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卷七 渔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860
颗粒名称:
卷七 渔业
分类号:
F326.4
页数:
33
页码:
251-283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石狮市渔业情况包括生产基本条件、渔业生产、加工与购销、体制与管理等。
关键词:
石狮市
水产资源
渔业
内容
石狮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历来是福建省重点渔区之一。海岸线长67.6公里,位于泉州湾至深沪湾之间,是天然渔港和海水养殖基地。海洋水域处在台湾海峡中北部,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水域面积6107公顷,宜养面积3054公顷,潮带间滩涂面积2076公顷,宜养面积793公顷。境内淡水面积295公顷,宜养面积116公顷。水生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已查明水生动植物640种,其中海水类532种,淡水类108种。
石狮渔业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以海洋捕捞著称。渔业生产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早在宋代海洋渔船已到浙江舟山渔场从事捕捞生产。水产养殖初具规模,水头一带是全省蛏苗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历经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渔业生产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衰退而衰落,由于社会制度的制约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发展速度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关心渔民的生产和生活,重视渔区各项建设。但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渔业生产经历二起三落阶段,渔民生活和生产仍摆脱不了困境。“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7~1970年生产连续滑坡,产量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渔区全面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走渔、工、商、运全面发展的道路,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1988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58476吨,比1979年的18806吨增长2.1倍。
石狮建市后,中共石狮市委、市人民政府切实加强渔业工作,完善渔港建设,鼓励建造大马力钢质渔轮,发展海洋捕捞和开发海水养殖,并取得显著成绩。1993年石狮市水产品总量突破10万吨,被评为全国“渔业百强县(市)”之一。1995年后,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第二次创业,制定海洋生产的“蓝色工程”计划,加大力度投入建设,并利用高新技术开发水产品精加工,形成以祥芝水产食品开发公司为龙头的骨干企业;各种名、优、特、新水产加工品多次在全国、全省评比中获奖,并畅销全国各地,出口创汇,提高经济效益。1997年市委、市人民政府颁发关于加强渔业生产的决定,将发展海洋产业作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点,以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构成蓝色产业的基本框架,并以系列性的优惠政策扶持生产,促进海洋捕捞、养殖、加工业全面发展。1997年,石狮海洋捕捞产量居全省的县(市)级首位;祥芝镇、永宁镇分别被评为全省“渔业十强镇”的第一名和第十名;祥渔村和梅林村分别被评为“渔业十强村”的第二名和第四名。
1997年全市有29个渔业村,其中专业渔村16个;渔业户10570户,渔业人口48567人,劳力19071人;拥有机动渔船1844艘,其中钢质渔轮233艘,水产养殖业3341家,水产冷冻厂30家,水产品加工厂34家,渔船修造厂18家和后勤企业141家。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86029吨,水产品产值6916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7.3%;总产量和产值分别比
1988年增长2.2倍和11.4倍;水产品加工产值40085万元,出口创汇700万美元;渔区固定资产达8.35亿元;人均年收入5589元,劳力人均年收入1.34万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288%和239.69%。1988~1997年全市渔业生产总量年均增长12.4%,居全省前列。
第一章 生产基本条件
第一节 水产资源
一、水域
(一)海水
石狮市面临台湾海峡,海岸线长67.6公里,沿岸海区属闽中渔场,因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降雨集中,水温、盐度适宜,构成海洋水生动植物栖息、繁衍、生长的生态环境。1997年石狮沿海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面积6109公顷,滩涂面积2076公顷,其中宜养浅海面积3053公顷,滩涂面积793公顷。
(二)淡水
湖清代,石狮有龟湖、赤湖、后湖,湖塘附近群众有采捕塘鱼习惯。赤湖、后湖何时填平无可查考;龟湖于1963年被填平成农垦地,至1997年基本成为基建用地。
水库、池塘1958年后,境内相继兴建水库、山塘,较大的有奈清、莲湖、院后、塔山、灵秀山、龙穴、青莲等水库。其中奈清水库容量100万立方米以上,其余为100万立方米以下。此外还有池塘9.5公顷,河沟面积21公顷,大井10公顷。1983年境内共有淡水面积295公顷。1988年后,随着经济建设及农业生产的需要,池塘、河沟多数已填平被用做房屋、道路建设用地;有的水库作为自来水蓄水之用不宜养鱼。至1997年淡水宜养面积只有116公顷。
二、生物资源
(一)海水生物
石狮市沿海区域及附近渔场处于外海高温高盐暖水和沿岸低温低盐冷水团交汇处,是南来北往鱼群必经之地,形成多种经济鱼虾类索饵的良好场所,所以生物品种繁多。沿海水生生物种类有近千种,其中经济鱼类215种,常见的有100多种。
鱼类带鱼(俗称白鱼)、大黄鱼(黄瓜)、小黄鱼、翼红娘鱼(角仔)、青带小公鱼(白江)、赤鼻棱鳀(赤鼻)、金色小沙丁鱼(鳁鱼)、兰圆鲹(吧哴)、脂眼鲱、鲐鱼(花铅)、日本鳀鱼(乌江)、大甲鲹(铁甲)、真鲷(加力)、二长棘鲷(魬仔)、红鳍笛鲷(红鰽)、红鳍裸颊鲷(龙尖)、马鲛、石斑鱼、金线鱼(笔香)、杀尾绯鲤(红娘)、短尾大眠鲷(方丰、海连)、方头鱼(腊轮)、鳓鱼、鲨、鳐、魟、竹荚(大目鳀、大目孔)、圆腹鲱(小
嘴鳁)、燕尾鲳(白鲳)、乌鲳、刺鲳(肉鱼)、四指马鲅(午仔)、犀雪(秋公)、鲻鱼(乌鱼)、扁舵鲣(铅锤)、棘头梅童鱼(梅仔)、鮸鱼、海鳗(鳗鱼)、黑鲷(黑格)、长蛇鲻(狗母)、鲬鱼(牛尾)、海鲶(成鱼)、三线舌鳎(贴沙)、黄■(薄■)、眼镜鱼(牛皮刀)、绒纹线鳞鲀(迪仔)、马面鲀(剥皮鱼)等。
头足类曼氏无针乌贼(墨鱼)、中国枪乌贼(鱿鱼)、杜氏枪乌贼(锁管)、莱氏拟乌贼(精瓶)、真蛸(章鱼)、短蛸(石拒)等。
虾蟹类日本对虾(九节虾)、长毛对虾(红虾)、鹰爪虾(土九虾、厚壳虾)、中国毛虾(虾皮)、毛扇虾(虾蛄)、龙虾、斑节对虾(花虾)、红星梭子蟹(三点仔)、远海梭子蟹(花蟹)、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红膏蟳)等。
浅海滩涂的主要生物有1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人工养殖及野生资源较常见的贝类有:褶牡蛎、缢蛏、花蛤、泥蚶、文蛤、近江牡蛎、江瑶、西施舌、翡翠贻贝、紫贻贝、鸭嘴蛤、泥螺、马蹄螺、竹蛏、鲍鱼、扇贝等。藻类有:坛紫菜、海带、石花菜、■苔、赤菜、铁钉菜、鹧鸪菜、江蓠、鼠尾藻等。虾蟹类有:毛虾、对虾、龙虾、斑节对虾、梭子蟹、锯缘青蟹等。还有鲎、紫海胆、水母、沙蚕等。
(二)淡水生物
野生鱼类常见的野生鱼类有斑鳢、月鳢(孤呆)、胡子鲶(土萨)、泥鳅(胡溜)、鳡鱼(竹鲈)、鲹条(许梭)、溪鳁;少见的有斗鱼(丁斑)、鳗鲡、黄鳝(田蔡)等。
养殖鱼类传统养殖鱼类有鲤、鲫两个品种。从60年代末开始养殖青、草、鲢、鳙4大家鱼。80年代引进的新品种有:非洲鲫鱼(包括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福寿鱼、吴郭鱼)、彩虹鲷(红色罗非鱼)、革胡子鲶(埃及土萨)、美国白鲳、露斯塔鲮(鲮箭鱼)、团头鲂(武昌鱼),还有从海水鱼苗驯化的鲈、鲻(乌仔鱼)。
