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水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86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海水养殖
分类号: S968
页数: 7
页码: 266-272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石狮市海水养殖情况包括贝类养殖、藻类养殖、鱼、虾、蟹类养殖等。
关键词: 石狮市 海水 养殖

内容

石狮开发和利用滩涂养(增)殖历史悠久。沿海的礁石及滩涂有天然的野生贝藻类,聚居濒海的先民为了生存,面对大海开发海洋。据宋代方勺的《泊宅篇》、梁克家的《三山志》记载,900多年前开始用石块养蛎,800多年前出现滩涂养蛏。明代《泉州府志》有养(增)殖贝藻类的记载。花蛤和泥蚶养殖始于明代。清代两度“禁海”,海水养殖曾受影响,但当时已有一定规模。据道光年间《福建通志》载“晋江之陈埭、杨埭、蚶江、水头、石湖、秦埔各埕约三十余里产蛏”。民国期间发展缓慢,主要养殖品种以缢蛏为主及小量的石株牡蛎。群众采捕的野生贝藻类有牡蛎、藤壶、紫菜、赤菜、石花菜等。养殖方式已从野生管养逐步向半人工养殖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产养殖发展较快,但由于历史原因及自然条件限制,发展速度滞后于海洋捕捞。1953年莲塘区(今属石狮辖区),人工养殖和野生采捕的贝藻类401吨。1958年,亚寒带的海带南移在永宁、梅林等海区试养成功。1964年,全国组织的“紫菜大会战”在祥芝、古浮进行,把半人工养殖的坛紫菜推向全人工养殖。1973年,北方紫贻贝在泉州湾试养成功。1984年,全省首次锯缘青蟹人工养殖试验在蚶江获得成功。90年代,执行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全面开发海上田园,加快水产事业发展”的战略决策,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引进新的养殖品种和推广新的养殖技术。1996年市人民政府将海水养殖列为“蓝色工程”,养殖海域由滩涂推向浅海,养殖品种多样化,传统的贝藻类和名优特品种一齐上,形成多海城、多品种、多门类的养殖格局,促进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当年海水养殖面积478公顷,产量4838吨,和1989年的养殖面积288公顷、产量1050吨相比,仅8年间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增长66%和361%。1997年海水养殖面积531公顷,产量达到6172吨。
  一、贝类养殖
  贝类养殖历史悠久,品种较多,以缢蛏、花蛤为主。1956年人工养殖及野生贝类采捕147吨,1976年1783吨。由于海区污染,贝类养殖受到影响,1989年养殖面积185公顷,产量895吨。1996年贝类养殖面积319公顷,比1989年增长73%,产量4323吨为1989年的4.8倍。1997年全市贝类养殖面积346公顷,产量5716吨。
  (一)缢蛏
  缢蛏俗名“涂蛏”、“大蛏”,是石狮主要的传统养殖品种,在海水养殖中占比例最大。早在五代期间陈洪进倡导围垦南郊海埭(今陈埭),已有养蛏。陈埭的滩涂和水头、蚶江、石湖等村的滩涂连成一片。泉州湾的沿岸民众建房挖基,凡兴土木,常发现成堆蛏壳或壳泥积层。民国期间,泉州湾南岸尤以陈埭、水头产缢蛏最多,远销闽南各地。
