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28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文物
分类号: K928.705.7
页数: 8
页码: 810-817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61年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文物发展情况,包括市内古遗址、古建筑、古石刻等情况。
关键词: 文物 文物保护 石狮市

内容

第一节古遗址
  石狮市境内保存古遗址多处,包括卫城、盐场、桥梁、海关及烽火台等。
  永宁卫城遗址位于永宁镇永宁居委会。宋为水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泉州卫指挥佥事童鼎筑城。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城周八百七十五丈,基广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窝铺三十有二。为门五:南曰金鳌,北曰玉泉,东曰海宁、曰东瀛,西曰永清。各建楼其上。城外濠广一丈六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都指挥谷祥增高城垣三尺,门各增筑月城。正统八年(1443年),都指挥刘亮、指挥同知钱辂,于各门增置敌台。成化六年(1470年),门楼圮,指挥使杨晟重建。清康熙间(1662~1722年),总督觉罗满保、巡抚陈瑸修,令移驻提标左营游击于此。现存残土墙长162米,高约1米,石碑2方,崖刻3处。
  祥芝城遗址 位于祥芝镇。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明江夏侯周德兴造为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窝铺六,有南北二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现仅存残基及墙石。
  石湖寨城遗 址位于蚶江镇石湖村。宋熙宁初建。周长52丈,基广1.04丈,高1.4尺,有门1。现存残墙60米,宽4.2米,高3.2米,条石纵横砌筑。明末清初,寨城曾为郑成功抗清据点。
  岑兜盐场遗址 位于永宁镇子英村,史称岑兜乡浔尾场。该场始于唐代,盛于元代,明清继之。管辖范围为沿海50里,东至港边,西至安海乡,南至浯州场,北至海。浔尾场合丙州场,共14529坎。今港边、虎空口等地有遗址。
  玉澜桥遗址 位于宝盖镇上浦村,宋绍兴八年(1138年)建。石构平梁桥,13孔,15个船式桥墩。全长48米,宽2.6米。1992年拆除改建,现尚有4孔6墩埋于两头地下。
  郑成功水操台遗址 位于蚶江镇蚶江村后垵。台系一天然大石,高12米,宽5.3米。明郑成功以此为招募、操练水军的指挥台。
  “闽海局关”遗址 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在永宁设立“闽海局关”,征收出入口税。其关址设于今永宁镇小街观音庙边。民国初年改称“永宁海关”,延续至民国28年。
  第二节 古墓葬
  石狮市境内,已发现唐代以来古墓葬多处。
  吴阕墓(唐) 位于宝盖镇塘头村东北角。吴阕,号十一郎,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兵部尚书,授光禄大夫。光启元年(885年)从王审知入闽至泉州。墓为凤形封土堆,今残存碑及墓堆。1997年7月,由吴氏海外侨胞出资维修。
  永宁粘氏始祖墓(明) 位于永宁镇永宁居委会。墓主完颜·粘博温察尔(1303~1369年),满族,金国元帅、金源郡王之八世孙,官至河中知府。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避乱入闽。墓向西,占地240平方米,呈“凤”字形。墓碑“凸”字形,长2.06米,高0.75米,楷书阴刻“始祖粘公墓”。1989年修葺。
