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食品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89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食品工业
分类号:
TS21
页数:
6
页码:
300-305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石狮市食品工业情况包括粮油加工业、调味品制造业、酿酒业、饮料制造业、糕饼糖果制造业、水产品加工业等。
关键词:
石狮市
食品工业
粮油加工
内容
石狮境内的食品制造业始于古代的制盐业,民国时期进入第一个发展时期。至民国38年(1949年),有食品制造加工企业(含个体作坊)50多家,主要从事粮油加工及调味品、糕饼糖果、白酒制造。
80年代,石狮境内的食品工业进入第二个发展期。发展最快的是糕饼糖果制造业和水产品加工业。1987年有食品工业企业80多家,就业人员500多人,产值2543万元,占工业总产值9.4%。石狮建市后,食品工业进入嫁接外资、上规模、上档次发展期,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至1997年,共有食品工业企业170多家,就业人员4530人,产值2.3亿元,比1987年增加9.4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2%。主要有粮油加工、调味品制造、酿酒、饮料制造、糕饼糖果制造业、瓜子炒货、水产品加工、肉制加工等行业,共200多个品种。
一、粮油加工业
(一)粮食加工
民国以前,石狮境内的碾米采用土砻、牛碾、石磨、风鼓等古老的方法。民国19年,位于民生路的示范碾米厂采用柴油机带动三号碾米机碾米,此乃石狮境内第一家机器碾米厂。抗日战争胜利后,该厂又购进1台40马力柴油机,扩大加工规模。民国38年,石狮镇区有9家碾米厂。
1955年对私改造时,“示范”等4家碾米厂合并为公私合营石狮碾米厂,日加工稻谷24~28吨。另5家碾米厂有4家迁移外地,1家倒闭。1957年,石狮碾米厂转制为国有企业,改称为石狮粮食加工厂,归粮食局统一管理。此外,一些分散在农村的碾米厂划归当地农业合作社经营。同时,水田耕地面积较大的村庄大多数有碾米厂。1962年,石狮粮食加工厂有职工22人,产值91.29万元。1965年,石狮粮食加工厂在国家资金支持下投资建新厂,并把生产过程中的机械提升机改为气动输送,提高出米率0.25%。该厂是当时晋江县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机械化程度最高,实现流水作业的粮食加工厂,产量占晋江县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质量居全地区之首。1987年,加工大米2450吨,产值116万元。
80年代,随着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办的碾米厂纷纷下马,而民办碾米厂开始涌现。至1997年,有雪上粮食加工厂等3家日碾米30吨以上的粮食加工厂,还有几家小规模的碾米厂。日加工能力共170吨。此外,溪前星火面粉厂及曾坑面粉厂2家民办企业从事面粉生产,年产量200多吨。
(二)食用油加工
民国38年,石狮镇区有位于新华路和大仑街尾的2家油坊及几家分散在农村的小油坊。1955年,镇区2家油坊合并成立公私合营石狮油坊。1957年,石狮油坊与碾米厂合并,并改制为国营石狮粮食加工厂,设油脂车间。1958年,油脂车间改用柴油机为动力榨油,效率提高80%。同时,改进米糠榨油工艺,出油率提高到15%。省粮食厅在石狮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厂的糠油压榨新工艺。1963年,油脂车间购置250型榨油机。1969年又安装12台250型液压榨油机,配备各种配套机械,形成半机械化生产,日榨花生仁1吨。省粮食厅在该厂召开现场会,并给予颁奖。1977年,该厂又安装2台96型螺旋榨油机,实现机械化生产,日榨花生1.2吨、米糠600~750公斤。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石狮先后开办4家从事榨油业务的民办企业。
