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旧式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21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旧式教育
分类号:
G527.57;G629.29
页数:
2
页码:
732-733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宋代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旧式教育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旧式教育
教育事业
石狮市
内容
第一节 塾学
封建时代及民国时期,石狮境内塾学有宗族集资办的家塾、个人办的私塾和大侨商捐资办的义塾。有书斋、书房、书轩及堂、阁、馆、室、舍等,皆属塾学。或讲学、听经、修书、会文,或训蒙童稚,副以课试。
宋代,有梁克家就读的蚶江魁星堂,石起宗寄读的灵秀山海潮庵。元代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刘君辅(祥芝人)在芝山建“芝山书塾”。刘君辅延聘邱葵、林兴祖等名师任教,“岁出粟三百石为师徒俸膳之费。”延祐元年(1314年),刘君辅三子刘叔和以为“书塾迫隘”,请求扩建。刘君辅“嘉其言而颔其请,乃作燕居堂以奉先圣先师,堂之后为斋,斋之后为炉亭,左经右史,诗文以与诸生隶习。斋之两序各有房以备寝餗。庖湢、溷圃各有其地。”在芝山书塾建成后,祥芝一带户诵诗书,兴学重教之风颇盛。明代,祥芝人邱有岩辞官后,在故里筑书室,课督子孙。即使是一般的家族,也重视家族的文教事业。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永宁东瀛刘氏家族集长老议事,商定各家参照资产,每年出资,购置田产,资助族中学子。石狮境内的兴学重教之风代代相传,塾学绵延不断。至清代,随着石狮境内市镇的繁荣和海防通判厅的设置,塾学规模不断扩大,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茑山书舍、翰墨书院、三泰书斋、兰花亭院、八卦学堂、下沙书房、石埕书轩和欧厝书斋等。清末废科举兴新学,许多塾学改为学堂,有的则与学堂合办而并存,如蚶江境内的春花书馆、诗钦书房和八卦厝学堂等,直至民国36年(1947年)石狮镇港塘村等地仍有私塾存在。
塾学所授的课程一般是《三字经》、《千字文》,辅以识字;后逐步课授《幼学琼林》、《昔时贤文》、《四书》、《五经》及《古文》等。芝山书塾为传播理学思想的阵地,以学六经为本,先读《大学》,次读《论语》、《孟子》、《中庸》等。
塾师,大多由当地落第的穷儒充任,亦有致仕的官宦宿儒自设馆学,课授生徒,塾师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进入塾学学习的学生不拘年龄,不分程度,塾师根据学生各自的文化程度以个别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结业年限亦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有所不同。
封建时代,塾学经费大多由乡贤捐助或族人集资。元代刘君辅创办的芝山书塾,由其“竭力经营、置田南(安)、同(安)二邑计三十六庄,租入万四千石,外复有山林地税于祥芝本里”,提供教学经费。清末民初,地方人士和旅外乡侨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积极筹款维持教育经费。
第二节 卫学 书院 社学
古代,石狮境内学校还有卫学、书院和社学3种:
一、卫学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永宁卫知事陈用之在军事重镇永宁卫设“永宁卫学”,礼聘莆田县名儒陈愈到永宁卫学任教3年,培养出30多名学生。永宁卫学停办后,乡人在永宁之东的观日台、镇海石邻近建文祠(又称鳌水书院、鳌城书院)。因年久失修,清初由永宁董明俊、董明榜两兄弟捐资修葺,修文庙,建关(关羽)、朱(朱熹)二祠。清末由梅林商人蔡名标捐400余两银元重修。近代由侨胞捐资整修,现为永宁中心小学办公室。
二、书院
明嘉靖八年(1529年),晋江知县钱楩,废五通庙建南塘书院。该书院位于石狮龟湖象畔塘旁,是石狮境内最早的官办书院,规制为“中崇正堂,祀晦翁朱子(朱熹);西正俗堂;东兴教堂,两廊号舍各五间,庖、湢(厨房、浴室)之屋皆备;又转东达通衢,周以缭垣。”书院一般聘请境内外名儒任教习,教材以尊孔读经为主,必修课为经学。主要教材有《四书》、《孝经》、《礼记》、《五经》、《仪记》、《春秋左传》和《周礼》等。
三、社学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石狮设社学1所。社学一般聘请通经书者为师,择农闲时教学。教学内容以训蒙读物《百家姓》、《千字文》等为主,兼经、史、历、算。学生年龄大多在15岁以下,为科举预备学校。社学亦有由热心教育人士捐赠田舍或出资维持。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