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80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市场
分类号:
F719.0
页数:
9
页码:
136-1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狮市的市场,网点、集市、交易、商品展销等。
关键词:
市场
集市
网络
内容
第一节网点
明末清初,石狮境内已开展渔产品和农业特产品的集市贸易。石狮集镇已有百货、棉布、京果、医药、粮油等坐商,还有许多肩挑的小百货日用品、小杂货、水产品、吹角螺的卖肉担、理发担在乡村流动,服务居民。民国25年(1936年)石狮境内各类商店达293家。民国38年全境商号达168家,其中棉布行业32家,百货行业33家,京果业23家,大小粮商80余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境内商业稳步发展。1952年石狮创设供销合作社8个网点。而后,国营商业网点陆续下伸。1957年有3个批发网点,57个零售网点。
为便利调拨物资和合理摆布商品,1959年石狮设立采购批发站,负责保管和调拨商品,为发展生产和生活服务。1959~1960年石狮设立商业办事处、永宁设立商店,负责对乡社供销部和小商贩的商品批发;祥芝则建立独立核算的乡供销社。石狮小商品市场先后经过3次起落,1977年国营、集体网点101个,至1987年全镇各类商业和服务业网点达2801个,其中经营服装、百货的占59%。从业11366人,其中国营网点26个,从业1126人,年交易额7415万元;县办集体网点32个,从业180人,年营业额232万元;乡镇办网点223个,从业1229人,年营业额639万元;个体网点2520个、从业8831人,年营业额17977.7万元。个体经营居主导地位,占全部商业网点的90.25%,从业人员占77.7%,年营业额占66.23%。网点主要分布在市区大仑街、牛墟埕路、新华路、建兴街、群英路、新华小商品市场、侨乡商业城等商品市场及祥芝、蚶江、永宁镇的农贸市场。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石狮市作为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优势,按照“侨台优势、贸工结合、轻型为主、外引内联、城乡一体、民办特区”的战略,加快商业网点建设,扩大市场规模,1996年建成18个专业市场、1万个网点,全部网点中,私营、个体占90.25%。同时在全国31个省(市、区)的大中城市几千家大商场设有2000多个石狮产品专柜和经销点,仅沈阳商业城就有80多个专柜,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店服装销售石狮产品占30%。以服装为龙头的产品市场拓展到法国、加拿大、新西兰、阿根廷、菲律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国有网点34个、供销网点144个,在全部网点中,私营、个体占90.25%。
第二节集市交易
宋元之际,石狮境域仅有零售商贩摆摊设点。明朝中叶,倭寇频繁骚扰沿海乡村,居民纷纷逃向相距十数里的石狮镇,石狮镇人口大增。清初,清政府实行残酷的迁界,沿海百姓大量涌入石狮镇。卸任都督施文启悟出石狮镇的商业前景,在石狮镇投资设立5个墟:布墟、五谷墟、牛墟、羊墟、菜墟,并立墟规、兴建简易仓库和交易所。蚶江的五谷墟收购石狮、深沪、衙口一带地区农民的大豆、麦、花生贩运泉州销售,每天流入蚶江的农作物都在200担左右,花生收购高峰期则有300担之多。随着人口的增多,居民生活供求加大,乡镇小摊发展到墟集和小店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开放海禁,开放蚶江、永宁等港口为对台贸易港,沿海的繁荣惠及石狮镇。石狮镇逐渐兴建起九街:赤鱼街、上帝街、布墟街、观音亭街、五甲街、砖仔街、后向街、大舍街(前称土龙街);五围:烧金围、驴驼围、大舍围(又称林厝围)、佘厝围、业石围;七社:即内头、山上、后花、东村、磨内、街尾(即今新华路)、东、西两舍(今宽仁);八券,据传当时居民中的陈、王、李、何、关、刘、洪七姓各一券、杂姓为一券;十一巷,即布袋巷、井仔巷、泉厝巷、妈宫巷、施巷、仙公巷、三落巷、大石巷、卞厝巷、祠堂巷、下巷。当时,集市繁荣,商贾辈出,如湖边村人吴朝初经营海外贸易,“梯山航海之货,屯积盈仓……由是,家日以起,另盖大厦两座,创市四十间”。集贸市场基本形成。部分商品有专门的交易场地,经营行业已有京果、百货、医药、粮油、果炊、香楮等。还有家具农具等手工业,但石狮镇区农产品市场不如龟湖和蚶江。当时百姓有“小节上龟湖,大节走蚶江”之说。
民国初年,石狮商业逐步转向专营某种行业,其中经营最多的是粮食行业,民国23年(1934年)发展到40余家;其次是香楮业达30余家;再次是棉布、百货。抗日战争初期,石狮集市未受太大影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占领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侨汇中断,侨
