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加工与购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87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加工与购销
分类号:
F326.4
页数:
7
页码:
274-280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石狮市渔业加工与购销情况包括水产品保鲜、水产品加工、水产品购销、渔需物资供应。
关键词:
石狮市
渔业加工
渔业购销
内容
第一节 水产品保鲜
民国35年(1946年),泉州创办海通制冰厂,产冰供应渔行、渔贩,境内始有用冰冷冻保鲜。1958年,石狮创办国营制冰厂,1960年建成投产,日冻能力20吨,冷藏库容500吨,日制冰15吨。渔民捕的鱼利用碎冰保鲜。1960~1980年,国家收购的鱼类中,经济鱼以保鲜冷冻为主的占总收购量的25%左右。1982年后,为适应冰冻保鲜需要,集体、私营制冰厂相继兴办。1983~1988年祥渔村先后创建5家冷冻厂,年提供冰块2.8万吨,海上冰冻保鲜靠渔轮隔热仓,陆上利用冷库短期保鲜和冷冻厂较长期保鲜。1988年全市有冷冻厂23家,其中国营3家、集体及私营20家。1990年全市有冷冻厂25家,其中冷藏能力100吨以上22家,冷藏能力4180吨,日速冻能力507吨,日制冻能力473吨。1997年冷冻厂增加到30家,其中冷藏能力100吨以上21家,冷藏能力7662吨,日速冻740吨,日制冰能力547吨,年产值5762万元。当年,全市冷冻水产品19244吨,总产值5953万元。
第二节 水产品加工
古代,渔民用盐浸、腌制鱼虾干品。解放前,渔区鱼获物大部分卖给“鱼寮户”、鱼行,少量加工鱼干,除盐浸、腌制、炊煮、晒干外,还有酒糟制品。至50年代,仍沿用“一把刀一把盐”的传统加工方法,主要加工小杂鱼和其它经济鱼,如带鱼、墨鱼、鱿鱼、鲨鱼、鳗等。祥芝、东埔、东店、沙堤、梅林水产品购销站都建干、咸仓库和晒埕,还配有炊煮炉等加工设备,加工咸、干制品和油、虾油,在渔汛季节雇请临时加工人员最多时达200余人。1968年,仅东埔收购站在旺季时一天收购加工350吨。1971年东埔、东店、祥芝收购站还推广使用“流水灶”,工效提高6~9倍。
1978年后,群众性个体户、合伙办场等多种加工形式迅速发展。随着水产品加工厂、场的增加,规模的扩展,相继引进新的设备和技术,加工水平也不断提高。除炊、晒干、冷冻加工外,引进熏烤加工。1980年祥农大队引进紫菜半自动化加工设备和技术,紫菜干制品纯净、色泽美观、味道香甜,经过复制加工包装成精品,价值提高6~10倍,产品畅销海内外。1983年祥芝镇祥渔村成立渔工商运联合公司,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精心加工的目鱼干、鱿鱼干获全国首届水产品展销会优质产品奖。此外,还组织520个加工专业户,2100个劳力参与小杂鱼加工,将过去任其霉烂变质的小杂鱼加工成鱼千制品,提高经济效益,年增收160多万元。同时祥农、祥渔村加工酶香鱼供外贸出口,多创外汇。1985年祥渔村与外商合资创办水产开发企业。1986年祥农村从日本引进自动紫菜加工机组生产线,每年生产加工紫菜干品30吨,由粗加工向精加工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86年祥渔、祥农等村还相继兴建罐头厂,生产鱼罐头食品。1987年创建祥芝水产食品开发公司,加工生产烤虾、烤鱼片等。至1988年全市有水产品咸淡干仓库9301.1平方米,晒埕25790.01平方米,加工场地8541.64平方米,炊煮炉180个。同年还引进鱿鱼自动生产线,生产甜鱿鱼丝小包装系列产品;祥芝水产食品开发公司研制“虾蛄食品”,开发加工烤鱼片、鲜烤虾、烤鳗片、津味黄鱼片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1990年全市拥有水产加工厂8家,年产值10万元以上3家,用于水产加工的水产品8616吨,占总产量的12%。