  因受蛏苗生产不稳定及自然条件的影响,养殖面积起伏变化较大。1956年自产蛏苗自留种养成大蛏的只有水头22公顷,产量231吨。1964年水头及莲埭养大蛏63.3公顷,产量275吨。1968年面积减至33公顷。此后蛏苗附苗平畦预报成功,开始建立苗种基地,推广应用氰化钠毒杀敌害(蛏鳗)等措施,促进养蛏业的发展。1971年水头、莲埭2个生产大队养蛏面积增至80公顷,产量600吨。80年代初曾有试验“蓄水养蛏”,但易于淤泥沉积,破坏蛏埕,仅推广一二年就废用。石狮建市后,进一步落实滩涂养殖的生产责任制,缢蛏养殖发展较快。1997年全市养殖面积288.8公顷,产量4933吨,占海水贝藻类总产量的86.3%,是1989年产量830吨的5.9倍。
  (二)花蛤
  60年代初,蚶江、西岑、岑兜等生产大队小面积试养,苗种依靠外地供给。1970年养殖5.3公顷,产量75吨,产值2.4万元。1971年锦江、蚶江大队养殖6.7公顷,由于管理不善没有收成,此后两地不再养殖。1977年仅有西岑1.3公顷,产量3.6吨。1989年养殖面积107.7公顷,但由于环境污染等原因,产量仅650吨。1994年古浮村发现滩涂附着天然花蛤苗,1995年围养0.7公顷,产量10多吨,1996年又围养10公顷。1997年该村包括买苗及天然苗养殖,面积20公顷。1997年,全市共养殖花蛤649公顷,产量449吨。
  (三)牡蛎
  人工养殖始于北宋年间,明代泉州沿海养牡蛎课税,可见牡蛎养殖已具规模。民国期间已普遍在沿海养殖。石狮沿海礁石均产天然牡蛎,为渔民季节性副业。莲埭、蚶江、石湖等地群众,采用条石株式及抛石的养殖方式。1955年,莲塘区(辖今石狮沿海)生产牡蛎(蚵肉)11吨,由于灾害,1956年产量仅0.7吨。1965年西岑、岑兜两大队试养0.5公顷1750株,产量2.8吨;锦江大队试养0.3公顷1250株,因受洪水冲刷使海水盐度变淡,牡蛎大量死亡。低潮区以下和浅海基本尚未开发利用。1992年蚶江和水头两村向龙海县购买苗种,在浅海及低潮区下缘,养栅架式吊养牡蛎8.7公顷,产蛎肉24吨。1993年水头、蚶江、石湖、伍堡、古浮等村均有养殖。当年全市养殖面积27公顷。后来水头养殖滩涂遭污泥覆盖,蚶江受工业废水的影响,全部死亡,至今未再复产。1997年底仅有古浮养殖2公顷。
  (四)贻贝
  贻贝俗称“淡菜”。石狮沿海常见的贻贝有紫贻贝(黑■)和翡翠贻贝(金■)两种。紫贻贝原产北方,1973年试养于泉州湾,由于温度较高难以度夏,无法形成天然苗场。翡翠贻贝在泉州湾及祥芝、永宁沿海礁石有分散的本地优良品种,但数量少,不成规模。1991年福建省科委下达“翡翠贻贝海区人工采苗及养成技术研究”课题,在锦江村实施2年获得成功。1993年锦江、蚶蚶江、古浮、伍堡等村养殖22公顷,收成560吨。事后锦江由于人为原因,致使新养殖的品种未能投入规模生产,其他村也没有再养殖。但是海区已有天然的苗种,在泉州湾以及祥芝、永宁沿海的礁石、定置绳索、木椿等粗糙物上均有野生的翡翠贻贝。锦江、蚶江的群众每年采捕上市约20多吨。1997年锦江村一村民认为该项目有发展前途,独资续养3公顷,产量34吨。
  (五)文蛤
  文蛤俗名“偶仔”。石湖、大厦、莲坂、古浮、西岑等村的海区均有野生文蛤,但数量有限。1992年在西岑村首次试养8.5公顷,当年的7~8月份全部死亡。1993年水头及西岑两地养殖18公顷,收成370多吨。1994年养殖16.7公顷,收成230吨。1995年后没有再养殖。
  (六)泥蚶
  泥蚶俗称“血蚶”。泉州湾南畔的蚶江村素产泥蚶而得名。1966年海区围垦后,由于潮水流速、流向改变,淤泥沉积,加上群众滥捕及电、炸、毒等原因,致使资源锐减。1969年锦江曾养2公顷,没有收成。1983年,蚶江大队5位队员集资养殖1.2公顷,生长良好,已达商品规格,后遭暴雨袭击及强劲的东北风猛吹,大量死亡。此后再没开展人工养殖泥蚶。
  (七)野生贝类
  石狮沿海均有分布,尚未进行人工养殖的野生品种主要有杂色鲍、栉江瑶、西施舌、华贵栉孔扇贝、日本鸭嘴蛤(蚣蚮)、长钉螺、近江牡蛎、夜光蝾螺(广螺)等。
  附:主要渔村
  1.祥渔村
  祥芝镇祥渔村地处泉州湾南畔的祥芝半岛,是历史上著名渔业专业村。