乡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许多原来依靠侨汇为生的侨属开始拍卖家具衣物,石狮集市由此冷落萧条。抗战胜利后,侨汇复通,侨乡经济有所恢复。仅粮商即有80余家,但是,由于政局动荡,粮食价格涨跌不定,民国35年1月每担大米9000元,民国37年7月涨至1500万元,上涨1600多倍。平均一天涨25倍。民国38年,市场洋货充斥,烟馆、赌馆、妓院林立,通货恶性膨胀,市场混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集市贸易稳定发展,物价保持平稳,粮食自由贸易。1950年,全镇工商企业490多家,分属棉布、粮食、京果、百货、五金5大行业,400余小商贩。1953年石狮、永宁设交易所,交易范围有粮食、水果、牲畜等。1954年石狮新建水产市场,日销售水产200余担。1956年对私改造后,集贸市场逐步由国营或供销社等集体商业所取代。市场仅有部分二三类商品和其他农副产品交易。粮食由国家控制,不准私商插手。1958年后,取缔个体商贩、限制农贸墟场商品上市品种。“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机构瘫痪、管理放松,侨区购买力强,商品供需矛盾突出。70年代起,每年寄往石狮的侨物约20万包,侨属自用有余,将多余的侨物拿到市场出售。除已取得营业执照的318户商贩外,又出现无证商贩二三百户,新华路、大仑街以及钟表、中百商店附近的中心地带出现繁华的侨货市场,消费者大多是当地群众。市场的初步兴起被视之为是所谓的资本主义复辟,受到严厉打击。1971年派遣工作队进驻石狮,清查“资本主义复辟”。1974年销售侨物和紧销商品市场再度兴起,,出现918户销售点。这个市场的兴起被看作是所谓的资本主义泛滥,该市场被拍摄成纪录片《铁证如山》作为资本主义复辟的典型在全国广为放映。1976年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石狮商品市场又一度繁荣。由于当时“左”的思想禁锢未清除,1977年4月,省、地、县派遣工作队再次进驻石狮,把石狮定为全区、全县开展清查“两打”(打击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运动的重点,所有的商贩集中学习,318户有证商贩只准经营原定品种,无证商贩全部取缔,个体摊点基本被取消,石狮集市再次受到摧残。
1979年,海关放宽华侨和港澳同胞回国探亲携带物品的规定。由于放宽的幅度大,期限次数未加限定,于是,大量侨货港货源源涌入石狮。据不完全统计,1979年华侨和港澳同胞除带进电视机1130台、收录音机6276台、计算器25009台,还有经中国旅行社托运入境的包裹(主要是衣服、布料)71.85万公斤,以及从邮局寄进的10.2万余包货物包裹。1980年进口的港、澳、侨货物近65万余公斤、价值2600余万元。于是,大量小商贩又重新出现,各种华侨物资源源涌入石狮市场。由于数额巨大,洋货充斥市场,国营商业购销渠道不畅,为便于集中管理,改变私货市场遍地开花的状态,中共石狮镇党委、政府出台《关于石狮镇进口物资市场管理意见》,提出“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因势利导”,采取4条措施加强管理:1.凡经营华侨物资的需到工商所申请临时执照;2.需由3人组成一个小组;3.石狮镇各类商业和服务网点需在指定的非闹市的新华路雨脚架摆摊;4.征收管理费和税收。当时全国未实施开放政策,人们没有机会到境外,无法见识和采购洋货,于是,每天有数千人慕名涌进石狮购买货物,石狮市场重新繁荣。1980年集市交易额达3700万元。1981年下半年,东南沿海出现严重的海上走私,港台走私船直接驶向深沪湾海面,走私物品主要是布料、手表、“三机”和日用工业品等。石狮周围5个沿海公社的渔业大队大多不同程度地卷入走私活动,甚至广东沿海的走私货也运到石狮销售,使华侨物资失去竞争力,石狮市场销售的洋货,逐步为走私货所取代。原来买卖侨物的商摊成为走私贩私物品的销售场所。1982年中共石狮镇委员会和政府决定严厉打击走私贩私非法活动。晋江地委派遣调查组进驻石狮,6月1日摆衣摊全部被取缔,石狮的公开市场再次衰退。无论是正当商品交易,还是非法的贩私经营大都从公开转入隐蔽,从集中转入分散,从表面的衰退转化为地下的繁荣。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强买强卖、以假代真、以次充好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市场一度混乱。
1983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石狮镇党政领导认真贯彻落实,抓住机遇、大力引进外商来料加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使大批款式新、价格廉的国产洋货问世,并决定开放4个小商品市场,即大仑街市场、新华小商贩市场、新华路市场和新兴街市场。开放3个农贸市场:新湖农贸市场、旧菜市农贸市场和宽仁水产市场。当时石狮15条主要街道摆满摊点。农村也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大力兴办来料加工、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石狮人民开始生产仿港、仿洋的国产洋货,招徕全国各地大批购物者,石狮市场再度繁荣。1987年石狮镇各类商业和服务网点2801个,其中经营服装百货的占59%,从业11366人,年营业额26263.7万元。大体形成以服装为主的多样化的商品市场体系,主要有6类市场,即服装市场、小电子产品市场、日用工艺品市场、家用电器市场、五金、塑料市场。其中服装类占各类商品的80%,平均每9人就有1人拥有1家服装店或货摊。通过各种渠道涌入的小洋货,刺激小商品市场的发展。
