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集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95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集镇建设
分类号: F291
页数: 11
页码: 415-425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89年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集镇建设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集镇建设 城镇建设 石狮市

内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蚶江、祥芝、永宁等乡(镇)的基本建设有较大发展。建市后,在中共石狮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沿海三镇加强建设规划,根据各自现状、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相继编制完成镇村建设规划。规划城镇性质蚶江定为贸工港口城镇,祥芝定为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港口城镇,永宁定为工贸旅游港口城镇,逐步形成在市中心区的带动下,沿海三集镇组团的“三星拱月”城乡一体化的开放型布局。1989~1997年,各镇采取政府投资、社会各界捐资,并吸引外资,加大力度投入道路、港口、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市人民政府还投入巨资完成市区通向各集镇的主干道38米宽路基15米宽水泥路和连结3镇的“共富”水泥路;完成市区向沿海3镇的38公里输水管道和22万伏输变电双回线路工程,实现20万吨自来水联通供水和22万伏输变供电,为沿海三镇的各项建设提供可靠的保证。
  第一节 蚶江镇
  一、建设规划
  (一)镇区规划
  蚶江镇位于市东北部,东临台湾海峡,距市区10公里。镇区驻地在蚶江村。
  1994年,为适应蚶江镇发展需要,镇人民政府委托上海市建筑设计院重新对全镇土地进行总体规划。同年8月通过会审,并于1995年元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规划将城镇性质定为贸工港口城镇,以蚶江镇政府所在地蚶江村为中心,依托石湖港及水头、厝仔两个亿元村为三个组团,形成一个中心区、三个组团的战略格局。
  (二)村庄规划
  1983年,在原晋江县房管处组织下,对蚶江镇16个村进行镇村规划。1996年10月,镇人民政府委托省规划设计院、石狮市规划设计室对全镇19个行政村进行新村规划。同年12月完成蚶江、锦江、厝仔、东垵、石壁、青莲、溪前、水头、洪窟、锦亭的新村规划。1997年11月完成莲塘、莲中、莲西、莲东、锦里、大厦、古山、石渔、石农等新村规划。
  二、房屋建设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后,蚶江商业兴盛,商店、货栈、旅馆随市兴建。蚶江石湖港地处海防,陆续建有寨城、营房、海防官署、巡检司、监司署、寨署、防海署等。清末民国初,寨城、官署颓废。民国9年(1920年)在官署旧址上建锦江小学。
  50年代,粮站、公社机关、供销社、侨联、中学、车站陆续兴建,镇区规模扩大。改革开放后,金融、邮电、税务、医院、文化中心等新建筑相继投建,并创建工业大厦,形成新的商业区、工业区。镇区最高建筑7层,大部分新建筑为框架结构。
  (一)公共建筑
  机关公务建筑 1985年8月镇党政机关办公在不足200平方米的简陋平房。1988年建设税务所办公楼1幢,建筑面积800平方米。1991年4月在石蚶路东侧建设镇党政机关办公大楼,1992年5月1日竣工。用地32亩,共建办公楼4幢,建筑面积8700平方米,主体大楼5层。1993年在新街建交警中队、地税分局办公大楼。1997年建设工商行政大楼1幢,建筑面积1160平方米。
  文化公园 1994年港胞林积车投资400万元兴建蚶江文化公园,占地50亩。内有憩息、游闲、娱乐等各种设施。
  邮电大楼1988年蚶江邮电支局在石蚶路两侧建设邮电大楼,占地4亩,邮电建筑配套电力室、电话室、机房、仓库、生活区等。1994年又建成锦亭模块局,建筑面积900平方米。
  丈化中心 1988年投建,1989年6月建成。占地360平方米,建筑面积410平方米。
  影剧院 1965年4月建成洪窟影剧院,内设800座位。1980年元月建成蚶江影剧院,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内设1000个座位。