  改革开放以后,祥渔村认真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采取多种经营形式创办各种企业,壮大集体经济。1983年10月成立渔、工、商、运联合公司,充分调动渔民积极性,进一步促进渔业全面发展。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人均收入比改革开放前增长4倍。
  石狮建市后,祥渔村得到全面发展。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上亿元,在全省渔区中以“第一渔村”率先进入“亿元村”行列,并连续三年被评为福建省渔业先进单位。1994年被评为泉州市经济“百强”村。199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2亿元,跨入福建省“双亿村”行列。1997年全村2051户,9268人,劳力3900人。拥有各类机动渔船630艘、2.87万吨位、10.75万马力,其中钢质拖网渔轮127艘、木质拖网渔船245艘、木质虾拖渔船110艘,各种生产辅助渔船148艘。在482艘生产渔船中,主机功率达200马力以上的大马力渔船有372艘。1997年海洋捕捞产量达7.18万吨,其生产规模及年产量均居全国村级首位。大马力生产渔船均配备先进的助渔导航仪器,使外海生产渔船的适航适渔能力大大提高。
  祥渔村为渔业服务的后勤设施完备齐全。全村渔船的“三供”(供水、供油、供冰)实现自动化,可同时为7艘渔船补给。至1997年建成水产冷冻厂7座,库容量3400吨,日制冰能力230吨,日急冻能力190吨;拥有大型供油库8座,贮油量3万多吨,加油船30艘;拥有日供水300吨的自来水厂1家,为出海渔船提供淡水。渔船修造厂1家,年修造渔船能力60艘。网线厂3家,机修厂、五金厂、竹器厂、网绳加工厂、水产品加工厂40多家,还有机器配件商店、助渔导航仪器维修店、代销店等,形成门类齐全的服务网络。同时设置“403”渔业无线电通信岸台,加入“全国近海渔业安全救助通信网”,昼夜不间断地为出海渔船提供服务。
  祥渔村渔港建设初具规模。后斗美(祥渔)群众渔港被确认为全国五个一级群众渔港之一。1997年祥渔村工农业总产值3.53亿元,水产品加工产值3070万元;人均收入6200元,每个劳动力年均收入1.47万元。1997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评选全省“渔业十强村”,祥渔村,获“渔业十强村”第一名。同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现代农业(水产捕捞与加工)示范点”。
  2.梅林村
  永宁镇梅林村,地处深沪湾的东北部。1997年,全村955户,人口4786人,劳动力2519人。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86亿元,其中水产品产值1.39亿元,水产品加工产值966万元,人均年收入4326元,每个劳动力年均收入9998元。1994年和1997年被福建省水产厅评为“渔业先进单位”。水产品年产量位居泉州市村级第二名,仅次于祥渔村。
  梅林村海洋捕捞业较为发达。1997年拥有各类机动渔船230艘、9317吨位、39059马力,其中钢质渔轮10艘、木质拖网渔船145艘,各种生产辅助渔船85艘。在145艘生产渔船中,主机功率达200马力以上的大马力渔船116艘。1997年海洋捕捞产量达4.57万吨。同时还集资20多万元,在浅海养殖海带60亩,并试套养翡翠贻贝。大部分渔船配备雷达、单边带电台、卫星导航仪等先进的助渔导航仪器。
