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陆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91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陆运
分类号:
F542.857
页数:
17
页码:
346-362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民国以前至1997年福建省石狮市交通经济陆运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陆运
交通运输
石狮市
内容
第一节 运输工具
一、人力畜力工具
民国以前,石狮境内运输工具有挑挽、轿、畜驮等。民国后始有独轮车、板车、畜力车、人力车(黄包车)、自行车、三轮车等。50~60年代,马车曾是境内主要客货运输工具,70年代后逐渐被自行车、三轮车取代。
人力车(黄包车) 民国9年(1920年),石狮境内开始出现人力客、货车,人力客车路线主要从石狮至浦内、衙口、金井。人力货车主要在港口码头装卸货物。民国23年,石狮有人力客车200辆,人力货车约40辆。随着公路运输发展,人力客车逐渐减少。民国35年人力车被政府取缔。
自行车 民国初,华侨引入自行车。民国26年前后,公路交通被破坏,自行车成为主要客货运工具,并逐年增多。1954年石狮境内有营业的自行车约450辆。1972年增至800辆左右。1988年境内自行车约1.86万辆。1996年激增到2.94万辆。由于摩托车的引进,自行车数量减少,1997年全市有自行车2.86万辆。
三轮车 民国35年人力车被取缔后,三轮车成为城镇主要运输工具。1951年石狮约有三轮车30多辆,1956年约100辆。50年代末逐渐减少,70年代后又趋上升。1977年石狮约有三轮车200多辆。1980年后三轮车主要用于车站接客、货及城区运客。1988年有三轮车936辆,其中客运车150辆、货运车786辆。1997年有三轮车1450辆,其中客运车250辆、货运车1200辆。
二、机动车
汽车 民国11年石青公路通车,石狮境内始有汽车。民国26年,石狮境内8条公路有30辆左右运输汽车。至1949年约有汽车50辆。50年代民办汽车公司及个体运输户的汽车折价归国有,1956年纳入国营福建省汽车运输公司泉州运输总站石狮运输站。1977年石狮汽车运输站有汽车25辆。1988年石狮市有各类汽车1912辆,其中客车920辆、货车980辆、专用汽车12辆。随着石狮公路建设迅速发展,国营、集体、私营汽车数量剧增,并配备舒适型豪华型汽车,有卧铺、空调设备。日本丰田小汽车、国产高档小客车,软卧、硬卧大型空调装备客车,皇冠、桑塔纳高档型小轿车及大型集装箱货车投入营运市场。至1997年,全市在石狮交通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汽车4241辆,其中大型客车160辆、小型客车1650辆、大型货车380辆、小型货车2010辆、专用汽车41辆。此外,石狮购置的大型货柜、集装箱车有数百辆在外地登记注册,仅祥芝镇在外地购置注册登记的大货柜车就有340辆。
摩托车 60年代,执法机关有摩托车。70年代机关单位及个人开始添置摩托车做为交通工具。1979年后摩托车数量逐年增多,二轮摩托车趋向豪华、高档质优名牌车发展,三轮摩托车渐被自由型微型小货车替代。1988年石狮市有摩托车9570辆,其中二轮摩托车8000辆、三轮摩托车1570辆。1997年全市摩托车约3.3万辆,在石狮交通部门注册登记的有25878辆,其中二轮摩托车24610辆、三轮摩托车1268辆(不包括边三轮摩托车);投入营运的摩托车约5000辆。
拖拉机 60年代,石狮农场有拖拉机,用于农业生产。70年代,农村人民公社普遍使用拖拉机,主要用于耕地和货物短途运输。70年代私人开始购置手扶拖拉机。1984年开放运输市场,允许私人拖拉机营运。1988年全市有拖拉机2109辆,其中手扶拖拉机2105辆、大型轮式拖拉机,4辆。1997年全市拥有拖拉机2079辆,其中手扶拖拉机2067辆、大型轮式拖拉机12辆(不包括未挂牌登记的车辆)。
机动板车 70年代,石狮机动车辆修配厂利用12匹柴油机改装成简易动力板车,俗称“三脚虎”。1988年石狮有机动板车93辆,1992年180辆,1996年247辆,1997年244辆。
残疾人自助车 天津制造的港田牌三轮车俗称“港田”三轮车,是残疾人自助机动三轮摩托车。1992年后有不少港田车被改装,用于城区载客营运。1993年全市有68辆,1996年450辆,1997年增加到495辆。
第二节 运输与维修企业
一、人力、畜力运输业
(一)客运
