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等专业、职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22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中等专业、职业教育
分类号: G639.29;G719.29
页数: 3
页码: 745-747
摘要: 本章记述了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中等专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中等专业 职业教育 石狮市

内容

第一节 中等专业教育
  一、师范教育
  石狮师范教育始于1959年春,晋江师范学校在石光中学设点,选拔部分应届初中毕业生编班学习,期限半年,毕业后到小学任教。1982~1984年,石狮华侨中学职高部开办音乐、幼教师范班。1986年,鹏山师范学校创办,为石狮区域内唯一省属中等师范学校。
  附:福建省石狮鹏山师范学校简介
  初名晋江鹏山师范学校,位于石狮市彭田村,于1986年由彭田旅菲同乡会捐资400万元兴建,占地87亩,建筑面积13015平方米,为省属中等师范学校,实行省、地、县三级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设普师专业,学制3年。石狮建市后,学校实施《中等师范学校德育大纲》和《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方案》,开展师德教育和教育教学基本功训练,有29名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学生书画、文体、普通话形成传统优势,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1863名毕业生大部分成为各地小学教育教学骨干,有的已担任学校、教委办领导。1997年,在校学生797人,教职员工102人,其中副教授2人、高级讲师3人、讲师21人。
  二、农业专业教育民国21年(1932年),平民中学设农村教育科,授农业常识课。个乡镇都创办1所以上的农业中学,同年秋及翌年两度整顿,1958年,石狮境内4仅余仑后、祥芝2校。1963年,创办蚶江农业中学,招收学生80人,边教学边经营45亩土地的小农场,实现粮食自给。1966年,农业中学全部停办。
  第二节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1981年秋,石狮华侨中学、永宁中学开办职业高中部,至1988年计开设8种不同专业,毕业生253人,在校学生444人。1984年8月,永宁中学更名晋江水产职业中学(兼办普通初中),前后开设渔船轮机、海水养殖、制冷加工和电工专业。1988年,调整停办。1992年,华侨中学职业高中部升格为职业中专学校。1994年,私立育青学校职专部招生82人。1996年,祥芝镇、永宁镇各创办1所初级职业中学,招收小学毕业生133人。
  职业学校毕业生有的由劳动部门录用为全民或集体职工,有的由全民及乡镇企事业单位招收为合同工,其他自谋职业。而音乐、幼教专业就业率达100%。
  一、石狮华侨职业中专学校
  1954年9月,石狮镇热心教育事业的归侨、侨眷为解决华侨子女求学之需,征得晋江县人民政府同意,借大仑中心小学教室创办石狮华侨子女补习学校。1955年9月,增办初中毕业生补习班及初中一年级。1956年5月,经上级教育部门批准命名为晋江华侨中学;6月,得到海外侨胞大力支持,在石狮体育场南侧(今九二路249号处)重建校舍,1962年增办高中部。“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改校名为东方红中学、石狮学校、石狮镇中学。1978年复校名为晋江华侨中学。1981年9月,增办职业高中班。职业教育初设服装、制糖、电工、幼教、音乐专业。1991年,增设文财专业;翌年,文财分为文秘、财会2个专业。1992年4月,经福建省教育委员会批准,原职业高中部改为石狮华侨职业中专学校;9月,高中部正式停办;初中部仍为石狮市华侨中学。同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设施、设备以及教职员工根据两校的教学需要统一安排。
  校园占地面积30亩。在各级政府和海内外校友以及社会贤达的支持下,校园建设颇具规模,至1997年底,主要建有职业中专教学楼(敬业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宿舍楼、综合楼、专技楼等,建筑面积计达3.6万平方米;配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舞蹈、美术、音乐教室以及各类劳技课专用教室、多功能语音室、中英文打字室、财会模拟实验室、标准化电脑室、音像放映厅以及梯形教室等;主要设备有计算机150台、语音设备64套、钢琴40架、手风琴35架、电子琴54架、电声乐器1套,铜管乐器1套(52人);图书馆藏书8万余册,杂志120余种,报刊35种。两校共有专任教师98人,其中高级教师12人,一级教师54人。
  华侨职业中专学校创办后,于1993年增设计算机专业,1996年改文秘为办公自动化专业;至1997年秋季,共设幼教、音乐、办公自动化、财会、计算机应用5个专业,有26个教学班,学生1194人。华侨中学有25个教学班,学生1350人。
  学校注重学生德育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师生连年在省、市各级专业或学科竞赛、定级考评中取得优异成绩,女子篮球队曾获全省中专学校比赛冠军。职业中专学校开办以来,培养2135名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泉州市重点职业中专学校。
  二、石狮市私立育青学校
  1994年,由石狮市企业家和旅外侨胞投资建成,校园占地85亩,至1997年完成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宿舍楼,以及图书馆、体育场等。主要设施有微机室、语音室、理化生实验室、投影录像室及舞蹈、美术、音乐教研室、武术厅、南音室。图书馆藏书2.27万册,订有各类报刊杂志252种。每间教室配有闭路电视、录音机、投影仪。学生宿舍安装空调器、电话机和紫外线消毒灯。食堂采用全套高温高压灭菌和制冷保鲜设备。学生洗衣房设有全自动洗衣机、脱水机和烘干机。保健设施有医疗室、冷热浴室。4辆豪华大巴和1辆中巴车专门用于周末接送学生。
  学校集学前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1997年,有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26名,其中20名是经民政部门甄选而免费入学的孤儿。经福建省教委批准,学校可直接招收海外华人子女人学,来自港、澳及菲律宾、印尼的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2.2%。针对私立学校特殊的生源素质,学校提出“以教学为中心,以管理为前提,以教育作保证”的教育发展走向。以“合格+特长”为培养目标,坚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严格实施国家教学大纲,同时辅以特色教育,从小学一年级起增设计算机、外语、礼仪、武术、南音等课程,重视开展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教育学生遵循“强健、自立、勤勉、进取”的校训,全面发展,逐步成才。
  学校有专任教师101人。为保证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拥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由董事会聘请,报市人民政府任命,任职期间对学校管理负全责,教师的人事管理纳入石狮市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渠道。1997年,市政府确定育青学校实行民办公助办学体制,职业高中部纳入公办教育范畴。国家外国专家局已批准该校可聘请外籍教师,聘有4名外籍英语教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信息研究中心确定该校为“实验学校”,定期派专家、学者莅校指导。
  私立育青学校作为石狮市办学体制改革的新生事物,得到各级领导的热情关怀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扶持。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王光英莅校指导;已故著名艺术家刘海粟生前为学校留下“培育青年,任重道远”的墨宝;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丁仃为建校题写“热心桑梓,倾力办学,乐育英才,众望所归”碑文。育青学校遵循“苦练内功,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全面提高”办学方针,在改革探索中前进。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