  梅林村为渔业服务的后勤设施主要有:水产冷冻厂5家,库容量550吨,日制冰能力53吨,日急冻能力55吨,水产品加工厂12家。有大型供油库5座,贮油量2万多吨,加油船8艘。还有10多家的网线厂、渔船修造厂、机修厂、五金厂、各种机器配件商店、助渔导航仪器维修店、代销店等。设置“405”渔业无线电通信岸台,为出海渔船服务。该村已建成2个水产品批发市场。1997年4月份被评为全省“渔业十强村”第四名。二、藻类养殖
  石狮沿海礁石均产天然藻类,群众采集的野生藻类有紫菜、赤菜、石花菜、羊栖菜、鼠尾藻、许笞、铁钉菜、马尾藻等,有的食用,有的沤肥。1955年莲塘区(今现石狮沿海)生产各种藻类11吨,1976年生产376吨。1989年全市藻类养殖93.5公顷,产量147吨。1996年养殖面积142.3公顷,产量292吨。1997年藻类养殖面积171.5公顷,产量279吨,分别比1989年增长83%和90%。
  (一)紫菜
  石狮在全国最早开展紫菜人工养殖。1958年9月祥芝公社祥芝大队青年金星养殖场第一次在海区中投入竹簾,进行人工养殖紫菜附苗试验。1963年紫菜全人工养殖获得成功,国家水产部投资23万元在祥芝古浮大队建立全国第一个紫菜养殖试验场。并向全省推广。1964年国家水产部组织有关部门成立紫菜人工养殖技术攻关小组,解决生产上的关键难题,促进紫菜养殖生产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生产摸索,总结经验,石狮养殖户已掌握紫菜生产及加工的技术。1989年全市紫菜养殖91公顷,产量1450吨。1997年发展到167.5公顷,产量279吨。
  (二)海带
  海带又称昆布,原产北方海区。1958年晋江县水产局从大连市购海带苗南移在梅林、港边海区试养成功,并成立海带养殖场。当年古浮养3.3公顷,梅港53.3公顷,由于缺乏技术,加上管理不善,养殖场严重亏损,于1963年7月停办。1970年后重新恢复生产,1972年发展到82.3公顷。养殖的有古浮、永宁、外高、浯沙、金埭、梅林、港边、西岑等大队,因受台风影响,当时年产量仅101吨。1980年5月,即将收成的海带遭受第四号台风正面袭击,梅林56公顷全面损失,其他各大队亦不同程度受损。此后10多年难以复产。1993~1995年,仅有古浮养殖3公顷。1997年梅林村再养殖6公顷。
  此外,深埕、谢厝的群众有往外县(市)采集石花菜、赤菜的传统习惯。
  三、鱼、虾、蟹类养殖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高档水产品需求量日增,80年代以后石狮开始发展海水鱼、虾、蟹的人工养殖。1997年养殖面积19.7公顷、产量177吨,比1989年的面积3.9公顷、产量8吨,分别增加4倍和21倍。
  (一)鱼类
  海水鱼类养殖起步较晚,1988年才开始试养,分布在新沙堤、沙堤、古浮、蚶江、锦江、水头等村,但数量少不成规模。1997年全市仅养2.3公顷,产量12吨,主要养殖的品种有黑鲷、黄鳍鲷、真鲷、石斑、鲈、鲻等,苗种基本就地解决。
  (二)对虾
  石狮的对虾养殖起步及发展速度较缓慢。石狮市无育苗室,东方对虾和长毛对虾苗种从外地购进。1987年试养0.4公顷。1994年蚶江和新沙堤两村养殖6.5公顷,由于管理及技术问题,加上污染,基本没有收成。1997年全市仅养4.9公顷,有收成的2公顷,产量13吨。
  (三)锯缘青蟹
  俗称“蟳”。雌性生长发育到性腺快成熟时,甲壳内充满卵黄,叫“红膏蟳”,亦是石湖村著名的优质海产品,传统的青蟹生产靠野生采捕。1983年蚶江大队首次人工试养成功,次年在晋江地区范围内推广,1985年后在全省推广。但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石砌蟹池成本高、发展缓慢。1991~1996年,全市养殖面积徘徊在5.3公顷左右,产量在135~180吨之间。1997年养殖面积5.2公顷,产量150吨。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