  卫生院 1969年蚶江卫生院建筑2层门诊楼。1983年由华侨捐资建设洪窟卫生院,1985年建成投入使用。主楼3层,总建筑面积1020平方米。1997年12月门诊大楼破土动工,占地1.25万平方米。
  学校 蚶江镇有2所中学、12所小学。1962年创办农业中学,利用民房做教室。1970年改为蚶江中学。1975年校址从埭尾迁至蚶江村,建设新校园,有3幢教学楼和2幢教师宿舍楼,占地20亩。1978~1985年侨胞共捐资兴建全镇中小学校校舍建筑面积2305平方米。1994年在锦亭村建石狮六中,占地80亩。1997年全镇学校建筑面积3.01万平方米。
  (二)住宅建设
  清末,蚶江村从刺头尾开始,沿村东南至王厝角,高筑墙以防御,居民住在围墙内。蚶江旧式民房建筑,依照泉州地区传统建筑形式,一列数间或二列以上,规模完整的有左右两侧护厝,或左右双层护厝,多为砖木结构,有的基部用花岗岩石砌成,上部用红砖砌墙或砖石间砌而成。还有用海边大牡蛎壳砌墙,用牡蛎镜安装天窗的。民国期间,前垵村建有西式楼房,俗称“洋灰楼”,为钢筋水泥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居开始建在围墙外。1979年后沿新街建民居楼房,从东头山至石永蚶公路两侧沿伸,北部烟楼山顶也盖满民房,纪厝向西部发展,填海建宅。1988年后开始采用混凝土砌墙,框架、砖石结构,并多建设3层以上民房、商住房。多数民居建设由旧村向外扩建,盖新村。1993年开始,民用住宅走向规范化、合理化。1996年在镇区建设新街时,建造商住楼11幢,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最高商住楼8层。装修日趋时髦,采用水磨石、大理石、彩釉砖、琉璃瓦。1988~1997年全镇19个行政村共建造民用住宅楼1300幢,总建筑面积23.4万平方米。1997年全镇人均居住面积21平方米。
  (三)工业厂房建设
  解放初期,蚶江创建碾米厂、农具作坊,厂房简陋。1979年后,工业迅速发展。至1997年,已形成纺织、服装、鞋类、雨具、电子机械、食品工业、塑料、五金等轻工业为主的乡镇工业766家。厂房建设趋向标准化、规范化、合理化布局。在开辟的11个工业小区中,已有厝仔、蚶江、石壁、石湖等工业小区建设颇具规模。1988~1997年全镇共建设标准厂房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
  三、供电 供水
  (一)供电
  1962年蚶江供销合作社安装第1台12马力配10千瓦发电机组,输电线总长度400米,年发电量1万千瓦时,只供机关企事业单位及26户民居用电,每户限用15瓦灯泡1盏。1964年,蚶江供销合作社又购置4.5匹马力柴油机,发电量1.5万千瓦时。
  1975年山美水库3万千瓦发电机组投入运行,安装1台100千瓦变压器,并于1976年元月正式供电。1978年,蚶江供电厂正式成立,安装1台120马力84千瓦电机组,于1979年10月供电。1992年莲西3.5万千伏变电站建成,供应全镇用电。1993年建设蚶江35千伏临时变电站,并于1994年5月竣工投产。1997年5月与山兜22万千伏输变电路联网。
  (二)供水
  1992年石狮市蚶江自来水公司成立,镇政府投资450万元建设自来水厂。水源引自晋江南渠,埋设供水管道22.6公里,管道输水能力6000吨/日,日供水能力2000吨,可供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锦江、莲东等中心区1.8万人用水。1997年蚶江镇水厂与市区22吨水厂联通供水,日供水3万吨。
  四、道路建设
  (一)街道
  镇区有旧街、新街各1条。
  旧街 建于清乾隆年间,北起纪厝,至东头山,南北走向,全长370米,宽3~5米,有商店105间。整条街分为顶街头、中街、三圣街(又名三姓街)3段,原为碎石路面,后改为条石、石砖铺设路面。两侧小店均为平屋,民国时期建2层楼房。以旧街为主千道,还有盐墟街、卖鱼街、小街仔、水沟下街。
  新街 从东头山公路向东延伸到金庵潭,转南至莲埭村。自东头山至金庵潭全长270米,宽8米,为石砖路面。1993年后拓宽金庵潭至圳下长800米、宽20米的水泥路面。1996年新建另1条东西走向的新街,西起防洪堤,东至物华工业区,全长3000米,宽26米。
  巷 清代旧街市形成后陆续有巷道建成,至民国期间共有蔡厝巷、王厝巷、欧厝巷、东间巷、井仔巷、典当埕巷、五落大厝、坎仔脚巷、回向巷、草埔巷、夯鳓井巷、打铁巷、大砌巷、海巷、南下馆巷等15条巷。今仍存。
  境古地名,现已不存此地名,民间仍习惯使用。原有许西、仙境、前垵、后垵境,后演变为纪厝、后垵、前垵。
  (二)镇村道路
  1991~1997年镇政府共投入400多万元建设镇村道路,共建成锦亭—石壁,莲塘—石祥路口,莲东—石湖大道,东垵—石湖大道,江—大厦等5条水泥路,总长6.55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