其它生物罗氏沼虾(大脚虾1996年开始从外地购苗试养)、青虾、中华翔毛蟹、扁蟹、古巴牛蛙(1987年引进)、甲鱼(鳖)、大头龟等。贝类有田螺、河蚌、黄蚬等。
第二节 渔港
境内沿海有水头、蚶江、石湖、古浮、祥芝、东埔、深埕、沙堤、外高、梅林等10多个渔港。各地渔港多是渔船传统天然停泊避风处,也是沿海专业或兼业的渔村所在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渔民生活的改善,不少渔村在民办公助的原则下,先后修建成多处小型避风港,如东埔避风港、厝上避风港、沙堤避风港。80年代初期,随着科技的进步,为适应外海渔场的生产,渔船逐步趋向大型化、钢质渔轮化,因此对渔港的建设也提出新的要求。1990年8月31日、1990年12月27日石狮市人民政府和国家农业部先后确认祥芝后斗美、东埔、永宁梅林港为沿海渔港。
祥渔一级渔港位于祥芝镇后斗美村,该港区地处泉州湾口南侧。1983年,该村自筹资金385万元,建驳岸170米、突堤式码头1座。码头水深4米、长75米、宽9米,堆场面积2.4万平方米。1992年市政府着手进行该港扩建工程,拟扩建港池面积12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529万元。1993年被农业部审定为全国5个一级渔港之一。1994年完成前期投资253.6万元,修建1条长200米的码头护岸,建成1条长2.5公里、宽14米的通港水泥
公路。1995年5月工程正式动工,1997年底完成码头主体工程量的70%。
东埔渔港位于祥芝镇东埔村。港池面积43万平方米,建1000吨级泊位码头1个,年吞吐货能力16万吨。工程总投入2356万元。该工程于1993年5月正式动工兴建,至1995年8月完成第一期工程;建成380米长、18米宽的通港公路,185米长的堆场护岸,140米长、15米宽的防波引堤。1995年至1996年1月又完成堆场内2000平方米的水泥堤面。累计完成投资660万元。第二期工程总投资1496万元,工期为1年半,于1997年10月动工兴建。
梅林渔港位于深沪湾东北部,毗连梅林5000吨级对台贸易货轮码头。港口建设工程总投资1262万元。第一期工程建790米长的护岸,254米长码头,堆场回填405万平方米。于1997年3月动工,今正在施工中。
第三节 渔业劳力
民国24年(1935年),境内的石湖、祥芝、东埔、沙堤、东店、梅林等专业渔村有渔业户数1283户、渔业劳力1904人,兼渔村有渔业户数85户、渔业劳力95人。民国34年8月,祥芝、东店、梅林等地渔村组织渔业合作社,有渔业劳力316人参加。专业渔村出海捕捞劳力半数由外来渔工担任,不少外来渔工逐渐转为本地渔民。民国36年,祥芝、东埔、东店、石湖、梅林、高厝、沙堤、锦上等专业渔村有渔户3528户,渔业劳力2850人。
1953年渔业村组织合作社,开始逐年培养本地劳力下海参加生产。
1987年共有专业渔村16个,渔农兼业村13个。1988年全市有渔业户数9290户,渔业劳力1488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8.1%。1989年全市渔业户数8974户,渔业劳力13935人,其中海洋捕捞劳力12267人。1990年后外地劳力进入渔村参与渔业生产,本地劳力下海捕捞人数减少。1993年全市渔业户数9371户,渔业劳力17003人,仅占总人口的16.8%,其中水产养殖的专业兼业劳力3228人。1997年全市有专业渔村16个,其中蚶江镇有锦江、石渔村,祥芝镇有古浮、祥渔、祥农、垵渔、东埔一、东埔二、东埔三、东店、锦尚村,永宁镇有沙堤、梅林、港边、外高、浯沙;另有渔农兼业村13个。全市渔业户数10570户,渔业劳力19071人。
第四节 生产工具与设备
一、渔船
石狮沿海渔民使用拖、围、钓、张、刺、敷、掩等多种作业形式,适用于这些捕捞作业的渔船船型繁多。传统的渔船为木质风帆船,俗称木帆船。宋元时期,蚶江、祥芝等地造船业已相当发达。造船业的发展为海上捕捞创造有利条件。明崇祯九年(1636年)祥芝澳(港俗称澳)蔡姓便有大小渔船百余艘。
民国24年(1935年),石狮沿海有渔船253艘,民国36年有渔船221艘。解放前夕,部分渔船被国民党军队劫持到台湾。
1956年石狮渔区组织高级渔业合作社,有渔船544艘。1958年祥芝公社建造拖网渔船1艘(机型4110~60+40PS),渔船开始走向机帆化。60年代,渔船机帆化、渔网化纤化发展很快,延绳钓船转向浙江舟山渔场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1969年沿海渔村有渔船413艘。1976年有渔船645艘。1985年开始改造更新大功率、大吨位木质渔船,并发展钢质渔轮。1988年全市有渔船1520艘,其中机动渔船1355艘。1996年有渔船1833艘,其中钢质机动船191艘。1997年全市渔船增加到1844艘,比1976年增加1199艘,其中钢质渔轮233艘。
(一)木质风帆船
卡网(大缯、牵缯)拖网渔船卡网是石狮沿海典型的风帆船拖网作业船。分布在祥芝、东埔、东店、厝上、沙堤、梅林等村。渔船载重20~30吨,船艉窄、中间宽、吃水深,备有中、头帆和插花。5~7级风可作业,8级风可航行,适用于闽中渔场、东碇渔场和浙江的象山、大陈、洞头等渔场。1960年入选《福建省渔船图集》,列为福建省大型拖网优秀船型,其代表船总长19.8米,船宽4.2米,型深1.4米,吃水1.1米,排水量34.4吨。
算网渔船分布在祥芝的东店、厝上、深埕、永宁的沙堤等村。渔船载重2吨左右,属单船有囊围网。渔船总长7.27米,龙骨长4.45米,中宽2.42米,深0.9米,吃水0.61米,单船单桅橹2支。作业海区为乌丘至东碇一带渔场,水深40米以内。
摇缯(围缯)围网渔船分布在祥芝、永宁。渔船载重为■母1.5吨,■仔1吨。■母和■仔长分别为5.45米和4.55米,龙骨长4.55米和3.64米,中宽2.42米和1.82米,型深0.9米和0.76米,吃水0.61米和0.45米。适于近内海沿岸渔场作业。
铎仔网渔船分布在梅林村。渔船载重1吨左右,属单船有囊围网渔船,适于近岸内海作业。
退缯(网艚)定置网渔船分布于祥芝、东埔、伍堡、东店、厝上和沙堤等村。船体总长12.9米、宽2.7米,龙骨长9.39米,型深1.2米,吃水0.76米,载重5吨。作业渔场为祥芝、永宁定置作业区,水深20~60米。
门网(内定置网)作业船分布在蚶江村。船长6.67米,龙骨长4.8米,中宽2.12米,型深0.91米,吃水0.61米,载重1.5吨,无桅无帆,橹1支、桨2个,使用无翼张网(企桁网)。
刺网渔船(含小型钓船)分布在蚶江、祥芝、永宁等沿海渔村。无专业性渔船,一般为算网渔船和小钓渔船兼作流刺网;小型钓船以单船小船、舢舨或竹排为作业渔船。
大排钓艚分布在蚶江的锦江、玉湖、蚶江、水头和祥芝的祥渔、古浮、东埔、伍堡、东店,永宁的梅林、港边等村。载重40~50吨,带5~6条舢舨,为一级钓艚,8级风可航行。船体总长22.5米,宽5.12米,深1.29米。
(二)木质机帆渔船
1958年,祥芝公社首次建造60马力的机帆拖网渔船1艘。1969年灯光围网作业试验成功,东埔、祥芝相继发展120~135马力的机帆灯光围网船。1969年定置作业试安装40~80马力的机帆船获得成功。当年石狮沿海有机帆船28艘。1960~1975年,木质机帆渔船的船型基本保持“以帆为主,以机为辅”,沿袭原各种作业风帆渔船船型,或只在动力安装部分作不规范的局部改型。1976年有机帆船260艘。
197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造船办,指导各地机帆渔船改型、定型工作。石狮机帆渔船改型的基本特点是:改“倒八字”艉型,取消坠洞;改滔浪板状艏为具有艏柱的尖形艏,加深吃水;改探插舵板为普通不平衡平板舵;改舵牙人力操纵为舵机操纵,增设驾驶桥楼,取消头桅,缩短主桅。部分渔船全部仿小渔轮型,取消桅帆。80年代以后,木质机帆渔船基本仿渔轮型。通过变革与不断改进,石狮市的渔船船型已逐渐能适应生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新一代渔船。至1997年底,已拥有海洋机动渔船1556艘,53792吨,212555马力。
(三)钢质渔轮(机轮拖网渔船)
1985年4月,祥渔村委托福建省渔轮修造厂建造FJ814型198.45千瓦(270马力)钢质拖网渔轮2艘。船体总长31.50米,宽6.80米,型深2.6米,载重70吨。1986年,祥渔、东店、梅林村又相继建造39对钢质拖网渔轮,其中有270马力、450马力、570马力。1990年后,石狮市钢质渔轮发展较快,至1996年拥有钢质渔轮191艘。1997年钢质渔轮达到233艘。
二、渔机
(一)渔船主机
60年代,石狮沿海渔船开始使用柴油机。作业渔船基本选用上海、宁波、无锡等地产的135、110系列柴油机,主机功率分别为40、80、100、120马力。1970年后,载重30吨位以下的机帆渔船一般安装功率60马力以下的柴油机,共有14个马力档次,机型有195、295、2110、4110、3110、2135、1105等,以上柴2135、无锡4110、大连2110、内蒙古1135机型为主。功率80马力以上的机型有135、E150、160等系列柴油机,以上柴4135、6035,潍坊6160和上柴4135增行程、6135增行程,潍坊6160增压,福机6E135、4E135和南通4135机型为主。
1980年后,渔轮主机功率随着船型增大而增大,并注重选型,逐步规范。拖网渔船选用6E135CB-1,6E150(250马力),6160A-B(250马力),6180C-1,6135ACB,6100A-2(185马力),8E150(270马力)机型。1985年后,随着渔场向外海扩展,部分渔船安装3台主机,450马力(3×150)和570马力(2×150+270)。1990年钢质渔轮开始安装6300柴油机(单机600马力)和重庆中外合资生产的355、432、592马力的康明斯产品。灯光围网渔船安装6E135CB-1和6160A-B型为主。
