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广播 影视 音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28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广播 影视 音像
分类号:
G229.274.2
页数:
4
页码:
807-810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64年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广播事业、影视、音像的出版发行情况。
关键词:
广播
影视
音像
石狮市
内容
第一节 广播
1964年秋,创办晋江县广播站石狮广播分站,站址在石狮外贸仓库,主要负责转播县站节目和管理石狮、永宁、祥芝、蚶江等公社的广播网。分站置1台275瓦扩大机。到80年代初,基本上户户安装广播喇叭。
1988年12月,成立石狮市广播站,先在市区架设20只10瓦的小高音喇叭网,于1989年3月28日上午9时30分,正式以石狮市广播站的呼号向市民每天播音两次。5月,呼号改为石狮市广播电视台调频广播,每天早、中、晚3次正常播音。市区开播效果良好,市委市政府联席会议作出决定:尽快整建和开通全市各村的有线广播。经过3年努力,整修架设235公里广播线路,于1991年10月实现全市100个村广播联网,建立90个村级广播室,广播扩大功率达1.2万瓦。1992年,建立1座300瓦立体声调频广播电台,同年6月试播成功,1993年10月正式播音,频率104.7MHZ。每天播音3次共8小时,广播节目有自编《石狮新闻》、《政讯专题》、《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园地》、《卫生与健康》、《为您服务》、《音乐欣赏》、《地方戏曲》等9个栏目,经常报道和反映石狮市时事政治活动和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等。并转播中央、省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地方戏曲和其他文艺节目。调频广播试播后,市有线广播则停播,但各镇、街道办事处仍有自办有线广播网,播放通知、有关文件、法规等。
1992年9月,石狮市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办《话说石狮》广播节目,对东南亚广播,为时1年,每周播送1次,每次20分钟,使东南亚地区乃至世界各地都能听到石狮的声音。
第二节 电影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上浦村华侨王则棋从菲律宾带回一部摩擦电影机和几部黑白影片,连映3个晚上,轰动一时。过后两年,王欲返菲,将影机影片卖给泉州王承宗。从此开了石狮、泉州电影之先河。
民国18年(1929年),杏田村华侨王文笔筹款,在宽仁街聚仁路尾,建成石狮首座砖木结构的两层电影院,座位约400个。放映过黑白无声的《珍珠塔》、《桃花扇》、《小陈》、《王先生》等一批影片。该院于民国20年5月因亏损而倒闭。民国34年10月,龙穴村华侨高景从菲律宾带回一部16毫米电影机,向厦门和泉州影商租来《啼笑姻缘》、《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在龙穴村放映,庆祝抗战胜利。这是石狮首次出现的有声电影。此后华侨陆续从南洋各地带影机、影片回乡,不管集镇或农村,每逢喜庆或迎神赛会,放映电影屡见不鲜。民国37年6月,石狮建成第二座电影院,地址在今五星东村街头西侧,四开间店楼,有400多个座位,经理陈仲权,放映《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等一批影片。翌年8月,石狮临近解放,该院经理和股东去台湾,影院关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电影事业迅速发展。1951年,在今人民路建造1座电影院,可容纳600名观众。1953年,石狮区由华侨投资,动工兴建晋江县首座影剧兼营、有960个座位的石狮华侨戏院,1954年竣工投用。1961年,山雅村创办影剧院,座位800个。至1965年,石狮境内有3支电影放映队,在集镇、农村巡回放映。1972年5月,石狮影剧院(由华侨戏院改名)进行翻建,安装35毫米座机。此后几年中,陆续建成蚶江影剧院和梅林影剧院,均安装35毫米座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石狮地区的电影事业出现快速发展的新局面。1979年,省电影公司拨款36万元,在新湖动工兴建狮城影剧院。1981年12月,建成村办洪窟华侨影剧院和上影剧院。1983年6月又出现第一个由农民个体创办的电影放映单位,即祥芝公社农民陈紫云创办的东埔露天电影院(以上影院均安装35毫米提包机)。其间,永宁镇侨联、蚶江镇侨联、祥芝伍堡村分别创建电影院。至1988年,石狮、蚶江、祥芝、永宁4个乡镇,有电影放映单位13个,其中影剧院6座,放映人员共76人。