  五、市场建设
  清乾隆年间,蚶江镇商业经济繁荣,泉州、惠安等地商人在此开设郊行、商行、货栈。市场设有五谷墟、牛墟、盐墟、卖鱼街,染坊、油坊、磨坊、旅舍、饭馆随市而建。主要集市如五谷墟、牛墟、鱼墟、盐市等,交易场所简陋,或露天交易,或占街为市。直至民国时期,此况未改变。
  50年代,镇区建有菜市场。80年代蚶江五谷市场恢复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集市。1992年,在原镇政府旧址兴建蚶蚶江新市场,是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综合贸易场所。1994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
  六、港口建设
  古代已有蚶江石湖港码头。1996年4月动工,1997年9月建成石湖港万吨级多用途泊位码头1座,泊位长200米。
  第二节 祥芝镇
  一、建设规划
  (一)镇区规划
  祥芝镇位于市东部滨海区,距市区12公里,镇区驻地伍堡村。1992年10月,镇人民政府委托石狮市规划设计室编制《祥芝镇总体规划》。1994年11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将祥芝城镇定为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港口城镇,以港口为依托,发展渔业加工业和海上运输业,并接受市中心区的辐射,发展外向型经济。
  (二)新村规划
  1996~1997年,镇人民政府委托福建省规划设计院对28个行政村进行新村规划。1996年完成祥芝、伍堡、大堡3个宽裕型小康新村规划及以厝上村为中心区的厝上、锦尚、西港、杨厝、东店、卢厝等新村规划。1997年完成东埔一村、二村、三村、祥渔、垵渔、莲坂、后湖、赤湖、邱下、东园、莲厝、奈厝前、深埕、谢厝、西偏、洪厝等村的新村规划。
  二、房屋建设
  (一)公共建筑
  党政机关建筑1962年祥芝人民公社机关借用部分福民小学校舍办公。1980年在西墩村外建办公住宿综合楼,占地面积9675平方米,前楼2层,后楼3层,石混结构,建筑面积4075平方米。1990年建造1幢3层办公楼,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010平方米。1994年建造1幢计划生育办公大楼,1幢5层国土、财政大楼,均为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7265平方米。
  卫生院 1959年建祥芝卫生院,建造门诊、住院、办公住宿楼2幢,砖木结构,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1990年扩建综合大楼,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电影院 1985年由华侨捐资建造厝上电影院,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内设900个座位。
  邮电局 1996年祥芝邮电支局新建厝上、洪厝、郭厝3个模块局和1个28米高微波发射塔,均为水泥框架结构。厝上模块局用地面积14.52亩,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洪厝模块局用地面积20.51亩,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郭厝模块局用地面积12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发射塔用地面积2亩,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商业建筑 1958年祥芝镇供销社建造批发部、收购站、门市部等建筑。1978年祥芝供销社在伍堡村建造2层办公楼,建筑面积520平方米。1987年建3层综合门市办公楼,建筑面积1424平方米。1996年建造门市住宅综合楼,建筑面积880平方米。