(二)甲板机械
绞车1960年以前,起锚和曳网均用人力绞车。1960年后在绞车上加滚珠轴承并配合滑轮组,用于起吊渔货、小船及升帆。
立式绞网机(起网机)安装在大、中型机动渔船上,用于绞绳、吊网及各种起重工作。90年代拖网渔船、灯光围网船普遍使用。
(三)张网打桩器
1983年祥芝渔业大队研制张网打桩器,用来代替旧式“斗”器具,由重100~150公斤的使锤和长3.5米的使锤导管及支架组成。使锤引索由绞网机绞引,10~20次即可完成一根木桩,即节省劳力,又提高桁位准确度,减少气候条件的限制,已普遍推广应用。
三、网具
石狮的海洋捕捞业网具种类繁多,主要分刺网类、围网类、拖网类、张网类、插网类、敷网类、掩网类、钓渔具类和杂渔具类,共9大类25小类。
(一)刺网类
刺网是沿海传统生产网具。依作业方式分为:流刺网、定置刺网、围刺网、拖刺网4类。石狮市以流刺网为主,定置刺网甚少;依结构特点可分为:单层刺网、多层刺网、混合刺网和框刺网4种。除上述两种分类外,石狮市渔民习惯上依主要捕捞对象划分,如马鲛镰、白只镰、鳓鱼镰、■镰、虾镰、蟳镰等,另外还有称天地镰、三重镰、散脚镰。1997年全市有刺网类渔具8680片。
(二)围网类
围网类属于过滤式的渔具,石狮市围网类渔具有灯光围网和算网。
灯光围网1965年祥芝渔业大队改造2艘敲■渔船进行灯围试验,由于渔船无动力未
能成功。1969年东埔渔业大队推广成功。1983年福建省水产厅扶持发展灯光围网。1985年后,网具加大,推广安装舷侧滚筒式液压起网机。随着渔船主机功率的增大,开始对灯光围网网具进行改造,使用主尺度为250米×168.8米。主要在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和粤东渔场生产。
算网属有囊围网,是传统的渔具。主要分布在祥芝、永宁等地。算网昼夜均可作业,80年代成为小机廉钓船重要的渔具之一。
(三)拖网类
石狮渔民使用的拖网有俗称单拖、双拖、卡网(牵缯)、虾拖、电拖、电虾拖、大网拖(地拖网)等类型。
双拖网即对船拖网,又称双船拖网,是主要传统渔具。1949年梅林澳最盛时有49对。70年代以来,随着渔船向机械化发展,网具有较大变革,学习上海渔捞公司的网具结构,设计适合各种马力的网具。1981年祥渔村蔡友平等设计4片式菱形拖网,经完善后其主尺度为100米(500目)×63.24米,上纲34.6米,采用4片剪裁法,网轻拖速快,网口高,捕游速快的鱼类效果较好,很快推广。80年代中后期,梅林村吸收惠安、祥渔等地拖网优点后,设计的网具捕底层鱼效果更佳。1981~1986年,祥芝祥渔科技站设计试验,小冲角4片式系列菱形疏目拖网获得成功后普遍推广。1984年祥渔、梅林村引进南海水产研究所的水动力浮子。1990年祥渔又仿照大连海洋渔业公司的大目拖网,同时对江苏的圆口拖网和上海的变位拖网推广试验。
单拖网网形似对拖网,靠两块网板完成网具的水平扩张。1986年后单拖网发展较快。因是单船操作,网具较小,操作较方便,适宜在底质砂砾的渔场生产。1997年全市有单拖网3949张。
虾拖网石狮渔民使用单船虾拖网。1983年蚶江大队渔民利用传统手抄缯的改进型网具在泉州港湾一带拖捕虾类。1984年开始使用小型桁7杆拖网渔具。1987年东埔村渔民引进12米三囊桁杆虾拖网,随后桁杆虾拖网迅速发展。1997年全市有虾拖网具905张。
(四)张网类
祥芝渔民在南宋时期就已使用张网(定置网)渔具。解放后张网是主要渔具。定置网主要有退缯、栓桁、四角框3种。四角框因影响航道和渔场,50年代已禁用。1957年祥渔大队参考湄洲岛张网结构,对旧式网进行改进,网口周长57.2米(260目×22厘米),翼长15.96米,网身囊长24.63米,上下纲各35米,但由于质量问题,1959年停用。1966年祥芝、东埔试验国产维尼纶网,张网的网型与苎麻网网型一样,使用后增产,但因成本高,后改用胶丝网。1983年张网选用网口周长73米,总长49.67米,上纲长41.6米的缯网具。1984~1986年经试验后选用疏腹网,规格为网口周长75米,总长52.17米,上纲43.68米。1997年全市有张网渔具2277张。
(五)插网类
插网类渔具属海洋定置网的一种类型。这类网具是利用竹竿或木杆将网具插立在海滩上,形成长带形网壁,以截拦涨潮时游到岸边浅滩鱼虾的归路,待退潮时拾取渔获。插网类渔具根据网具敷设和作业特点又分为固定插网、拦网和起落网3种。石狮渔区插网类渔具有固定插网(吊乾、兴大篙)、拦网(比固定插网小,每潮均可依渔获情况变换地点)两种。
(六)敷网类
有岸敷网和船敷网两种。岸敷(举缯)主要捕捞近岸浅海小型中上层鱼类,是传统副业生产渔具。船敷有敲■网,灯诱鱿鱼、鳗鱼网等。敲■网是根据大黄鱼习性,利用声响驱集入网后捕获。60年代禁用。鳗鱼网是季节性捕捞鳗鱼苗的渔具。鱿鱼网形似粪箕,1984年网口宽27米。1995年后,进行渔具改革,网口宽度为80~120米,绞丝制。1997年全市有敷网具350张。
(七)钓鱼具
石狮沿海渔区,古代近海有手钓、竹篙钓、钩钓等,外海主要是延绳钓,手钓有鱿鱼手钓、石斑鱼手钓。延绳钓是海洋捕捞钓鱼业的主要渔具,有带鱼单钩延绳钓(俗称白鱼滚)、鳗鱼单钩延绳钓(俗称鳗鱼滚)。1988年全市有钓具1605笞,1997年有1375笞。
(八)掩网类
掩网类渔具在石狮仅有一种,俗称手撒网、手网。是一种从上而下翠捕鱼类的圆锥小型网具。一般在近岸单人作业,是渔农民季节性副业生产的一种渔具。60年代后被自然淘汰。
(九)杂渔具
石狮的杂渔具有耙刺、鱼笼等。耙刺是用于捕获埋在沙泥中贝类的渔具。还有捕捞栉江瑶贝的九齿耙、弧型齿挟耙、直角型齿挟耙、深海挟耙等。鱼笼以诱捕具有钻穴习性的鱼类为主的渔具,有圆形、四方形2种,用于捕捞螃蟹、香螺、石斑鱼等。四、助渔导航仪器
(一)探鱼仪
1975年沿海渔船开始在灯光围网作业渔船上推广使用厦门渔具厂生产的东方红一ⅢⅢ型探鱼仪。1987年部分渔船使用南京与挪威合作生产的新吉波603型垂直探鱼仪或厦门经济特区生产的C2Y-3B鱼群探测仪。1996年全市渔船拥有各类探鱼仪450多台。1997年全市共有各类探鱼仪576台。
(二)定位仪
1980年开始推广使用定位仪。1985年普遍使用。主要机型有厦门水产学院生产的DXS-B型双曲线时差定位仪(芳兰A系统接收机),烟台海洋渔业公司生产的RK-100型定位仪(罗兰接收机)。1995年后,定位仪被淘汰,由卫星导航仪取代。
(三)卫星导航仪
1990年开始使用全球卫星导航仪,主要有日本产光电GDS-982型,北京产光电KGP-911型和KGP-50,KGD-70,GDS-65型全球卫星导航仪,还有日本产彩色三合一卫星导航880型、660型。1996年全市共有渔业卫星导航仪1070多台,其中彩色三合一卫星导航仪700多台。1997年增加到1207台,其中彩色三合一卫星导航仪780台。
(四)电信设备
1980年渔船推广使用超短波小型对讲机、单边带无线电机。1990年后使用雷达等导航通信设备。雷达有日产古野1831型、古野1941型、JBC-2144型;超短波小型对讲机有上海产红灯747,泉州产ND-M700+AT-120GAIFIC-M735+MN-100型,通讯距离可达3704公里。1996年全市渔船有雷达50多部,单边带无线电话600多台,超短波对讲机2300台。1997年全市雷达70台,单边带无线电话700多台,超短波对讲机7500多台。
(五)通信网络
1958年蚶江公社的锦江渔村设短波电台,主要用于转场钓船在生产中通报渔情、灾情。80年代初期,祥芝公社祥渔大队从广东引进拖网船,随船引进小型对讲机,在祥芝澳范围内开展船与船的通信联络。1983年在东埔、梅林等渔村设岸台,各岸台与本澳渔船组成小网络,并定时与船台联络,通报渔区气象、渔情和灾情。1986年部分渔船和祥芝等岸台先后购置150瓦单边带电台,并部分加入全省性的信息联络网。90年代,石狮渔区设24小时全方位服务信息中心,为渔船提供产、供、销及安全等信息服务。1997年8月,全国近海渔业安全救助通信网共设121座岸站,其中祥渔站在祥渔信息中心站403台安装调试成功,加入全国安全通信网,为渔船提供遇险报警、求救、气象预报、选呼、群呼等业务。
第二章 渔业生产
第一节 海洋捕捞
石狮海域处于闽中渔场南部,60米等深线以内为近海渔业。祥芝、东埔、伍堡、东店、厝上、沙堤等渔村历史上都有定置作业渔场。
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祥芝至永宁沿海渔民采用定置网捕鱼作业。主要捕捞带鱼、鲳鱼、魟鱼等。明宣德五年(1430年),蚶江渔民由内湾定置网作业发展海上捕捞。明嘉靖十三年(1520年),石狮沿海有渔船到浙江东嵊山一带海域捕捞作业。清初开始向东嵊山以北海域扩展,主要在浙江舟山渔场进行延绳钓、拖网、流刺网作业。部分渔民后在嵊山、沈家门、石浦、石塘、坎门、洞头、下关定居。
清道光年间,因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商业运输发达,商业资本向渔业扩张。海上拖网作业有所发展,但因避风、安全设备差,加上暴风袭击,海洋捕捞损失巨大。民国5年(1916年)7月,沿海渔民作业船突遭台风袭击,船只翻没,渔民死伤数十人,渔业从此一蹶不振。民国13年后,石狮境内公路交通兴起,港口运输也十分活跃,再次刺激渔业的发展。至民国20年,祥芝、东埔、东店、石湖、梅林、外高、沙堤、锦上等地渔区有作业渔船253艘,使用张网、流刺网、钓具、拖网等渔具,在近海及台湾海峡进行海洋捕捞生产。全年水产品产量3272吨。民国26~34年,日本侵华期间,海洋捕捞业遭受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始恢复发展。民国36年,祥芝、蚶江、永宁等处渔港有渔船221艘,除原作业渔具外,又使用围缯作业。全市海洋捕捞产量4912吨。主要渔获物有带鱼、红花鱼、鲷、鲨、鳗、鲳、鳓、鲽、鲹、鳐、目鱼、乌贼、杂鱼等。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溃退时劫持渔船、渔民,渔区损失惨重,渔业产量下降。