1994年全市拥有产值10万元以上的加工厂9家,日生产能力340吨,产量2065吨,总产值3195万元。1996年全市水产品加工产量77619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比1989年增加4.45倍。1997年全市拥有规模较大的水产加工厂34家,产量21593吨,总产值22730万元。全市水产品加工产量40308吨,总产值40085万元。
一、腌制加工
1955年祥芝、东埔、梅林、东店水产购销站改革带鱼的腌制工艺。腌制带鱼时,逐条顺序排列,层鱼层盐。使腌好的带鱼,不但形态整齐,而且表面清洁、咸度均匀,还保持原色,延长保鲜期。数年时间被指定为调往北京、上海的保供品种。腌制的著名传统产品有咸带鱼、咸目斗(小目鱼)、三矾海蜇皮等。1990年后,祥芝华生水产食品开发公司开发制作了调味腌制品。随着制冰业的发展,冰鲜增多,咸制品减少。1994年全市腌、咸制品1413吨,1997年降至651吨。
二、干制加工
有咸干品、淡干品、熟干品3种。咸干品是先腌后晒干,一般用于不易晒干和熟干的鱼类,也有遇阴雨天气不能晒干或熟干的头足类及其他鱼虾藻类,常见的有威带柳干和咸海带干。淡干品一般选用体型较小或肉质较薄,易于干燥的水产品,常见的并且数量较多的有目鱼干、小什鱼、小带柳、江鱼、紫菜、海带等。熟干品大部分是小型鱼虾贝类,定置区的小什鱼,较大宗的有虾皮、虾仁、鱼干(包括兰圆鲹、金色小沙丁鱼等中上层鱼类)、蛏干、江瑶柱等。1997年加工各类干制品12778吨,产值2亿元。
(一)紫菜加工
1963年,紫菜试养成功后,加工紫菜干品。经切碎制成规格化的圆形薄片。1980年祥农大队的海味公司引进半自动化的加工设备,加工成品,薄而无洞、色泽美观、质量上乘,价格提高5~10倍。1983年紫菜加工品获全省水产品加工包装现场会表彰。1986年后,祥农村引进全自动紫菜生产线,加工紫菜干品,品种多种多样,有圆形菜饼、方形菜饼,复制包装有盒装、袋装、调味冲泡、甜块冲泡、烤熟菜片、夹心紫菜饼干、松菜等系列产品。1996年全市加工紫菜272吨,1997年279吨。
(二)鱼干加工
主要有小杂鱼、鲐鱼、目鱼、鱿鱼干品。1984年祥渔、大堡村加工小杂鱼、鲐鲹鱼等类产品4000多吨。目鱼、鱿鱼经精心加工,体形、颜色、品质上等,味佳质优,祥芝加工的目鱼、鱿鱼干成为省出口标准重点产品。1984年,目鱼干制品获全国首届水产品展销会优质产品奖。1993年由于本地目鱼、鱿鱼资源不足,通过有关进口渠道,每年从国外购进近千吨目鱼、鱿鱼鲜品进行精加工。1997年全市鱼类干制品6601吨。
(三)虾皮加工
50年代末,东店、东埔、祥芝等水产购销站,首创流水灶炊煮工艺。虾皮产品色淡黄而有光泽,体型完整,鲜甜,可以久藏。1971年,东埔、东店水产站建成规格化的流水加工灶,每小时可加工湿的虾皮2吨,工效提高6~9倍,在晋江地区范围推广。石狮建市后,水产站不经营虾皮加工,转为群众性加工、销售。
三、冷冻加工
有大冻片、小冻片、条冻三种。1985年以前大冻片主要有10、15、20公斤规格的冻盘,优点是理鱼快、易脱盘,但是结冻时间长,保存时间短、解冻难、损伤大、损耗率高。1985年以后,为适应市场需要,将高、中档的小型水产品,加工成0.5、1、2、5公斤规格的小冻块,常见的有冻鱿鱼、冻对虾、冻虾仁、冻梭子蟹,冻蛏肉、冻带鱼、冻刺鲳等。1994年全市有冷冻加工水产品5329吨,其中小包装888吨。1997年全市有冷冻加工水产品19244吨,其中小包装1716吨,产值5953万元。
四、熟食加工