  文化娱乐设施 1989年祥芝镇在伍堡村东南海滨区域建设风景区,规划土地13.3公顷。至1995年已建成度假村、旱冰场、娱乐城等文化娱乐设施,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学校建筑 建市前,祥芝镇有2所中学、9所小学,总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其中1975~1985年由华侨、港澳同胞捐建的校舍建筑面积2132平方米。1988年10月,原晋江(祥芝)二中改为石狮二中,征用地3.7万平方米,侨胞、港澳同胞捐资兴建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校友楼等,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1993年后,石狮五中(原伍鸿侨中)由侨胞捐建教学楼、宿舍楼,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1995年7月在祥芝与大堡村交界处新建石狮七中,建造教学楼4幢、宿舍楼1幢,建筑面积8062平方米;1996年由港胞捐建科技楼1幢,建筑面积283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1幢,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1995~1997年,祥芝学区先后兴建办公楼1幢、教师公寓楼4幢,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1988~1997年全镇共建设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等40幢,总建筑面积4.23万平方米,其中中学建筑12幢,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扩建改建小学9所、新建小学9所,总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
  (二)住宅建设
  建市前,祥芝住宅建设速度缓慢。1985年全镇住宅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石狮建市后,住宅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大多数行政村通过村街建设,拆除旧房,兴建住宅楼,如祥农、大堡、伍堡等村。祥农村前店在拓宽芝山西路时,拆除旧房30幢,投资484万元,新建住宅楼、商住楼15幢,总建筑面积8280平方米。1992年,市、镇人民政府发动社会捐资30多万元,市财政拨款50多万元,共筹集80多万元帮助前厝贫困村建新村,新建住宅楼18幢,总建筑面积3240平方米。这些楼房水、电等配套设施齐全。30户贫困户在春节前搬入新居,彻底改变村民居住环境。1988~1997年全镇19个行政村共建设商住楼、商品房、民用住宅楼3500幢,总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占房屋总建筑面积190万平方米的71.05%。1997年全镇人均居住面积26.91平方米。
  (三)工业厂房建设
  1988年,祥芝有110家企业,厂房总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1997年12月全镇工业企业达636家,厂房用地面积300公顷,厂房建筑面积达33.56万平方米。
  金丘开发区 位于莲厝村、邱下村地界。1992年厂房用地13.3公顷。至1997年厂房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元兴开发区 位于伍堡村、草柄村、乌山脚村地界。1993年征用土地26.7公顷,厂房用地6.7公顷。至1997年厂房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石祥大道两侧工业小区 位于西墩村、洪厝村地段,征地13.3公顷。1993年用地13.3公顷。至1997年建设工业厂房面积4万平方米。
  高科技工业园区 1996年2月征用80公顷土地,建成园区内主干道。至1997年建新表业建成3座标准厂房。
  大堡工业集中污染控制区 位于大堡村,由连接祥农村、东埔村的22米怀勋路东西分界,东边临海区40公顷,为污染型企业集中控制区;西边26.7公顷,为仓储、商业、生活及一般工业配套区用地。1996年12月已开通滨海路、兴业路、怀勋路、工业东路、灵芝路、丛竹路等6条主干道,路宽18~26米;厂房间的区间路均为7米宽水泥路面,总长度为1.8公里,总投资300万元。至1997年建设厂房用地41.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35万平方米,均为水泥框架结构。
  伍堡工业污染集控区 位于祥芝镇伍堡村东侧,由祥芝镇人民政府承办开发,主要集中引进印染行业企业。西北面离祥芝镇政府约1.2公里,东南临海。整个集控区大致呈长方形,为东北—西南走向,总规划用地25公顷。至1997年12月,已建企业厂房用地面积19.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均为框架结构。