人力车馆民国期间,石狮设立人力车馆。民国23年(1934年)约有人力车馆20多家,有人力客车200辆;人力车工300人,其中石狮境内60人、外县180人、外省60人。民国25年后,人力车馆停办。
(二)货运
驿运分站民国29年10月,省建立驿运管理处,泉州设立分处,晋江县成立运输总站,石狮设分站。民国34年2月,省驿运处撤销,石狮驿运分站随之撤销。
石狮运输社1952年晋江县成立非机动车辆管理站,对全县人力、畜力运输户进行登记,加强管理。石狮、蚶江、永宁、祥芝等处也于此时进行登记。1956年石狮组织个体人力、畜力运输户成立运输社。1958年对人力、畜力运输户进行全面整顿,专业运输社归公社管理,副业运输队归大队管理。80年代中期,机动车运输发展,运输社解体。
石狮搬运社民国38年石狮浦内、永宁港边码头搬运装卸工人组织码头职业分会,属晋江县码头工会。1950年人民政府对旧码头工会进行整顿并成立石狮搬运工会。1959年实行改组,成立石狮搬运公司。1962年改为石狮搬运社。1972年有职工42人,有板车38辆,主要靠肩抬背扛作业。因经营效益差,1988年停业。
二、机动车运输企业
(一)侨办汽车公司
石永蚶民办汽车路公司 民国14年,石狮旅菲华侨蔡培庆创办,开筑石狮至永宁、蚶江2条公路。民国19年投入营运汽车8辆,其中客车6辆、货车2辆,经营客货运输。民国24年公司有职工28人,其中职员8人、技术员2人、技工8人、养路工10人。全年行车22464公里,年营业收入5.4万元,其中客运收入4.3万元、货运收入1.1万元;资产总值12.5万元。抗战初期公司停办。民国36年与石东汽车公司联合复办。董事会设于菲律宾,由蔡鼎常任总经理。募集侨资修复石狮至东石公路22公里和石狮至永宁9公里,投入营运。1954年并入公私合营泉州汽车运输公司,1956年并入国营福建省交通厅运输局泉州运输处。
石东民办汽车路公司 民国16年由蔡培庆发起创建。民国17年转给石狮大仑旅菲华侨蔡孝忍接办,投资21万元,建造石狮至东石公路22公里。民国20年投入营运汽车5辆。民国24年全年营业收入4.32万元。民国36年与石永蚶公司联合营运,并与正奋船务行“建宁”号客轮联办水陆营运。1954年公私合营并入泉州汽车运输公司,1956年转入国营企业。
石浦民办汽车路公司 民国20年由石狮旅菲华侨许以梭创办,投资2.5万元,建造石狮后花至浦内公路4公里。民国21年投入营运汽车1辆,以经营货运为主。年平均营业收入3000元。抗日战争初期停办。
(二)国营运输企业
闽运泉州市汽车运输总公司石狮公司 1953年,福建省汽车运输总公司泉州运输公司在石狮设运输站。1988年10月将原属石狮境内各站点划给石狮运输站管理外,还划出晋江辖区内的金井、中山街2个区乡站和沿线各个代办站由石狮运输站代管。主要经营省内9个地(市)路线和省际长途客运路线。1988年全年客运量217.89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4059万人次公里;年营运收入1854.5万元。1993年1月27日该站更名为石狮汽车运输公司。1996年改名为闽运泉州市汽车运输总公司石狮公司,下辖石狮汽车站、石狮长途汽车站和蚶江、祥芝、永宁汽车区间站;拥有车辆372辆,年发班车107680班次,行车里程29662公里;客运量302.95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9662.03万人次公里;全年营运收入3724.76元。1997年客运量348.29万人次,旅客周转量34112.3万人次公里;全年营运收入4490万元。
石狮中国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公司 1980年石狮中国旅行社旅运科组建车队,营运石狮至广州、深圳、拱北客车班线,主要承担石狮籍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出入境的客运任务。1987年8月车队更名为石狮中国旅行社汽车公司。1995年7月实行股份制,改名为石狮中国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公司。注册资金180万元,有职工66人。主要经营客运业务,兼营汽车维修。1995年拥有18辆大巴车,805个座位。1996年9月后大巴车改装为19个铺位、16个座位的卧铺车。当年客运量45060人次,周转量3289.38万人次公里;全年营运收入833万元,上交税利200万元。1997年公司拥有18辆豪华型卧铺客车,年客运量49566人次,周转量3684.12万人次公里;全年营运收入1149.5万元,上交税利230万元。
(三)集体运输企业
1989年后,石狮市公交公司、侨联等单位相继组建客运集体企业;镇、村、私人合伙也先后创办货物运输企业。至1997年,全市共有集体客运企业8家、集体货运企业23家。客运主要经营至福州、厦门、泉州地区和广东、浙江、江西路线;货运主要经营除西藏、台湾外的至全国各地路线。
