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百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80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百货
分类号:
F717.5
页数:
1
页码:
1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狮市的百货、经营、商品、展销会、改革等情况。
关键词:
百货
石狮市
经营
内容
明末清初的百货商品多为布店兼营。民国初期,境内已有专营百货商店,日新百货已初具规模,经营的商品主要有胶鞋、汗衫、毛巾、搪瓷类,在石狮附近和各地农村,还有流动的货郎担走村串户,经营群众所需的百货商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境内百货行业由于货源断绝,相继转行或倒闭。抗战胜利后,石狮百货市场的牙刷、电池等美国货取代国货,洋货充斥百货市场。
1950年4月,泉州贸易公司石狮营业处开始经营日用百货、针纺织品、文化用品、煤油和皂烛5大类,主要商品从泉州百货二级站按计划调入。1955年经营品种扩大至被单、毛绒、棉布、卫生衫裤、热水瓶、自行车、缝纫机、各种鞋帽等8401种,商品购进783.84万元,销售810.33万元。1959年始,物资供应趋于紧张,月巴皂、木纱团、火柴等近50种计划商品供不应求。为缓和市场供需矛盾,采取凭票限量供应。1960年起,对手表、自行车和部分针棉织品等少数品种实行高价供应,比原价高出1~2倍。1963年,国家经济渐趋好转,商品供求矛盾逐渐缓解,除肥皂、煤油、胶鞋外,其余百货商品取消票证、敞开供应。1965年,商品供应量继续增加,全县城乡商品供应比例重新调整,集镇的国营零售门市部由占60%调低为45.6%,农村供销社由40%调高为54.4%,同时定期召开商品展销会。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许多日用百货因印有才子佳人、封建神话的图案商标,被斥为“封、资、修”被查封。工业生产滞缓,部分商品供求矛盾突出,肥皂、火柴等长期供应不足,部分商品再度凭票或限量供应,出现商品走后门的不正之风,经营混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场物资日趋丰富,国营商业经销的百货由原来的5101种,增至6014种,除三五座钟、自行车等小部分名牌商品外,全部敞开供应,基本满足城乡人民需要。计划商品范围逐渐缩小。与此同时,个体私营商贩也在市场雄踞一席之地,小五金、小百货摊点有数百家。1979年3月起,石狮市场品种增加,营销扩大。1980~1982年,石狮市场由于受到走私货的冲击,商品零售额下降。1986年实行小型企业租赁和中型企业承包经营,石狮百货商业开展横向联营,与南平纺织品站联销康幸针织有限公司生产的针织布、与南平纺织站经营地产针织品,与广东珠海湾仔塑料厂、顺德美的风扇厂、普宁塑料制器厂等6家厂家联合举行产品展销会开展联销。1987年百货零售额1.602亿元,从业4199人,其中国营3100万元,从业280人。个体商业成为销售的主渠道。
石狮建市后,石狮市百货公司推行国有民营改革,1989年销售额达1634万元。1990年百货大楼续建,营业柜台由10个增至15个,销售额为1149万元。为扭转亏损局面,推进企业经营正常运转,1992年批发部以5个柜台经营承包,并和公司分开。由于库存量大、商品陈旧、资金占压,销售额仅为626万元。1993年2月停止经营,进行内部盘点清库,至1995年9月处理结束,折价损失187万元。1997年市百货公司仅辖百货大楼及第二门市部,销售额为142万元。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