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海洋捕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86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海洋捕捞
分类号:
F326.4
页数:
6
页码:
261-266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石狮市海洋捕捞情况包括拖网作业、定置网作业、围网作业、钓鱼作业、刺网作业等。
关键词:
石狮市
海洋
捕捞
内容
石狮海域处于闽中渔场南部,60米等深线以内为近海渔业。祥芝、东埔、伍堡、东店、厝上、沙堤等渔村历史上都有定置作业渔场。
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祥芝至永宁沿海渔民采用定置网捕鱼作业。主要捕捞带鱼、鲳鱼、魟鱼等。明宣德五年(1430年),蚶江渔民由内湾定置网作业发展海上捕捞。明嘉靖十三年(1520年),石狮沿海有渔船到浙江东嵊山一带海域捕捞作业。清初开始向东嵊山以北海域扩展,主要在浙江舟山渔场进行延绳钓、拖网、流刺网作业。部分渔民后在嵊山、沈家门、石浦、石塘、坎门、洞头、下关定居。
清道光年间,因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商业运输发达,商业资本向渔业扩张。海上拖网作业有所发展,但因避风、安全设备差,加上暴风袭击,海洋捕捞损失巨大。民国5年(1916年)7月,沿海渔民作业船突遭台风袭击,船只翻没,渔民死伤数十人,渔业从此一蹶不振。民国13年后,石狮境内公路交通兴起,港口运输也十分活跃,再次刺激渔业的发展。至民国20年,祥芝、东埔、东店、石湖、梅林、外高、沙堤、锦上等地渔区有作业渔船253艘,使用张网、流刺网、钓具、拖网等渔具,在近海及台湾海峡进行海洋捕捞生产。全年水产品产量3272吨。民国26~34年,日本侵华期间,海洋捕捞业遭受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始恢复发展。民国36年,祥芝、蚶江、永宁等处渔港有渔船221艘,除原作业渔具外,又使用围缯作业。全市海洋捕捞产量4912吨。主要渔获物有带鱼、红花鱼、鲷、鲨、鳗、鲳、鳓、鲽、鲹、鳐、目鱼、乌贼、杂鱼等。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溃退时劫持渔船、渔民,渔区损失惨重,渔业产量下降。
解放初期,美军及台湾当局对台湾海峡实行封锁,渔业生产受到制约,产量徘徊不升。在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渔区开展以海防为中心,组织渔业生产互助组发展生产。1953年,祥芝成立沿海第一个互助组,渔业产量开始上升。1954年,在水产公司、供销社、银行等部门的支持下,渔业进一步发展。为扩大渔场,增加生产,组织渔船转到广东汕头、福建东山、厦门、平潭及浙江舟山等渔场生产。以后规模逐年扩大。1956年渔船504艘,各类网具8018张,钓具524笞。全年产量达9715吨,比民国36年增长98%。1957年,渔区通过组织合作社,加上带鱼发海,定置、小钓、大缯等捕捞作业产量很高。1958~1960年受“大跃进”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影响,渔民生产积极性受挫伤,海洋捕捞大幅度减产。1963~1965年,渔区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落实生产责任制,海洋捕捞业逐步得到恢复。这时期,渔船趋向机帆化,网具推广胶丝化,钓具尼龙化,渔场向外拓展,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1969年,东埔、东店、沙堤的灯光围网和机帆船定置网试验获得成功。当年海洋捕捞产量达到15769吨,比1956年增长62%。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行“政治评分”,渔民积极性低落,渔业生产徘徊不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渔区首先实行体制改革,渔民合股造船搞镰钓或定置作业。1980年东埔渔业大队在全省首先实行渔业股份合作经济,以后在各渔区推广,极大地调动渔业生产积极性。1982年推广桁杆虾拖作业。1984年,推广灯光诱捕鱿鱼敷网作业,船网工具不断得到更新和改革,渔场不断向外发展,海洋捕捞产量逐年上升。1985年祥芝、蚶江、永宁海洋捕捞产量激增至47729.2吨,比1978年的15835.5吨增长2倍多。