石狮建市后,狮城、石狮、南城等影剧院,装上中央空调或框式空调。狮城影剧院增设录相投影厅、歌舞厅、卡拉OK厅,开展多种经营。1996年5月,兴建多功能的石狮市新世纪影城,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包括5个电影厅(含全省首创的自选电影厅),及录相厅、歌舞厅、台球馆、商场、餐馆等配套设施,总投资800万元,于1997年8月建成开业。至1997年,全市共有17家国营、个体、私营(包括中外合资)的电影院(厅),还有35毫米提包机放映队2支、16毫米提包机放映队14支。电影机器设备主要有5505B座机4台,35毫米提包机10台,16毫米氙灯机6台,16毫米提包机14台。
1991~1993年,市电影公司连续3年发行收入超过百万元。1992年石狮影剧院放映收入达104万元,进入全省“百万元影院”行列。同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献礼影片展映活动中,石狮市电影公司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授予优胜集体称号。1989~1997年,全市放映电影162671场,观众达8646.3万人(次)。1993年,石狮市人民政府和福建电影制片厂合拍《石狮启示录》、《石狮人在香港》等影片,在全市和省内外放映。1996年市电影公司发行收入139万元,1997年达153万元。
第三节 电视
1978年,泉州7365调频转播台正式开播后,石狮一带电视接收机迅速发展。1984年,仅宽仁街980户,即有各种电视机1106台,其中彩电987台。1988年9月1日,泉州电视台开播,在石狮的电视覆盖率达100%。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福建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泉州电视台节目,在石狮各地均可收看。
1989年5月3日,石狮市广播电视台成立,统一领导和管理石狮地区广播电视事业。至1997年电视台有职工32人,合同工20人,具有大专学历17人,其中工程师3人,编辑1人,助理工程师3人,二级播音员、三级播音员各1人。
1990年9月,石狮市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正式开工,工程由华南理工大学华通电讯公司设计。经过2年的努力,安装入户1.1万户。前端设备采用西德卡物莱茵产品,主干线采用意大利KF16电缆,线路放大器采用香港华通公司产品。开播7个频道8套节目:中央电视台一、二、三、四套、福建台、泉州台、石狮台自办节目一套、二套。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1994年12月对前端进行技术改造,采用美国吉洛特550MHZ邻频前端设备,开播12套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一、二、三、四套,福建台、东南台、泉州台、云南台、贵州台、浙江台、山东台、四川台,石狮台自办节目一套、二套。1997年7月,泉州有线电视光纤联网到石狮,实现石狮与全省有线电视大联网,又增加播出省有线体育台、影视台、综艺台、经济台和教育台,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随着市区有线电视网的建立,祥芝、蚶江、永宁镇相继自筹资金,建立5个有线广播电视站,转播中央台四套节目及福建台、泉州台、石狮有线电视台和其他电视台共12套节目。还有12家外商投资企业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可接收卫星传送的部分境外电视节目。
1993年,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和石狮市人民政府联合录制电视系列片《石狮之谜》五集。1994年9月,又联合录制4集电视片《石狮走向文明》。
1997年2月,由市政府拨款、市电视台自筹计投资2000万元,在市东西二路兴建拥有15层、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的市广播电视大楼。
至1997年,全市家庭拥有电视机的普及率已达100%,其中彩色电视机占95%以上。一个家庭同时拥有数台电视机相当普遍,47时以上的宽屏幕投影电视机也被宽裕型的家亭所拥有。市区有线电视户18500户,乡村有线电视户6628户,行政村有线电视覆盖率为82%。
第四节 音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狮的音像事业迅速发展。音像制品从录音磁带、录相带发展到CD、LD、VCD等激光唱盘。音像设备从小型录音机、手提三用机、录像机发展到大型录相投影机、激光视唱盘机。至1997年,石狮的各种音像制品和设备已进入千家万户,拥有几种先进音像设备和制品的家庭屡见不鲜。音像制品已从家庭文化生活发展为中小学的教学活动和学生自学文化课程的必需用品。
随着音像事业的发展,石狮音像市场日益繁荣。至1997年,全市经批准的音像行业经营单位有139家,其中录相放映厅15家,音像制品经营店60家。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