70年代,永宁水产加工生产鱼糜制品,有鱼丸、鱼卷、人造鱼翅等。80年代新兴水产熏烤制品,常见的有香甜鱿鱼丝、目鱼丝、酶香鱼、烤鱼片、虾串、鲜烤虾、冲泡紫菜等品种。1983年,祥渔、祥农两村开始生产酶香鱼,并全部供外贸出口。1985年祥芝镇加工紫菜干品,由粗加工到精加工,其系列产品畅销海内外,出口创汇。1986年祥渔村投建水产品罐头厂,生产油炸沙丁鱼、茄汁鲭鱼等鱼罐头。1988年祥芝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利用低值水产品加工“虾蛄食品”,开发研制烤鱼片、鲜烤虾、烤鳗片、津味黄鱼片等系列产品,多次在全国获奖。1997年全市熟食加工制品300吨。
五、药用保健品加工
1996年初,石狮市华宝集团公司创办华宝海洋生物化工厂。该厂引进高、中级科技人才,确定“开发海洋资源,发展蓝色产业”的发展规划,与国内著名的科研单位合作建立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机制。当年开发甲壳多糖项目投产,产品质量居全国领先地位。1997年6月开发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硫酸盐(钾型、钠型)及两种食品级甲壳多糖陆续投产,产品全部出口创汇。当年生产总值2033万元,出口创汇250万美元,创利税600多万元。1997年该厂员工120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30多人。
附:主要加工企业
石狮市祥芝水产食品开发公司简介1987年在祥芝码头开发区创建福建省华洋集团石狮市祥芝水产食品开发公司,占地15亩,其中生产厂房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拥有冷冻、烘干、烤鱼虾生产线等机械设备。公司生产能力为:总生产量684吨,其中出口产品340吨;年总产值4223万元,出口创汇137.9万美元,税利750万元。1988~1997年先后开发冻刺鲳、冻魣鱼、烤鱼片、鲜烤虾等1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国内外。低产值水产品加工技术获1991年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银奖;鲜烤虾获1991年全国新产品、新技术展示会银奖和1994年全国星火科技精品金奖;烤鱼虾获1992年友好观光年唯一指定产品。公司被评为全省乡镇企业规模排名前300家工业企业之一。
第三节 水产品购销
一、经营单位
1953年前,渔行、渔贩是水产品经营者,石狮镇、祥芝、永宁等地是水产品主要集散地,30年代有渔行20多家,其中石狮镇有合丰、双益、和发和、金益4家商行,其余分布在祥芝、梅林、东埔、东店等渔区,除坐商外,还有小摊小贩和数十家肩挑贩卖者。1950~1952年,人民政府取缔中间剥削的鱼牙行。1954年国营水产部门在永宁区梅林村成立水产收购站,开始对水产品实行收购,抑制市场价格。1956年12月,县水产公司在祥芝、东埔、东店、沙郭(今沙堤)、梅林等地成立水产收购站,在石狮镇成立水产营业处。1956年完成农业合作化和对私改造后,私营商贩或加入国营水产部门,或组成集体合作商店小组,当年有加入集体组织的50多户。1959~1960年成立东埔、梅港水产购销总站,其中东埔总站辖东埔、祥芝、东店3个收购站,梅港总站辖梅林、沙堤、衙口3个收购站。
1983年县水产贸易货栈在沿海设置购销站,石狮片区有蚶江、祥芝、东埔、东店、沙堤、梅林、石狮等7个水产购销站。1985年水产品市场开放后,私营、个体商贩参与市场购销,同时出现渔户与商贩之间的中介商。1988年10月石狮成立国营水产公司,辖祥芝、东埔、东店、沙堤、梅林、蚶江水产购销站和石狮水产加工厂、冷冻厂、渔需商店。水产市场开放后,国营、集体经营单位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至1997年国营经营单位7家,有职工122人;集体经营单位27家,个体经营单位196家。
二、经营活动