解放初期,美军及台湾当局对台湾海峡实行封锁,渔业生产受到制约,产量徘徊不升。在人民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下,渔区开展以海防为中心,组织渔业生产互助组发展生产。1953年,祥芝成立沿海第一个互助组,渔业产量开始上升。1954年,在水产公司、供销社、银行等部门的支持下,渔业进一步发展。为扩大渔场,增加生产,组织渔船转到广东汕头、福建东山、厦门、平潭及浙江舟山等渔场生产。以后规模逐年扩大。1956年渔船504艘,各类网具8018张,钓具524笞。全年产量达9715吨,比民国36年增长98%。1957年,渔区通过组织合作社,加上带鱼发海,定置、小钓、大缯等捕捞作业产量很高。1958~1960年受“大跃进”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影响,渔民生产积极性受挫伤,海洋捕捞大幅度减产。1963~1965年,渔区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落实生产责任制,海洋捕捞业逐步得到恢复。这时期,渔船趋向机帆化,网具推广胶丝化,钓具尼龙化,渔场向外拓展,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1969年,东埔、东店、沙堤的灯光围网和机帆船定置网试验获得成功。当年海洋捕捞产量达到15769吨,比1956年增长62%。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行“政治评分”,渔民积极性低落,渔业生产徘徊不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渔区首先实行体制改革,渔民合股造船搞镰钓或定置作业。1980年东埔渔业大队在全省首先实行渔业股份合作经济,以后在各渔区推广,极大地调动渔业生产积极性。1982年推广桁杆虾拖作业。1984年,推广灯光诱捕鱿鱼敷网作业,船网工具不断得到更新和改革,渔场不断向外发展,海洋捕捞产量逐年上升。1985年祥芝、蚶江、永宁海洋捕捞产量激增至47729.2吨,比1978年的15835.5吨增长2倍多。
1988年石狮市海洋捕捞产量达到57151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97.8%。海洋捕捞业成为石狮市渔业生产的支柱产业。政府渔业管理部门加强渔政管理,保护近海资源,优化作业结构。石狮渔区贯彻省水产厅提出“多海域、多作业、多品种”的措施,发展大马力渔船,拓展外海捕捞。1989年全市渔船1466艘,载重30962吨位,海洋捕捞劳力12267人,海洋捕捞产量66953吨。1990年后,石狮市的海洋捕捞业保持稳步、持续、协调发展的势头,产量逐年上升。1993年全市海洋捕捞产量突破10万吨,石狮市被评为全国渔业百强县(市)之一。1994年又增至127626吨,年净增26550吨。其中鱼类产量104295吨,虾蟹类17071吨,贝类6240吨,藻类20吨。1996年全市海洋捕捞产量161544吨,居福建省第二位。全市拖网类作业渔船968艘,产量138202吨,占海洋捕捞的85.6%。祥芝镇、永宁镇和祥渔村、梅林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分别评为“渔业十强镇”、“渔业十强村”。1997年全市渔船1844艘,载重57109吨,163762千瓦,其中钢质渔轮233艘;全年水产品产量达186029吨。祥农村还派出3艘渔轮到缅甸海域,远洋渔业实现零的突破。1988~1997年,石狮市十年海洋捕捞产量净增122213吨,年均增长12.4%。海洋捕捞作业渔场已形成闽东、闽中、闽南和台湾浅滩渔场为中心的台湾海峡全部近海作业区,以及闽东北外海渔场,远洋渔业开始起步。
一、拖网作业
拖网是石狮海洋捕捞的传统作业方式之一,分机大对拖、机大单拖、机中小单拖(虾拖)和木帆拖网4种。
1958年,梅林、祥芝公社,建造1艘60马力拖网渔船,由于缺乏经验,产量低、效益差而中断。1972年由于中上层鱼类的变动,定置作业产量不稳定,各地纷纷推广拖网作业。1985年祥渔、梅林村开始率先使用钢质拖网渔轮。1987年,祥渔村由传统的定置作业改为拖网类作业。1988年,全市有各类拖网渔船472艘,其中机大对拖288艘、机大单拖16艘、中机小拖网(虾拖)168艘。祥渔村有近80对拖网船,其中6对钢壳小渔轮,单船最大马力达450匹,成为全市最发达对拖作业渔村。1990年后,石狮市拖网渔船发展较快。各类拖网渔船装备雷达、卫导、定位仪、探鱼仪,拖网作业产量大增。1996年全市有各类拖网渔船968艘,产量138202吨,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85.6%;其中机大对拖66艘,机大单拖640艘,中机小拖网(虾拖)262艘。1997年有拖网渔船967艘,捕捞产量152018吨。
二、定置网作业
石狮定置网作业有双桩有翼张网(俗称定置网、退缯)、双桩无翼张网(俗称企桁、内定置、江鱼网、门网)、泊船无翼张网(船张网)、固定插网(俗称举大篙、吊乾)和拦网(俗称插乾仔)。
(一)双桩有翼插网作业
分布在祥芝至永宁的东埔、东店、厝上、沙堤等村。作业海区在祥芝以南、深沪湾以北海域,属闽中渔场273海区。70年代前,渔场作业水深在20~40米,80年代作业水深在25~53米,90年代后又收缩在40米以内。除禁渔期外(每年5月1日至6月30日为定置作业禁渔期),全年均可生产,以每年9月至翌年5月为主要汛期。主要渔获物为毛虾、七星鱼、日本鳀鱼、带鱼及各种幼鱼幼体。
民国24年,石狮有退缯106艘。1965年前,作业船数徘徊在90~150艘之间。1978年达175艘,网具4605张,产量19476吨。1988年起,作业渔船及网具减少。1992年祥渔村退缯被自然淘汰。1997年全市仅有渔船110艘,网具2106张,产量13149吨。渔船且全部兼作灯诱鱿鱼敷网及虾拖作业。
(二)双桩无翼张网作业
分布在蚶江镇。宋代,蚶江渔民便开始从事这种作业。作业渔场在泉州湾南侧,渔场作业水深9~15米,除禁渔期外全年均可生产。主要汛期为农历11月至翌年6月。主要渔获七星鱼、小公鱼、日本鳀鱼、安氏白虾和各种幼鱼幼体及部分成鱼。70年代后期对桁位、数量和网目进行控制和调整。由于作业渔场在泉州湾主航道南侧,作业场所有限,所以长期以来作业单位徘徊在3~8艘,网具在35~86张,产量在24~64吨之间。
(三)固定插网作业
分布在蚶江镇大厦村,祥芝镇莲坂村,是一种传统作业,沿用至今,但规模小,不计产量。东店、厝上村在50年代前有拦网(插乾仔),是渔农民副业生产工具,后被自然淘汰。
(四)泊船无翼张网作业
属沿岸及内湾流动定置作业,主捕鳗鱼的幼苗。1985年在蚶江镇兴起该作业。1995年石狮沿海各地均有分布。是渔民季节性捕鳗苗的生产作业。1997年全市有作业船203艘。
三、围网作业
石狮的围网渔业有算网、旋网、铎仔、带鱼缯和灯光围网(灯捕、封网作业)。(一)算网
算网分布在祥芝、东埔、东店、厝上、深埕村,锋仔网分布在梅林村,带鱼缯分布在祥芝、东埔村。60年代中期引进发展灯光围网作业后,带鱼缯及铎仔网作业逐渐消失。1990年,厝上、深埕村渔、农民作为季节性副业又恢复生产,但规模小不计产量。
(二)灯光围网
1965年,祥芝渔业大队改造2艘敲■渔船,进行灯围试验,由于渔船无动力未能成功。1969年在东埔大队试验推广获得成功,当年在东埔、祥芝大队各建造机帆船灯光围网1艘推广使用。至1978年,机帆船灯光围网作业已发展到70组,年产量达7157吨。当年产量仅次于定置网作业。1979年后,由于供水不足,船上保鲜设备条件差,加上上层鱼价格偏低,因此,作业单位减少。至1986年仅有6组。1987~1989年有所恢复,但作业单位也徘徊在18~25组。1990年起,作业单位又开始减少,1996年仅有东埔村7个作业组。1997年减少至6个组。
机帆船灯光围网主要分布在东埔、东店、厝上村。1970年后作业区主要在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1971年组织东店、东埔各1组渔船转浙江渔场生产,当年8~12月,产量仅48吨。80年代后开拓闽中、闽东及闽东外海渔场,并由季节性生产发展为全年生产。主捕蓝圆鲹、鲐鱼、金色小沙丁鱼、脂肪鲱和枪乌贼等。1996年全市有灯光围网作业船7艘,产量4149吨。1997年有6艘,产量3814吨。
(三)灯诱鱿鱼敷网作业
1984年在祥芝乡东埔村试验成功,并在定置、流刺等小机渔船中推广应用。1991年全市有兼作捕鱿渔船161艘,产量1326吨。灯诱鱿鱼敷网作业成为石狮定置、流刺等小型渔船季节性主要作业之一。
四、钓鱼作业
钓鱼作业在石狮已有悠久历史,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蚶江渔民就有季节性地转移到浙江渔场钓带鱼。其分布范围甚广,遍及沿海各村及内陆水域,是主要的海洋捕捞作业之一。传统的钓具有延绳钓、手钓和杆钓3种类型。以延绳钓为主,种类较多,其中以带鱼延绳钓最多。民国24年,石湖有112条竹排在泉州湾用钩钓捕捉蟹(蟳)和杂鱼,年产量70.7吨。50年代,海洋捕捞业侧重发展镰钓作业。1956年开始建造大排钓艚。1956年恢复转浙江生产,当年共有钓业524笞,1965年增加到3918笞。1971年8~12月,组织锦江、玉湖、祥芝、梅林、港边5个大队转浙江渔场生产,有22艘钓船,渔民757人,钓具2345笞,捕捞量1497吨。1972年钓具达3329笞。以后由于灯光围网和机大围缯的兴起,拖网作业的恢复,使钓业捕捞衰退。1981年钓业转浙江生产基本停止。以后渔民合股建造小机钓船,钓业一度恢复。1988年有机中小钓渔船49艘,钓具1605笞,年产量207吨。90年代后由于拖网作业、虾拖作业、灯诱鱿鱼敷网作业的兴起,特别是起钓机械化和捕捞新技术未能广泛应用和推广,使钓业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至1996年只有小机钓船6艘,年产量8吨。按国家规定,钓业核准作业范围为福建沿岸近海。
