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社会生产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78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社会生产结构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2
页码:
104-1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狮市的社会生产结构、规划、改善设施、改进服务、引进投资、扶持工业、发展贸易等情况。
关键词:
社会
生产
石狮市
内容
第一节社会生产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境内的产业结构呈平行滑行演变。到1978年止,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在30年间基本变化不大,大致为40∶30∶30,相应的劳动力结构也凝固在2.8∶1∶1,经济发展的速度不高。
石狮境域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1997年,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三次显著的变化:第一次为1978~1987年。这个阶段石狮的三大产业比例逐渐由第一产业为主转向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虽有发展,但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转移到非农产业,因而产值略有上升,但占三大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的发展正处于摸索阶段,大多是家庭式小工厂和“三来一补”企业,规模不大,产值不高;第三产业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发展快速地超过第一、二产业。特别是商业,发展更快,在1979年海关放宽对华侨回乡携带物品数量限制,洋货市场逐渐形成。石狮的商品交易由隐蔽转为公开,从分散转入集中,以经营“小洋货”扬名,成为全国著名的以服装为主的小商品集散地。石狮境内的商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石狮镇,1981年石狮镇总人口88140人,其中镇区人口仅29615人,而从事商业服务的人员就达11366人,占镇区人口38.4%,年商品销售额达18711.7万元,人均销售额达1.64万元。
第二次为1988~1995年。这阶段工业产值以每年51%的速度增长,最高峰时的1994年和1995年增幅达105%;同时,第三产业相应发展,三大产业的结构比较合理。工业化进程由初级阶段向中期推进的明显过渡。石狮市经济发展起步虽早,但还是处于由初级阶段向中期阶段进程之中。
石狮市政府着力搞好规划,改善设施,改进服务,引进投资,扶持工业,发展贸易,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其在国民经济比重中逐年增加,第一产业比重相应降低。1988年石狮国内生产总值(绝对值,下同)4.073亿元,三大产业比重为41.54∶33.77∶24.69,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5.843亿元,三大产业比重为28.3∶44.7∶27.0。
“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中共十四大召开,进一步解放思想,为新一轮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石狮基础设施有了极大改善,吸引大量境内外投资,政府规划工业小区,企业兴建标准场房,扩大再生产;房地产业开始兴起,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石狮经济实现跳跃式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经济过热,房地产积压,沉淀大量资金,“八五”计划末年,国家宏观调控开始,石狮经济也开始调整结构。1991年石狮国内生产总值89924万元,三大产业比重20.18∶53.34∶26.48,到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52.505亿元,三大产业比重5.6∶53.2∶41.2。
这种调整表明石狮市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而第一产业由于耕地的持续减少,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基本上成为服务城市的辅助产业。
第三次为1996~1997年。这阶段为“九五”计划前期,石狮经济由飞速发展转入平稳增长的结构调整期。市委、市政府发出第二次创业号召,着力于完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国内生产总值1996年61.221亿元,三大产业比重5.255.4∶39.4;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72.501亿元,三大产业比重为5.0∶55.3∶39.7。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