水产品市场交易,历史上是自由贸易,形成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三者之间的贸易关系,在船上、岸上或集资市场上进行交易。但解放前,渔区常有鱼牙行、渔霸垄断市场,渔民受到重重剥削。
1953年,国营水产收购站全部按合理价格收购鱼产品,帮助渔民解决经营困难。1954年,工商管理部门在石狮建立水产交易市场,统一管理水产品交易,渔贩只能在交易所进货,不得到产区采购,交易所按国家牌价分别收购和卖给商贩和居民。石狮镇区市场日水产品经营量10吨左右。其中,国营水产单位占43%,供销部门占16%,私营商贩占41%1956年后,水产品购销统一由国营水产供销公司负责,水产购销比重占70%左右。1958年后统一归水产公司系统经营。凡是统购品种,统一由省水产公司计划安排,优先保证上调、军供、出口,重点照顾城市、工矿厂区,其余品种由当地水产部门安排供应。石狮调出的主要品种有目鱼干、鱿鱼干、咸带鱼、虾皮、虾仁等,大部分供应上海、北京、湖南、湖北、江西及省内其它地区。1961年水产品实行购留比例政策,经济鱼购7留3,小杂鱼购5留5,社队自留鱼允许自由上市,或与山区交换渔需物资。1963年经济鱼类调整为购8留2。1973年对水产品实行除渔民留少量自食外,全部由水产部门收购供应的政策。1978年对经济鱼试行平价派购、议价收购、差价收购的比例为6∶2∶2。1979年派议购、平议价差比例改为8∶2。1980年派议比例又改为6∶4,平议差价为黄鱼50%、带鱼40%。1981年在定额数的基础上,派购6议购4,超额数的全额议价收购,平价差价为黄鱼6%、带鱼4.5%,同时实行鱼物挂钩,挂钩标准基本上由省统一规定。1981年柴油与鱼货挂钩标准仍按省规定,一般派购为1∶2,议购为1∶4;木材、桐油与鱼货挂钩基本上由县掌握。
1981年水产品划分为二类、三类产品,将21种主要经济鱼类列为二类产品,其余为三类产品。1982年冬,将二类产品调整为14种,扩大三类产品范围,并对二类产品实行定基数、平价派购和加价收购相结合的计划收购,超基数收购的全部按加价,完成计划基数收购外的部分也可取得水产站的证明自行上市。1983年派购的二类产品,减少为10种,即黄鱼、带鱼、竭鱼、鳗鱼、马鲛、沙鱼、对虾、梭子蟹、虾皮、优质鳀鳁鱼等,派购比例不超过50%。1984年派购品种减少为4种,派购比例降为20%
1985年水产品全部划为三类产品,价格放开,随行就市、产销面议。国营、集体、私营商贩通过市场竞争,实行议购议销。军供及重要节日供应仍由水产部门负责。
第四节 渔需物资供应
据民国36年(1947年)渔业调查报告,渔需物资由私商从泉州、福州、永春、安溪、南安、建瓯等地采购。石狮浦内有“浮子”制造厂专门生产渔用木浮子供应渔民。
1953年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渔需物资开始由国家计划分配,由供销社或水产供销部门供应。主要供应物资有黄麻、苎麻、桐油、棕片、竹篾、浮子、帆布、钢丝绳等。计划部门和上级水产部门下达的专项物资有木材、钢材、柴油、水泥、有色金属等。1963年,实行包产包购,按各种作业基本的需要供应,按月预拨,超购多供,减购少供,不购不供。对拖网渔船每年收购水产品3.5万公斤,供应黄麻2250公斤、苎麻125公斤、棉布800尺、木材6.5立方米,还有桐油、棕片、浮子、蜡烛等。定置网渔船每年收购水产品4550公斤,供应竹篾2000公斤、大竹250支、黄麻450公斤、苎麻500公斤、棉布380尺,还有木材、棕片、桐油、柴桩等。1965年后,渔船机帆化,渔船网具使用塑料制品,网线由棉纱陆续改为聚乙烯、尼龙丝。1979年后紫菜、海带养殖面积增多,改变原来毛竹整枝出售办法,将毛竹加工成多种规格的制品出售,提高利用率。同时渔船改造大型机帆船,所用木材、柴油需求量增加。1984年后,水产品市场自由交易,渔需供应计划随之取消,仅保留少量的柴油换购水产品供应军需及特供外,其余生产生活资料全面放开,实行市场调节。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