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饲养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84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饲养业
分类号:
F326.3
页数:
5
页码:
230-234
摘要:
本章记述了石狮市饲养业内容包括了,畜禽饲养、疫病防治、饲养专业户等情况。
关键词:
石狮市
饲养业
内容
第一节畜禽饲养
一、饲养品种
猪主要品种有当地黑猪、莆田黑猪和杂种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繁殖饲养当地黑猪。1958年,引进莆田黑猪。1963年,由安海良种场引进大约克、长白等种公猪。因受莆田黑猪和苏白杂种猪的影响,石狮境内与晋西北、福厦沿线等不同地区黑猪体型、外貌略有差异。当地母猪长到8~10月龄,体重40~55公斤,初配种,平均产仔8头左右,仔猪断乳时重12公斤。杂种肉猪养至8~9月龄,体重90~100公斤,屠宰率72%。当地黑猪饲养量约占饲养总数15%,莆田猪种和北方苏白猪,分别占30%和45%。
牛黄牛系闽南牛体系,主要产区以蚶江、祥芝、永宁、灵秀等地为主。黄牛体态结构良好,发育匀称,体型紧凑,肌肉丰满,母牛和阉牛毛以黄色为主,公牛以黑色居多。其后代生长良好,符合本品特征。成年公牛体重286~375公斤,母牛225~290公斤。阉牛303~500公斤,日行25公里,日犁地3~5亩,屠宰率48%。1956年从福清、莆田等地引进黑白花奶牛,主要分布于石狮、祥芝、蚶江等地。成年奶牛体重368公斤左右,日泌乳量11.78公斤左右。
羊当地黑羊系戴云山羊体系。黑羊体型较小,躯体结实,头狭长,略呈三角形,有胡须,公羊多数有角。成年羊体重23~35公斤,肉质鲜美温补。分布在祥芝、蚶江、永宁等乡镇,占总羊数30%。小尾寒羊系1996年蚶江镇洪窟九龙山饲养场从宁夏中宁县引进。羊的体质细致,具有体格大,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繁殖力强,性能遗传稳定,适应性强等特点,是优良的肉裘兼用品。成年母羊体重30~40公斤,平均每年产仔羊1头。
梅花鹿梅花鹿系灵秀镇灵秀山梅花鹿养殖场1996年从吉林引进。梅花鹿体质结实,体型优美,性格温顺可爱,适应性强,以枣红被毛为主,身有梅花点。成年公鹿体重70~90公斤,母鹿75~95公斤。每年可取1~2次鹿茸制药,是价格极高的滋补药品。鸭金定鸭是厦门大学生物系张松踪教授等人于1958年开始在金定鸭原种产地建立科研组选育而成的优秀蛋用麻鸭。金定鸭体型中等,产蛋量高,适应性强,头羽毛为墨绿色,有光泽。成年公鸭体重1.6~1.7公斤,母鸭1.72~1.78公斤;开产日龄105天,年产蛋量260~300枚,一龄蛋重71.6克。金定鸭觅食力强,适应性广,耐寒,具有药用价值,尤其受到北方农家喜爱。
鸡白绒鸟、乌骨鸡(又名白绒鸡、丝毛鸡)等品种。元代初已有饲养。成年鸡体重1.6~1.8公斤,母鸡216天龄体重1.4公斤,开产窝产蛋15~20枚,年产蛋118枚。屠宰率68%~73%,肉嫩味鲜,具有药用价值,是配制中草药乌鸡白凤丸等的主要原材料。
二、饲养量
1952年,石狮境内畜禽年末存栏数量,猪为14260头,大牲畜(牛)4365头,羊3912头。随着对发展生猪的强调与重视,生猪存栏数已成倍增长。1966年,生猪存栏数达38105头,比1952年增长167.22%。但同时也忽略大牲畜、羊的发展。当年存栏牛2397头,比1952年下降45.09%;羊2633头,比1952年下降32.69%。1978年后,保持稳定态势。1988~1992年,由于对饲养业的重视不够,虽创办几个大规模养殖场,但一些小型养殖场倒闭,家畜年末存栏数量没有增加。1994年,开始建立畜禽养殖基地,畜禽饲养量又逐年增加。1996年,灵秀山梅花鹿养殖场饲养45头,主要出产鹿茸,每年每头出产2次。
三、饲养技术
石狮境内畜禽饲养以单稀饲料为主食,以放牧为主要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饲养技术不断革新。
圈(舍)饲养养猪业在50~60年代,全面推行圈养,其普及率达90%以上。家禽业在80年代初,改变传统放牧饲养习惯,全面推行舍养。推广圈(舍)饲养,既为农业生产积蓄大量有机肥料,又有效地控制疫病传播。
适度规模饲养1958年,受“左”的错误影响,盲目提倡大办“千头猪场”、“万只鸭场”,其结果畜禽大量死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二户一体”(专业户、重点户、联合体)以小型为主,进行适度规模饲养。
科学饲养60年代初,先在国营、集体农牧场全面推行“三改三推广”工作,即改单一饲料推广混合饲料;改熟饲料推广生料;改稀料推广干湿料或干料饲喂畜禽。其结果,肉猪养至90~100公斤,由原需10~12个月降至8~10个月。80年代推广配(混)合饲料后,只需6个月左右,料肉比由5.5∶1降至3.5~4∶1。随着科技发展,90年代为畜禽养殖提供各种全价饲料、预混料。