  融盛集团汽车城 位于石祥公路的郭厝村地段。1990年征地33.2公顷。至1997年底,厂房及配套设施用地16.7公顷,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三、供水 供电
  (一)供水
  1991年镇政府委托福建省水利电力科学研究设计院编制《祥芝镇沿海供水工程》,并通过会审。1993年11月投资430万元,兴建日供水4000吨的自来水厂,该水厂位于祥芝镇郭厝村与蚶江镇前头村交界处,水源取自奈清水库上游。1996年8月建成供水4万吨自来水厂,水厂位于莲厝村与湖厝村之间的石祥公路旁,水源取自山美灌区南渠,引入莲湖水库。当年12月,与市区20万吨自来水厂联通供水,日供水4万吨。
  (二)供电
  1990年8月1日动工兴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1991年7月1日竣工投产。1997年7月由省煤炭工业总公司和国家计委联合投资在祥芝镇大堡村与东埔一村交界处动工兴建石狮热电厂,占地面积5.28万平方米,装机容量4×6兆瓦,总投资2亿元,分两期工程完成。第一期工程正紧张施工中。
  四、道路建设
  (一)街道
  祥芝镇区原只有1条前店街,仅有几座破旧房子。1995年国家在祥芝建造码头,镇政府筹资投建集贸市场和祥渔码头,同时规划建设镇区商业街。原前店街拓宽改造为宽12米、长850米的水泥路,新建1条向西直通镇政府,东至伍堡工业集控区的水泥路,宽12米,长800米。
  (二)镇村道路
  1993年开通石祥路至伍堡风景区,路基宽26米,中铺设14米宽水泥路,总长2.6公里。1994年建成东埔村至港口柏油路,宽18米,长3.5公里。1995年完成38米宽路基,中铺15米宽的水泥路,长10.6公里(即共富路)。同年开通“共富路”至将军山垃圾场道路,宽22米,长3.3公里,其中柏油路面宽10米。1996年开通高科技园区3条主干道,宽15~38米,总长度3.6公里的水泥路,同时铺设大堡工业集控区路基宽26米,中铺15米宽水泥路,总长1.8公里。同年厝上村至石狮市区宽6米的柏油路拓宽改造为路基宽20米,中铺水泥宽7米,总长度2.4公里;港东村新建至山边道路宽12米,长1.5公里。
  1993~1997年镇政府共筹集资金506.46万元,对28个行政村村间道路进行改造,铺设2~6米宽水泥路,总长度28.78公里。
  五、市场建设
  1980年11月建成厝上二中市场,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1981年2月建成伍堡综合市场,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1990年祥芝镇政府征地1万平方米,在祥农村建设水产品贸易市场,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1995年祥渔村建设水产品贸易市场,征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上层为商品房,底层为交易区。同年东店村在原水产品加工场址建成水产品交易市场,用地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1996年,大堡水产品加工贸易市场、莲厝工商贸易市场、厝上农贸市场相继建成。
  六、港口建设
  1988~1990年建成500吨级祥芝过驳杂货泊位码头2座。1994~1997年先后建成祥渔一级渔用码头、东埔渔用码头2座。
  第三节 永宁镇
  一、建设规划
  (一)镇区规划
  永宁镇位于石狮市东南部滨海地带,距市区8公里。镇区驻地永宁居委会。
  1992年10月,永宁镇人民政府委托天津大学建筑系进行规划设计,1994年4月经石狮市人民政府批准。规划将城镇性质定为工贸旅游港口城镇,共分石永大道科技工贸区,东南环大道旅游商贸区、旅游路工贸旅游区、共富路工业走廊等4个功能区。
  (二)村庄规划
  1996年永宁镇完成21个行政村小区建设规划,并完成西偏、沙堤、金埭、浯沙、前埔、塔石等6个自然村新村详细规划。
  二、房屋建设
  (一)公共建筑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宁卫筑卫城,是重要海防要地,有卫学、海防、军事、港口等设施,还有宗教寺庙、教堂、文物古迹,如城隍庙、虎岫寺、姑嫂塔等古建筑。及至清末民国初期,永宁镇商业建设初具规模。永宁是著名侨乡,旅外乡亲屡捐巨资兴办公益事业,兴学助教,改造镇容村貌。
  解放后,永宁镇先后建设医院、学校及商业、金融、邮电等服务设施。60年代起陆续建成党政机关、供销社、工商、税务、邮电等公共建筑。80年代,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又得到改造。1978~1985年,永宁籍的侨胞、港澳台同胞共捐资近2000万元,扩建或新建镇内18所中小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礼堂、体育馆等,总建筑面积达9124平方米。1987年永宁镇各种公共建筑面积3.24万平方米,其中党政机关建筑9600平方米,商业建筑5200平方米,学校医疗建筑1.26万平方米,银行建筑3000平方米。