  石湖乙甲郭氏回族始祖墓(明) 俗称鸳鸯墓。原位于蚶江镇石湖村东侧塔仔埔,系明代石湖乙甲郭氏始祖郭言璐及其妻蔡氏之墓。墓碑雕饰圆形满月及莲花瓣、云月花纹图案,具有汉回文化交融特色。1997年6月,因建设需要,经批准迁移于金钗山三宝湾侧。该墓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郭坑郭氏祖墓(明) 位于永宁镇郭坑回族村西山,俗称“月亮墓”。葬者为郭坑郭氏三世祖。墓占地长约4米,宽3.27米,墓穴皆条石砌成,石板加盖。墓碑高1.09米,宽0.9米。碑顶部圆形如满月,正面刻有莲花瓣及云纹图案。正上方有汉字“三世祖”,下刻有阿拉伯文,字迹风化,模糊难辨。
  武探花陈有纲墓(明) 俗称“探花墓”,位于永宁镇岗内山土地宫后。陈有纲,字用谦,号豫庭,永宁人。于明万历甲辰年(1604年)中武进士,殿试第三名,探花及弟。墓为圆形封土结构。1996年由墓主的国内外后人进行维修,保存完好。
  周东泉墓(明) 位于蚶江镇石湖村。周东泉因其子周日甲任颖州牧而御封奉直大夫。墓占地98平方米。墓向南偏东30度,“凤”字形,花岗岩结构。墓封堆高约1米,长4米,宽3米,由花岗岩石块拼成龟形。墓碑、墓案刻有花纹。1995年修复。
  高三弟墓(明) 位于蚶江镇石湖村。墓向西,占地15平方米,三合土圆形封土堆,直径1.6米,高1.03米。墓穴为糖水灰长方形构筑,长2.03米,宽1米,深0.52米,顶部有塌陷。墓碑长方形,上刻“明攻倭阵亡壮士高三弟坟”,字径9~10厘米。1996年间,因建设工程之需,该墓从原址迁至石湖塔东侧。
  戏神墓(清) 位于祥芝镇伍堡村。该墓为悼念世合春戏班到台湾演出途中遇难而建。墓向西,占地20平方米,三合土圆形封堆。墓碑长方形,长0.6米,宽0.4米,保存完好。
  第三节 古建筑
  石狮境内,存有诸多古代建筑,包括寺观、庙宇、民居、古塔、码头、牌坊、水井等。
  关锁塔 俗称姑嫂塔,又名万寿塔。位于宝盖镇宝盖山巅。宋绍兴间僧介殊建。塔占地388平方米,为石构空心八角形楼阁式,外观5层,实为4层,通高22.86米。塔门朝西,门前建有石构方形单檐歇山顶门亭与塔相联。底层四周建以环廊,廊盖八角雕螺尾翘脊。塔墙底层宽3.8米,上层宽2.5米,每层作拱形门1。塔内有旋梯可上。环廊内有四方佛龛7个,塔腹内佛龛1个,各置坐佛1尊。关锁塔至今800余载,历代均为航海标志。
  六胜塔 又名日湖塔、石湖塔。位于蚶江镇石湖村。清蔡永蒹《西山杂志》载:“日湖塔,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由檀樾薛公素、僧祖慧、宗仁募资兴建。景炎二年(1277年),被元兵所毁大半。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重修,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锦江凌恢甫鸠资重建”。1984年,省拨款修葺,恢复原貌。塔坐北朝南,为石构五层八角空心楼阁式,占地425平方米,通高36.06米。塔身每层开4门、4,并浮雕金刚、菩萨立像。各层的八个转角处各竖1大圆柱,上置莲花栌斗,两旁雕雀替,补间铺作均作双跳斗拱40套。各层塔盖8个翘脊雕有11尊小坐佛。塔内用条石筑八角塔心柱,上端留有八角井,深2.5米,内安放宋代瓷碗3件,古钱币3枚。底座作双层须弥座,八角各雕一力士承托。宋元以来均被作为舟船航标。
  水尾塔 位于蚶江镇石湖村。北宋政和年间建,明万历间修葺。为石构3层八角实心塔,通高3.5米。底座六角形,边长1.8米,上置瓣莲花座、蟠螭圆鼓和八角平顶。第二层和第三层均由八面刻有佛像柱和八角形塔盖构成,葫芦形塔刹。底座、塔盖和塔刹为1975年重修时补置。
  糖园石塔 位于灵秀镇塘园村北。宋代修建。为石构三层方形实心金刚塔。高3.76米,底座边长2米,每面雕力士承托图,第三层各面也雕有佛像,上置金刚宝箧相轮塔刹。