1988年石狮市海洋捕捞产量达到57151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97.8%。海洋捕捞业成为石狮市渔业生产的支柱产业。政府渔业管理部门加强渔政管理,保护近海资源,优化作业结构。石狮渔区贯彻省水产厅提出“多海域、多作业、多品种”的措施,发展大马力渔船,拓展外海捕捞。1989年全市渔船1466艘,载重30962吨位,海洋捕捞劳力12267人,海洋捕捞产量66953吨。1990年后,石狮市的海洋捕捞业保持稳步、持续、协调发展的势头,产量逐年上升。1993年全市海洋捕捞产量突破10万吨,石狮市被评为全国渔业百强县(市)之一。1994年又增至127626吨,年净增26550吨。其中鱼类产量104295吨,虾蟹类17071吨,贝类6240吨,藻类20吨。1996年全市海洋捕捞产量161544吨,居福建省第二位。全市拖网类作业渔船968艘,产量138202吨,占海洋捕捞的85.6%。祥芝镇、永宁镇和祥渔村、梅林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分别评为“渔业十强镇”、“渔业十强村”。1997年全市渔船1844艘,载重57109吨,163762千瓦,其中钢质渔轮233艘;全年水产品产量达186029吨。祥农村还派出3艘渔轮到缅甸海域,远洋渔业实现零的突破。1988~1997年,石狮市十年海洋捕捞产量净增122213吨,年均增长12.4%。海洋捕捞作业渔场已形成闽东、闽中、闽南和台湾浅滩渔场为中心的台湾海峡全部近海作业区,以及闽东北外海渔场,远洋渔业开始起步。
一、拖网作业
拖网是石狮海洋捕捞的传统作业方式之一,分机大对拖、机大单拖、机中小单拖(虾拖)和木帆拖网4种。
1958年,梅林、祥芝公社,建造1艘60马力拖网渔船,由于缺乏经验,产量低、效益差而中断。1972年由于中上层鱼类的变动,定置作业产量不稳定,各地纷纷推广拖网作业。1985年祥渔、梅林村开始率先使用钢质拖网渔轮。1987年,祥渔村由传统的定置作业改为拖网类作业。1988年,全市有各类拖网渔船472艘,其中机大对拖288艘、机大单拖16艘、中机小拖网(虾拖)168艘。祥渔村有近80对拖网船,其中6对钢壳小渔轮,单船最大马力达450匹,成为全市最发达对拖作业渔村。1990年后,石狮市拖网渔船发展较快。各类拖网渔船装备雷达、卫导、定位仪、探鱼仪,拖网作业产量大增。1996年全市有各类拖网渔船968艘,产量138202吨,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85.6%;其中机大对拖66艘,机大单拖640艘,中机小拖网(虾拖)262艘。1997年有拖网渔船967艘,捕捞产量152018吨。
二、定置网作业
石狮定置网作业有双桩有翼张网(俗称定置网、退缯)、双桩无翼张网(俗称企桁、内定置、江鱼网、门网)、泊船无翼张网(船张网)、固定插网(俗称举大篙、吊乾)和拦网(俗称插乾仔)。
(一)双桩有翼插网作业
分布在祥芝至永宁的东埔、东店、厝上、沙堤等村。作业海区在祥芝以南、深沪湾以北海域,属闽中渔场273海区。70年代前,渔场作业水深在20~40米,80年代作业水深在25~53米,90年代后又收缩在40米以内。除禁渔期外(每年5月1日至6月30日为定置作业禁渔期),全年均可生产,以每年9月至翌年5月为主要汛期。主要渔获物为毛虾、七星鱼、日本鳀鱼、带鱼及各种幼鱼幼体。
民国24年,石狮有退缯106艘。1965年前,作业船数徘徊在90~150艘之间。1978年达175艘,网具4605张,产量19476吨。1988年起,作业渔船及网具减少。1992年祥渔村退缯被自然淘汰。1997年全市仅有渔船110艘,网具2106张,产量13149吨。渔船且全部兼作灯诱鱿鱼敷网及虾拖作业。
(二)双桩无翼张网作业
分布在蚶江镇。宋代,蚶江渔民便开始从事这种作业。作业渔场在泉州湾南侧,渔场作业水深9~15米,除禁渔期外全年均可生产。主要汛期为农历11月至翌年6月。主要渔获七星鱼、小公鱼、日本鳀鱼、安氏白虾和各种幼鱼幼体及部分成鱼。70年代后期对桁位、数量和网目进行控制和调整。由于作业渔场在泉州湾主航道南侧,作业场所有限,所以长期以来作业单位徘徊在3~8艘,网具在35~86张,产量在24~64吨之间。