五、刺网作业
石狮以流刺网为主,定置刺网甚少。流刺网是传统渔具,400年前就有这种作业。民国24年仅有外高村流网渔船12艘。民国26年石湖、祥芝、东店、外高4村计有15艘渔船。50年代由于渔场受限制,发展较缓慢。60年代渔场开始向外发展,并组织渔船到牛山、闽东、浙南渔场生产。1965年网具1856片。70年代,流刺网作业开发闽南渔场。1971年渔具达8997片,1972年减少为8608片。1982年为历史最多一年,有渔具26050片。后由于停止转场生产,渔船不断转向拖网等作业。1988年减少为11400片。1990年后逐年减少。到1996年仅有作业渔船314艘,渔具4680片,产量5953吨。1997年作业渔船288艘,网具5457张,产量5032吨。
第二节 海水养殖
石狮开发和利用滩涂养(增)殖历史悠久。沿海的礁石及滩涂有天然的野生贝藻类,聚居濒海的先民为了生存,面对大海开发海洋。据宋代方勺的《泊宅篇》、梁克家的《三山志》记载,900多年前开始用石块养蛎,800多年前出现滩涂养蛏。明代《泉州府志》有养(增)殖贝藻类的记载。花蛤和泥蚶养殖始于明代。清代两度“禁海”,海水养殖曾受影响,但当时已有一定规模。据道光年间《福建通志》载“晋江之陈埭、杨埭、蚶江、水头、石湖、秦埔各埕约三十余里产蛏”。民国期间发展缓慢,主要养殖品种以缢蛏为主及小量的石株牡蛎。群众采捕的野生贝藻类有牡蛎、藤壶、紫菜、赤菜、石花菜等。养殖方式已从野生管养逐步向半人工养殖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产养殖发展较快,但由于历史原因及自然条件限制,发展速度滞后于海洋捕捞。1953年莲塘区(今属石狮辖区),人工养殖和野生采捕的贝藻类401吨。1958年,亚寒带的海带南移在永宁、梅林等海区试养成功。1964年,全国组织的“紫菜大会战”在祥芝、古浮进行,把半人工养殖的坛紫菜推向全人工养殖。1973年,北方紫贻贝在泉州湾试养成功。1984年,全省首次锯缘青蟹人工养殖试验在蚶江获得成功。90年代,执行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全面开发海上田园,加快水产事业发展”的战略决策,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引进新的养殖品种和推广新的养殖技术。1996年市人民政府将海水养殖列为“蓝色工程”,养殖海域由滩涂推向浅海,养殖品种多样化,传统的贝藻类和名优特品种一齐上,形成多海城、多品种、多门类的养殖格局,促进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当年海水养殖面积478公顷,产量4838吨,和1989年的养殖面积288公顷、产量1050吨相比,仅8年间养殖面积和产量分别增长66%和361%。1997年海水养殖面积531公顷,产量达到6172吨。
一、贝类养殖
贝类养殖历史悠久,品种较多,以缢蛏、花蛤为主。1956年人工养殖及野生贝类采捕147吨,1976年1783吨。由于海区污染,贝类养殖受到影响,1989年养殖面积185公顷,产量895吨。1996年贝类养殖面积319公顷,比1989年增长73%,产量4323吨为1989年的4.8倍。1997年全市贝类养殖面积346公顷,产量5716吨。
(一)缢蛏
缢蛏俗名“涂蛏”、“大蛏”,是石狮主要的传统养殖品种,在海水养殖中占比例最大。早在五代期间陈洪进倡导围垦南郊海埭(今陈埭),已有养蛏。陈埭的滩涂和水头、蚶江、石湖等村的滩涂连成一片。泉州湾的沿岸民众建房挖基,凡兴土木,常发现成堆蛏壳或壳泥积层。民国期间,泉州湾南岸尤以陈埭、水头产缢蛏最多,远销闽南各地。
因受蛏苗生产不稳定及自然条件的影响,养殖面积起伏变化较大。1956年自产蛏苗自留种养成大蛏的只有水头22公顷,产量231吨。1964年水头及莲埭养大蛏63.3公顷,产量275吨。1968年面积减至33公顷。此后蛏苗附苗平畦预报成功,开始建立苗种基地,推广应用氰化钠毒杀敌害(蛏鳗)等措施,促进养蛏业的发展。1971年水头、莲埭2个生产大队养蛏面积增至80公顷,产量600吨。80年代初曾有试验“蓄水养蛏”,但易于淤泥沉积,破坏蛏埕,仅推广一二年就废用。石狮建市后,进一步落实滩涂养殖的生产责任制,缢蛏养殖发展较快。1997年全市养殖面积288.8公顷,产量4933吨,占海水贝藻类总产量的86.3%,是1989年产量830吨的5.9倍。
(二)花蛤
60年代初,蚶江、西岑、岑兜等生产大队小面积试养,苗种依靠外地供给。1970年养殖5.3公顷,产量75吨,产值2.4万元。1971年锦江、蚶江大队养殖6.7公顷,由于管理不善没有收成,此后两地不再养殖。1977年仅有西岑1.3公顷,产量3.6吨。1989年养殖面积107.7公顷,但由于环境污染等原因,产量仅650吨。1994年古浮村发现滩涂附着天然花蛤苗,1995年围养0.7公顷,产量10多吨,1996年又围养10公顷。1997年该村包括买苗及天然苗养殖,面积20公顷。1997年,全市共养殖花蛤649公顷,产量449吨。
(三)牡蛎
人工养殖始于北宋年间,明代泉州沿海养牡蛎课税,可见牡蛎养殖已具规模。民国期间已普遍在沿海养殖。石狮沿海礁石均产天然牡蛎,为渔民季节性副业。莲埭、蚶江、石湖等地群众,采用条石株式及抛石的养殖方式。1955年,莲塘区(辖今石狮沿海)生产牡蛎(蚵肉)11吨,由于灾害,1956年产量仅0.7吨。1965年西岑、岑兜两大队试养0.5公顷1750株,产量2.8吨;锦江大队试养0.3公顷1250株,因受洪水冲刷使海水盐度变淡,牡蛎大量死亡。低潮区以下和浅海基本尚未开发利用。1992年蚶江和水头两村向龙海县购买苗种,在浅海及低潮区下缘,养栅架式吊养牡蛎8.7公顷,产蛎肉24吨。1993年水头、蚶江、石湖、伍堡、古浮等村均有养殖。当年全市养殖面积27公顷。后来水头养殖滩涂遭污泥覆盖,蚶江受工业废水的影响,全部死亡,至今未再复产。1997年底仅有古浮养殖2公顷。
(四)贻贝
贻贝俗称“淡菜”。石狮沿海常见的贻贝有紫贻贝(黑■)和翡翠贻贝(金■)两种。紫贻贝原产北方,1973年试养于泉州湾,由于温度较高难以度夏,无法形成天然苗场。翡翠贻贝在泉州湾及祥芝、永宁沿海礁石有分散的本地优良品种,但数量少,不成规模。1991年福建省科委下达“翡翠贻贝海区人工采苗及养成技术研究”课题,在锦江村实施2年获得成功。1993年锦江、蚶蚶江、古浮、伍堡等村养殖22公顷,收成560吨。事后锦江由于人为原因,致使新养殖的品种未能投入规模生产,其他村也没有再养殖。但是海区已有天然的苗种,在泉州湾以及祥芝、永宁沿海的礁石、定置绳索、木椿等粗糙物上均有野生的翡翠贻贝。锦江、蚶江的群众每年采捕上市约20多吨。1997年锦江村一村民认为该项目有发展前途,独资续养3公顷,产量34吨。
(五)文蛤
文蛤俗名“偶仔”。石湖、大厦、莲坂、古浮、西岑等村的海区均有野生文蛤,但数量有限。1992年在西岑村首次试养8.5公顷,当年的7~8月份全部死亡。1993年水头及西岑两地养殖18公顷,收成370多吨。1994年养殖16.7公顷,收成230吨。1995年后没有再养殖。
(六)泥蚶
泥蚶俗称“血蚶”。泉州湾南畔的蚶江村素产泥蚶而得名。1966年海区围垦后,由于潮水流速、流向改变,淤泥沉积,加上群众滥捕及电、炸、毒等原因,致使资源锐减。1969年锦江曾养2公顷,没有收成。1983年,蚶江大队5位队员集资养殖1.2公顷,生长良好,已达商品规格,后遭暴雨袭击及强劲的东北风猛吹,大量死亡。此后再没开展人工养殖泥蚶。
(七)野生贝类
石狮沿海均有分布,尚未进行人工养殖的野生品种主要有杂色鲍、栉江瑶、西施舌、华贵栉孔扇贝、日本鸭嘴蛤(蚣蚮)、长钉螺、近江牡蛎、夜光蝾螺(广螺)等。
附:主要渔村
1.祥渔村
祥芝镇祥渔村地处泉州湾南畔的祥芝半岛,是历史上著名渔业专业村。
改革开放以后,祥渔村认真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采取多种经营形式创办各种企业,壮大集体经济。1983年10月成立渔、工、商、运联合公司,充分调动渔民积极性,进一步促进渔业全面发展。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人均收入比改革开放前增长4倍。
石狮建市后,祥渔村得到全面发展。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上亿元,在全省渔区中以“第一渔村”率先进入“亿元村”行列,并连续三年被评为福建省渔业先进单位。1994年被评为泉州市经济“百强”村。199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2亿元,跨入福建省“双亿村”行列。1997年全村2051户,9268人,劳力3900人。拥有各类机动渔船630艘、2.87万吨位、10.75万马力,其中钢质拖网渔轮127艘、木质拖网渔船245艘、木质虾拖渔船110艘,各种生产辅助渔船148艘。在482艘生产渔船中,主机功率达200马力以上的大马力渔船有372艘。1997年海洋捕捞产量达7.18万吨,其生产规模及年产量均居全国村级首位。大马力生产渔船均配备先进的助渔导航仪器,使外海生产渔船的适航适渔能力大大提高。