  蚶江石经幢 位于蚶江镇蚶江村后垵。建于宋代。经幢石构,分5段,通高5.20米。八角形须弥座有2层,底层转角浮雕力士,上置仰莲座、蟠螭龙圆短柱、八角平盖、八面佛像柱、仰莲座、经文柱、塔盖、圆鼓、相轮刹顶。经幢风化严重,雕刻模糊,并稍有倾斜。
  永宁城隍庙 位于永宁镇永宁居委会。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清道光、光绪年间两次修葺。庙坐东北朝西南,建筑面积1407平方米,占地面积2800多平方米。由门楼、前殿、戏台、拜亭、后殿和左右厢房组成。后殿面阔5间、进深3间,殿前有檐廊。庙全部建筑均为歇山式顶,前殿和后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庙中石雕、砖雕、木雕工艺都十分精湛。庙内尚存有清代重修碑记2方,附近有崖刻1处。永宁城隍庙建筑崇宏,规制完备,在全省同类建筑中极为少见。
  石狮城隍庙 位于石狮宽仁街。庙坐北向南,占地560平方米,系由永宁城隍庙分灵而来,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正门悬挂清代书法家郑板桥手书“城隍庙”匾额。庙中有历次修葺纪事碑刻4方。
  永宁慈航庙 俗称“顶亭观音宫”,位于永宁镇永宁居委会顶亭。庙中石碑记载,庙始建于隋,历代有重修,庙中楹联为清代金石学家陈棨仁手书。庙中奉祀男观音,殊为罕见。
  石狮凤里庵 位于石狮馆顶路。始建于隋,坐北向南,占地460平方米,供奉观音菩萨。历代均有修葺,在晋江、石狮及海外华侨、华人中影响很大。
  永宁大夫第 位于永宁镇永宁村西门外。建于清嘉庆年间。宅主人林元品,又名林文濬,幼年居住永宁,后移居台湾经商。清庆六年(1801年),诰授奉直大夫。大夫第坐北朝南,占地329平方米,由大厝、护厝组成。宅内原挂有许多匾额,今仅存一个“圣旨盒”,外面阳刻“奉天诰命”四个金字,盒内有两卷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的诰封圣旨。
  董酉姑故居 位于永宁镇永宁村后山。董酉姑(1623~1681年),永宁镇沙堤村人,系
  明代进士董飏先的女儿,民族英雄郑成功之妻,人称“国姓夫人”。故居乃其祖父创建,坐北朝南,面积474平方米,由凹斗门、天井、祀厅和后厅组成。墙体乱块石砌筑,瓦筒屋顶。现后厅倒塌。
  景胜别墅 位于宝盖镇龙穴村谢厝尾。由华侨高景建于民国4年。别墅占地1565平方米,坐西朝东,由砖、石、木、水泥混合砌筑,方形4层楼房,四面出檐,共有石柱40根。廊内泥塑及门窗花鸟、人物石雕均中西混饰。外设围墙。保存完好。
  林銮渡 位于蚶江镇石湖村西北。唐开元八年(720年)航海家林銮、兴建。宋元有重修。码头呈曲尺状,末端向东,全长113.5米,主体长70米,宽2.2米,高2.41米,为条石纵横砌筑而成。保存尚好。
  前垵古渡头 位于蚶江镇锦江村渡头尾。宋代建。渡头依海岸石坡架筑石桥3段,用长10米、宽0.75米、厚0.35米的石板铺设。全长82.3米,宽2.3米。桥涵三孔。附属石亭1座,通高3.9米,为四面坡攒尖亭。
  后垵澳古渡头位于蚶江镇蚶江村后垵。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渡头长115米,宽2.75米,高0.8米,用石板纵横铺设。渡头深水处部分倒塌,其余保存完好。
  “南邦寄重”坊 位于石狮市区凤里宽仁街馆顶。俗称“施琅坊”、“馆顶坊”。清代建。为四柱三间重檐歇山式石碑坊。宽7.5米,高9.5米。中间长匾,正面镌“南邦寄重”,背面刻“忠勇性成”,均阴刻楷书,字径36厘米。
  龟湖埔锦进士坊 位于宝盖镇龟湖村埔锦顶街。系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福建布政使萧晚、泉州知府程秀民等为进士黄鳌立。坊为四脚亭式石筑结构,原高6米,今存5.2米,占地16平方米。亭正面有进士碑,上署“奉议大夫黄鳌”。该坊是泉州地区仅存的明代牌坊之一。