石狮建市后,市场进一步繁荣、发展,出现“全国跑石狮”的局面。1988年集市贸易成交量21754万公斤,交易额32624万元。1991年,全市拥有18条商业街、8个专业市场、3座商业城、7000多家大小商店,成为闻名全国的服装生产基地和服装专业市场。商品成交量33741万公斤,交易额3.687亿元。1992年继续发展集市贸易,石狮在北京、上海、沈阳等大中城市举办商品展销、设立服装专柜和销售点1300多个,强化石狮产品在全国大城市、大商场的占领。出现“石狮跑全国”的局面,一批企业向外建商场,拓展国内外市场和边境贸易,黑龙江黑河、绥芬河、云南瑞丽都有石狮商业城和贸易点;河南开封,山东莱芜等地客商也到石狮设机构,扩大商业贸易的交流。当年商品成交49423万公斤,交易额6.664亿元。1993年继续发展、改造以旧市区为主的小商品市场,大力发展新区市场,形成商业城、环球商厦、华隆商场和鸳鸯池商业中心等为主的西区市场,拓展石狮商品在国内、边境、国际的市场。当年商品成交56502万公斤,交易额9.839亿元。1994年市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促进服装业产品从原来的中低档向中高档发展,并发展服装配套行业240余家,形成从面料、辅料到成衣以及相关行业连动发展。商品成交量71962万公斤,交易额13.923亿元。市政府继续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举措,大办各种展销会、订货会,并率领企业赴南昌、乌鲁木齐等地举办服装展销会,组团到新加坡、菲律宾、香港等地洽谈贸易。对经营小商品柜台实行定位编号、亮证经营,打击“叫客”、“宰客”等不法行为。1995年全市开始第二次创业,集市贸易在相对滞缓状态中呈现旺销趋势,形成以服装为主的十大市场,即鞋帽、小电子产品、日用工艺品、家用电器、五金电器、五金塑料、汽车配件、音像、烟酒、食品市场。1996年各企业积极实施市场名牌战略,提高企业名牌意识,涌现豪德胜、富贵鸟、金色年华等一批著名品牌,斯特兰等一批获金桥奖的品牌的商品推向市场,同时向国际市场拓展,组织企业到菲律宾、越南办展销,并拓展对台贸易,推动市场的繁荣。当年商品成交12.78万公斤,交易额27.296亿元。
1997年市政府加强市场研究、预测,精心筹划扩大市场,继续完善政企携手共拓市场的方式,重视发挥商会、同业公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组织、协调企业在国内各大中城市和集散面广,辐射能力强的城市设立销售网络。加强石狮市场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巩固和繁荣石狮市场,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努力降低各种税费、减轻企业负担。大力扶持已形成的专业市场以及旅游购物一条街;加强市场的规范管理,发挥村级等组织作用,培育一批信得过、无强买强卖的商店、商场和商业街。当年商品成交14.349亿公斤,交易额302303万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6.6倍,9.27倍。
第三节商品展销
石狮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市后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各企业迫切要求对外开拓市场,市人民政府转变对经济管理的职能,在商贸活跃、人口密集等大中城市选择有一定知名度和享有信誉的商场为企业寻找市场,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推销商品,促进市场繁荣。1990年刘成业市长组织率领企业到上海,举办闽南侨乡石狮市名优产品博览会。1991年又到武汉,与武汉商场联合举办石狮市名优产品展销会,而后,市委、市政府领导每年都组织各企业到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成都、大连等地兴办大型展销。每次展销会都举行新闻发布会、刊登广告、邀请当地党政领导剪彩,开展商界联谊,提高石狮商品的知名度,吸引海内外客商,千方百计打开石狮商品的销售渠道。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类商品展销,不仅轰动京沪、饮誉边境,而且在海外诸多国家和地区颇获赞赏。1991年建市三周年之际,市政府组织在新落成的环球商厦举办商品展销会,邀请全国各地客商参加。自此后,石狮每年均举办以纺织服装为主的大型展销订货会,邀请海内外客商到石狮贸易洽谈。1995年,还拓展对台贸易,首次在市内举办海峡两岸纺织品博览会。1996年由市长何锦龙率队赴菲律宾、越南等国举办商品展销会。至1997年,石狮市在全国各地和境外举办较大规模的展销、博览会达22次,参加省举办和企业自办的展销会8次,市内举办贸易洽谈14次,有力地促进石狮商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一、上海石狮市名优产品博览会
