986年,永宁农民女子篮球队两次参加全国“丰收杯”篮球赛,均获华东赛区第三名。
  石狮建市后,村(居)委会的篮球活动更加活跃,村村街街至少有1个球场,且多数是水泥灯光球场。篮球活动开展较好的大仑村,在全市率先建立村级体育协会(联谊体育协会),拥有3个水泥灯光球场。其中联谊球场建有围墙及多层简易看台,还配备全国性比赛用的标准篮球架,有乒乓球室、器材室、更衣室等配套设施,是全市最早拥有设备较先进、完善的露天灯光球场。1990年,该村承办全国甲级女子篮球赛和全国中学生女子篮球赛。新华村(居)委会率先建立村级体育基金会(1989年5月成立新华体育基金会),聘请省篮球队队员到该村训练青少年篮球队。1995年12月,蚶江镇厝仔村由侨胞、企业家出资70万元,建成全市最大的有围墙、可容纳4500多名观众的多层看台及乒乓球室、器材室、更衣室等配套设施的露天灯光球场,于1996年元月举办省际男子篮球赛。1989~1997年间,各镇(办事处)、村(居)委会举办的各种不同层次、名目和规模的篮球赛达229次,参赛单位计986队,其中有地(市)级、省级和全国甲级队参加的篮球赛计64次。
  二、职工体育
  石狮境内的职工体育,始于民国20年,参加者主要是学校教职工和部分店员。活动项目以篮球、排球为主,但规模小,普及程度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职工体育活动日益活跃,普及面逐渐扩大。1954年以来,贯彻全国总工会和国家体委颁布的《关于开展职工体育运动暂行办法纲要》和政务院颁布的《关于在政府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和其他体育活动的通知》,机关、工厂、企事业单位、学校广泛开展广播操、工间操和“劳卫制”锻炼及各种工余体育活动。项目主要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中国象棋、跳棋、“康乐球”、拔河等。1959年9月,晋江县第二届职工运动会在石狮公共体育场举行,比赛项目有篮球、排球、乒乓球、射击。
  石狮建市后,职工体育活动空前活跃,全市性及行业性的职工体育比赛经常化、多样化。特别是一些部门,如市直机关、金融系统、邮电系统、教育系统等,职工体育赛事不断。1990年,有石狮医院“健康杯”排球赛、春节乒乓球团体赛、工商银行“储蓄杯”男排赛、保险公司“保险杯”女排赛、电力公司“电力杯”男排赛。1996年,有市“煤气杯”机关干部、职工篮球赛、团市委“五四”趣味体育比赛、“三八”女子拔河比赛、金融系统职工篮球赛、工商银行“牡丹杯”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市科级干部乒乓球比赛、“邮电杯”职工篮球赛、“兴业杯”教工羽毛球、篮球赛。为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6年全市举行“五一”职工环城跑,“石光杯”迎校庆火炬接力赛跑、机关千人环城赛跑等活动。1990~1997年,由政府部门、企业、体育团体独办或联办的大中型乒乓球比赛达40多次,还邀请世界冠军郭跃华、陈新华来石狮表演。
  三、老年人体育
  1985年,晋江县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石狮镇、永宁乡也成立分会。1986年、1988年,晋江县举行2届老年人运动会,石狮、永宁、祥芝等乡镇均组队参加。
  1989年6月30日成立石狮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大部分村(居)委会也相继成立老年人体协,组织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老年人体育普及面迅速扩大,活动更为经常化,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主要活动项目有门球、中国象棋、太极拳、太极剑、老年“迪斯科”等。
  1990年以来,市老体协举行2届老年人运动会、27次门球邀请赛。市老年人门球队坚持经常性活动,并多次参加泉州市、福建省老年人门球赛,取得较好成绩。1996年,石狮市老年人门球队应邀赴京参赛。并于1996年12月接待台湾南投县槌槌球(门球)队来访。新湖老年人协会经常开展各种活动并多次提供场所给象棋协会举办各种层次象棋比赛。1997年10月,新华老人会和居委会联合举行“重阳杯”篮球赛,有5队、60人参加比赛。12月,市老体协和港塘村委会联合举行老人汽排球协作赛,有5队、45人参加比赛。1997年,市老体协被评为省老年人体育工作先进集体。
  第四节 学校体育