1992年,永宁油脂精炼加工厂创办,采用科学方法生产精炼植物油、氢化油、氧化油。年产量4400吨,产值244万元。同年,外商投资企业物华粟米油食品有限公司创办,引进美国芝加哥莱运堡公司与山东济宁机械设计院联合制造的色拉油生产流水线4条,共300多台套。日处理大豆1200吨、花生、玉米胚芽、菜籽等180吨,日产色拉油80多吨、饲料粕200多吨。生产工艺采用日本一次性浸出制油生产技术,产品经脱胶、脱酸、脱臭、脱蜡、脱色、脱脂等工序加工而成,具有色清透明及蛋白质、赖氨酸、色氨酸、维生素等含量高的优点,且不含胆固醇及黄曲霉毒。采用高质量的精制瓶装,销往上海等省市。该厂占地68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达7000万元,系大型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
1997年,全市共有食用油加工企业5家,产值4800万元。
(三)粮食复制
1949年前,石狮境内已有粮食复制品生产,主要是面条、豆腐、豆干的小作坊加工。
1955年,由一些个体作坊和商贩在民生路尾组建粮油副食品合作组。1958年,合作组改制为县属集体企业,更名为石狮豆干社,后又改称石狮复制品厂、石狮副食品综合加工厂。产品有豆干、豆腐、米粉和面条等。1963年该厂停产。
70年代,粮食复制品加工业走向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1978年,国家投资80万元,在狮子山创建国营石狮粮食复制品厂,日产6.5吨米粉。1988年产值45.5万元。1990年,该厂改为石狮市直属粮库,并附设榨油车间,粮食复制品停产。此后,传统的粮食复制品全部由民办企业及个体作坊生产。
90年代开始产生新型速食面。1992年,外商独资企业嘉味食品有限公司创办,建厂于港塘工业区,厂房面积1000平方米,引进先进的方便面生产线,生产“嘉时”速食面系列产品。此乃石狮第一家速食面生产企业。
1992年,外商独资锦峰食品有限公司在仑后村创建,厂房面积2000平方米,生产碗装速食面,年产值1000万元左右。
1997年,石狮共有粮食复制品生产企业6家。
二、调味品制造业
(一)食盐
海盐工业是石狮境内最早的调味品工业,也是最古老的工业。唐代,岑兜一带的村民已开埕晒盐。元代,岑兜一带已是官办盐场之一。清代,官办盐场包括岑兜、沙美、西岑、杆柄、港边等乡,晒丁数百人。深埕、厝上、港边等村许多村民晒制私盐。民国初年,永宁盐场盐务所盐警在深埕村发现私盐坎107处。30年代中期,由于盐价跌落,永宁的部分盐埕停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海面被封销,大部分盐埕停产。
1958年,社办永宁盐场建成投产,盐场面积37.21万平方米。盐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此后,石狮境内只有永宁盐场一个。1965年,职工26人,产量1107吨,产值3.21万元。1987年,职工60人,产量1126吨,产值10.5万元。1992年,职工65人,产量2600吨,产值28万元。此后的生产规模基本稳定,1997年产值31万元。产品为厚盐、卫生盐、细白盐。
(二)酱油
民国初年,石狮酱油厂创办。至民国38年,发展至9家。
1953年,石狮酱油厂与2家酒厂合并为石狮民和酒厂。另8家酱油厂合并为供销社石狮酱油厂(1987年停产)。70年代,永宁供销社开办1家酱油厂。1984年,石狮劳务酱料厂创办,生产调味油和酱菜,还有祥芝乡■油厂生产■油等调味品。至1997年,石狮共有3家酱油生产企业。
(三)食糖
1959年8月,石狮糖厂创办,实现机械化生产。日榨甘蔗30吨左右,产品为红粉糖。该厂自投产后亏损严重,于1962年关闭。此后石狮境内许多大队开办糖厂,土法榨蔗煮糖,产品均是红粉糖。
1981年,在晋江县政府的调控下,石狮队办土法制糖厂全部关闭。此后,石狮境内制糖工业成了空白。
(四)现代调味品
1997年,融盛企业集团创办现代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爱花”牌芥茉、辣茉、姜茉、蒜茉及果酱等系列化现代调味食品。产品品质优良,采用精制软管包装,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青睐,销往全国各省、市的超级市场及大中型酒店。