  1990年,永宁镇统一规划在镇区西门外建新商业街市,道路两侧建造商住楼、商厦。1991年由子英村旅菲华侨及港胞捐资400万元,兴建永宁银江华侨中学,占地57亩,共建教学楼2幢,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学生宿舍楼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室内体育馆1幢,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还有室外运动场地。1992年永宁镇兴建文化娱乐中心(影剧院)1座,占地6亩,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1995年永宁籍“三胞”捐资2500万元,在“黄金大道”北侧新建永宁中学校园,内建有教学楼5幢、礼堂1幢、学生宿舍楼3幢,还有实验楼1幢及运动场等设施,占地86亩,总建筑面积4.51万平方米。同年子英村旅菲侨胞又捐资改造1958年兴建的子英医院,新建门诊楼、住院楼各1幢,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1993~1997年共建设邮电程控电话模块局3个,其中洋厝模块局占地15亩,建造邮电大楼宿舍楼等设施,建设面积8000平方米;新建工商行政大楼及税务所大楼各1幢,总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1990~1997年,新大街两侧共建设3~8层商住楼、商厦、酒店、办公综合楼51幢,其中6层以上10幢,如威尔夫大酒店、工商大厦、文化娱乐中心大厦、东加大酒店、龙泉大厦,总建筑面积9.88万平方米,其中龙泉大厦为镇党政机关办公大楼,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二)住宅建设
  改革开放前,永宁镇居民建房较少,住宅大都是平房,石混、砖木结构。村居建设无规划,布局杂乱无章。有遗存的古大厝多属昔时富豪、官绅宅第,如西门外林氏“大夫第”,是三进式住宅,雕梁画栋,古雅别致,前庭虽已倒塌,但余存部分仍轩然壮观。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多建新居,以石混、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建设为主,并注重设计、装修和配套设施。1987年全镇住宅总建筑面积1.99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49.8平方米。1988年后,住宅建筑按照全镇新村总体规划合理布局,通过道路建设和旧村改造,拆除部分旧房,新建部分公共建筑和新住宅区。1996年永宁居委会在建设新街区时组织村民建设龙泉新村、龙溪新村。至1997年共建新楼92幢,总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19881997年,全镇21个村(居)委会共建设民用住宅1600幢、商品房18幢、教师安居楼4幢,总建筑面积55.58万平方米,占房屋总建筑面积84.56万平方米的65.73%。1997年全镇人均居住面积46.8平方米。
  (三)工业厂房建设
  1988~1997年,全镇建设11个工业区和2条工业走廊,拥有各类企业523家,其中服装、纺织、电子、五金、食品、文体用品、石板材、金属钛粉、石雕工艺品、制鞋业等企业陆续建设标准厂房,其中较成规模的标准厂房总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
  信义综合开发区 该区位于黄金大道南、北两侧,东南环道路东侧,东南面与黄金海岸度假村相毗邻,总面积20公顷。1993年开始投建,至1997年铺设水泥路面3公里长,建设商住楼、办公楼、汽车修配车间等建筑,总投资3500万元,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镇综一号工业区 该区位于黄金大道北侧,孝女姑一带,占地面积达20公顷。1992~1997年服装、纺织、体育用品、金属钛粉、铝合金、水泥预制品、石板材等企业先后建成标准厂房10座,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
  镇综四号工业区 该区位于石永大道与镇东南环道路交接地段,面积20公顷,主要是永宁镇对台贸易区域。至1997年区内已建成对台贸易市场、保税仓库、矿泉水生产基地,以及植物油、车辆、船舶用油基地、海产品加工基地,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