  清宣统元年(1909年),教会创办的毓龄、宽仁等小学,开设普通体操课。民国初,体育课定为中小学必修学科,小学每周3节、中学每周2节。项目有短跑、跳远和篮球等。民国17年(1928年),政府颁发《小学暂行条例》,在小学中设立童子军,增加军事体育教学。民国29年,石狮体育场建成,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海外侨胞纷纷回乡兴学,民国35年创办的石光中学,为石狮发展体育教学和引进推广诸多现代体育项目起了重要的“龙头”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各学校都把每周2节体育课,每天1次课间操和早晚课外体育锻炼正式列入课程表。1954年,国家体委颁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在中学全面推行,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蔚然成风。1958年下半年开始的“大跃进”,体育课被劳动课所替代。其后,由于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公共体育场所和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大多被开垦种植农作物,学校体育陷于停顿。1962年以后,学校体育教学渐次恢复。但“文化大革命”发生后,体育教学再次陷于困境。直到1972年,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才开始复苏,若干项目在一些体育教学基础较好的学校振兴。当年,永宁小学承办晋江县小学生篮球赛。1974年,永宁小学女子篮球队继在县和地区夺冠之后,又在全省基层小学篮球赛中夺得冠军。1975年,永宁小学被评选为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80年代初,贯彻执行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家体委关于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的2个《暂行规定》,石狮境内各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有较大发展。1980年,永宁中心小学再获省基层小学篮球赛女篮冠军,并于1981年省体委、省教育厅命名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82年起,各中小学贯彻执行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广泛开展“达标”活动。1983年11月,永宁小学教师高天理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工作者。1984年,永宁小学女子篮球代表队参加全国小学生篮球比赛,获优秀奖。1987年和1988年,永宁银江小学先后承办晋江县和福建省小学生篮球赛。1988年,石狮华侨中学、蚶江中学和永宁中心小学被评为省体育达标先进学校;永宁银江小学男女篮球队,双双夺得省基层小学篮球赛冠军。
  石狮建市后,中共石狮市委和市政府本着“科教兴市”发展战略,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学校的体育场地与设施逐渐完善。至1997年,中小学新建400米跑道的田径场5个,在建的田径场3个,250~300米跑道的田径场12个,室内篮球馆1个,室内综合训练馆1个,及一批篮排球场。全市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及器材的配备,达到省政府颁发的2个《配备目录》的要求,中学占80%,小学占65%。并积极从省内外引进体育教师,基本满足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
  学校的体育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1992年10月出台《石狮市学校体育卫生常规工作规定》,执行福建省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常规和贯彻中央关于体育工作的《暂行规定》,推行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达标”活动。学校体育的“两课两操一活动”形成制度,学生每天一小时课外活动和每年一届田径运动会、几个单项比赛活动得到落实。至1997年,全市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普及率达100%,合格率达90%;《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执行率100%,中小学毕业生体育合格率96.3%。石光中学于1992年被确认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94年3月又被评为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1996年被评为省体育卫生先进单位。至1997年,石光中学3次、实验小学2次、蚶江中学和五星小学各1次被评为省“达标”先进单位。蔡崇伦于1996年被评为全国业余训练先进工作者,1997年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个人。