祥渔村为渔业服务的后勤设施完备齐全。全村渔船的“三供”(供水、供油、供冰)实现自动化,可同时为7艘渔船补给。至1997年建成水产冷冻厂7座,库容量3400吨,日制冰能力230吨,日急冻能力190吨;拥有大型供油库8座,贮油量3万多吨,加油船30艘;拥有日供水300吨的自来水厂1家,为出海渔船提供淡水。渔船修造厂1家,年修造渔船能力60艘。网线厂3家,机修厂、五金厂、竹器厂、网绳加工厂、水产品加工厂40多家,还有机器配件商店、助渔导航仪器维修店、代销店等,形成门类齐全的服务网络。同时设置“403”渔业无线电通信岸台,加入“全国近海渔业安全救助通信网”,昼夜不间断地为出海渔船提供服务。
祥渔村渔港建设初具规模。后斗美(祥渔)群众渔港被确认为全国五个一级群众渔港之一。1997年祥渔村工农业总产值3.53亿元,水产品加工产值3070万元;人均收入6200元,每个劳动力年均收入1.47万元。1997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评选全省“渔业十强村”,祥渔村,获“渔业十强村”第一名。同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现代农业(水产捕捞与加工)示范点”。
2.梅林村
永宁镇梅林村,地处深沪湾的东北部。1997年,全村955户,人口4786人,劳动力2519人。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86亿元,其中水产品产值1.39亿元,水产品加工产值966万元,人均年收入4326元,每个劳动力年均收入9998元。1994年和1997年被福建省水产厅评为“渔业先进单位”。水产品年产量位居泉州市村级第二名,仅次于祥渔村。
梅林村海洋捕捞业较为发达。1997年拥有各类机动渔船230艘、9317吨位、39059马力,其中钢质渔轮10艘、木质拖网渔船145艘,各种生产辅助渔船85艘。在145艘生产渔船中,主机功率达200马力以上的大马力渔船116艘。1997年海洋捕捞产量达4.57万吨。同时还集资20多万元,在浅海养殖海带60亩,并试套养翡翠贻贝。大部分渔船配备雷达、单边带电台、卫星导航仪等先进的助渔导航仪器。
梅林村为渔业服务的后勤设施主要有:水产冷冻厂5家,库容量550吨,日制冰能力53吨,日急冻能力55吨,水产品加工厂12家。有大型供油库5座,贮油量2万多吨,加油船8艘。还有10多家的网线厂、渔船修造厂、机修厂、五金厂、各种机器配件商店、助渔导航仪器维修店、代销店等。设置“405”渔业无线电通信岸台,为出海渔船服务。该村已建成2个水产品批发市场。1997年4月份被评为全省“渔业十强村”第四名。二、藻类养殖
石狮沿海礁石均产天然藻类,群众采集的野生藻类有紫菜、赤菜、石花菜、羊栖菜、鼠尾藻、许笞、铁钉菜、马尾藻等,有的食用,有的沤肥。1955年莲塘区(今现石狮沿海)生产各种藻类11吨,1976年生产376吨。1989年全市藻类养殖93.5公顷,产量147吨。1996年养殖面积142.3公顷,产量292吨。1997年藻类养殖面积171.5公顷,产量279吨,分别比1989年增长83%和90%。
(一)紫菜
石狮在全国最早开展紫菜人工养殖。1958年9月祥芝公社祥芝大队青年金星养殖场第一次在海区中投入竹簾,进行人工养殖紫菜附苗试验。1963年紫菜全人工养殖获得成功,国家水产部投资23万元在祥芝古浮大队建立全国第一个紫菜养殖试验场。并向全省推广。1964年国家水产部组织有关部门成立紫菜人工养殖技术攻关小组,解决生产上的关键难题,促进紫菜养殖生产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生产摸索,总结经验,石狮养殖户已掌握紫菜生产及加工的技术。1989年全市紫菜养殖91公顷,产量1450吨。1997年发展到167.5公顷,产量279吨。
(二)海带
海带又称昆布,原产北方海区。1958年晋江县水产局从大连市购海带苗南移在梅林、港边海区试养成功,并成立海带养殖场。当年古浮养3.3公顷,梅港53.3公顷,由于缺乏技术,加上管理不善,养殖场严重亏损,于1963年7月停办。1970年后重新恢复生产,1972年发展到82.3公顷。养殖的有古浮、永宁、外高、浯沙、金埭、梅林、港边、西岑等大队,因受台风影响,当时年产量仅101吨。1980年5月,即将收成的海带遭受第四号台风正面袭击,梅林56公顷全面损失,其他各大队亦不同程度受损。此后10多年难以复产。1993~1995年,仅有古浮养殖3公顷。1997年梅林村再养殖6公顷。
此外,深埕、谢厝的群众有往外县(市)采集石花菜、赤菜的传统习惯。
三、鱼、虾、蟹类养殖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高档水产品需求量日增,80年代以后石狮开始发展海水鱼、虾、蟹的人工养殖。1997年养殖面积19.7公顷、产量177吨,比1989年的面积3.9公顷、产量8吨,分别增加4倍和21倍。
(一)鱼类
海水鱼类养殖起步较晚,1988年才开始试养,分布在新沙堤、沙堤、古浮、蚶江、锦江、水头等村,但数量少不成规模。1997年全市仅养2.3公顷,产量12吨,主要养殖的品种有黑鲷、黄鳍鲷、真鲷、石斑、鲈、鲻等,苗种基本就地解决。
(二)对虾
石狮的对虾养殖起步及发展速度较缓慢。石狮市无育苗室,东方对虾和长毛对虾苗种从外地购进。1987年试养0.4公顷。1994年蚶江和新沙堤两村养殖6.5公顷,由于管理及技术问题,加上污染,基本没有收成。1997年全市仅养4.9公顷,有收成的2公顷,产量13吨。
(三)锯缘青蟹
俗称“蟳”。雌性生长发育到性腺快成熟时,甲壳内充满卵黄,叫“红膏蟳”,亦是石湖村著名的优质海产品,传统的青蟹生产靠野生采捕。1983年蚶江大队首次人工试养成功,次年在晋江地区范围内推广,1985年后在全省推广。但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石砌蟹池成本高、发展缓慢。1991~1996年,全市养殖面积徘徊在5.3公顷左右,产量在135~180吨之间。1997年养殖面积5.2公顷,产量150吨。
第三节 淡水养殖
一、苗种来源
鲤鱼、鲫鱼、鳅鱼、鳝鱼、鳢鱼、胡子鲶等苗种靠天然繁殖。天然苗种来源有两种:一是天然繁殖,在鲤鱼、鲫鱼、鳅鱼的产卵季节,于水沟或池塘边放水草供其附着鱼卵,取其卵子天然孵化即可得苗种;二是利用海堤岸斗门,按季节开闸放水纳入鳗苗。鲢、鳙、草、青4种家鱼苗靠人工养殖,主要向外地购苗。80年代后陆续新引进古巴牛蛙、埃及胡子鲶、美国白鲳、非洲鲫(包括尼罗罗非鱼、福寿鱼、莫桑比克鱼)、彩虹鲷等品种。1997年,引进的苗种还有中华鳖、台湾鳖、泰国鳖等。
二、成鱼放养
1949年前,农家利用房前屋后的池塘放养,1958年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建成大小水库12座,群众利用水库淡水资源养殖。鱼苗投放后,大都靠天然饲料,如水草、浮萍等,或投入麦皮、米糠、豆饼、花生饼等饲料喂养。1978年石狮镇养殖产量2.25吨,石狮公社养殖产量7.25吨,蚶江公社养殖产量3.05吨。1985年,养殖面积和产量有所增加,当时石狮片(包括石狮、永宁、蚶江、祥芝)养殖22公顷,淡水鱼产量40吨。
1994年推广“小水体高密度网箱养鱼”新技术,养殖彩虹鲷经济效益较高,获市科技推广奖。1997年全市淡水养殖面积116公顷,产量493吨。
第三章 加工与购销
第一节 水产品保鲜
民国35年(1946年),泉州创办海通制冰厂,产冰供应渔行、渔贩,境内始有用冰冷冻保鲜。1958年,石狮创办国营制冰厂,1960年建成投产,日冻能力20吨,冷藏库容500吨,日制冰15吨。渔民捕的鱼利用碎冰保鲜。1960~1980年,国家收购的鱼类中,经济鱼以保鲜冷冻为主的占总收购量的25%左右。1982年后,为适应冰冻保鲜需要,集体、私营制冰厂相继兴办。1983~1988年祥渔村先后创建5家冷冻厂,年提供冰块2.8万吨,海上冰冻保鲜靠渔轮隔热仓,陆上利用冷库短期保鲜和冷冻厂较长期保鲜。1988年全市有冷冻厂23家,其中国营3家、集体及私营20家。1990年全市有冷冻厂25家,其中冷藏能力100吨以上22家,冷藏能力4180吨,日速冻能力507吨,日制冻能力473吨。1997年冷冻厂增加到30家,其中冷藏能力100吨以上21家,冷藏能力7662吨,日速冻740吨,日制冰能力547吨,年产值5762万元。当年,全市冷冻水产品19244吨,总产值5953万元。
第二节 水产品加工
古代,渔民用盐浸、腌制鱼虾干品。解放前,渔区鱼获物大部分卖给“鱼寮户”、鱼行,少量加工鱼干,除盐浸、腌制、炊煮、晒干外,还有酒糟制品。至50年代,仍沿用“一把刀一把盐”的传统加工方法,主要加工小杂鱼和其它经济鱼,如带鱼、墨鱼、鱿鱼、鲨鱼、鳗等。祥芝、东埔、东店、沙堤、梅林水产品购销站都建干、咸仓库和晒埕,还配有炊煮炉等加工设备,加工咸、干制品和油、虾油,在渔汛季节雇请临时加工人员最多时达200余人。1968年,仅东埔收购站在旺季时一天收购加工350吨。1971年东埔、东店、祥芝收购站还推广使用“流水灶”,工效提高6~9倍。
