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古石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29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古石刻
分类号: K877.4
页数: 2
页码: 814-815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石狮市古石刻情况,石狮地面已发现古代摩崖石刻和石雕碑刻10余处。
关键词: 文物 古石刻 石狮市

内容

石狮地面已发现古代摩崖石刻和石雕碑刻10余处。
  灵秀山崖刻 位于灵秀镇容卿村灵秀山,有明、清、民国摩崖石刻4方。其中民国乙亥(1935年)镌刻南宋泉州郡守王十朋题七绝诗1首:“小小精蓝亦自奇,一峰灵秀蕴幽姿。无缘细听山僧话,太守偷闲只片时。”楷书,字径12厘米。灵秀山原有金相院、海潮庵、凌霄塔、七佛塔、方外亭、青莲池、灵蛇洞等10多处胜迹。今仅存金相院、方外亭和海潮庵。
  西山岩石刻 位于永宁镇西厝村鸡母山。元代,王翰袭祖千户爵,官至潮州路总管,卸任后留居永宁沙堤村。在西山岩题刻“海天一色”4字,篆书,字径98厘米。
  永宁卫石刻 位于永宁镇永宁居委会朝阳山。山上一巨石,上镌“镇海石”3字,楷书,字径82厘米,传为明抗倭名将俞大猷所题。附近尚有“穿云迳”、“浸月池”崖刻2方,均为行书。
  虎岫摩崖石刻 位于永宁镇塔石村虎岫寺岩石上。原有历代题咏崖刻46方,惜多毁于近代开山采石之时,仅存民国13年中华民国大总统褒赠晋江杨元勳修桥兴学事迹崖刻一方,以及行书“好行其德”、“里党观型”等题刻。
  永宁文祠岸刻 位于永宁镇文祠东侧岩石上。刻“尽瘁捐躯”4字,楷书,字径50厘米,落款“钦差大臣沈葆桢为奏请赐恤云骑尉陈维礼立光绪三年(1877年)”。陈维礼,永宁人,清同治间随福建陆路提督唐定奎入台。时千总陈维礼受命押解粮饷,途中遇社蕃抢劫,为掩护粮饷,以身殉职。
  大仑石笋 位于大仑村阎君公宫前。石笋呈圆柱体,高90厘米,直径25厘米。乃古闽越人性崇拜之图腾。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再借事碑记 位于蚶江镇石湖村再借亭。明崇祯年间都指挥黄浮阳率哨捕队兵立。“文化大革命”期间,亭被毁,碑尚存。碑为圆首竖式长方形,花岗岩石雕成,高2.71米,宽0.93米,厚0.16米,中阴刻楷书“再借亭”3字,字长40×50厘米,落款“瑞图书”。两旁阴刻正文计179字,主要记述军民感戴分巡兴泉道曾樱抗倭有功,求得崇祯帝诏令“再借”他守御兴泉之事。亭于1993年修复。
  蚶江海防官署碑记 位于蚶江镇蚶江村前垵。俗称“对渡碑”,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树。1967年碑被砸成两块,今已修复,字迹仍十分清晰。碑为抹角首长方形,高2.92米,宽0.86米,厚0.18米。碑额篆书《新建蚶蚶江海防官署碑记》,正文楷书518字,字径4厘米,落款为“嘉庆十一年岁次丙寅秋九月吉旦署理泉州府蚶江海防通判事长垣郑鍷谨撰,候选教谕同安许温其书”。该碑记载清代海防卫设置及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史实。
  重修七星桥碑 位于蚶江镇莲西村龙津寺东,清光绪七年(1881年)立。碑为抹角首长方形,高1.72米,宽0.5米,楷书。碑文主要记载重修七星桥捐资者姓名、商号和捐资额。
  新建梅福庵碑刻 位于永宁镇梅福庵内。碑有2方,均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刻,镶在庵内墙上。一方记述兴建梅福庵的经过,一方记永宁24家商号及旅居菲律宾70多位侨亲捐款姓名和款额。
  祥芝大堡石刻 位于祥芝镇大堡村。有崖刻2方,一为朱熹手迹“小山丛竹”4字,一为宋代邱葵石刻诗“床头枕是溪中石”七绝一首。此2方均毁于“文化大革命”中开山取石。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灵秀山崖刻
相关作品
西山岩石刻
相关作品
永宁卫石刻
相关作品
虎岫摩崖石刻
相关作品
永宁文祠岸刻
相关作品
大仑石笋
相关作品
再借事碑记
相关作品
重修七星桥碑
相关作品
新建梅福庵碑刻
相关作品
祥芝大堡石刻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