  八角井 位于蚶江镇石湖村。俗称“皇帝井”,传为宋幼主赵昺南逃建行宫时挖凿。井栏系整块花岗岩石凿成,外八角形并刻图案,内为圆形,外径2.35米,内径1.8米,高0.65米,厚0.55米。井盖由石板铺成,挖有三眼。今外设井栏。井侧有雕刻神石像的球形塔1座,神像头部为1993年维修时补上。
  玉泉井 位于朝天寺内。宋代挖凿,井口径2.10米,深仅0.8米,长年有水,能供百户人家饮用。井崖刻“玉泉”2字。
  吴王刘祠 位于祥芝镇大堡村。始建于元代元统元年(1333年),历代有修,面积360平方米。刘锜(1095~1162),字信叔,南宋著名抗金将领,著有《清溪文集》,诰封吴王。其玄孙刘逊开基大堡,奉刘锜为始祖而建此祠。祠内刻有刘锜诗文,介绍其功绩。1995年重修。
  “四世一品”祠 位于祥芝镇东埔村。清代皇宫式建筑,坐东向西,面积350平方米。系因邱天胜在平金厦、收复台湾中屡建军功,癸酉岁(1683年)奉康熙皇帝旨进京殿授都督衔、荣禄大夫,任贵州参将,赐世袭并以覃恩纶封其祖父为“一品”而建。现祠有“四世一品”圣旨牌一道,圣旨盒一个,盒内有汉、满文字圣旨原件。
  第四节 古石刻
  石狮地面已发现古代摩崖石刻和石雕碑刻10余处。
  灵秀山崖刻 位于灵秀镇容卿村灵秀山,有明、清、民国摩崖石刻4方。其中民国乙亥(1935年)镌刻南宋泉州郡守王十朋题七绝诗1首:“小小精蓝亦自奇,一峰灵秀蕴幽姿。无缘细听山僧话,太守偷闲只片时。”楷书,字径12厘米。灵秀山原有金相院、海潮庵、凌霄塔、七佛塔、方外亭、青莲池、灵蛇洞等10多处胜迹。今仅存金相院、方外亭和海潮庵。
  西山岩石刻 位于永宁镇西厝村鸡母山。元代,王翰袭祖千户爵,官至潮州路总管,卸任后留居永宁沙堤村。在西山岩题刻“海天一色”4字,篆书,字径98厘米。
  永宁卫石刻 位于永宁镇永宁居委会朝阳山。山上一巨石,上镌“镇海石”3字,楷书,字径82厘米,传为明抗倭名将俞大猷所题。附近尚有“穿云迳”、“浸月池”崖刻2方,均为行书。
  虎岫摩崖石刻 位于永宁镇塔石村虎岫寺岩石上。原有历代题咏崖刻46方,惜多毁于近代开山采石之时,仅存民国13年中华民国大总统褒赠晋江杨元勳修桥兴学事迹崖刻一方,以及行书“好行其德”、“里党观型”等题刻。
  永宁文祠岸刻 位于永宁镇文祠东侧岩石上。刻“尽瘁捐躯”4字,楷书,字径50厘米,落款“钦差大臣沈葆桢为奏请赐恤云骑尉陈维礼立光绪三年(1877年)”。陈维礼,永宁人,清同治间随福建陆路提督唐定奎入台。时千总陈维礼受命押解粮饷,途中遇社蕃抢劫,为掩护粮饷,以身殉职。
  大仑石笋 位于大仑村阎君公宫前。石笋呈圆柱体,高90厘米,直径25厘米。乃古闽越人性崇拜之图腾。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再借事碑记 位于蚶江镇石湖村再借亭。明崇祯年间都指挥黄浮阳率哨捕队兵立。“文化大革命”期间,亭被毁,碑尚存。碑为圆首竖式长方形,花岗岩石雕成,高2.71米,宽0.93米,厚0.16米,中阴刻楷书“再借亭”3字,字长40×50厘米,落款“瑞图书”。两旁阴刻正文计179字,主要记述军民感戴分巡兴泉道曾樱抗倭有功,求得崇祯帝诏令“再借”他守御兴泉之事。亭于1993年修复。
  蚶江海防官署碑记 位于蚶江镇蚶江村前垵。俗称“对渡碑”,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树。1967年碑被砸成两块,今已修复,字迹仍十分清晰。碑为抹角首长方形,高2.92米,宽0.86米,厚0.18米。碑额篆书《新建蚶蚶江海防官署碑记》,正文楷书518字,字径4厘米,落款为“嘉庆十一年岁次丙寅秋九月吉旦署理泉州府蚶江海防通判事长垣郑鍷谨撰,候选教谕同安许温其书”。该碑记载清代海防卫设置及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史实。
  重修七星桥碑 位于蚶江镇莲西村龙津寺东,清光绪七年(1881年)立。碑为抹角首长方形,高1.72米,宽0.5米,楷书。碑文主要记载重修七星桥捐资者姓名、商号和捐资额。
  新建梅福庵碑刻 位于永宁镇梅福庵内。碑有2方,均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刻,镶在庵内墙上。一方记述兴建梅福庵的经过,一方记永宁24家商号及旅居菲律宾70多位侨亲捐款姓名和款额。
