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电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93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电话
分类号: F626.12
页数: 5
页码: 387-391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51年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电话服务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电信 电话 石狮市

内容

一、国内长途电话
  1951年5月20日,石狮电信代办处开办长途电话业务,有BD-91型塞绳磁石式交换机1部20门和备用磁石交换机1部10门,电话机大多是墙式话机。初办时业务量不多,当年出口通话量仅153次(3分钟为1次)。通话种类为叫号、叫人、传呼3种。每种都分为寻常与加急。因设备陈旧,大部分电话要经多局转接,报话双用电路又多是单铁线,因而电路质量差、音小、杂音大。1951年11月,石狮邮政、电信合并成立邮电局,开办长途电话业务的还有归石狮邮电局管辖的衙口、金井电信代办处。1953年,长途电话业务又调整为6种,即防空情报、军政、企业、普通、公务、业务电话。1954年6月,泉州至石狮长途电话单线改为双线电话。当年11月,根据新修订的《国内长途电话营业通则》通话种类,将紧急防汛、防疫、天气预报、警报电话列入特种电话。1956年试办预告电话业务。1958年增办党政首长代号电话。国内长途电话业务种类增办14种,石狮办理的有7种,即防空情报、特种电话、军政、新闻、普通、公务、业务电话。
  1965年,石狮办理长途电话业务的支局(所)有石狮、永宁、蚶江、祥芝、永和街等5个邮电支局(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凡是军以上首长的通信,规定首长通话代号在省内长途电话上优先接转。
  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长途电话业务量大增。1979年8月,开通青阳—石狮303十二路载波。1980年长途电话计费量增至1.75万张。1983年9月,开通石狮—香港半自动电话。当年,长途电话出口量猛增至4.78万张。
  1987年9月19日,石狮市程控电话开通投产,设备具有80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有长途直拨等多种功能,可直拨国内400多个市、县的自动电话局和国际182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话。同年,开通长途有权直拨用户。1988年长途有权用户到达数851户,1989年净增556户,占用户总数的93.55%,居泉州市首位;长途电话出口量达95.09万张。
  1988年9月建成日本富士通公司PCM电缆12系统360条电路。1991年10月,南沿海大光缆经过石狮,开通石狮—泉州480路,到晋江480路,传输方式从电缆进入光缆通信时代。1992年6月,开通石狮—泉州4次群光缆。1994年3月,石狮局引进意大利西门微波设备,开通石狮—泉州微波电路1920路。同年9月,引进SDH(光同步传输系列)世界最先进的传输技术。1995年10月对SDH传输设备进行扩容,建成本地传输3个速率为622MB/S本地环网,出局电路以石狮、长福为两个出口局。1996年安装应用GNSP卫星同步时钟系统,为交换、传输网提供立时钟,提高长市话接通率2个百分点。
  1996年,国内长途电话计费出口量达1290.12万张。1997年国内长途电话计费出口量1566.37万张。
  二、国际电话
  解放初期,石狮因通信线路设备落后,未办国际电话业务。
  1965年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石狮开办国际电话业务,但由于设备、线路质量差,国际电话业务发展仍很缓慢。1980年,国际去话量仅218张。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三资”企业以及回国观光旅游的华侨和港澳台胞的增多,社会上运用国际电话互通信息大为增加。1987年9月,石狮开通程控电话后,办理长途有权直拨电话用户851户,当年国际电话业务7635张,是1980年国际去话量的35倍。
  1990年,全市开办国际电话的有市区九二路电信营业处、群英路邮政营业电信窗口及永宁、祥芝、蚶江邮电支局等5个点。年末,全市国际电话出口业务量23.42万张。1996年猛增至73.34万张,其中挂往台湾电话13.29万张,是1991年的2.1万张的6.33倍;挂往港澳电话60.15万张,比1991年的27.62万张增长1.18倍。1997年国际电话(含港、澳、台)出口业务量95.12万张。