为提高工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不断开拓市场,促进石狮经济的繁荣和发展,1990年4月4~9日,石狮市人民政府与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联合在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营业大楼举办石狮市名优产品博览会,由市长刘成业带队,率领48家企业参加。参展的商品有时装、西装、茄克、牛仔系列、内衣系列、针织品、童装、妇女用品、包袋软箱、塑料玩具、旅游鞋、电子产品、餐具、体育器材等200多种名、优、新、特产品。大部分是石狮市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许多商品是第一次在上海展销。中顾委委员、上海市政府顾问汪道涵为博览会剪彩。展出的5天时间,每天客流量25万人次,人们竞相选购石狮产品,商品零售额达40余万元、批发40余万元、合同订货365.5万元。通过博览会,重新塑造石狮的良好形象。
二、北京石狮市三资企业新款服装汇展
为扩大石狮市服装在首都市场的影响,加强石狮市企业与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的业务关系,1992年3月8日至4月8日,石狮市人民政府、石狮市旅港同乡公会、北京百货大楼集团,由副市长吴德厚带队,率领39家企业参加联合举办石狮市三资企业新款服装汇展。参展品种400余个,其中有采用最新面料制作的简洁明快的茄克衫、最新款式的女套装、套裙、粗犷豪放的牛仔服系列,艳丽活泼的各式童装及名牌西裤、高品质针织时装、衬衫、T恤衫等,以其独特姿色享誉京城。
三、哈尔滨“'92之春”石狮市三资企业新潮时装大汇展
由中共石狮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郭丁法率领41家生产服装的三资企业与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店及牡丹江市百货大楼联合举办的“'92之春”石狮市三资企业新潮时装大汇展,1992年4月23日至5月7日分别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及所属时装大厦、牡丹江市百货大楼举行。有茄克、时装、牛仔系列、童装系列、西裤、针织用品、妇女用品、衬衫T恤等10大类339种,充分展示“茄克世界、时尚追求,牛仔天地、竞显威风,时装系列、女士风采,西裤王国、绅士气派,名牌西装、自成一派,儿童服装、妙趣横生”的风姿。哈尔滨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领导参加剪彩,哈尔滨市电视台模特儿专业队和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业余模特儿时装表演队50余人为消费者进行时装表演。吸引众多消费者的评议选购,取得良好效果。
四、南通石狮市服装产品展销会
为展示石狮服装工业的发展盛况,加强与南通经济的横向联系,由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吴彦南带队,1994年9月25日至10月2日,石狮市人民政府与南通市国际广场联合举办。参加展销会的有26家服装生产的龙头骨干企业。展销突出从服装的设计到制作、包装、展示及成品销售、售后服务;展出时装系列、内衣、童装系列、休闲运动装及时装鞋系列、茄克西装、西裤系列、牛仔系列等5大类产品。南通市电视台为展销会进行现场直播一小时。
五、菲律宾石狮市名优商品展览会
为拓展与菲律宾的经贸联系,以商展为媒介、加强联络,扩大影响,增进了解,促进交流,增加出口搞好引资,首次由石狮市人民政府组织、何锦龙市长率领在国外组织大型的石狮市名优商品展览会于1996年3月22日至26日在菲律宾马尼拉菲律宾贸易展览中心举行。参加展览会的有86家企业,188人,展位80个。展示的都是石狮市名优商品,主要有服装、文具、鞋、红木家具、电子、小五金、石板材、体育用品、食品、针织品、帐篷、雨具、水产品、工艺品、汽车配件、化工、服装辅料、玩具、塑料品、灯饰、人工水晶及其他轻工产品。菲律宾参议长银沙礼斯、中国驻菲律宾大使关登明为展览会主持剪彩。商展会签订合同1000余万美元、协议2000余万美元。是中国近年来在菲律宾举办的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展览会之一。是石狮市委、市人民政府开展第二次创业的一个重要举措,对拓展海外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与海外华侨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