  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教学科研得到加强。建立市、镇、校三级体育教研网络,定期开展教研活动。1996年成立石狮市体育卫生教学研究会,每年一次年会,交流论文。1997年,确定石狮一中、五星小学、第二实验幼儿园为“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的实验学校。1990年9月,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联手,创办石狮市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并在基层10所小学设立基层训练网点,形成业余训练网络,拥有篮球、田径、乒乓球、武术、体操五个项目,在训学员400余人。社会贤达郭玉奇,在市体育总会和实验小学支持下,办起少儿乒乓球训练基地。企业界人士黄连照,出资与五星小学联办乒乓球培训班,并聘请省体校教练为顾问定期来班指导。建群小学校长黄会坛在该校办乒乓球班并亲任教练。建市后,各学校培养不少出色的运动员,并为省体校及大学、体育院校输送一批人才,其中石光中学就有31名进入高校、2名进入省体校,市少儿体校输送9名运动员到省体校和省队。在1997年福建省少儿乒乓球赛上,黄巧蓉、黄巧颖姐妹与黄澈勇夺女子团体冠军,黄氏姐妹还分别取得各自年龄组的单打金牌。
  第五节 体育竞赛
  一、运动会
  石狮建市前,承办3次地、县运动会:(1)晋江县第三届运动会,于1956年12月30日至1957年1月1日举行,参赛单位13个,运动员944人,比赛项目有田径、篮球、排球、举重、自行车。(2)晋江县第二届职工运动会,于1959年9月举行,比赛项目有篮球、排球、田径、乒乓球、射击。(3)晋江地区(今泉州市)田径运动会,于1976年10月举行,参赛单位7个,运动员300余人。石狮主办全省、全国性邀请赛有3次:1981年7月,石狮宽仁主办全省篮球邀请赛,参赛单位有福建省、福州军区炮兵、省公安、省火车头和晋江县等球队,计72人;1983年2月,宽仁主办全国篮球邀请赛,参赛单位有江苏、陕西、福建、南京部队、北京部队、济南部队等男子篮球队,计130人;1984年2月,石狮新湖主办全国女子篮球邀请赛,参赛单位有江西、福建、兰州部队、福州部队等篮球队,计56人。
  石狮建市后,从1989~1997年,举办或承办地(市)级以上体育比赛、邀请赛(不含信鸽竞翔)计15次。其中举行2届全市运动会,2次老年人运动会,8次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市第一届运动会于1989年9月30日至10月12日在市区举行,与市首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同时进行,参加这次运动会的有石狮街道办事处、祥芝乡、蚶江镇、永宁镇4个单位。设有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中国象棋、围棋8个项目,参加人数876人。市第二届运动会于1993年8月20日至9月19日在市区举行,有祥芝镇、蚶江镇、永宁镇、石狮街道办事处、市直机关、市直企业、政法系统、教育系统、金融系统9个单位1559人参加比赛,运动会共进行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门球、武术、游泳、中国象棋、围棋、拔河、体育舞蹈等11个项目比赛,开幕式还举行精彩的团体操表演。市第一届老年人运动会于1995年9月30日至10月1日在市区举行,设门球、简易保龄球、汽排球、中国象棋、太极拳、太极剑、交谊舞7个比赛项目,有祥芝镇、蚶江镇、永宁镇、灵秀镇、宝盖镇、凤里办事处、湖滨办事处7个单位300多人参加比赛。市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于1997年10月6日至8日在市区举行,设门球、象棋、气排球、乒乓球、太极拳、太极剑、集体舞等7个比赛项目,有7个单位300多人参加比赛。
  二、单项体育竞赛