1978年后,群众性个体户、合伙办场等多种加工形式迅速发展。随着水产品加工厂、场的增加,规模的扩展,相继引进新的设备和技术,加工水平也不断提高。除炊、晒干、冷冻加工外,引进熏烤加工。1980年祥农大队引进紫菜半自动化加工设备和技术,紫菜干制品纯净、色泽美观、味道香甜,经过复制加工包装成精品,价值提高6~10倍,产品畅销海内外。1983年祥芝镇祥渔村成立渔工商运联合公司,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精心加工的目鱼干、鱿鱼干获全国首届水产品展销会优质产品奖。此外,还组织520个加工专业户,2100个劳力参与小杂鱼加工,将过去任其霉烂变质的小杂鱼加工成鱼千制品,提高经济效益,年增收160多万元。同时祥农、祥渔村加工酶香鱼供外贸出口,多创外汇。1985年祥渔村与外商合资创办水产开发企业。1986年祥农村从日本引进自动紫菜加工机组生产线,每年生产加工紫菜干品30吨,由粗加工向精加工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86年祥渔、祥农等村还相继兴建罐头厂,生产鱼罐头食品。1987年创建祥芝水产食品开发公司,加工生产烤虾、烤鱼片等。至1988年全市有水产品咸淡干仓库9301.1平方米,晒埕25790.01平方米,加工场地8541.64平方米,炊煮炉180个。同年还引进鱿鱼自动生产线,生产甜鱿鱼丝小包装系列产品;祥芝水产食品开发公司研制“虾蛄食品”,开发加工烤鱼片、鲜烤虾、烤鳗片、津味黄鱼片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1990年全市拥有水产加工厂8家,年产值10万元以上3家,用于水产加工的水产品8616吨,占总产量的12%。1994年全市拥有产值10万元以上的加工厂9家,日生产能力340吨,产量2065吨,总产值3195万元。1996年全市水产品加工产量77619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比1989年增加4.45倍。1997年全市拥有规模较大的水产加工厂34家,产量21593吨,总产值22730万元。全市水产品加工产量40308吨,总产值40085万元。
一、腌制加工
1955年祥芝、东埔、梅林、东店水产购销站改革带鱼的腌制工艺。腌制带鱼时,逐条顺序排列,层鱼层盐。使腌好的带鱼,不但形态整齐,而且表面清洁、咸度均匀,还保持原色,延长保鲜期。数年时间被指定为调往北京、上海的保供品种。腌制的著名传统产品有咸带鱼、咸目斗(小目鱼)、三矾海蜇皮等。1990年后,祥芝华生水产食品开发公司开发制作了调味腌制品。随着制冰业的发展,冰鲜增多,咸制品减少。1994年全市腌、咸制品1413吨,1997年降至651吨。
二、干制加工
有咸干品、淡干品、熟干品3种。咸干品是先腌后晒干,一般用于不易晒干和熟干的鱼类,也有遇阴雨天气不能晒干或熟干的头足类及其他鱼虾藻类,常见的有威带柳干和咸海带干。淡干品一般选用体型较小或肉质较薄,易于干燥的水产品,常见的并且数量较多的有目鱼干、小什鱼、小带柳、江鱼、紫菜、海带等。熟干品大部分是小型鱼虾贝类,定置区的小什鱼,较大宗的有虾皮、虾仁、鱼干(包括兰圆鲹、金色小沙丁鱼等中上层鱼类)、蛏干、江瑶柱等。1997年加工各类干制品12778吨,产值2亿元。
(一)紫菜加工
1963年,紫菜试养成功后,加工紫菜干品。经切碎制成规格化的圆形薄片。1980年祥农大队的海味公司引进半自动化的加工设备,加工成品,薄而无洞、色泽美观、质量上乘,价格提高5~10倍。1983年紫菜加工品获全省水产品加工包装现场会表彰。1986年后,祥农村引进全自动紫菜生产线,加工紫菜干品,品种多种多样,有圆形菜饼、方形菜饼,复制包装有盒装、袋装、调味冲泡、甜块冲泡、烤熟菜片、夹心紫菜饼干、松菜等系列产品。1996年全市加工紫菜272吨,1997年279吨。
(二)鱼干加工
主要有小杂鱼、鲐鱼、目鱼、鱿鱼干品。1984年祥渔、大堡村加工小杂鱼、鲐鲹鱼等类产品4000多吨。目鱼、鱿鱼经精心加工,体形、颜色、品质上等,味佳质优,祥芝加工的目鱼、鱿鱼干成为省出口标准重点产品。1984年,目鱼干制品获全国首届水产品展销会优质产品奖。1993年由于本地目鱼、鱿鱼资源不足,通过有关进口渠道,每年从国外购进近千吨目鱼、鱿鱼鲜品进行精加工。1997年全市鱼类干制品6601吨。
(三)虾皮加工
50年代末,东店、东埔、祥芝等水产购销站,首创流水灶炊煮工艺。虾皮产品色淡黄而有光泽,体型完整,鲜甜,可以久藏。1971年,东埔、东店水产站建成规格化的流水加工灶,每小时可加工湿的虾皮2吨,工效提高6~9倍,在晋江地区范围推广。石狮建市后,水产站不经营虾皮加工,转为群众性加工、销售。
三、冷冻加工
有大冻片、小冻片、条冻三种。1985年以前大冻片主要有10、15、20公斤规格的冻盘,优点是理鱼快、易脱盘,但是结冻时间长,保存时间短、解冻难、损伤大、损耗率高。1985年以后,为适应市场需要,将高、中档的小型水产品,加工成0.5、1、2、5公斤规格的小冻块,常见的有冻鱿鱼、冻对虾、冻虾仁、冻梭子蟹,冻蛏肉、冻带鱼、冻刺鲳等。1994年全市有冷冻加工水产品5329吨,其中小包装888吨。1997年全市有冷冻加工水产品19244吨,其中小包装1716吨,产值5953万元。
四、熟食加工
70年代,永宁水产加工生产鱼糜制品,有鱼丸、鱼卷、人造鱼翅等。80年代新兴水产熏烤制品,常见的有香甜鱿鱼丝、目鱼丝、酶香鱼、烤鱼片、虾串、鲜烤虾、冲泡紫菜等品种。1983年,祥渔、祥农两村开始生产酶香鱼,并全部供外贸出口。1985年祥芝镇加工紫菜干品,由粗加工到精加工,其系列产品畅销海内外,出口创汇。1986年祥渔村投建水产品罐头厂,生产油炸沙丁鱼、茄汁鲭鱼等鱼罐头。1988年祥芝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利用低值水产品加工“虾蛄食品”,开发研制烤鱼片、鲜烤虾、烤鳗片、津味黄鱼片等系列产品,多次在全国获奖。1997年全市熟食加工制品300吨。
五、药用保健品加工
1996年初,石狮市华宝集团公司创办华宝海洋生物化工厂。该厂引进高、中级科技人才,确定“开发海洋资源,发展蓝色产业”的发展规划,与国内著名的科研单位合作建立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机制。当年开发甲壳多糖项目投产,产品质量居全国领先地位。1997年6月开发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硫酸盐(钾型、钠型)及两种食品级甲壳多糖陆续投产,产品全部出口创汇。当年生产总值2033万元,出口创汇250万美元,创利税600多万元。1997年该厂员工120人,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30多人。
附:主要加工企业
石狮市祥芝水产食品开发公司简介1987年在祥芝码头开发区创建福建省华洋集团石狮市祥芝水产食品开发公司,占地15亩,其中生产厂房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拥有冷冻、烘干、烤鱼虾生产线等机械设备。公司生产能力为:总生产量684吨,其中出口产品340吨;年总产值4223万元,出口创汇137.9万美元,税利750万元。1988~1997年先后开发冻刺鲳、冻魣鱼、烤鱼片、鲜烤虾等1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国内外。低产值水产品加工技术获1991年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银奖;鲜烤虾获1991年全国新产品、新技术展示会银奖和1994年全国星火科技精品金奖;烤鱼虾获1992年友好观光年唯一指定产品。公司被评为全省乡镇企业规模排名前300家工业企业之一。
第三节 水产品购销
一、经营单位
1953年前,渔行、渔贩是水产品经营者,石狮镇、祥芝、永宁等地是水产品主要集散地,30年代有渔行20多家,其中石狮镇有合丰、双益、和发和、金益4家商行,其余分布在祥芝、梅林、东埔、东店等渔区,除坐商外,还有小摊小贩和数十家肩挑贩卖者。1950~1952年,人民政府取缔中间剥削的鱼牙行。1954年国营水产部门在永宁区梅林村成立水产收购站,开始对水产品实行收购,抑制市场价格。1956年12月,县水产公司在祥芝、东埔、东店、沙郭(今沙堤)、梅林等地成立水产收购站,在石狮镇成立水产营业处。1956年完成农业合作化和对私改造后,私营商贩或加入国营水产部门,或组成集体合作商店小组,当年有加入集体组织的50多户。1959~1960年成立东埔、梅港水产购销总站,其中东埔总站辖东埔、祥芝、东店3个收购站,梅港总站辖梅林、沙堤、衙口3个收购站。
1983年县水产贸易货栈在沿海设置购销站,石狮片区有蚶江、祥芝、东埔、东店、沙堤、梅林、石狮等7个水产购销站。1985年水产品市场开放后,私营、个体商贩参与市场购销,同时出现渔户与商贩之间的中介商。1988年10月石狮成立国营水产公司,辖祥芝、东埔、东店、沙堤、梅林、蚶江水产购销站和石狮水产加工厂、冷冻厂、渔需商店。水产市场开放后,国营、集体经营单位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至1997年国营经营单位7家,有职工122人;集体经营单位27家,个体经营单位196家。
二、经营活动
水产品市场交易,历史上是自由贸易,形成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三者之间的贸易关系,在船上、岸上或集资市场上进行交易。但解放前,渔区常有鱼牙行、渔霸垄断市场,渔民受到重重剥削。