续表
(四)联运企业
1983年,石狮侨联利民联运站在福州铁路局设立集装箱货运中转站,办理泉州、晋江及石狮沿线发往全国各地的集装箱货运业务。1985年晋江县运输公司与福州火车站联合组建榕晋公铁联运公司,经营公路与铁路联运业务,由铁道部门派员到石狮出售全国各地火车票、石狮至福州汽车票。1986年7月由石狮侨联车队接管榕晋公铁联运公司,承揽公铁客运及货物快件发运业务。1988年石狮市联运企业开始发展,与厦门、福州火车站开展联运业务。当年全市联运企业10家,1992年迅速发展到65家,由石狮汽运直达福州、厦门,再由铁路转运全国各地。1994年后,除石狮与全国有关大中城市货运企业开展联营汽车直达业务外,还与航空、海运部门开展联运,开辟全国各地及港澳、菲律宾、俄罗斯等国际班线。1994年石狮侨联航空旅游服务公司正式获民航华东管理局批准开展航空客货运销售代理业务。1997年全市拥有联运企业64家,其中公路与航空联运企业12家;年货运量925.8万吨,营业收入12多亿元,代扣税款8385万元。
石狮市侨联航空旅游服务公司创办于1990年,前身为侨联车队票务部,属集体企业。开办初,代客购买飞机票、火车票、船票。1991年正式组建为石狮市侨联航空旅游服务公司,注册资金150万元。1994年正式获华东民航管理局批准代理航空客货运销售业务。1996年公司获国际航空协会认可为ASP代理人。1997年拥有职工32人,其中经民航部门培训合格上岗11人;拥有固定资产280万元。1990~1997年共代销客运机票17.28万张。
1994~1997年共代理航空货运1224万吨,年均代扣税85.32万元。
(五)个体联户运输企业
石狮个体、联户运输业者,一般是个人自置汽车或数人合资购车联户经营。70年代,少数人购置拖拉机搞运输。进入80年代,开始开展个体私营汽车运输业。石狮服装鞋帽等工业品货源充足,全国各地涌入石狮客流量日益增多,给汽车运输业提供丰富的客货源市场。1984年后,个体联户运输业迅速发展。1988年,石狮市个体、联户运输企业803户,拥有车辆924辆,其中客车375辆、货车549辆。1996年全市个体汽车运输联户增加到1278户,拥有车辆1664辆,其中客车650辆、货车1014辆。各式摩托车营运户约5000人。个体、联户汽车货运企业大都购置8吨以上大货柜车,货运路线远至内蒙古、黑龙江,遍及除西藏、台湾外的全国各地。19961997年祥芝货运企业发展更快,全镇拥有大型载重12~20吨大货柜车500多辆,其中340辆在外地注册登记。
此外还有一些个人拥有车辆挂靠集体单位或向集体单位承租车进行个体经营。
三、维修企业
近代公路运输业的兴起,车辆维修也相应发展。民国期间,石狮民办汽车路公司自办维修厂维修各自车辆。
1959年,石狮有简易车辆维修场。石狮车辆修配厂除生产板车、独轮车外,还维修各种车辆。1962年该厂改为石狮车辆修配合作社,1978年改称石狮交通运输修配厂。其时石狮有个体维修企业4~5家。
1986年后公路机动车辆猛增,车辆维修业适应不了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要。1988年后,石狮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整顿车辆维修市场,围绕培育发展运输市场,带动维修行业的发展,初步形成较完整的维修网络。当年汽车维修厂5家,全年维修车辆1670辆次;其它机动车维修店35家,维修车辆3430辆次。1992年全市汽车维修厂12家,全年维修车辆3480辆;其它机动车维修店100家,全年维修车辆1.3万辆次。1996年汽车维修厂增加到18家,有的维修厂还在南京、浙江等地设维修分店,及时为石狮外运车队服务。1996年全市汽车维修厂维修汽车5100辆次,全年营业收入2015万元,上缴税利84万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34.3%、110%;其它维修店160家,维修车辆2.07万辆次,营业收入350万元,上缴税利64万元,分别比1988年增加3.36倍和4.33倍。1997年全市有汽车维修企业23家,其中一类企业有通海汽车修配厂;二类企业有中旅汽车修配厂、保元汽车修配厂、钞坑裕民汽车修配厂、通达汽车修配厂、东埔汽车修配厂、宏达汽车修配厂、跃进汽车修配厂等7家;三类企业有通益汽车维修中心、东群顺裕汽车修配厂、灵峰汽车箱修配厂、益顺汽车外观修配厂、塘后汽车外观修配厂、新华坑东汽车修配厂、永宁沙美汽车修配厂、伟成汽车修配厂、华宝源丰汽车修配厂、宝塘汽车修配厂等10家;还有未办理许可证的企业5家。全市汽车维修从业人员400人,已办理技工证书的有200人;其它机动车维修企业260家,其中摩托车维修店250家,从业人员350人;全年营业收入1870万元,上缴税利95万元,上缴管理费12万元。