  三、市内电话
  民国25年(1936年)晋江县政府设立电话总机室,装置瑞典式交换机40门,与石狮、青阳、安海、河市以及南安县政府直接通话。民国37年,晋江电信局奉准接收王少臣私人经营市话总机(仅有6部私人小总机合并而成),设备简陋,线路由用户自备,归入晋江电信局时,仅有用户99户,其中石狮19户。
  1951年11月,青阳邮电局接管县人民政府总机室,代管地方电信,始办市内电话业务。1952年4月,架设青阳—石狮中继明线一条10.5公里,新拨磁石交换机1台30门,此时用户14户。根据邮电部颁发《市内电话营业规则》,市内电话业务种类分为普通电话、电话副机、界外、区外、同线电话、中继线、分机、专线、临时电话等9种。1953年6月军防专用线接入石狮邮电营业处2条。1954年7月,省局新拨给石狮交换机1台10门。当时因市区范围较小,机关及企事业不多,市内电话仅18户。1956年,新架设青阳—石狮中继线30.30公里。
  1960年,石狮试办传呼电话业务。1964年末,市内电话服务范围亦改按城乡行政区划,划定市区域和基本营业区域。市区营业域以市内用户为界内用户,基本营业区域以外的用户为界外用户,这个规定一直沿用至今。
  1975年新购置磁石交换机1台100门。1978年省局调拨磁石交换机1台100门(备用),年末用户47户。1980年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内电话也随之发展。1983年市话用户89户,1986年发展到195户。但由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一直是沿用“摇把式”的人工磁石电话设备,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改变石狮的通信落后面貌,在省、市邮电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1987年9月19日引进的F-150程控数字电话1200门开通投产,与泉州、晋江联网,建成全国第一家市、县、乡(镇)三级电话本地网。开通不到一年,1200门全部占满。1988年待装电话用户已达2000户。1989年3月,负债应急扩容程控电话800门开通投产,总容量2000门。为满足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对通信的需求,石狮市邮电局依靠自身努力,政府扶植,社会支持,多渠道、多层次地筹集程控电话建设资金,在1990年4月20日建成1万门规模的程控电话局;4月22日电话号码与泉州、晋江全网同步升至6位,实现全市市农话交换程控化。1992年在市局营业厅开设磁卡电话。1993年6月28日,2.8万门程控电话扩容工程开通,新建长福、前廊、龟湖3个模块局,总容量达4万门,城乡电话用户16249户。同年8月,开办6处自办公共电话亭。1994年3月6日,石狮市电话网电话号码由6位升为7位;12月10日,3.2万门程控电话扩容割接开通。同年,开办166、168自动声讯业务。1995年12月25日,3万门程控电话扩容工程完工投产。至此,全市已有石狮(2.7万门)、长福(1.6万门)、前廊(1.6万门)、洋(0.6万门)、洪厝(0.7万门)5个程控交换局;龟湖(0.5万门)、蚶江(0.5万门)、锦亭(0.5万门)、永宁(0.5万门)、伍堡(0.5万门)、厝上(0.5万门)6个模块局,电话总容量10.2万门。全市平均每2.6人拥有1门电话容量。1996年4月开通“121”电话气象预告;5月,开通公共电话计费管理系统,电信新业务演示厅对外开放营业。同年9月26日,泉州、晋江、南安、石狮4城市的N-ISDN(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联网调测成功,标志着程控电话本地网的技术水平又跃上一个新台阶。泉州地区4市联网并直接进入商用阶段,在省内尚属首次。是年11月,开办出租电话业务。至同年12月,市内电话用户达3.58万户,自办和代办公用电话1072部,磁卡电话15部。
  1996年程控SC9版软件版成功后,1997年1月17日,利用程控交换机SC9版软件所具的N-ISDN技术,首次为石狮市国税局开通虚拟小交换机业务,一次性发展接入公网电话91部,成为省内应用N-ISDN技术批量发展用户的先例。同年,为缓解市区电话门路紧张状况,新建南环路模块局容量5000门,扩容前廊、长福交换局各2000门。至年底市内电话用户4.12万户,自办和代办公用电话965部,磁卡、IC卡、投币电话44部。
  四、农村电话
  民国时期,石狮农村电话由晋江县政府管理,专为公务所用。