1953年,国营水产收购站全部按合理价格收购鱼产品,帮助渔民解决经营困难。1954年,工商管理部门在石狮建立水产交易市场,统一管理水产品交易,渔贩只能在交易所进货,不得到产区采购,交易所按国家牌价分别收购和卖给商贩和居民。石狮镇区市场日水产品经营量10吨左右。其中,国营水产单位占43%,供销部门占16%,私营商贩占41%1956年后,水产品购销统一由国营水产供销公司负责,水产购销比重占70%左右。1958年后统一归水产公司系统经营。凡是统购品种,统一由省水产公司计划安排,优先保证上调、军供、出口,重点照顾城市、工矿厂区,其余品种由当地水产部门安排供应。石狮调出的主要品种有目鱼干、鱿鱼干、咸带鱼、虾皮、虾仁等,大部分供应上海、北京、湖南、湖北、江西及省内其它地区。1961年水产品实行购留比例政策,经济鱼购7留3,小杂鱼购5留5,社队自留鱼允许自由上市,或与山区交换渔需物资。1963年经济鱼类调整为购8留2。1973年对水产品实行除渔民留少量自食外,全部由水产部门收购供应的政策。1978年对经济鱼试行平价派购、议价收购、差价收购的比例为6∶2∶2。1979年派议购、平议价差比例改为8∶2。1980年派议比例又改为6∶4,平议差价为黄鱼50%、带鱼40%。1981年在定额数的基础上,派购6议购4,超额数的全额议价收购,平价差价为黄鱼6%、带鱼4.5%,同时实行鱼物挂钩,挂钩标准基本上由省统一规定。1981年柴油与鱼货挂钩标准仍按省规定,一般派购为1∶2,议购为1∶4;木材、桐油与鱼货挂钩基本上由县掌握。
1981年水产品划分为二类、三类产品,将21种主要经济鱼类列为二类产品,其余为三类产品。1982年冬,将二类产品调整为14种,扩大三类产品范围,并对二类产品实行定基数、平价派购和加价收购相结合的计划收购,超基数收购的全部按加价,完成计划基数收购外的部分也可取得水产站的证明自行上市。1983年派购的二类产品,减少为10种,即黄鱼、带鱼、竭鱼、鳗鱼、马鲛、沙鱼、对虾、梭子蟹、虾皮、优质鳀鳁鱼等,派购比例不超过50%。1984年派购品种减少为4种,派购比例降为20%
1985年水产品全部划为三类产品,价格放开,随行就市、产销面议。国营、集体、私营商贩通过市场竞争,实行议购议销。军供及重要节日供应仍由水产部门负责。
第四节 渔需物资供应
据民国36年(1947年)渔业调查报告,渔需物资由私商从泉州、福州、永春、安溪、南安、建瓯等地采购。石狮浦内有“浮子”制造厂专门生产渔用木浮子供应渔民。
1953年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渔需物资开始由国家计划分配,由供销社或水产供销部门供应。主要供应物资有黄麻、苎麻、桐油、棕片、竹篾、浮子、帆布、钢丝绳等。计划部门和上级水产部门下达的专项物资有木材、钢材、柴油、水泥、有色金属等。1963年,实行包产包购,按各种作业基本的需要供应,按月预拨,超购多供,减购少供,不购不供。对拖网渔船每年收购水产品3.5万公斤,供应黄麻2250公斤、苎麻125公斤、棉布800尺、木材6.5立方米,还有桐油、棕片、浮子、蜡烛等。定置网渔船每年收购水产品4550公斤,供应竹篾2000公斤、大竹250支、黄麻450公斤、苎麻500公斤、棉布380尺,还有木材、棕片、桐油、柴桩等。1965年后,渔船机帆化,渔船网具使用塑料制品,网线由棉纱陆续改为聚乙烯、尼龙丝。1979年后紫菜、海带养殖面积增多,改变原来毛竹整枝出售办法,将毛竹加工成多种规格的制品出售,提高利用率。同时渔船改造大型机帆船,所用木材、柴油需求量增加。1984年后,水产品市场自由交易,渔需供应计划随之取消,仅保留少量的柴油换购水产品供应军需及特供外,其余生产生活资料全面放开,实行市场调节。
第四章 体制与管理
第一节 渔业体制
境内的渔业经济体制,历史上以分散的家庭作业船经营为主。解放前,渔业资本家们有较大型船网工具和生产资金,雇佣数量较多的渔工,靠剥削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少数渔民占有一些生产资料,如舢舨或■、钓具,以家庭为单位经营或与其他渔民合伙经营。大多数贫苦渔民仅有简陋网具,只能租船生产,或被雇佣当渔工。渔工不占有生产资料,依靠劳力生活。大多数海洋捕捞渔工为外来劳力。
解放后,废除剥削制度。1950年梅林、东埔、祥芝等渔村组织渔民协会。1953年祥渔后斗尾蔡志向组织海洋捕捞渔业互助组。次年,祥芝、永宁、蚶江等地组织互助组发展集体生产。1955年实行渔业合作化,由于生产资料归集体,劳力常年结合,做到工具和劳力统配,经济统筹,产品销售和收益分配统一管理,并有一定公共积累,有计划经营,扩大再生产,合作社比互助组更显优越性。如东店渔业社151户904人,定置网14,小钓11条,运输船2艘,年产量1600吨,比互助组时增收1.65倍,劳力人均净收入增1.2倍。1958年人民公社化,渔业生产合作社实行联合,强调“一大二公”,以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实行“五定”(定产量产值、定劳力、定工具、定成本、定工分),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不久,多数改为“按产值记工分”和“比例分红”形式,劳动计酬同生产成果直接结合,有利于调动渔民生产积极性。但因渔业生产不稳定,队与队之间产量高低悬殊,分配不能体现合理公平,按劳取酬。1961年体制下放,把规模过大的社队适当划分为以大队和小队两级核算,部分改为生产队核算,分配上采取“三包一奖赔”(包产量、包产值和包成本、超额包产包值指标者奖,不完成者赔),“按产值计工分”或“比例分成”等形式。
1980年祥芝公社东埔渔业大队首先实行股份合作制。1984年渔区全面实行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渔民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主要有集体经营、联合体经营和私营3种经营形式。1987年底各渔业村实行股份制的占98.5%。股份制主要有4种形式:均等投资,股份所有,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合伙投资,股份所有,雇工经营;以资代劳,劳资合股,联合经营;独自投资,船主所有,雇工经营。其中第四种为海洋捕捞业中主要经营形式,占80%以上。小型作业渔船和养殖业采取家庭个体经营形式,还有合伙投资经营。
石狮市养殖业中,还有全民所有制的单位,如国有金定鸭原种场养殖场、奈清水库养殖场等。1990年后出现中外合资及外商投资创办的养殖企业。
加工厂、造船厂、网线厂、机械厂、饲料厂等水产后勤企业经营体制主要有5种形式:全民企业,资产产权为国家所有,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自负盈亏;村集体所有企业,由村集体投资创办,再由个人承包经营;村集体与个人合股联营企业,收益分配按股份比例分红,债权债务按股份比例承担;个人合伙投资股份企业;个体独资经营企业,一般实行雇工经营和月工资制。石狮渔区后勤企业绝大部分实行第五种经营形式。
第二节 渔政管理
一、管理机构
1980年,蚶江、祥芝、永宁人民公社成立渔政管理站,归属晋江县水产局。1989年6月1日成立石狮市渔政管理站,下辖蚶江、祥芝、永宁渔政站,隶属市经济局。1990年元旦成立石狮市渔业办公室,与渔政站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主管渔业生产与渔政管理。1996年4月后改隶属于市农业办公室。1997年渔政站、渔业办公室共有干部、工人10人。
二、渔政业务
1987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福建省人民政府相继颁布《福建省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实施细则》。1989年渔政管理站成立后,开展宣传贯彻渔业法活动,普及渔业法规,提高渔民保护水产资源积极性,同时负责维护海洋和淡水水域的渔业权益;保护渔业生产环境,负责珍稀水生动物的保护工作;协同环保部门查处渔业水域污染事件,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协助有关部门处理渔业生产纠纷。
1989年经审核、发放海洋渔业捕捞许可证的船897艘,办证率90.15%。1990年开始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1993年根据上级主管部门通知,暂停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1994年恢复审核发证的渔船1063艘,占88.07%。1997年全市机动渔船1207艘,办理年度审核发证的渔船1063艘,占88.07%;征收渔业资源增收保护费951003元。
第三节 渔港监督
1954年,蚶江、石湖、祥芝、梅林等港澳因外来及本港外海船舶较多,设边防检查站,配备2名专职检查人员;古浮、东埔、东店、厝上、沙堤等港澳,本港外海船舶较多,配备专职检查人员;水头、深埕、下宅、永宁、外高等港船舶多属内海或季节性或养殖用船,配备兼职检查人员。
1991年5月正式成立石狮市渔港监督站,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泉州渔港监督处。1993年2月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泉州渔港监督处石狮渔港监督站,1997年有干部、职工5人。
渔港监督是对渔船执行国内外港航法规,对渔船船员依法实施监督管理,办理渔业船舶注册登记,负责渔业船员考试发证,调查处理沿海水域渔业船舶之间及渔港水域内船舶之间交通事故,监督渔港船舶排污,处理污染渔港事件,监督管理渔港岸线、码头及其附属设施的使用、维护和建设,审批渔港及水域内各项水上、水下施工作业及危险货物装卸作业,依法征收港航规费,对涉及渔业船舶安全或航行作业有关的船用产品进行监督检验,签发船用产品证书,接受申请办理有关渔业船舶鉴定、公证检验业务。1991~1997年共办理渔船注册登记1433艘、船员考证250人;调查处理渔港交通事故41起;查处污染水域的卖油船49艘。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