通海汽车修配厂 1989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工商局核准登记的外商独资企业主要经营汽车检测与维修业务兼营进口汽车配件、汽车贸易。当年拥有职工22人,维修车辆2108辆,经营收入162.3万元,上缴税利7.58万元。该企业总投资2000多万元,占地面积1.3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是一座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维修检测方便、盘旋车道的5层室内检测维修大厦,并有绿化成荫、环境整洁的大型停车场。该企业拥有数十名国内外中高级汽车工程师及技术人员,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电脑化管理,是交警、交通、保险部门认定的机动车辆年检、等级保养维修特约定点厂。1996年被省交通厅授予福建省机动车辆维修双优企业,并被定为一类企业。当年拥有职工135人,其中技术工人98人;全年维修各类车辆3769辆,年营业收入532.5万元,上缴税利42.3万元。1989~1996年共维修车辆23125辆,工业产值1799.95万元,经营收入2429.26万元,上缴税利134.99万元。1997年维修车辆2.59万辆,工业产值1961.9万元,经营收入2635.7万元,上缴税利141.75万元。
第三节 营运
一、客运
近代公路交通未兴之前,石狮陆上交通客运主要靠人力轿舆和马运,后逐步由人力车、畜力车代替。民国11年(1922年)石狮开筑公路后,始有汽车投入营运。民国时期,汽车客运由民办汽车公司经营。泉安、泉围、石东、石浦、石永蚶等5家汽车公司营运各自在石狮开筑公路段。其中石永蚶公司专营石狮镇区至永宁、蚶江路段,石浦公司专营石狮至浦内路段,其余3家公司营运石狮出境至东石、灵水、围头并转泉州等地路段。由于各自经营互不相通,造成长途旅客辗转不便。民国21年7月,各公司成立闽南汽车路公司联合会,议定统一联运业务安排,但车次衔接及联线通行未能根本解决,票价也互有差异。民国24年公路汽车营运业务颇为兴盛,石狮镇成为泉南交通枢纽。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日,下令毁坏公路,汽车断运。抗战胜利后,各民办汽车公司先后复路通车营运,但由于路况极差,时运时停。民国36年,石东汽车公司还开展车、船联运业务,开辟石狮通往泉州第二通道。至1949年解放前夕,境内公路由于国民党军队的破坏而停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民办汽车公司先后转入国营,运输业务统归省汽车运输公司经营。省公司在石狮设运输站,经营区间短途客运业务。80年代初,石狮运输站开办直达福州、厦门、漳州、龙岩等地班车。石狮中国旅行社车队、晋江县运输公司石狮交通运输站等国营单位也相继投入区间和省内外长途客运。石狮中国旅行社车队营运石狮至广州、深圳、拱北路线,承担港澳同胞和侨胞出入境客运业务。石狮运输站还代理厦门“集美”、“鼓浪屿”号航运至香港的客运船票。
1984年运输市场开放后,集体、私营客运企业和个体业户参与公路营运。其客运车辆一般按交通部门批定的专线运行。由于涌入石狮的客源充足,私人购置摩托车、三轮车投入市区客运。1986年,石狮运输站又开办至深圳、温州等出省班车。1988年后,石狮市的客运业务迅速增长,投入客运车辆逐年增多,豪华、安全、舒适的卧铺车及轻便型小轿车相继投入市场。由于石狮是全国著名的服装、鞋帽批发中心,全国各地客商纷至沓来,客流量激增。1988年在石狮投入营运的国营、集体、私营单位(包括外来)车辆达24.4万辆,每日发出客运班车678班次,日到客车604班次,日均客运量2.25万人次,日均客流量4.57万人次;年客运量810万人次,旅客周转量35823万人次公里。
1990年后,国营、集体、私营客运企业通过竞争,客运市场更加活跃,并增辟不少省际路线,同时与厦门、福州的航空、海运单位联营,专线经营至厦门、福州机场转全国各地,至宁波转普陀山船运业务。客运量、旅客周转量逐年上升。集体、私营企业在客运市场中占据65%优势。国营营运单位逐步进行企业改革,开辟长途客运路线,提高服务质量,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石狮汽车运输公司除营运省内9个地(市)主要县(市、区)和泉州、晋江区间路线外,还经营至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河南、山东等12个省主要城市的路线。1992年进出石狮市客运班车分别达到766班次和830班次,日均客运量3.27万人次,日均客流量5.62万人次;年客运量1177万人次,年客运周转量66403万人次公里。1997年石狮市日发班车975班次,日到班车867班次,日均客运量3.33万人次,日均客流量5.95万人次;年客运量1215万人次,年客运周转量164000万人次公里。