(三)固定插网作业
分布在蚶江镇大厦村,祥芝镇莲坂村,是一种传统作业,沿用至今,但规模小,不计产量。东店、厝上村在50年代前有拦网(插乾仔),是渔农民副业生产工具,后被自然淘汰。
(四)泊船无翼张网作业
属沿岸及内湾流动定置作业,主捕鳗鱼的幼苗。1985年在蚶江镇兴起该作业。1995年石狮沿海各地均有分布。是渔民季节性捕鳗苗的生产作业。1997年全市有作业船203艘。
三、围网作业
石狮的围网渔业有算网、旋网、铎仔、带鱼缯和灯光围网(灯捕、封网作业)。(一)算网
算网分布在祥芝、东埔、东店、厝上、深埕村,锋仔网分布在梅林村,带鱼缯分布在祥芝、东埔村。60年代中期引进发展灯光围网作业后,带鱼缯及铎仔网作业逐渐消失。1990年,厝上、深埕村渔、农民作为季节性副业又恢复生产,但规模小不计产量。
(二)灯光围网
1965年,祥芝渔业大队改造2艘敲■渔船,进行灯围试验,由于渔船无动力未能成功。1969年在东埔大队试验推广获得成功,当年在东埔、祥芝大队各建造机帆船灯光围网1艘推广使用。至1978年,机帆船灯光围网作业已发展到70组,年产量达7157吨。当年产量仅次于定置网作业。1979年后,由于供水不足,船上保鲜设备条件差,加上上层鱼价格偏低,因此,作业单位减少。至1986年仅有6组。1987~1989年有所恢复,但作业单位也徘徊在18~25组。1990年起,作业单位又开始减少,1996年仅有东埔村7个作业组。1997年减少至6个组。
机帆船灯光围网主要分布在东埔、东店、厝上村。1970年后作业区主要在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1971年组织东店、东埔各1组渔船转浙江渔场生产,当年8~12月,产量仅48吨。80年代后开拓闽中、闽东及闽东外海渔场,并由季节性生产发展为全年生产。主捕蓝圆鲹、鲐鱼、金色小沙丁鱼、脂肪鲱和枪乌贼等。1996年全市有灯光围网作业船7艘,产量4149吨。1997年有6艘,产量3814吨。
(三)灯诱鱿鱼敷网作业
1984年在祥芝乡东埔村试验成功,并在定置、流刺等小机渔船中推广应用。1991年全市有兼作捕鱿渔船161艘,产量1326吨。灯诱鱿鱼敷网作业成为石狮定置、流刺等小型渔船季节性主要作业之一。
四、钓鱼作业
钓鱼作业在石狮已有悠久历史,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蚶江渔民就有季节性地转移到浙江渔场钓带鱼。其分布范围甚广,遍及沿海各村及内陆水域,是主要的海洋捕捞作业之一。传统的钓具有延绳钓、手钓和杆钓3种类型。以延绳钓为主,种类较多,其中以带鱼延绳钓最多。民国24年,石湖有112条竹排在泉州湾用钩钓捕捉蟹(蟳)和杂鱼,年产量70.7吨。50年代,海洋捕捞业侧重发展镰钓作业。1956年开始建造大排钓艚。1956年恢复转浙江生产,当年共有钓业524笞,1965年增加到3918笞。1971年8~12月,组织锦江、玉湖、祥芝、梅林、港边5个大队转浙江渔场生产,有22艘钓船,渔民757人,钓具2345笞,捕捞量1497吨。1972年钓具达3329笞。以后由于灯光围网和机大围缯的兴起,拖网作业的恢复,使钓业捕捞衰退。1981年钓业转浙江生产基本停止。以后渔民合股建造小机钓船,钓业一度恢复。1988年有机中小钓渔船49艘,钓具1605笞,年产量207吨。90年代后由于拖网作业、虾拖作业、灯诱鱿鱼敷网作业的兴起,特别是起钓机械化和捕捞新技术未能广泛应用和推广,使钓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至1996年只有小机钓船6艘,年产量8吨。按国家规定,钓业核准作业范围为福建沿岸近海。
五、刺网作业
石狮以流刺网为主,定置刺网甚少。流刺网是传统渔具,400年前就有这种作业。民国24年仅有外高村流网渔船12艘。民国26年石湖、祥芝、东店、外高4村计有15艘渔船。50年代由于渔场受限制,发展较缓慢。60年代渔场开始向外发展,并组织渔船到牛山、闽东、浙南渔场生产。1965年网具1856片。70年代,流刺网作业开发闽南渔场。1971年渔具达8997片,1972年减少为8608片。1982年为历史最多一年,有渔具26050片。后由于停止转场生产,渔船不断转向拖网等作业。1988年减少为11400片。1990年后逐年减少。到1996年仅有作业渔船314艘,渔具4680片,产量5953吨。1997年作业渔船288艘,网具5457张,产量5032吨。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