  石狮建市后,除了举办全市性体育运动会外,每年都举办一些群众经常开展、普及面较广的单项体育比赛。基层村(居)委会、体育社团、企业逢年过节或校庆等都举办各种体育比赛、邀请赛。单项竞赛由以前的四五项发展到十多项,有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门球、台球、保龄球、武术、环城跑、火炬接力跑、拔河、中国象棋、围棋、游泳、信鸽竞翔、地掷球、气排球等,大部分项目每年都举办二三次比赛。篮球比赛次数位居各项比赛首位,1989~1997年,累计组织243次比赛,参赛队数达1096队,其中基层村(居)委会、企业、各单项体育协会举办有地(市)级以上球队参加的“邀请赛”、“杯赛”和省级、全国甲级队参加的全国性篮球邀请赛计64次,到石狮参加邀请赛的省级、全国甲级男篮有辽宁、山东、江苏、上海、四川、湖北、广东、陕西、北京部队、南京部队、济南部队、空军部队、广西、浙江、福建等队;女篮有河北、八一、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广东、上海、北京、山东、南京部队、复旦大学、福建等队。大仑村是举办篮球比赛次数最多的基层村。1992年11月,上浦村举办“玉澜杯”农民篮球赛,有16个队参赛,是基层村篮球赛参赛队数最多的一次。1995年7月,水头村举办的篮球公开赛历时7天,“八一”、山东男子篮球队到场参赛,观众达9000多人次,是基层村篮球赛观众最多的一次。1996年10月,宽仁体协举办的“聚仁杯”篮球邀请赛,历时15天,是基层举办篮球赛赛期最长的一次。
  三、比赛成绩
  (一)参加国际性比赛成绩
  1993年,在参加福州举行的国际太极拳邀请赛暨中日太极拳对抗赛中,邱金雄获第三名,蔡清岩、杨珊珊获优秀奖。1994年,吴贤举参加澳门国际武术邀请赛,获武术竞赛套
  路男子组棍术第一名、南拳第二名。1996年11月,吴贤举代表中国武术队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四届亚洲武术锦标赛,获竞赛套路男子南拳金牌。同月,石狮市信鸽协会参加第三届中国石狮环球国际信鸽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996年,自然门武校王足代表福建省,赴日本参加中日武术表演赛,夺得4枚金牌和全能总分冠军。
  (二)参加全国性比赛成绩
  1984~1988年,石狮农民男子篮球队代表福建省,2次参加全国“丰收杯”篮球赛,获得1次冠军,1次亚军;参加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获得男篮第三名。永宁农民女子篮球队代表福建省,2次参加全国“丰收杯”女子篮球赛,均获华东赛区第三名。
  1990年7月,石狮市女子妈妈篮球队参加华东区第二届“元老杯”女子篮球赛,获第二名。1991年2月,石狮市女子篮球队参加华东区第三届“元老杯”女子篮球赛,获冠军。1990年10月,石狮市信鸽协会参加“闽沪苏皖”信鸽友谊对抗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991年11月,石狮市信鸽协会参加“闽沪杯”信鸽友谊大奖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1992年11月,石狮市信鸽协会参加“闽沪苏皖”信鸽友谊对抗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993年8月,石狮市武术队参加首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获武术散打团体总分第三名。1995年12月,石狮市武术队参加第二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获武术散打团体总分第二名。
  (三)参加全省性比赛成绩
  石狮建市前,在省举行的各项体育比赛中,石狮运动员取得突出成绩。其中,1976~1986年,在参加省武术比赛中,新湖武术馆运动员获得单项第一名2次、第二名3次、第三名5次,石狮侨乡武术馆运动员获得1个一等奖,2个第一名、1个第二名。在1984年、1986年和1988年两届省“丰收杯”篮球赛和省农民篮球赛中,石狮农民男子篮球队连夺冠军,永宁农民女子篮球队夺得两届省“丰收杯”篮球赛冠军,石狮女子农民篮球赛冠军。
  石狮建市后至1997年,在参加全省各项比赛中都取得可喜成绩,其中有21次夺得第一名。
  (四)参加泉州市运动会成绩
  1991年9月12~18日,石狮市112名运动员参加泉州市第四届运动会的田径、篮球、武术、游泳、拳击、中国象棋、围棋等7项比赛,获得田径男子乙组团体总分第三名,武术团体总分第三名;夺得单项第一名6个、第二名11个、第三名10个。
  1995年10月12日至1996年1月6日,石狮市121名运动员参加泉州市第五届运动会的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门球、武术、拳击、游泳、中国象棋、围棋等11个项目比赛,获得女子乒乓球团体赛第一名,男子足球、拳击两项第二名,男子篮球、门球两项第三名;夺得单项第一名3个、第二名5个、第三名5个。
  (五)中小学生比赛成绩
  民国29年,蚶江中心小学篮球队参加泉州地区运动会,获小学篮球比赛第二名。
  1974~1988年,石狮、永宁的中小学生参加地市(泉州)级、省级球类比赛,获得6次冠军。
  1989~1997年,中小学生参加市(泉州)级以上运动会比赛,有42人次获得田径第一名,7次获田径团体总分第三名,一次团体总分第六名(省赛),17人次获单项球类冠军,5次获球类团体前三名。
  第六节 体育人才