二、货运
古代,石狮陆上运输主要靠人力挑运,后来逐步发展马、牛车及人力车运输。货物运输大都是从永宁、祥芝、蚶江港口运往内地,并从内地将土特产品运到港口装船外运。民国11年石狮开通公路后开始发展汽车货运。民办汽车公司主营客运外也兼营货运。但营运车辆较少,货运收入不足营运总收入的1/5。厦门沦陷期间,人力畜力运输取代机动车运输。闽南运输行曾从龙海县石码、海澄等地运大米到同安县唐厝港,然后挑运到石狮。抗战胜利后,公路修复,机动车运输恢复发展,但短途货运仍由非机动车运载。
解放初期,石狮境内50公里短途运输以非机动车为主,长途运输则由泉州汽车运输公司石狮运输站承运。1960年后,晋江县交通局汽车运输队也承运石狮货物。70年代,农村社队购置拖拉机、农用车参与货物运输。
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石狮货运业的兴起。80年代初,集体、私人相继购置汽车投入营运。由于石狮市服装、鞋帽及原辅料在全国占据一定市场,石狮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在全国许多大中城市相继设立2000多个货柜,于是货物运输在商品流通中越发显示其重要地位,民营货运企业应运而生。各类营运单位开辟长途路线,除西藏、台湾外,货运汽车直达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115个大中城市。仅发往东北的大货柜车每天20多辆,外运服装40多万件。同时,不少省、市运输企业也在石狮设立代办处或与石狮市货运企业联营参与营运市场竞争。
1988年,为加速石狮货物运输周转,货运企业相继与铁道部门联营,由石狮货运至火车站,发送全国各地。当年石狮市日发货运车辆835辆次,日均货运量4438吨;日进货运车辆785辆次,日均进货量4715吨;全年投入营运车辆30.5万辆,年货运量235万吨,货运周转量176250万吨公里。
1989~1990年,运输市场的竞争给交通管理带来一定压力,有些地区在公路乱设卡,给长途运输造成一定困难。石狮市人民政府意识到交通运输的畅通对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991年由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带队,组织工商、税务、交通等职能部门和联营企业代表沿104、330线国道、省道,行程9天,往返2000多公里,拜访闽浙等省20多个地区和部门,解决具体问题,达成协议,从而使得石狮货运畅通。当年货运量332万吨,货运周转量265600万吨公里。1992年后,石狮市的经济进一步腾飞,进出石狮货物多,货源充足,给汽车营运业带来发展的契机,各镇、村集体、私营车队控制营运市场。1992年投入石狮市货运车辆37.5万辆,年货运量411万吨,货运周转量205500万吨公里。
1995年,中共石狮市委、市政府提出第二次创业。199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蓝色产业”以滨海交通运输为依托要素之一。祥芝、蚶江等镇抓住第二次创业的机遇,发展大型货柜车和集装箱拖车运输。至1997年,仅祥芝镇就有500多辆载重1220吨以上大货车,固定资产达3亿多元,在全省货运行业中成为举足轻重的一支生力军。1997年在石狮市投入货运的车辆45.5万辆,货运量464万吨,货运周转量405250万吨公里。
第四节 搬运装卸
民国时期,搬运装卸作业主要靠人力、畜力,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扁担、绳索、麻袋、柱槌及牛车、马车、手推车。1953年后使用自行车。1966年,石狮搬运社首次使用机动板车。70年代开始使用拖拉机、汽车、吊车作业。
1988年石狮搬运社倒闭,搬运装卸业务由个体私营承担。主要由客货车站所在地的村民自行组织搬运装卸业务队伍,雇请外来“打工仔”搬运、装卸,没有纳入交通部门行政管理。部份客车运载货物由三轮车、摩托车业主承担搬运装卸作业。1990年后,搬运装卸使用工具除手推车、机动车、拖拉机、汽车、吊车外,还有电动吊车、起重葫芦等。祥芝、梅林码头船舶及陆上的货物由港务公司组织人员自行作业。1997年全市装卸、搬运工约40人。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