至1997年底,石狮共有调味品生产企业5家,年产值约350万元。
三、酿酒业
石狮境内的白酒酿造古已有之。民国以前是民间的土法酿造,以蕃薯和大米为原料,分别称为蕃薯酒和米酒。1949年,石狮境内有北和、泉兴两家酒厂。
1953年,石狮北和酒厂、泉兴酒厂和酱油厂合并石狮民和酒厂。1955年,民和酒厂与青阳、安海的2家酒厂合并为公私合营晋江酿酒厂,民和酒厂改为晋江酿酒厂石狮分厂,生产蕃薯酒、米酒、高粱酒、五加酒、桂圆酒。1959~1962年,石狮糖厂利用蔗渣、糖蜜生产白酒。
建市初至1997年,先后创办3家小酒厂,其中2家酿制白酒,1家罐装白酒。
四、饮料制造业
1987年,后垵饮料厂创建,生产玻璃瓶装橙味汽水。该厂于1992年与外商合资,成立太平洋饮品有限公司,生产“比力”牌矿泉水。此外,还生产“比力健”及酸奶等营养饮料。这是石狮境内第一家矿泉水生产企业。
1989年,京狮饮料厂创办,其主产品“京狮”牌豆奶,荣获1992年国际博览会金奖及全国“三优”产品优秀奖。此外,还生产乳酸、果汁、仙草汁、人参饮料。年生产能力5000吨。同年,嘉乐宝饮料有限公司创办,生产“嘉泰”牌冰糖银耳燕窝、水蜜桃汁、芒果汁等饮料及水果罐头。
1991年,福达植物蛋白饮料开发公司创建,在福州大学的支持下,开发生产“福宝”牌易拉罐生乳、绿豆乳饮料。
1994年,外商独资企业宝盖山矿泉水有限公司创办,引进价值300多万元的意大利矿泉水自动罐装生产线,生产“齐宝牌”矿泉水。年生产能力4000吨,产品以大瓶装为主,采用开户送货供应的销售方式,主要销售石狮本地区。该厂厂房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生产设备先进,卫生条件良好,年产值200多万元。
1997年底,石狮共有饮料生产企业4家,年产值400多万元。
五、糕饼糖果制造业
糕饼是石狮境内的传统食品,古已有之。清宣统二年(1910年),塘头村开设一家“万兴号”甜粿店,制作石狮甜粿。民国时期,石狮境内的糕饼糖果业迅速发展,至民国38年已有“万兴”、“义盛”、“永珍”、“亚洲”等糕饼生产企业近20家,主要集中在新湖、东村、新华及宽仁,就业人数达100多人。产品有甜粿、饼、水果冻、粽、馅包、米香、花生糖及面包等10多种。
50年代合作化时期,“亚洲”等2家面包厂与4家糖果生产企业及10多个零散的个体食品作坊合并为食品合作一社。“永珍”、“义盛”等8家糕饼企业合并为食品合作二社。1956年,一社和二社合并改组为国营商业的食品加工厂。至此,石狮只有食品加工厂和供销社饼干厂两家糕饼生产企业。1981年食品加工厂转为县办集体企业,改称石狮糖果饼干厂,同年其生产的石狮甜粿在福建省糖果糕点评比中获得优质产品称号。自1978年以后,该厂部分职工及亲属私自在家庭开设一些食品作坊,个体糕饼糖果企业又开始发展。1982年以后,糖果饼干厂因这些个体食品企业竞争冲击,生产逐年下降,于1988年停产。供销社饼干厂也相继停产。此时,约有个体糕饼厂70多家,主要集中在市区的新湖、东村、宽仁及新华。
1986年,挂靠村办企业前坑食品厂创办,生产“汇溪”牌糖果,品种有软糖、果仁糖、姜糖。
1990年,中外合资百嘉利食品有限公司在港塘工业区创办,引进先进的饼干生产线,生产“狮牌”高级系列饼干。产品获全国城乡十年改革民用产品精英大赛“精英大奖”及“最佳风味食品奖”。该公司生产能力达1000吨,系石狮最大的糕饼生产企业。
1997年底,石狮糕饼、糖果生产企业11家,产值约2136万元。产品有各类饼、馅包、面包、甜果、花生糖、水果冻、布丁、软糖、果仁糖、姜糖等,共数十个品种。六、瓜子炒货业
从80年代中期开始,石狮公社率先同前坑村合股创办瓜子厂。此后祥芝赤湖村一带的村民纷纷创办瓜子厂,大都是从新疆和甘肃调进的西瓜子,加工生产瓜子炒货。其品味有别于传统的咸味瓜子,而是香脆可口的甜味瓜子,畅销全国各地。
1987年,内联企业——石狮常熟联合食品厂从常熟市引进技术、人才和商标,生产精包装香脆可口的“阿里山”牌甜味瓜子,产品畅销全国26个省市。1987年,石狮常熟联合食品厂嫁接外资,成立丰盛食品开发有限公司。1993年,常熟一方退股,把“阿里山”牌商标使用权也撤回。因此,丰盛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另注册“阿日山”商标,1994年“阿日山”牌瓜子被农业部授予“名牌产品”称号。
