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驻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14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驻军
分类号: E29
页数: 2
页码: 652-653
摘要: 本节记述了宋代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驻军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驻军 发展史 石狮市

内容

一、宋元明清驻军
  宋代,石狮境内设有隶于禁军殿前司左翼军的四县同巡检寨和水澳寨。四县同巡检寨为熙宁二年(1069年)置,设在永宁里石湖村,专管晋、南、惠、同陆路防务,驻军125人;乾道七年(1171年)增至200人;嘉定年间(1208~1224年)又增至325人。水澳寨,乾道八年(1172年)置于永宁,屯兵60名,用以控制海道,防御岛夷入侵。
  元代,在永宁港边置有巡检司。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兵攻爪哇,兵败退回泉州,部分兵员停留蚶江、石湖。
  明代实行卫所制。石狮境内设有永宁卫和祥芝巡检司,分属卫所军兵与巡检弓兵。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永宁卫。翌年,设指挥使司1员,领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操海、屯种旗军原额6935名,后因屡有逃亡与事故而渐次裁减。万历年间(1573~1619年)存操海军1394名,屯种旗军783名。左千户所驻海宁门东街,右千户所驻水陆门西直街,中千户所驻东瀛门东南街,前千户所驻金鳌门南街,后千户所驻玉泉门北街。祥芝巡检司,洪武时设巡检弓兵100名,万历时仅存18名。
  清代兵制,顺治三年(1646年)设提督军门,统辖全省水陆军务,专管陆路标下中、左、右、前、后五营,统辖全省陆路镇营。康熙十七年(1678年)另设水师提督。蚶江属右营,驻千总1员,守备驻防泉州府城,分防蚶江汛,辖汛14,兵共248名:在本汛兵100名,分拨驻石湖汛兵20名,祥芝汛兵20名,古浮汛兵10名,五堡汛外委1员、兵10名,石狮汛外委1员、兵6名,水头汛兵10名,浦边汛兵5名,塘市汛兵4名,青阳汛兵5名,法石汛外委1员、兵10名,鹧鸪汛兵20名,径边汛兵10名,后渚汛兵10名,上庵汛兵5名。提督军门右营游击1员,原驻泉州府城,乾隆七年(1742年)移驻永宁卫。把总1员随防永宁卫。时永宁辖10汛,兵共321名:在本汛兵227名,拨驻梅林汛兵10名、沙堤汛兵13名、东店汛兵10名,厝上汛兵13名、竿头寨兵20名、邓厝汛兵5名、仑后汛兵6名、灵水汛兵5名、青石汛兵6名、前埔汛兵6名。在外高海口建有炮台,配马58匹。道光十年(1830年),驻防永宁卫兵员276名,辖梅林、沙堤、厝上、东店、竿头、邓厝、仑后、青石、灵水、前埔10汛,各汛均有兵防守。水师金门镇,标下中、左、右3营,右营分防深沪水汛兵35名,辖有乌浔、永宁、东店等小汛;分防祥芝水汛兵35名,辖有日湖、蚶江、后渚、径边等小讯。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裁中营,左营设千总2员、把总4员。千总、把总轮防金门附近汛地及晋江的深沪、祥芝和惠安的崇武、黄崎等汛;步战兵552名、守兵600名,防守金门和附近汛地,以及晋江的深沪、祥芝和惠安的崇武、黄崎等汛
  地。
  二、民国时期驻军
  民国8年(1919年)3月,靖国军司令官黄华秋率兵驻扎永宁。
  民国9年成立的靖浙联军约7000人,分驻石狮、永宁和衙口、深沪、青阳一带。因兵多饷少,时向民众摊派勒索。
  民国29年,国民党中央军第八十师驻扎石狮杆东一带。
  民国34年,国民党325师1个团驻扎大仑村,其中1个连驻在丰南营造厂(今石光中学校园内)。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军
  解放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八军八十二师二四五团在石狮设防。从50年代中期起,福州军区守备第八师两个团分别驻扎在灵秀山和宝盖山防区。70年代后,该部队的番号先后改为福州军区守备第十三师、南京军区守备第十三师和南京军区海防第十三师的两个团。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