  祥芝大堡石刻 位于祥芝镇大堡村。有崖刻2方,一为朱熹手迹“小山丛竹”4字,一为宋代邱葵石刻诗“床头枕是溪中石”七绝一首。此2方均毁于“文化大革命”中开山取石。
  第五节 现代纪念性建筑物
  李子芳故居 址在永宁镇子英村。李子芳(1910~1942年),又名钱子英,永宁人。民国21年5月参加红军,民国2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3年10月参加长征。任新四军政治部代主任、组织部长。民国30年“皖南事变”后被捕牺牲。其故居面积67平方米,4房1厅,今辟为李子芳烈士陈列室。
  董云阁故居 址在永宁镇后山村。董云阁(1908~1931年),又名董光泰,永宁人。民国15年参加革命,民国18年任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是当年中共福建省委领导核心13人之一,民国20年被捕牺牲。其故居面积334平方米,水泥结构,2层楼房。
  永宁“七·一六”蒙难纪念碑 址在永宁镇石永路。碑立于民国31年,花岗岩砌筑,通高1.9米。碑座方形,四面分别行书镌刻“誓灭仇雠”、“雪耻复仇”、“新仇旧恨”、“血泪鳌城”。碑身正面镌刻“本镇七·一六惨遭倭祸纪略”隶书,共372字,记述民国29年7月16日寇入侵暴行。
  第六节文物保护
  1961年4月,石狮的关锁塔、蚶江的六胜塔被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均立碑加以保护。
  1982年和1984年,省和晋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先后维修关锁塔和六胜塔的避雷针、铁门、补齐破损的石栏杆,六胜塔还增补石佛35尊,以及须弥座,使古塔恢复原貌。
  1989年9月组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合一”的石狮市文化馆,设文博干部2名,负责地方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及文物档案的建立、文物普查、征集、收藏工作。市政府成立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加强对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领导。
  1989年,对全市文物进行一次普查。1990年5月,市政府公布石狮市级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并竖立文物保护碑。
  1991年3月,文化馆维修市级文物——石湖宋代古井及重修石湖再借亭。
  1992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公布10周年,市科卫文体局、文化馆在市区及沿海3镇举办“石狮市文物图片展览”。
  1994年3月,文化馆拨款维修明代周东泉墓;1996年5月,拨款维修石湖郭氏祖乙甲始祖墓。此两处古墓均列市级保护单位报批项目。
  1990年以来,文物管理委员会多次会同公安人员,制止擅自在六胜塔、姑嫂塔周边开采花岗岩破坏文物的违法行为。1995年,六胜塔三尊石将军被盗,当即向公安局报案,并于1996年10月重雕补齐。1997年2月,文化馆委托华侨大学对六胜塔进行测试,发现该塔倾斜。
  1996年9月,石狮市永宁城隍庙,蚶江清代海防官署“对渡碑”被列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市文化馆组织力量进行文物普查,确定13处为石狮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上报市政府审批公布。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