  1954~1997年,全市有49名优秀运动员(篮球28名,排球6名,网球1名,羽毛球3名,田径4名,举重1名,水球2名,武术2名,乒乓球2名),进入省级或国家级体育代表队。涌现等级裁判员107名,其中,吴海璇为国家级武术裁判员,蔡奕云为国家级信鸽裁判员;一级裁判9名,即蔡崇伦、吴世福、黄文波、蔡雄雄、蔡尚阳为田径裁判员,施文坛为篮球裁判员,卢义荣、蔡维镖、曾丽祥为武术裁判员;二级裁判员66名,三级裁判员30名。涌现等级运动员212人,其中,运动健将7名,即黄彩霞(田径),何仁义(篮球),吴章波、何云舒(排球),吴贤举、邱金雄(武术),李志峰(羽毛球);一级运动员13名,二级运动员26名;三级运动员166名。大仑村蔡世宗于1993~1996年间,作为福建省男子篮球队主力队员,先后参加全国青年篮球赛,全国乙级篮球赛和全国运动会篮球赛;于1994年作为省男子篮球队成员赴菲律宾进行交流比赛。
  1995~1996年,吴海滢代表省武警总队、国家武警总部武术队,参加6次全国性、2次全省性武术散打、跆拳道比赛,获得4个金牌、3个银牌、1个铜牌。1997年4月,吴海滢代表国家队参加香港跆拳道协会在港举行的“'97光荣回归杯”邀请赛,荣获冠军。同年11月,代表国家队参加在香港举行的“世界跆拳道锦标赛”。
  第七节 体育交往
  侨乡石狮,与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关系密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石狮建市后,体育界对外体育交往十分活跃,增进“三胞”与乡亲的情谊,促进石狮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1986年,新加坡玉明研究社林维爵一行,到石狮侨乡武术馆进行武术交流。1986~1988年,日本冲绳县拳圣武道馆馆长金城昭夫,先后两次访问石狮侨乡武术馆,进行学习交流。1986~1992年,菲华光汉国术总馆馆长卢庆辉等人,四次到石狮侨乡武术馆进行访问交流。
  1987年8月,应旅港晋江同乡公会的邀请,以洪进灯为领队、陈木为教练的石狮农民男女篮球队前往香港访问,并与香港福建体育会篮球队、香港队等进行友谊比赛。
  1988年11月,卢义荣作为福建省武术团成员出访菲律宾。是年,日本冲绳业余拳击联盟副会长冲本盛次一行5人,到石狮新湖武术馆访问。
  1989年4月,蚶江中心小学新校舍落成庆典时,蚶江菲律宾侨胞组队回乡,与蚶江乡亲进行篮球友谊赛。7月,石狮菲律宾侨领蔡友玉带领宽仁菲侨回乡,与乡亲进行篮球友谊赛。
  1990年5月,日本冲绳县浦添市武术友好交流访华团来泉州,参加中日武术友好交流大会。新湖武馆吴光卫、吴连举应邀前往参加武术表演。8月,卢义荣、吴明祥作为泉州代表团成员,赴日本进行武术交流。10月,香港石狮市同乡公会组织篮球队,前来参加石狮建市二周年庆典活动,并进行篮球友谊比赛。1990~1993年,印尼卢万定国术馆馆长林绍准等人,三次到石狮侨乡武术馆进行武术交流。
  1991年,菲华鸣谦国术社社长陈庆堂等人,到石狮侨乡武术馆访问交流,并聘请周明渊为武术顾问。
  1992年10月,菲律宾光汉国术馆代表团到石狮进行交流访问。19921997年,自然门武术馆(学校)每年都有接待菲律宾青少年访闽夏令营,为夏令营团员作武术表演。
  1993年,澳门中原文化体育会聘请周明渊为武术顾问。
  1994~~1996年,仁德武术馆馆长林国平,三次赴菲律宾华庄寺教授南少林内外功。1994~1997年,蚶江溪前舞狮队教练蔡满意、蔡奕品,受聘赴澳门传授狮艺。
  1995年1月,石狮舞狮队由柯贤强、王良示带队,赴香港参加香港第二届国际“醒狮节”舞狮比赛,荣获最佳表演奖。
  1996年6月,参加“1996年超级工商‘福建杯’国际篮球邀请赛”的香港3支有北美外籍球员的篮球队,到石狮进行4场比赛。同月,香港石狮市同乡公会男子篮球“元老队”同石狮市“元老队”进行友谊比赛。7月,华山小学新校舍落成庆典时,旅菲金山同乡青年篮球队回乡与山兜乡亲进行篮球友谊赛。9月,菲律宾菲华象棋协会秘书长陈罗平,协会名誉顾问吴秀平、蔡文远,顾问施泽民、范清涌等组团到石狮,同石狮市象棋协会运动员进行交流比赛。10月,自然门武校王足代表福建省武术院赴日本,参加中日武术表演赛。12月,台湾省南投县槌球(门球)队来访,同石狮市门球队进行3场友谊赛。
  1997年11月,自然门武术学校接待加拿大、美国客人,并进行武术文化交流。同月,黄章煌、颜贻钊率蚶江溪前舞狮队,随泉州市文化艺术团出访日本进行表演。
  第八节 设施 经费
  一、培训基地
  市少儿业余体校 1963年,晋江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在石光中学寄办篮球班。“文化大革命”发生后停办,1972年复办,并在永宁中学和永宁中心小学增设篮球普通班。1990年9月,成立石狮市少儿业余体校,在石光中学、华侨中学分别设置男女田径班和篮球班。
  市乒乓球训练中心 1995年,市体育总会和市乒乓球协会在实验小学建立石狮市乒乓球训练中心。占地面积260多平方米,配备有10台球桌(3台可供国际赛用),1台自动发球机。