  民国36年,县政府发起募捐筹办联乡电话线杆,并制定有关办法。当时石狮至英林、金井、霞坡、深沪、至善、永宁、复兴、青阳等处电话线路73公里,共有线杆1702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电话逐步划归邮电部门统一经营。1951年石狮区公所安装6部电话,并架设石狮—永宁中继明线8.5公里,石狮—赤湖8.35公里中继明线。1954年,省局拨给石狮和衙口各1部20门磁石交换机并入当时营业处;另拨1部10门交换机设立金井交换点,原由衙口转接的部分用户改归金井转接。1956年,石狮镇设立农村电话交换点,磁石交换机1部30门,实占门数13门。同年新架设青阳一石狮中继明线30.30公里,石狮—莲塘中继明线19.15公里,装通电话19户。
  1957年1月,根据邮电部通知,将县内国营部分电话划归地方统一经营。1958年起,以各公社行政区划为界,迁移机线建立社内电信网。为适应公社化、“大跃进”的需要,永宁、祥芝、蚶江等3个社队发动队员自筹资金兴办电话,实现社社有总机,队队通电话。当年11月,省邮电管理局农村电话科撤销,县内电话划归地方经营管理。石狮设立的农村电话交换点5个,交换机5部70门,总机实占门数31门。
  1966年省邮电管理局制定《福建省农村电话业务规程)与《使用规则》,农村电话划分交换区,交换区内用户相互通话为区内电话,与另一交换区内用户通话为区外通话。农村电话实行按次计费。年末,石狮农村电话交换点有永宁、蚶江、祥芝、永和等4个,交换机总容量100门,实占门数45门。
  1972年晋江—石狮开通单路载波,至1976年使用的单路载波机增加到5端。1978年10月起,农村电话收费实行全省统一的按月收取固定通话费的办法。年末,永宁、祥芝、蚶江3个邮电支局(所)共增加3部磁石交换机150门(每部50门)。石狮至农村支局(所)中继明线5条,其中载波3条。农村中继明线96.63对公里,杆路长63.09杆公里,电缆61.04皮长公里。44个生产大队603个生产队已装电话,占农村社队的17%
  改革开放以后,各种专业户、个体户装用电话的需求日益增多。1987年9月,在省、市邮电局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邮电支局引进日本富士通公司的F-150数字程控自动电话系统1200门,与泉州、晋江建成全国首家市、县、镇三级联网的数字程控交换传输的自动电话网。此时,石狮的农村电话由50年代人工磁石交换技术一跃进入80年代的程控交换技术,首次将乡镇电话联入全国自动交换网,标志着石狮邮电开始向现代化通信水平迈进。
  1989年3月应急扩容程控电话800门,总容量2000门,但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同年9月,在中共石狮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成立建设万门程控电话工程指挥部,并无偿提供150万美元外汇额度的投资。因资金缺口大,石狮市邮电局采取以乡(镇)政府牵头集资兴办农村电话的办法,对祥芝、蚶江、永宁3个乡(镇)各集资80万元计240万元;对申请装机用户实行预装机,预放号收取初装费的办法,总计165万元。同时,向每个用户无息贷款1万元,共借款集资220万元。由于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共筹资1500万元,万门程控电话于1990年4月开通投产,总容量已达1.2万门,在省内率先实现全市城乡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蚶江、祥芝、永宁3个邮电支局总容量3500门,完成石狮到蚶江、祥芝、永宁中继传输电缆32.5皮长公里,市内管道计51管孔公里,布放市话出局电缆1.4万回线计34皮长公里。1993年6月28日,新建长福、龟湖、前廊3个程控模块局,模块局的建设率先进入自然村,平均每7人就拥有1部电话。1994年,大仑村成为石狮市首个,全省第二个电话“千户村”,该村拥有电话1158部(不包括200多部移动电话),平均每户拥有1.01部电话,电话主线普及率达23.90%。至同年12月,全市电话百户村总数已达33个,农村用户达4640户。
  石狮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村通信事业的发展,1995年组织各乡(镇)政府配合邮电部门在3个月中发展农话4500部,使全市农村电话总数达1.2万部,农村主线普及率达7%以上。石狮邮电局借助地方政府力量,抓住机遇,抓紧施工农村管道22.27沟公里,主干电缆18.98皮长公里,配线电缆71.65皮长公里。1996年,为解决农村机线不配套问题,完成对祥芝、永宁、蚶江等区域农村管道37.65沟公里,主干电缆2.1万线,配线6.2万线的施工。至同年12月,全市农村电话达1.13万户,65%的行政村电话超百户,100%的自然村通电话;城乡主线普及率达16.81%,居福建省各县(市)前列。1997年12月31日,祥芝镇电话用户共10021户,首先实现“电话装机万户镇”。当年,全市农村电话用户已达1.68万户,80%的行政村电话超百户。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