  西偏工业小区 该区位于石永大道西北侧,即永宁镇西大门入口处,面积10多公顷。1993~1997年共有服装、制蜡、石雕工艺等8家企业建成标准厂房,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此外,还有塔石工业小区、沙堤工业小区、郭宅工业小区、子英工业小区,标准厂房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
  三、供水 供电
  (一)供水
  境内居民饮水多挖井取水。1992年8月在孝女姑坊利用地下水资源建成日供水2000吨的自来水厂1座。1996年集资3500万元兴建永宁至石狮市区引水工程,实现永宁镇与市区20万吨水厂联通供水,日供水4万吨。
  (二)供电
  1992年10月至1996年10月共集资5000万元在孝女姑坊建设3.5万伏和11万伏输变电站并改造完成全镇21个行政村及企事业用电线路,11月竣工投产。
  四、道路建设
  (一)街道
  民国期间,永宁镇主要街巷有旧大街、南门街、北门街、水关街、场口街、永进巷、打铁巷、英西巷等。解放后,对旧街路进行改造,但至1988年仍是石板及三合土路面。1989年街巷部分改造成水泥路。1992年新建商业大街1条,自孝女姑坊至石永大道港边路口,建成路基宽20米、中铺12米宽水泥路面,全程长2公里。1997年开通镇区西门外至“黄金大道”的街道。至1997年共建新街3条,街道两侧均配备绿化带、路灯,并在十字街口建街心花坛。
  (二)镇村道路
  1992年8月以前,永宁镇村道路狭窄,且均为泥结石路面、沙土路面。镇区通往市区及祥芝镇的主干道也仅为7米宽的沥青路面。1992年8月至1997年,全镇共集资6000万元投建完成镇区主干道和21个行政村的水泥路铺设工程。
  石永道路 自镇区前埔路口至梅林码头,路基宽38米,中铺15米宽水泥路面,全程5公里,两侧为1.5米宽绿化带,并安装路灯。
  “共富路” 自永宁沙美路口至院东村界,路基宽38米,中铺7.5米宽水泥路面,全程4公里。
  “黄金大道”自永宁镇区一号环岛至黄金海岸入口处,路基宽26米,中铺15米宽水泥路面,全程2公里,两侧为1.5米宽绿化带,并安装路灯。
  东南环道路 自信义综合开发区至梅林油库区,路基宽26米,中铺7.5米水泥路面,全程2公里。
  “国防战备”路 自永宁洋厝至西岑村界,路基宽26米,中铺7.5米水泥路面,全程2公里。
  旅游路 自石永大道西偏村至朝天寺,路基宽18米,中铺12米宽水泥路面,全程2公里。
  其他 1992~1997年还建成沙堤、西岑、子英、前埔、下宅、后杆柄、郭坑、郭宅、塔石、金埭、梅林、港边、沙美、浯沙等村3~5米宽水泥路面的环村路。
  五、市场建设
  1962年10月建成镇区农贸市场,建筑面积952平方米。1981年建成梅林村水产品交易市场,建筑面积545平方米。1995年10月镇政府投资300多万元,在镇区东南环大道对台贸易区域内建成对台小额贸易市场,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1996年石狮市工商局投资400多万元在镇区西门外新大街建6层工商大厦,第一、二层为交易市场,市场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
  六、港口建设
  1993年在梅林港建成500吨级码头1座。1996年又集资3500万元,动工扩建梅林港5000吨级对台贸易综合码头1座及配套设施。1997年12月完成码头陆域工程及引堤加宽工程。
  七、“黄金海岸”旅游区建设
  1994年8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永宁滨海地带建设“黄金海岸”旅游区,用地面积131.304公顷。至1996年已完成区内“三通一平”的工作,并先后建成福建省滨海度假地规划最大的金沙乐园,以及集食、购、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滨海广场、游艇俱乐部、海滨浴场;建成金沙区首期别墅区,旅游民俗商业街,商住楼、高级公寓等旅游配套商品房;建成大观园度假酒店、仿古街等工程。共投资2亿多元,总建筑面积达6.3万平方米。
  八、公墓区建设
  1995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永宁镇建石狮市永久公墓区。墓园位于永宁镇双髻山麓后杆柄与院东村山界交接处,用地面积26.7公顷。区内基础设施配备齐全,道路畅通,园林绿化。同时建成石狮市殡仪馆,于1997年元旦投入使用。总投资7000多万元。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