第二节疫病防治
一、畜禽疫病
石狮境内发生的畜禽疫病有30多种。其中常见的有猪瘟、猪丹毒、猪气喘病、传染性胃肠病、溶血性大肠病、口蹄猪肺疫、疥癣,牛结核、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出血胃肠炎,鸡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禽霍乱、球虫病,兔瘟,狂犬病,鸭瘟、雏鸭病毒肝炎和羊痘病等。
口蹄疫1978年,由食品部门或个体户从江西、江苏、山东等省内疫区调进肉猪、母猪或畜产品而造成疫源扩散。在农贸市场发现4头病猪后,在永宁公社、蚶江公社也发现病猪12头。1983年,病猪达329头。但是疫情一旦发现便组织力量扑灭(全部深埋或高温处理),疫区用20%苛性钠溶液喷射消毒1~2次,迅速地控制住疫病的传播、蔓延。
羊痘1996年,全市发现羊痘病大流行,发病率达60%以上。尔后,开展季节性免疫,但个别畜区对科学认识不足,出现漏防,仍有羊痘病发生,发病率0.1%~0.5%。
鸡新城疫又称亚洲鸡瘟,俗称鸡瘟,石狮境内各乡村均有发现。1980年以后,积极推广鸡新城疫苗免疫注射,疫病得到控制。
二、畜禽疫病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石狮境内猪瘟发病严重。50年代初,为制止猪瘟发生,注射猪瘟结晶紫和猪瘟血清,中期注射猪瘟兔化湿苗。60年代中期,每年春秋二季注射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猪瘟发病率大大下降。但仍时有发生。80年代中期,开始畜禽防疫宣传改革,推行防疫免疫程序。公、母猪每年防疫1次;仔猪哺乳期间2次免疫。即20~25日龄首免,50~70日龄二免,以卡耳为记。雏鸡7~10日龄和25~30日龄各用鸡新城疫Ⅱ系弱毒滴鼻1次。中鸡60日龄再注射鸡新城疫Ⅰ系弱毒苗1次,留种的大鸡每年秋季再接种1次。1月龄鸭注射防鸭瘟苗1次,2月龄以上注射禽霍乱活苗1次。必要时,在母鸭开始产蛋1~2个时,再注射禽霍乱活苗1次。种鸭每年防疫1次。由于春秋二季防疫注射容易打乱畜禽免疫程序,同时浪费人力、物力,因此一方面推广哺乳期仔猪2次防疫,另一方面加强仔猪交易所防疫。并月月组织防疫员下乡补防、检疫。90年代,改变过去传统防疫措施,采取超前免疫技术,仔猪在未吃初乳前进行猪瘟疫苗注射。
第三节饲养专业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畜禽饲养业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特别是石狮建市后,畜禽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更快。1997年石狮市畜禽饲养专业大户达128户。
一、养牛专业户
1996年,永宁镇新沙堤畜牧场创办,饲养肉牛50头。至1997年,饲养肉牛130头。
二、养猪专业户
1989年,石狮市出现首家养猪专业户,饲养生猪200头。1993年,养猪专业户增至35户,饲养生猪2698头。1997年,养猪专业户有50户,饲养生猪3.35万头。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永宁镇振兴畜牧发展有限公司,饲养生猪2275头,其中母猪450头、公猪25头;蚶江镇凯胜养猪场饲养生猪850头,其中母猪83头、公猪2头;祥芝镇茶忠养猪场饲养生猪1205头,其中母猪200头、公猪5头;石狮市食品公司养猪场饲养生猪1300头。
三、养鸭专业户
1991年,石狮市有养鸭专业户35户,饲养鸭40.2万只。1993年,增至40户,养鸭46.3万只。1997年,养鸭专业户60户,养鸭58.9万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宝盖镇塘头村后厅谢宗华饲养1.16万只,下浦村蔡设饲养4000只,龟湖村陈钦饲养4500只,蚶江镇石湖村郭怣林饲养4500只,锦里村吴清饲养6300只,金定鸭原种场饲养蛋鸭2000只。
四、养鸡专业户
1991年,石狮市有养鸡专业户10户,养鸡8.25万只。1993年,有14户,养鸡13.5万只。1997年,有15户,养鸡14.7万只。其中,规模较大的养鸡专业户有3户。即祥芝镇洪厝蔡丽玲养鸡场饲养乌骨鸡6000只,洪立养鸡场饲养当地鸡3万只,宝盖镇杆头村高教养鸡场饲养肉鸡1500只。
五、其它专业户
1991年,祥芝镇西墩臭柄鸽场创办,饲养肉鸽1000只;1995年,年饲养肉鸽5万只。1994年,莲坂兔场设立,饲养哈白种兔300只,至1997年,饲养3000只。1996年,宝盖镇塘边村蔡清渔饲养福建赤兔1000只,1997年增加到2300只。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