  市乒乓球健身中心 1996年10月开办,址在石狮鞋城,占地面积200平方米,配备有4台球桌(可供国际赛用),1台自动发球机,由乒乓球爱好者集资联办。
  建群小学乒乓球训练室 1992年开办,占地面积270平方米,配备有4台球桌,由建群小学自筹资金购置器材。
  五星小学乒乓球训练室 1993年开办,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配备有8台球桌(4台可供国际赛用),1台自动发球机,由五星体育协会和五星小学联办。
  石狮市自然门武术学校 址在宝盖镇松茂村七片区,原为1988年创办的自然门武馆,1996年经政府批准正式成为一所集品德、文化、武术教育于一体的寄宿全日制私立学校。学校占地近10亩,有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的四层教学楼、3个室内练功场、可容纳近300人的学生宿舍楼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学校面向全国招生,设有学前班,小学一至六年级成人武术各科专修班及业余短训班,教师和教练16名。学校(馆)创办以来,为社会输送近千名人才,在参加全国性、国际性武术比赛中多次获得团体前3名、200多人次获奖(其中金牌10余枚),成为福建省唯一指定的影视武打演员培训基地,多次应邀赴省、市参加文艺晚会表演及为外宾进行武术表演。学校于1997年6月,被省体委评为“1994~1996年度福建省先进武术馆”。
  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由市少儿业余体校改办,于1997年1月正式开学,分两个办学点,分设在石光、华侨中学,学生72名(田径40人,篮球32人)。尔后又在第一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五星小学、建群小学、蚶江中心小学、琼山小学、福民中心小学、祥芝中心小学等学校设置10个基础训练网点,分别进行男女田径、篮球、乒乓球、体操、武术等项目的教学,在训学员近400人。
  二、场馆
  体育场馆 民国9年(1910年),蚶江、锦江学校开辟足球场。民国29年,石狮镇在侨胞资助下,兴建体育场,有跑道400米,是当时晋江县最早建成的3个公共体育场之一。该体育场于1989年改建为人民公园(又称喷泉公园),增辟灯光球场、门球场各1处,与市文化中心连成一片,成为市区休闲、健身、娱乐场所。1987年,在石狮镇彭田村的鹏山师范学校,兴建1座体育场,占地面积2.5万多平方米,设6条跑道,体育场三面建有简易多层的看台。至1997年,全市有400米跑道体育场5个,1000座位篮球馆1个,多功能室内体育馆1个,还有200~300米跑道的田径场16个,篮球场121个(其中灯光球场82个),排球场近百个。篮球场、灯光球场、排球场分别比1988年增加41个、79个和80多个。
  保龄球馆 1996年2月,由台商投资近2000万元,在市区东环前园村兴建三层的“亚洲保龄球馆”,占地13.7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馆内设有标准球道40道,附设台球馆。此外,由港商、华侨、企业家投资开办的保龄球场所,还有东方、东和、国际俱乐部等处。
  游泳池 1990年,由石狮镇新湖村投资兴建湖东游泳池,占地3200平方米,设有标准池(50平方米、8游道)1个,儿童池1个,还有更衣室2间、沐浴房3间、管理房2间。
  石狮体育中心 位于市区东北部文化娱乐园,占地121亩。兴建体育中心,是市委、市政府于1996年初确定的为民办实事的大型项目,计划建设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少体校等项目,建筑面积36980平方米,总投资8000万元,1996年和1997年,通过政府投资和侨胞、企业家、群众捐资,已筹集2000多万元,并于1997年开始动工兴建体育馆。
  三、经费
  石狮建市前,农村、中小学校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活动所需经费,由政府拨款、集体投资、侨胞侨属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赠解决。石狮建市后,市委、市政府把发展体育事业列入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财政逐年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同时,按照“民办公助”的指导思想,发动侨胞、企业家和广大群众集资,兴办体育事业,开展体育活动。1992年,全市各村(居)委会举办体育比赛总费用为368.4万元,其中市财政补助仅8500元。1989~1997年,全市投入体育事业的经费共2337.74万元,其中,市财政拨款590.44万元,侨胞、企业家投资1217.7万元,群众集资529.6万元。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