1992年,瓜子厂发展至20家,产值3000多万元。此后,生产规模基本维持1992年的水平。
七、水产品加工业
(一)水产品冷冻
1958年,国营石狮冷冻厂创办,日制冰20吨,冷藏海产品800吨。此乃石狮境内第一家冷冻厂。1978年,永宁梅林冷冻1厂创建,日制冰50吨,每次可冷藏海产品50吨。此乃第一家大队办集体冷冻厂。
80年代,石狮境内水产冷冻业进入大发展时期,至1988年底,全市有水产冷冻厂26家,职工340人,日制冰473吨,冷藏能力4180吨。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祥芝及永宁的沿海渔村,其中祥芝镇19家,永宁镇6家、市区1家。
90年代,石狮的水产品冷冻业基本维持在80年代的规模。
(二)海藻食品
1980年,祥农大队办集体企业——晋江紫菜海味公司创办,引进国外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生产精制紫菜等海藻食品,产品畅销国内外。1985年,该厂的小包装紫菜产品获全国首届展览会优质产品奖。同年10月,该公司与省华侨投资公司及港商合作创办晋江华生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00万美元和100万人民币,引进紫菜、鱿鱼、鱼制品、冷冻食品4条生产线,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此后至1992年,又开办5家海藻食品生产企业。至1997年,石狮共有6家海藻食品生产企业。
(三)熟鱼方便食品
精制熟鱼制品是石狮境内新兴产业,始于80年代初。1980年,晋江紫菜海味公司率先开发生产小杂鱼熟制品。其中小包装产品获1985年全国首届展览会优质产品奖。
1984年,祥渔村办集体企业——祥芝罐头厂创办,率先生产鱼类熟食罐头,日生产能力1.5万罐。
1987年,祥芝水产品开发公司创办,采用科学加工方法,率先生产烤鱼片、烤虾等系列产品。其中,烤虾系列产品为全国首创新产品,获石狮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多次国家级奖励。该厂产品采用精美小包装,畅销国内外,颇受上海、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超级市场的欢迎。1997年,公司职工300多人,总产值780万元。
1988年底,石狮有精制熟鱼制品生产企业3家,年产值720万元。至1997年底,共有精制熟鱼制品生产企业30多家,年产值5000多万元,已成为石狮水产品加工的重要行业。
八、肉制品加工业
石狮境内精制肉食品的试制始于80年代,但均不甚成功。1991年,原在仙游开办食品厂的王鹏回家乡创办石狮市万里香有限公司,引进台湾的技术人员和先进生产设备,生产“回味”牌猪肉脯、猪肉条、猪肉松、牛肉脯、营养肉松等产品,1992年产值100余万元。之后,每年成倍增长,1997年产值达1800万元。产品获1994、1995年国际博览会金奖,“1997年福建省食品行业名牌产品”等荣誉。产品畅销上海、广东等沿海5省,并远销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由于精制肉食品生产受原料产地的制约,万里香食品有限公司在湖南、贵州及福建连江、漳州设立分公司,加工半成品供总公司生产。
1997年底,石狮共有精制肉食品生产厂5家,年总产值3000多万元。
九、其它新型食品制造业
(一)膨化食品
1990年,石狮镇龟湖煌辉食品厂率先生产膨化食品——威化饼。1992年佳祥食品有限公司创办,生产膨化食品。1994年,文博食品有限公司创办,生产扭扭糖等膨化食品。至1997年,石狮共有膨化食品生产企业3家。
(二)烤马铃薯片
1992年,菲律宾华侨郑声党投资1800万港元创办石狮首家教育资金企业——禾乃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价值866万港元的先进设备,生产小包装烤马铃薯片,产品风味独特、香甜辣脆。该公司是石狮唯一的马玲薯生产企业。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